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湖州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浙江省 > 湖州市
浙江湖州:飞英塔
浙江湖州:南浔古镇
浙江湖州:新市古镇
浙江湖州:道场山—万寿寺
浙江湖州:马军巷小区,于1997年又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这是鲁班奖第一次授予一住宅小区
浙江湖州:城市夜景

湖州汉语拼音:Húzhōu;英语:Huzhou City),中国浙江省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浙苏皖三省交汇处,东邻嘉兴市,南接杭州市,西邻安徽省宣城市,北濒太湖,与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隔湖相望,处在太湖南岸,因湖而得名。 地理坐标为北纬30°23′-31°11′,东经119°14′-120°29′。 面积5820平方千米。 辖2个市辖区、3个县。 截至2021年末,湖州市常住人口为340.70万人.

湖州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湖州是著名的蚕乡,也是世界丝绸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绸都之一,素有“湖丝衣天下”之说。

湖州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80%以上的耕地是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是浙江省和全国的粮食、蚕茧、淡水鱼、毛竹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生产基地。

湖州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地、丘陵,东部为水网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5.7℃,年降水量1055.1~1637.5毫米,无霜期235天。 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是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是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节点城市,离杭州75公里、上海130公里、南京220公里。湖州拥有全国一流的铁路、公路、内河水运中转港,申苏浙皖、申嘉湖、杭长、杭宁四条高速公路,104、318国道,宁杭高铁和宣杭铁路,以及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名胜古迹有莫干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铁佛寺飞英塔莲花庄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丘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钱山漾遗址下菰城毗山春秋战国时期遗址等。

湖州是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之一。

湖州人文荟萃。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明代小说家凌濛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等不少名流。“两弹一星”的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是湖州人。

2022年,湖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1.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966.2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1722.7亿元,增长3.8%。

  • 邮编:313000 代码:330500 区号:0572

行政区划

湖州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

历史

  湖州历史悠久。距今年6000多年的邱城遗址和距今年4700多年的钱山漾遗址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现在的湖州这里聚居,从事渔猎、农耕、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等生产活动。

  战国时,楚国春申君于此建菰城,因沼泽地里长有很多菰草而得名,又名下孤城。秦灭楚改置乌程县,以此间善酿酒的乌、程两人之姓氏为名。三国宝鼎元年(266年)分吴、丹阳两郡置吴兴郡,取吴国兴盛之义,为湖州立郡之始。南朝梁末改吴兴郡为震州,以太湖古名震泽而得名。陈初复为吴兴郡,后废。仁寿二年(602年)置湖州,因滨临太湖而得名。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乌程置归安县,当时吴越纳土归安不久,故名归安。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改为安剖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湖州路。明代为湖州府。1912年后废府,并乌程、归安为吴兴县。1949年于吴兴县城区置吴兴市,1950年改为湖州市。1962年撤销,1970年复置。1981年撤销吴兴县并入湖州市,1983年升为省辖市。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湖州市总人口2625595人。其中:市辖区1145414人、德清县436524人、长兴县611518人、安吉县432139人。市直辖乡镇、街道:月河街道44500人、朝阳街道31178人、爱山街道17379人、飞英街道14017人、龙泉街道63500人、杨家埠街道1647人、凤凰街道47062人、织里镇130333人、戴山镇17471人、八里店镇39351人、南浔镇133911人、练市镇92093人、善琏镇31817人、双林镇76532人、旧馆镇20920人、菱湖镇72436人、和孚镇22405人、长超镇16548人、重兆镇14974人、石淙镇15727人、千金镇23238人、东林镇26641人、埭溪镇20485人、道场乡37892人、环渚乡16404人、塘甸乡19040人、弁南乡16831人、南埠乡8328人、妙西乡11091人、白雀乡20029人、龙溪乡19465人、乔溪乡7200人、梅峰乡8557人、青山乡6412人。

  2003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2号):(1)设立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2)吴兴区辖织里、八里店、杨家埠、妙西、东林、埭溪6个镇和道场、环渚、白雀3个乡以及月河、朝阳、爱山、飞英、龙泉、凤凰6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湖东路。(3)南浔区辖南浔、练市、双林、善琏、旧馆、菱湖、和孚、千金、石淙9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南浔镇。

  2003年9月23日,浙政函[2003]148号批复同意撤销湖州镇建制:有关市、区和乡镇(街道)的体制已明确,同意撤销湖州镇建制。(注:湖州市在设区前,因体制原因虚设湖州镇,镇政府驻湖东路457号)

  2005年末,全市面积5794平方千米,人口257万人。辖2个市辖区、3个县: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共有6个街道、44个镇、16个乡。

  2013年末,湖州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共有15个街道、41个镇和11个乡,市政府驻吴兴区仁皇山路666号。吴兴区辖月河、朝阳、爱山、飞英、龙泉、凤凰、仁皇山、滨湖、康山、环渚、龙溪、杨家埠12街道,织里、八里店、妙西、埭溪、东林5个镇和道场乡,区政府驻八里店镇。南浔区辖南浔、双林、练市、善琏、旧馆、菱湖、和孚、千金、石淙9个镇,区政府驻南浔镇。德清县辖武康、乾元、新市、洛舍、钟管、莫干山、雷甸、禹越、新安9个镇和筏头、三合2个乡,县政府驻武康镇。长兴县辖雉城、画溪、太湖3个街道,洪桥、李家巷、夹浦、林城、泗安、虹星桥、和平、小浦、煤山9个镇和水口、吕山、白岘、槐坎4个乡,县政府驻雉城街道。安吉县辖递铺、梅溪、鄣吴、杭垓、孝丰、报福、章村、天荒坪、天子湖9个镇和溪龙、皈山、上墅、山川4个乡,县政府驻递铺镇。

