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红枣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数据库-标题.png
清涧红枣

清涧红枣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批准对仰韶酒、川白芷、顶坛花椒、连环砂仁、清涧红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08年第141号)批准)。清涧所产红枣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甘甜爽口。陕北流传一句民谣:榆林的水,佳县的山,清涧的红枣,神木的炭。

红枣树在清涧随处可见,它们都是平平常常地生长着,一点也不显张扬。在窑前院外、村头路旁、沟底山坡,红枣树或三五棵站成一排,或数十棵随意围成一簇,又或成千上万棵连成一片蔚然壮观的红枣林,使清涧这块黄土地变得生机盎然。这些不择地势、喜阳耐旱的树木,无论自己拥有的生长空间是宽阔还是狭窄,一点也不影响它们长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在红枣树中,极少有长得伟岸挺拔的。每一棵红枣树都是把自己弯弯曲曲的枝杈在已有的空间里趋避伸曲着,它们不拘形态,随遇而安,树与树之间和谐相处,树与人家和谐相处,树与村落和谐相处。红枣树与村落人家,浑然成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朴素而美丽的风景画,给人一种与生俱来的和谐之美。

清涧红枣已步入产品化,专业化,主要产品有摊枣,烤枣,狗头枣,醉枣,枣饮料,枣酒等等。清涧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在全县树立“枣赢天下”的发展理念,提出要打造“中国红枣之都”,真正把红枣从自然经济转变为产业经济,从以农业形态转变为工业形态,全力构建一个新型的的红枣经济框架。

清涧红枣又分为鲜食和干食两大种类。鲜食红枣汁多脆甜,每到秋季白露过后的枣熟时节,人们喜欢站在枣树下随摘随食,鲜脆的红枣入口生津,甜沁心脾。干食红枣成熟期要略晚一些,其果肉松软,绵甜醇香,食后余味无穷。红枣与清涧人的生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以红枣为原料做成的枣馍馍、枣糕角、枣焖饭、枣果馅、枣炒面和红枣粥等传统美食,让红枣的甘甜流淌在一代又一代清涧人的血脉里。心灵手巧的清涧人还把红枣制作成枣牌牌、枣山、枣塔、枣篮等精美的红枣民俗工艺品,用来馈赠亲友,庆贺年节,更使清涧红枣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产地范围

清涧红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陕西省清涧县现辖行政区域。

专用标志使用

清涧红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陕西省清涧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历史文化

《诗经》“八月剥枣”;《战国策》“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细作,枣粟之利,足食于民”之记载,可见已有三四千年的栽培历史。至今,境内千年枣树依然可见。乾隆十七年,吴其琰在清涧县续志《田赋志》中载:“枣,里民贩往山西、榆林、宁夏等地,邑人赖以获济。”可见经营之历史。1968年香港同胞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信,指名要吃“祖国陕甘宁边区的清涧红枣”。1970年,新华社播发《清涧大枣》一文,吸引了世界各国商贾名流,清涧大枣声名大振。1990年,《枣乡行》电视片先后在中央和13家地方电视台播出,清涧红枣声望倍增。1995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首批百家中国名特产品之乡命名大会上,被命名为国唯一的“中国红枣之乡”。

清涧县地处黄河红枣产区的中心,是公认的红枣优生去,主要分布在县境的黄河、无定河沿岸。据2002年统计,红枣栽培面积达39.5万亩,年产红枣5.6万余吨,创造产值1.68亿元。清涧红枣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甘甜爽口,可溶糖、维生素、淀粉等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方。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第六部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早在1968年,港澳同胞给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写信,指名要吃“祖国陕甘宁边区清涧红枣”,一时传为美谈。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传统地方品种木枣。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570m至1000m,土壤类型黄土、黑垆土,质地沙壤土。土层厚度≥40cm,土壤有机质含量≥0.70%,土壤pH值7.5至8.0。

(三)栽培管理。

1. 种苗繁育:采用归圃、嫁接方式育苗。

2. 栽植时间、密度:栽植时间春季在4月中旬,秋季在10月下旬,每公顷栽植密度≤1320株。

3. 施肥:以厩肥、有机肥为主。在秋季采枣后至落叶前,盛果期大树每株施农家肥≥50kg。

4.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在10月中旬采收,果实含糖量≥70%。采收时禁止使用催熟、催落剂。

(五)加工。

分级→清洗→蒸汽式烘干或自然晒干。

(六)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长圆形,单果重4.5g至10g,果皮微皱褶,褐红色,核小肉厚,质地致密,拉丝长。

2. 理化指标:

可食率(以质量计)% ≥90

含糖量(以可食部分干物)% ≥70

含酸量(以可食部分干物)% ≥1.4

维生素C (mg/kg) ≥120

水分  % ≤25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