清明 王禹偁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清明》是宋代诗人王禹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此篇一作魏野诗。


逐句释义: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一位贫寒的读书人)无花无酒地过清明节,兴致自然萧索,犹如居于山野的和尚一样。
  兴味:兴致、趣味。
  萧然:落寞无生趣;萧索的样子。
  野僧:在郊野出家修行的僧人,义近“苦行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昨日向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将火种分给窗边做读书照明用的灯盏。
  乞新火:即向邻舍借来新的火种。古代风俗每年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至清明节重新生火,是为新火。乞,乞讨。
  晓窗:清晨的窗户。


《清明》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古代寒士遇清明节的景况。风格质朴,用笔传神。此诗叙事中略带自嘲自励的情趣,由于写出了一介清贫寒士在清明节中的特殊境况与情怀,故能引起古来广大寒士的共鸣,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王禹偁出身贫寒,世为农家,三十岁方举进士。这首诗是他早年攻苦食淡的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贫寒书生逢清明节日无花无酒,一如山野和尚的萧条凄凉,毫无趣味。起首一句,在述状中抒感,同时也渲染出一种冷落孤独的环境气氛。次句以野僧自比,感慨自嘲之状毕现读者眼前。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寒食在清明前两天,是日家家绝火禁烟,只吃冷食。“新火”,指寒食日后重钻榆柳之木所得火种。此句正合当时节日习俗,而一个“乞”字则活画出主人公穷厄困顿的窘态。连点灯的火种尚须向邻家乞讨,其生计萧条已尽在不言中。尾句与前句呈顺承关系,“分”是“乞”的连续动作。要想摆脱贫寒寂寞与烦恼,除了鸡鸣即起,晓窗苦读之外,别无他途。“晓窗”二字,一是说自己爱惜光阴,刻苦读书;同时也是说碰到节日,百无聊赖,无从发泄自己的愁闷,只好读书。


  此诗四句一气连成,环环相扣,笔无虚设。风格质朴无华,语言晓畅简洁。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清苦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


名家点评:

  宋·胡仔:“元之二绝(按:指此首及《锡宴清明日绝句》:‘宴罢回来日欲斜,平康坊里那人家。几多红袖迎门笑,争乞钗头利市花。’何况味不同如此,亦可见其老少情怀之异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九)

  倪其心、许逸民:“这首歌咏清明的小诗,主题思想是发愤读书,励志劝学。前二句是开门见山,针对世俗发议论,指出花酒游宴的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贫穷却有志,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而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截,毫不做作,读来切实有味,欣然受益。”(傅璇琮选《宋人绝句选》第9页,齐鲁出版社198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年),北宋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曾任主簿 、知县、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上《端拱箴》、《御戎十策》等,提出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等利国利民之策,为此屡遭贬斥。王禹偁为了革除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的文风,以宗经复古为旗帜,倡导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明心”的古文。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晓畅。代表作有《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苏轼称其“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在诗歌方面,他崇敬杜甫、白居易,在创作中力求符合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诗的内容较丰厚,有关怀民情的政治诗,抒发郁愤的谪居诗,流连风光的景物诗,官场应酬的赠和诗等。《对雪》、《感流亡》、《对雪示嘉祐》等诗继承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现实主义风格。另如《畲田词》、《村竹》等诗,清新质朴,风格简雅古淡,平易流畅。他的长篇诗歌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风。今存王禹偁自编《小畜集》三十卷,有《四部丛刊》本。另有王汾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共存诗580余首,存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