地理

  湖州市地理座标为北纬30°23′-31°11′,东经119°14′-120°29′。湖州市地处浙江北部,太湖南岸,北临太湖,是唯一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西北及东北部分别与江苏无锡市宜兴及苏州市吴江接壤,西接安徽宣州市,东接嘉兴市,与上海相去不远,南依天目山与杭州为邻。

  湖州、嘉兴、杭州的平原地带被称为杭嘉湖平原,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湖州东部为河网密集的典型江南水乡,中部为丘陵,西部安吉县境内山势雄竣,境内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4米。

气候

  湖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少;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全市年平均气温12.2~17.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0.4~5.5℃,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4.4~30.8℃,无霜期224~246天,10~10℃期间天数为200~236天,10~10℃期间活动积温3800~5130度,年日照时数1613~243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02~111千卡/厘米2,年降水量761~1780毫米,年降水日数116~156天,年平均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风向季节变化明显,冬半年盛行 西北风,夏半年盛行东南风,三月和九月是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一般以东北和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1.7~3.2米/秒。

  季风显著,四季分明 本市位于北亚热带季风盛行的地区。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和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一样,具有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的特点。受冬夏季风进退的影响,冬半年盛行西北风,气候干冷,夏半年盛行东南风,气候湿热。这种冬夏季风的交替转换,形成了一种中气候明显的季节变化。气候上一般以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我市四季分布的特点是冬夏长,春秋短。冬季开始于十一月下旬,止于次年三月中、下旬。夏季始于五月下旬,止于九月中、下旬。冬夏季平均日数120天左右,春秋季平均61~71天。因秋季冷空气活动早,来势猛,降温快,所以秋季比春季更短些。季节不同,气候各异。

  雨热同季,降水充沛 本市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61~1850毫米,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雨、梅雨和秋雨期。冬季,降水量最少,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4%,温度也最低。这一时期春花作物正处在越冬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一般较少。春季,随气温回升,降水逐渐增加,三至五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8%,其中四至五月为春雨期,两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21%,此时正是春播育秧阶段,作物的需水量也有所增加。夏季,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季节,也是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六至八月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4%,其中梅雨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16%。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是早稻关键生育期,适逢梅雨期,雨量较多,有的年份因降水过多,温湿适宜,导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蔓延。秋季,气温渐渐下降,九至十一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4%。九月为秋雨期,秋雨量约占全年的14%,不少年份的秋雨量超过同期晚稻的需水量。此后,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南侵,十月起,气温下降较快,降水明显减少。十月底至十一月,进入秋收冬种阶段,作物需水量大大减少。

  光温同步,日照较多 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也是作物生长重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多少,除了决定于地理纬度、太阳高度外,还与大气透明度、云量等气象条件有很大关系。根据计算,本市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是102~111千卡/厘米2。年内太阳辐射量的分布以夏季最强,冬季最弱,与气温的年变化基本一致。从图1~1可以看出,冬季(12~2月),太阳辐射量少,温度低。三月起,太阳辐射量逐月增多,温度回升。六月处于梅雨季节,多阴雨,少日照,太阳辐射量相对减少。七、八月,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温度高。八月太阳辐射量为全年最多的一个月。九月起,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太阳辐射量逐月明显减少,十二月太阳辐射为全年最少。由于冷空气活动增强,气温也不断下降。本市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613~2430小时,是我省日照较多地区之一。年内日照时数以八月最多,二月最少。由于每年气候各异,气象条件多变,使得日照时数年际差异较大,例如城郊区最多的1971年日照时数达2430小时,而最少的1982年只有1721小时,极差达709小时。

  气候温和,空气湿润 除丘陵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都在15.6~16.1℃,稳定通过10℃初终日间的活动积温(简写为10~10℃活动积温,下同)在4900~5130℃,持续天数230~236天。热量条件虽比不上浙中、浙南,但与纬度相近的上海、安庆相比,积温略多于上海,略少于安庆,与毗邻的杭州市较为接近。我市东部河网平原、西部斗区平原、及沿太湖的滨湖平原基本上能适应粮食三熟制的种植,其它地区种植三熟制,则嫌热量条件不足。一年之中,夏季最热,冬季最冷。但夏季高温持续时间不长,全年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11~14天,极端最高气温高于37℃出现的频率,城郊区为59%,平均十年六遇,安吉几乎年年都有。39℃以上高温只有极少年份出现,城郊区29年仅出现过一次。冬季低温持续日数短,全年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日数平均在10天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低于-7℃的低温出现频率长兴57%,平均七年四遇,城郊区平均六至七年一遇。因此,我地基本上冬冷少严寒,夏热少酷暑。各地年平均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一年四季不乏降水,还有湖荡水体调节,空气湿润。由上所述,我地气候冬冷夏热,年温适中,气候温和而湿润,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

  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 山地面积较大,地形起伏,垂直气候差异较明显。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季节的分布上。一般随高度升高,夏季缩短,冬季延长。因此山区具有冬长、夏短的特点。如莫干山的冬季比德清长30天,夏季比德清短56天。其次,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积温减少。如海拔20米处年平均气温15.5℃,海拔800米只有12.2℃,10~10℃的活动积温800米处仅3800度,比平原少1000多度。因此,我市山区从低到高经历着温、凉、冷的变化,同地异季。即便是同一高度,也还会因坡向、坡度及山峰、山谷、岗地、盆地等不同地形而有局地气候的差异。再次,山区有丰富的降水资源,一般随着海拔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丰富多样的山地气候,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广泛的适生生态条件,为择优发展多种经营,搞活山区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农业气候条件。

文化

湖州话

  湖州方言有吴语、官话和客籍三部分组成。其中本地主体方言是湖州话,它属吴语区太湖片苕溪小片方言,与上海话、苏州话、杭州话等同属北吴语区,并与温州话(南吴语)同属吴语区。与湖州方言可以基本无障碍交流的其他吴语方言分区包括嘉兴、上海、苏州、杭州、无锡等地,其次为绍兴、宁波、常州等地。 湖州吴语通行于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长兴、安吉(大部)、德清和杭州市部分地区(包括余杭区大部、江干区东部、西湖区西部、拱墅区北部等)

  湖州西部的官话人口是太平天国战争后的中原移民;客籍方言人口大多为闽南语,系战后清政府招垦而至的浙南及福建籍人口。

  湖州话中保持有不少古汉语及古吴语元素,列如:“吾”(我)、“尔”(你)、“渠”/“伊”(他)、“廿”(二十)、“汏”(洗)、“囥”(藏)、“隑”(斜靠)、“镬子”(锅子)、‘镬糍”(锅巴)、“铜钿”(钱)等等。

文物古迹

浙江湖州:飞英塔
  • 飞英塔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内塔下街。始建于唐代,据宋嘉泰《吴兴志》载,唐咸通年间(860—872),“僧云皎咸通中飞锡长安,僧伽授以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饲虎面像”,归来后建石塔藏之。“塔始中和四年(883),成于乾宁元年(894)”,名上乘寺会利石塔。北宋开宝(968—975) 中,又建木塔罩护,形成“塔里塔”。根据建外塔缘由,取佛家语“舍利飞轮,英光普照”,中之二字为塔名,名为“飞英塔”。上乘寺也易名为“飞英寺”。
  • 铁佛寺(湖州)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劳动路中段,因宋铸铁观音佛像而得名。分前后两殿。前殿正中安放铁观音造像;后殿正中陈列一口日本铜钟,后壁镶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天宁万寿禅寺》巨碑。198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铁佛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湖州:白雀寺
  • 白雀寺 在浙江湖州西北9公里,弁山东麓石斗山。晋王羲之曾登临。南朝齐(479—502)比丘尼道(足旁加责)住持曾在此山诵法华经,昼夜不息,共二十年,圆寂后即葬其处。相传梁大同元年(535)道(同上)灵骨所藏之宝龛忽生青莲,有司录实奏闻,诏建法华寺。道(同上)生前在诵经时,经常有白雀旋绕,若听法状,故又称白雀寺。
  • 多宝塔(湖州) 位于浙江湖州道场山。又名文笔塔、文风塔,俗称道场塔。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道光十九年(1839)两次重修。1987年政府拨款维修,1988年6月竣工。
浙江湖州:梅花观
  • 梅花观 又名纯阳宫,在浙江湖州城南15里之金盖山(即何山)山麓,地属云巢乡。晋末何楷修业读书谈道,中有读书堂即其故址。南朗末元嘉初,乌程陆静修隐居此处。宋庆历年间,乌程沈思(号东老)入山,筑齐假龛,铸吕洞宾(即纯阳祖师)铜像,又见称“齐假龛”,云巢供奉吕洞宾自此开始。至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有高士梅子春居云巢,在东侧遍植梅树,名为梅坞,曰梅花岛。元代称“云巢”。清初额“古梅花观”。
  • 东野古井 即孟井,唐代诗人孟郊故宅内遗迹。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西。据清道光《武康县志》:“东野古井,即孟井,在县西一里。唐孟郊宅于此,井亦郊所穿。旧有亭”。
  • 潜园 位于浙江湖州建设路,与莲花庄同园而筑。始建于清光绪初年,为藏书家陆心源所建之私家花园,故名“陆家花园”,后因陆心源自称“潜园老人”,故又改名曰“潜园”。二月革命之后,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曾居住于此,过了一段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
浙江湖州:陈英士墓
  • 陈英士墓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郊岘山东麓,距市区约2公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英士墓始建于1918年,1934年进行扩建,1998年对陈英士墓进行重修。
  • 下菰城遗址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郊12.5公里云巢乡窑头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菰城东南临东苕溪,北依金盖山,是战国时楚国菰城县和秦置乌程县的县治,下菰城因“城面溪泽,菰草弥望”故名,建于战国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
  • 中国湖笔博物馆 位于湖州莲花庄路,于2001年9月建成开馆。建筑外观歇山顶卷棚,飞檐翘角,亭廊楼榭皆为仿古建筑。湖笔博物馆是集湖笔历史文物排列、工艺流程展示、精品博览和销售于一体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博物馆。
  • 赵孟頫艺术馆 位于湖州莲花庄路的中国湖笔博物馆内,于2001年9月建成开馆。建筑外观歇山顶,飞檐翘角,亭廊楼院皆为仿古式建筑。它集元代大艺术家赵孟頫生平与书画作品展览于一体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博物馆。主体部分设:赵孟頫纪念厅,模仿松雪斋书房内景,介绍其生平艺术生涯,赵孟頫仪式厅,珍藏赵孟頫及其艺术同道等历代书画传世作品37件,书迹刻石38块。其中的赵孟頫手书刻石《胡茄十八拍》坊、《鹊华秋色图》、《人骑图》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均是风华绝代的人类文化瑰宝。
  • 陈英士故居  位于湖州市白地街,又名“五昌里”,辛亥革命烈士陈英士出生处,始建于清初,部分已毁,现存为清末江南传统建筑群。陈英士在此度过儿童及少年时代,其侄陈果夫、陈立夫也诞生于此。故居围绕陈英士在海峡两岸有着共同价值认同的“推翻帝制,维护共和”这一历史功绩,以陈英士一生的革命活动为陈展主线,客观、全面展示了陈英士的生平及历史功绩。
  • 钱业会馆 位于湖州公园路80号,系江南规模最大的园林式会馆,湖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业会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湖州钱业界人士投资兴建,是清末民初钱庄业人士办公、集会、议事和祭拜财神的场所,属民间金融机构。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和汇兑业务,经营范围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对当时湖州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 新市古镇 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德清、桐乡、余杭、湖州市区交界处,京杭大运河畔,为江南水乡古镇群中风貌保存较为完整、风俗民情富有特色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经济、文化重镇。
  • 嘉业堂藏书楼 民国时期藏书家刘承幹的藏书楼。楼名得自于清宣统皇帝溥仪为藏书楼所题匾额“钦若嘉业”,楼址在浙江湖州南浔镇,至今保存完好,成为浙江省图书馆的古籍书库,198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2月,与小莲庄一同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小莲庄 位于南浔古镇,又称“刘园”。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及家庙所在。位于镇南爵鸪溪畔,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刘镜和次子刘锦藻所营建,前后费时四十年,于i924年建成。
  • 百间楼 位于南浔古镇,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奴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 张石铭旧宅 位于南浔古镇,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建于光绪25年至31年(即1889-1906年),总占地面积4792平方米,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相互联通,巧妙结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纪未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
  • 张静江故居 位于南浔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系张静江祖父张颂贤,又名竹斋,南浔“四象”之一,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所建。
  • 刘氏悌号 位于南浔古镇,为面西的中西式建筑群,俗称“红房子”,主人刘安泩,号悌青,正厅名为崇德堂,故又称刘氏悌号。
  • 广惠宫 位于南浔古镇,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5一1068年),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称广惠宫。后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俗称张王庙。
  • 蒙公祠 位于湖州市善琏镇,距湖州约 28公里。善琏系中国笔都,湖笔发源地,蒙公祠祀笔祖蒙恬。蒙恬为秦朝大将,史料记载为中国制笔始祖。
  • 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 位于浙江省长兴县城西北槐坎乡温塘村,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原为清代咸丰年间民宅,距今150历史,房屋建筑呈砖木结构,正屋是一四面高墙前后两进五开间的走马楼,共有房屋46间,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规模宽敞,布局紧凑,构造精巧,雕饰华丽,错落有致。体现清代民宅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统手工艺

  • 双林绫绢 轻似晨雾、薄如蝉翼、质地柔软、色泽光亮,素有“凤羽”之美称。“吾镇女工以织绢为上,习此者多而出息亦巨,机声鸦轧,晓夜不休,古风可朔”。产于浙江湖州双林镇,由于处于太湖文化、古运河文化、吴越文化的交融之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地处杭嘉湖水网地带,历来盛产蚕桑,缫丝业相当发达。因而在蚕桑业发展的同时,除了丝绸之外,还创造了另一种丝绸业奇葩――双林绫绢。
  • 织里刺绣 兴于宋代,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织里位于浙江湖州城东太湖的南岸,蚕桑的历史相当悠久。商代末年织里地属吴国,三国时期全境为东吴据有,孙权重农桑,广开农桑之业。1958年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了距今4700年的绢片、丝带、丝线、丝绳和苎麻布,这些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实物也足已见证湖州地区丝织业的悠久历史。
  • 湖州羽毛扇工艺 湖州羽毛扇,与苏州的绢团扇、杭州的纸折扇并誉为中国三大名扇。
  • 湖笔制作工艺 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历来就有“湖颖之技甲天下”之称。地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及主要产地,因善琏隶属湖州,善琏所产毛笔通称湖笔。

民间表演艺术

  • 湖剧 是湖州滩簧的戏曲形式,曾有“小戏”、“花鼓”、“湖州文戏”等称谓,后发展为湖剧。流行于浙北的湖州、嘉兴各县及毗邻的江苏吴江、余杭等地。清道光以后,各地小戏蓬勃发展,江南的滩簧亦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湖州滩簧就是在当时逐渐溶合了当地的曲艺音乐、民歌,以小戏起家,形成以本地民间艺人为主组班,本地方言为舞台用语,本地滩簧为基本唱腔的戏曲剧种。
  • 湖州琴书 俗名“胡琴书”,简称“琴书”。以二胡为主要伴奏,用湖州方言音韵演唱的坐唱曲艺。是湖州滩簧的重要分支,因此也可称作“湖滩”。湖州琴书与湖剧同属湖州滩簧,两者密不可分。艺人常常是“搭班做小戏,分档唱琴书”,而又各具特色。
  • 扫蚕花地 民间小歌舞。起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是在当地蚕桑生产和民俗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清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最为兴盛。由于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与当地的生产活动紧密联系,因此,不仅在德清县经久不衰,而且艺人的演出活动还延伸至杭、嘉、湖、沪各地。
  • 长兴百叶龙 是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是由200多年前流行于安吉上舍村一带的民间舞蹈“花龙灯”演变而来,后传入长兴县天平村,并一直在这个村传承。经数代艺人的改进,由原先的花灯相衔恍若游龙,逐渐演变为由荷花瓣组成的“百叶龙”。
  • 湖州三跳 俗称“纤板书”、“三敲板”,简称“三跳”,皆因它的伴奏乐器是“三敲板”而得名。流行、分布于以湖州为中心的浙北各市县,是一种用【劝世调】单曲往复,使用湖州当地方言,说唱相间的地方曲艺。
  • 渔翁捉蚌 流传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杨家埠镇戚家村一带。这一带民间活动较盛,特别是农历正月十二举行的驱虫田神“刘孟将老爷”出会活动中,就有龙舞、马灯舞、台阁、武技、杂耍等民间艺术表演,《渔翁捉蚌》也是出会活动中受群众欢迎的节目之一。
  • 下箬马灯 发源于浙江省杭州市长兴县雉城镇,据说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450多年历史。传闻与出生于下箬寺的陈朝皇帝陈霸先有关。
  • 犟驴子 民间花灯类娱乐节目。流传在浙江安吉县溪龙乡和梅溪乡等地的汉族民间舞蹈,传入梅溪后又流入溪龙乡徐村湾,距今已有130年左右的历史。尤其在徐村湾流传更广,表演也是最为出色。其历史悠久,表现形式粗犷、风趣,自娱和娱人兼而有之,为当地农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之一。
  • 鄣吴金龙 龙舞,发源于浙江省杭州市安吉县鄣吴村。
  • 孝子灯 发源于浙江湖州原孝丰县古县城遗址池溪村。明、清、民国时期,池溪曾是孝丰县衙和县政府所在地,有着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孝丰以孝名扬天下,中国民间24孝故事中,“郭巨埋儿天赐金”与“孟宗哭竹冬出笋”就出在孝丰,郭巨、孟宗皆为孝丰人氏,孝丰也因出有众多孝子而得名“孝丰”。
  • 化龙灯 发源于浙江湖州安吉境内东枝末梢的昆铜乡上舍村。根据当地袓辈的口传和有关文字记载,昆铜化龙灯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 林城狮舞 民间舞蹈,帯有一般狮舞的特征。是浙江湖州长兴县林城镇富于地方特色的一种群众性传统文化。
  • 白雀抬阁 流传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白雀乡,据传授人周阿如、俞根寿、周惠林介绍,起源于民间庙会,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民俗活动

  • 潮音庙庙会 潮音庙建于1128年。浙江湖州南浔区千金镇商墓村的“潮音庙渔神庙会”,自南宋延续至今,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可以称得上是嘉湖水乡规模较大的庙会之一。
  • 防风庙会 是防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与防风神话息息相关。相传当年大禹为表彰防风氏治水有功,特赐封山禺山,方圆百里,立为防风国。其主要封地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三合乡境内。坐落在德清三合乡二都防风山南麓的防风祠,始建于晋元康年间,宝正六年重建后,又经历了明洪武、清雍正、清乾隆、民国三十七年的多次重修,文革破四旧时庙又被毁,祭祀活动也随止。改革开放后,防风庙会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对庙会的举办予以政策扶持和传承保护。
  • 蚕花庙会 浙江湖州新市古镇自古沿袭着一种祭祀民俗活动。溯其渊源,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相传越国范蠡送西施去姑苏,途经新市给蚕姑蚕妇送过花,祝愿风调雨顺,蚕茧丰收。此后,方圆百里的蚕农为纪念西施,每到清明节,都要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蚕农在清明前后相聚觉海寺祭拜“蚕神”、“蚕花娘娘”,祈求蚕茧好收成,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俗。
  • 含山轧蚕花庙会 民间传说把地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含山镇境内的含山视为蚕神的发祥地和降临地,含山清明“轧蚕花”习俗便由此而生,含山也由此成为杭嘉湖蚕乡的“蚕花圣地”。据史料记载,含山清明“轧蚕花”活动始于唐代。唐代乾符二年(870)始建含山寺(包括蚕花殿);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4)始建含山笔塔。据说含山有“十六殿”“十大景”,其中马鸣殿也叫蚕花殿,供奉马鸣王菩萨(亦则蚕花娘娘),香火终年不断。正清明最为热闹,其活动的重心就是祭祀蚕花娘娘。

物产

  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80%以上的耕地是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是浙江省和全国的粮食、蚕茧、淡水鱼、毛竹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生产基地。菱湖区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安吉县居全国十大“毛竹之乡”之首。近年来,按照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取得明显进展。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0902万元 ,粮食总产量87.48万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之路,成功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特种水产、竹笋、名茶、瓜果、油菜籽五大生产区和特种水产种苗、瓜菜种子种苗、花卉苗木等三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新市油脂等一批经济实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加工和流通企业。

  工业是湖州经济的主体,现已形成丝绸、建材、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化工、医药、食品等门类较多的现代工业体系。近几年,大力实施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在对丝绸、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了较大规模改造提高的同时,重点发展新型纺织、特色机电、医药和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2004年是工业经济大发展的一年。实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年度推进计划,十大先进制造中心的产值比重达到49.9%;培育明星企业,有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20亿元,11家企业利税超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66.4亿元,增长31.8%;规模企业销售、利税、利润增幅和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考核得分均列全省前茅。完成地方工业性投入181.2亿元,增长37%,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255个;整合提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范引导投资行为,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约200万吨。2004年是第三产业更显活力的一年。改造发展传统商贸业,整合提升各类商业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新增国家4A级旅游区2个;规范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我市入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德清、长兴列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位次前移。

土特产品

  • 双渎雪藕 湖州种藕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开始种植。主要产地在市郊道场、龙溪、弁南、白雀等乡,尤以道场双渎最佳。湖藕皮呈玉色,脆嫩多汁,清香鲜甜,是藕中佳品,故又叫雪藕。
  • 太湖百合 湖州太湖沿岸地区所产百合个大肉肥,清香微苦,回味无穷,闻名遐迩。百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是价廉物美的传统滋补品。
  • 菱湖白扁豆 又名羊眼豆,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既是滋补珍品,又可作盛暑清凉饮料,且能入药治病。菱湖白扁豆早已远销海外。
  • 练市白菊花 栽培历史已有400多年,是湖州传统特产。练市白菊花花瓣洁白如玉,蕊黄如金,药用价值高,有延年益寿功能。港澳同胞和南方地区尤喜把白菊花作解暑的清凉饮料,远销国内外。
  • 长兴白果 白果树又名银杏,寿命极长可达千年,果实叫白果。长兴因盛产白果被誉为白果之乡。长兴白果洁白如银,质地细腻,营养丰富,有延缓衰老,润滑皮肤的功能,受到国际医药界重视。
  • 长兴青梅 青梅是长兴著名特产,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20世纪30年代产梅就达1.2万担。长兴青梅酸强、肉厚、核小,酸而爽口,是加工系列梅制品和药用乌梅干的理想品种。
  • 南浔香大头菜 大头菜属茎用芥菜,全国都栽培,据史载“以吴兴南浔镇所产最著名”。南浔香大头菜是以鲜大头菜加工腌制而成,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其肉质细,辛味浓,水分少,具有香脆甜的特点,是居家、旅行佐膳上品,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 顾渚紫笋茶 湖州是古老的茶叶产区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茶经》写在湖州。长兴顾渚山紫笋茶芽色带紫,芽形如笋,叶底肥壮成朵,茶汁碧绿如茵,兰香扑鼻,甘洌醇厚,被列为上贡珍品,紫笋茶曾失传多年,于1979年恢复试制,1982年参加全国名茶品比,荣获国家级名茶证书。
  • 雷甸枇杷 德清雷甸镇是浙江省著名特产“塘栖枇杷”的主产地之一。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渗水性通气性好,具有枇杷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尤以雷甸杨墩最为出名,称之为“塘栖杨墩枇杷”。
  • 天目笋干 主要产地在安吉县章村、报福、册河、上墅等地。天目笋干历史悠久,是一种特有风味的“山珍”之品,闻名于上海、江苏、杭嘉湖一带,称为“扁尖”。天目笋干肉厚嫩、色美形佳,醇香味鲜,是调味佐餐佳品。
  • 安吉白片 安吉山区植被繁茂,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所产绿茶得高山秀水之灵气,色香味均可称之谓上品。安吉白片茶挺直扁平,形似兰花,色泽翠绿,白毫显露,荣获全国名茶称号。
  • 长兴板栗 板栗是长兴名产干果,与青梅、白果并称“长兴三宝”。长兴板栗品种多样,以大油光、马齿青、魁栗为上品,肥厚甘实,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生熟皆宜,为国际公认的营养品,是长兴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 莫干黄芽 产于德清南路乡,莫干山北麓,海拔600米以上,境内百平方公里无污染,茶叶生长环境优越。莫干黄芽外形细紧多毫,色泽绿润微黄,叶底嫩黄成朵,品质特优,被视为茶中佳品。
  • 太湖三宝 银鱼、鲚鱼、白虾素有“太湖三宝”之称。银鱼体细长,透明,肉质细腻,洁白细嫩,无骨刺、无腥味,鲜嫩味美,闻之生津。鲚鱼只生活在太湖南岸和西岸,年产15万担左右。白虾体色透明,盛产于太湖,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湖州历来是浙江省银鱼和白虾的重要产地。

工艺品

  • 双林绫绢 有1800多年历史,素以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著称,被誉为丝织品中的奇葩。双林绫绢主要用于装裱书画,具有装裱平挺 ,不皱不翘的特点。名贵书画一经装裱,更显得雍容华贵、古朴文雅,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身价大增。国内著名书画社荣宝斋、朵云轩、西泠印社等十分赞誉和推崇双林绫绢。
  • 善琏湖笔 湖笔是“文房四宝”之一,发源于湖州善琏。据传秦代大将军蒙恬始创湖笔,善琏有笔祖蒙恬庙。善琏湖笔选料精细,制作精湛,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称湖颖四德,誉为笔颖之冠。湖笔种类繁多,分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类,200多个品种,深受政界和书画名人、广大书法爱好者青睐。
  • 湖州羽毛扇 湖州用羽毛制扇已有几千年历史。湖州羽毛扇选料名贵、制作精细,种类达100多种,桃花扇、半月扇曾在全国扇子评比中荣获第一名,蜚声海内外。由于羽毛扇片平薄,质软而风柔,适宜于老、弱、孕妇和病人使用,有独特的使用价值。
  • 长兴紫砂壶 长兴紫砂陶土储量大,色泽丰富,制陶者众多,能工巧匠辈出,是浙江省唯一紫砂壶产地。长兴紫砂壶手工成型,造型优雅,雕刻得体,结构严密,色泽古朴,美观典雅,是独特的旅游佳品。制作出高160厘米,可容水250公斤的世界最大紫砂东坡提梁壶,堪称中华一绝。
  • 安吉竹扇 安吉鄣吴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故里,素有“书画之乡”和“扇子之乡”美称。安吉竹扇集艺术性、收藏性、实用性、纪念性于一体,是理想的馈赠佳品。安吉现有竹扇工艺厂30多家,各类工艺扇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地。

旅游

  • 西塞山(湖州) 位于浙江湖州西郊10公里许的分南乡樊漾湖(即凡常湖)溪湾。西塞山因中唐隐逸诗人张志和(730---810)写有《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闻名于世。
  • 白鹭谷 位于西塞山南,因每年3至10月间,大批白鹭嬉栖于此而得名。阳春三月,遍布山谷的桃花灿如朝霞;仲夏时节,溪流中鱼跃虾欢;金秋十月,满山红叶层林尽染;隆冬时分,山谷依然满眼皆绿。
浙江湖州:莲花庄
  • 莲花庄 位于湖州市区东南隅,早在唐宋时代,这一带叫白苹洲,风光旖旎,为一郡之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开成四年(838)曾写下了《白苹洲五记》。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在此建置别业,始名莲花庄。数百年来,这里以碧水风荷,景色幽绝著称。清光绪《归安县志》称莲花庄“在月河之东南,四面皆水,荷花盛开时锦云百顷”。清末以后,逐渐荒芜废圮。建国后,曾将其一角辟为青年公园。
  • 莫干山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境内,属天目山余脉,相传是干将莫邪铸剑之地。主峰塔山海拔758米,风景秀丽。素有“清凉世界”之美誉,被誉为“江南第一山”,与北戴河、庐山、鸡公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 道场山 旧名云峰,在浙江省湖州市城南5公里,面积约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10.7米。系天目山余脉的组成部分,素为城南风景旅游区。山顶有始建于宋代的多宝塔,屹立千年,气势挺拔,现已初步修复,供游人观瞻。道场山自唐中和(881-884)起,为江南著名佛教圣地。万寿寺位于道场山顶峰处的山岙里,末代曾被列入为江南十大名刹之一,在日本和东南亚佛教界有很大影响
  • 含山 位于湖州市善琏镇含山村,为湖州东部之胜景。含山又名涵山、寒山。因高耸挺拔,又称笔塔,高仅60米,大不到百亩,含山座落地理位置独特,为南浔、桐乡、德清三县(区)的交界处,是湖州与嘉兴、杭州的天然中心点。含山是蚕花圣地——中国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含山民间清明节有轧蚕花的习俗。
  • 含山塔 位于湖州市善琏镇含山。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 1093),明正统六年(1441)重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含山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角七层,塔高38.5米,直径5.9米。
  • 双林三桥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为湖州东南部胜景之一。双林塘横亘镇北,上接余杭,下注太湖,通达湖州、嘉兴、杭州、上海等地,为双林镇水上交通要道。往来船只距镇数里即可望见横跨在河上的三座桥:万元桥、化成桥、万魁桥。 双林三桥在同一条河相距不到400米之间,连建三桥。其中,化成桥居中,东距万元桥225米,西离万魁桥122米,故双林三桥也称姐妹桥。
  • 龙王山 位于安吉县章村镇长潭村。黄浦江源头坐落在浙江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内,主峰1587.4米,是浙北、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高峰。
  • 顾渚山 位于长兴县水口顾渚、金山两村,因唐代茶圣陆羽在此撰写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和盛产唐代贡品——紫笋茶、金沙泉水而闻名于世。
  • 安吉竹博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1200亩,园内遍植各类竹子389余种。中国竹子博物馆是6000年竹文化的浓缩,是中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竹子专业博物馆。全馆占地12000平方米,分历史厅、资源栽培厅、文学艺术厅、工艺集萃厅、国际陈列厅等八个展厅。

人物

  • 曹不兴 一作弗兴,三国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以善画龙、虎、马及人物名冠一时,喜作大幅,曾在50尺之绢画巨幅人像,转瞬即成。与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并称“六朝四大家”。不兴的画又与赵达的算术、严武的弈棋、皇象的草书等号称“吴国八绝”。
  • 朱治 字君理,丹阳郡故鄣县(今浙江湖州安吉)人。初为县吏,继为州从事。后随孙坚征战,因功升任行尉与行督军校尉。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封毗陵(今江苏常州一带)侯。
  • 陈霸先 南朝陈的创建者,陈高祖。字兴国,小字法生。先祖在西晋永嘉时南迁吴兴长城(今浙江湖州长兴东)。
  • 沈约 字休文,南朝武康县余不乡(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城关镇)人。齐时,敕撰国史,兼著作郎,著《齐记》20卷。撰《宋书》100卷。梁时,撰《梁武纪》14卷、《梁仪注》10卷。所遗诗文,后人辑为《沈隐侯集》。
  • 丘迟 字希范,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早年仕于南朝齐,任太学博士、大司马参军天监三年(504),出任永嘉太守,以不称职被劾。次年,中军将军王宏北伐,丘迟任咨议参军,领记室。后还拜中书郎,调任司徒从事中郎(一作司空从事中郎)。天监七年(508)卒于官。丘迟能诗,工骈文。
  • 裴子野 字畿原,南朝齐梁间人。祖籍河东(今山西省)闻喜县,因曾祖裴松之于宋时任吴兴郡故鄣令而留寓,故宅在今安吉县境。
  • 吴均 字叔庠,南朝故鄣(今浙江湖州安吉)人。梁天监二年(503),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建安王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江州(今江西九江),补吴均为国侍郎,兼府城局。后柳恽又转荐吴均于梁武帝,帝召之赋诗,深为赏识,任为侍诏,累升至奉朝请。
  • 姚僧垣 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人。24岁开始学医,南朝梁武帝萧衍曾召其入宫考试,僧垣应对自如。中大通六年(534),任左常佐。大同五年(539),授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后历任殿中医师、大医正,加文德主帅直阁将军。
  • 徐惠 女,湖州长城(今浙江湖州长兴)后漾忻湖村人。被唐太宗召为才人。工于诗(《全唐诗》辑有五首),诗作文采华美,深得太宗宠眷,升任为充容。
  • 钱起 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天宝十年(751)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乾元二年(759)前后,任蓝田县尉。大历(766—779)中,曾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钱起与卢纶、韩翊、吉中孚、司空曙、苗发、耿沛、崔峒、李端、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
  • 孟郊 唐朝诗人。字东野,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清河桥人。唐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贞元十二年(46岁)中进士。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李绅 唐朝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父李晤于唐人历七年(772)为乌程县令,生李绅于湖州。李绅6岁伤父,迁居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母庐氏躬授学业。与湖州僧大光深交,20岁时再游霅上。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拜相,出为淮南节度使。
  • 道宣 唐代僧人,佛教史学家。律宗三派中唯一得以流传盛行的南山宗的创建人。俗姓钱,润州丹徒(今属江苏)人,一说长城(治所在今浙江湖州长兴)人。
  • 张先 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官屯田员外郎、尚书都官郎中等。晚年退居乡间。
  • 叶梦得 南宋文学家。字少蕴,自号石林居士。原籍吴县(今江苏苏州),居乌程(今浙江湖州市)。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叶尼塞河风光行宫留守等。
  • 陈振孙 字伯玉,号直斋,浙江湖州安吉梅溪邸阁山(又名仓山、廪山)人。。淳祐四年(1244),任国子监司业。后累官至侍郎、宝章阁待制。九年致仕。卒赠光禄大夫。
  • 吴潜 字毅夫,号履斋,浙江湖州德清新市人,祖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吴渊之弟。南宋嘉定十年(1217)状元,。一生任职甚多,曾于淳祐十—年(1251)授右丞相,开庆元年(1259)任左丞相,封许国公。
  • 谈钥 字元时,安吉州归安县(今浙江湖州)人。宋淳熙八年(1181)进士,官枢密院编修。庆元五年(1199),李景和任湖州知州,邀请谈钥重纂《吴兴志》。
  • 王蒙 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字叔明,号黄鹤山樵,自称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
  • 潘季驯 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环渚乡槐溪村)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九江推官。不久,升任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受到百姓欢迎。后调任大理丞。
  • 茅坤 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湖州)花林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任青阳、丹徒知县,因救灾有功,升礼部主事。改任吏部稽勋司。后贬为广平通判。又调任广西兵备佥事。
  • 臧懋循 明代戏曲家。字晋叔,号顾渚。浙江长兴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历任荆州府学教授、夷陵知县、南京国子监博士。万历十三年罢官。与王世贞、汤显祖相友善,改编刊刻了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编有《元曲选》等,并著有《负苞堂诗文选》行世。
  • 凌濛初 字玄房、元方,号初成、稚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湖州)晟舍人。著作甚丰,编著《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分别于崇祯元年、五年刊成,共收入通俗小说80篇,是继冯梦龙的“三言”以后影响最大的拟话本小说集。
  • 魏耕 原名壁,字楚白,归安(今浙江湖州)人。
  • 胡渭 初名渭生,字朏明,晚号东樵,浙江湖州德清人。年15为县学生,入太学,笃志经义,尤精舆地学。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尚书徐乾学奉诏修《大清一统志》,延胡渭分纂。
  • 沈铨 字衡之,号南苹,浙江湖州德清新市人。雍正九年(1731)应日本天皇之聘,偕弟子郑培、高钧等东渡日本。传授画艺,一时学者如云。日本江户时代长崎画派即在他的影响下形成。雍正十一年九月归国后,其作品仍常流入日本,为日本人所推崇。
  • 钱江 字沛然、秋平、东平,号晓峰,浙江长兴人(一说归安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流寓广州,和以林则徐为首的抵抗派有联系。同年,《南京条约》签订消息传到广州,十月,钱江和何大庚草拟《全粤义士义民公檄》,十一月二十五日亲往明伦堂粘贴。檄文刻印后,迅速传遍各地,影响很大。
  • 俞樾 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湖州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与李鸿章同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授编修。五年充国史馆协修,八月出任河南学政。同治四年(1865)秋,经两江总督李鸿章推荐,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光绪二十九年,乡举重逢(中举人满60年),复任翰林院编修。
  • 张道岸 浙江湖州人,字悬渡,号闻鹤。以画兰名于世,为苕南“四隐”之一,性嗜酒,醉后画的兰花,才有勃勃生气。
  • 凌奂 原名维正,字晓五,晚号折肱道人。原籍浙江安吉,曾祖父迁居湖州。少年随舅吴古年学医,尽得其传。
  • 陆心源 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湖州)月河街人。常与同乡姚宗堪、戴望、施补华、俞劲叔、王竹侣、凌霞研习学问,有苕上七才子之称。
  • 戴望 字子高,德清人。著有《论语注》20卷、《管子校证》24卷、《谪麟堂遗集》4卷。
  • 沈家本 字子惇,别号寄簃,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父丙莹,进上,曾任刑部郎中、贵州安顺府知府。20岁时,援列以郎中分刑部。清同治元年(1862)中举人。不久,任直隶(今北京市)陕西司主稿。
  • 吴昌硕 近代书画篆刻大师,初名俊、俊卿,字香补、昌硕、仓石,号缶庐、苦铁、破荷亭长、石尊者、酸寒尉、五湖印匄等。孝丰(今属浙江安吉)人。
  • 朱祖谋 —名孝臧,字藿生、古微,号沤尹、疆村,归安埭溪渚上疆村(今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人。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次年成进士,入翰林院,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国史协修、会典馆总纂。光绪十四年,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二十四年,任会试同考官。
  • 徐曼仙 字畹兰,浙江省杭州市德清县城关镇人。著有《红楼叶戏谱》,成为妇女红学研究之先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瑾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不久,成立天足会,下设女子学校,徐曼仙被聘为女校讲席兼主笔政。
  • 莫永贞 字伯衡,浙江湖州安吉人。清宣统三年(1911)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获法科进士。留日期间,参加中国同盟会。
  • 张静江 名人杰、增澄,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人。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并被任命为财政部长。民国3年(1914),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时,静江为监誓人。在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静江为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在孙中山逝世后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
  • 陈其美 中国民主革命家。字英士。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06年留学东京警监学校时加入同盟会。1911年7月与宋教仁、谭人凤等人在上海正式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任庶务部长。1914年7月出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云南护国讨袁军起义后,继续在江浙一带策划事讨袁,不久在上海寓所被袁世凯派人暗杀。
  • 陈其采 字霭士,别号涵庐,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陈其美之弟,秀才。
  • 章宗祥 字仲和,吴兴(今浙江湖州)荻港人。日本投降后,迁居上海。1962年10月1日在上海病死。
  • 徐一冰 又名益彬、逸宾,浙江湖州南津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进大森体育学校专攻体育。三十三年回国。同年十一月,与徐筑岩、王季鲁等人在上海老西门林荫路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体育专门学校——中国体操学校,徐任校长。
  • 梁希 字叔五,浙江湖州吴兴双林人。晚清秀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后东渡日本于士官学校学海军。是年冬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久,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改学森林专业。
  • 沈尹默 原名君默,浙江湖州吴兴人。中国书法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解放前曾任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钱玄同 原名钱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更为掇献,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现代文字学家,著名思想家,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曾主张废除汉字。1917年加入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为会员,兼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常驻干事,致力国语运动。
  • 钱壮飞 浙江湖州人,学名钱壮秋,又名望达,乳名彬生。一八九五年生于湖州城里一个丝绸商人的家里。毕业于湖州天宁巷浙江省立第三中学。不久考入北京医专。钱壮飞直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一九三一年八月撤往瑞金苏区。
  • 俞平伯 诗人,散文家,学者。原名铭衡,字平伯。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原籍浙江德清,生于苏州。
  • 丁是娥 女,原名潘咏华,艺名丁是娥,浙江湖州马腰乡潘家土斗人。9岁从师丁婉娥,习艺旦、正旦,边学艺,边演出。18岁,应聘到鸣英剧团、施春轩剧团和文滨剧团当演员。36年秋,上艺沪剧团成立,为该团主要演员。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