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 > 潮州市
广东潮州:湘桥夜景
广东潮州:城市风光

潮州市汉语拼音:Cháo Zhōu Shì;英文:Chaozhou City),中国广东省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历史上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中下游,濒临南海。南邻汕头市,西接揭阳市,北毗梅州市,东与福建省诏安县平和县交界。 面积3613.9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53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36千米)。截至2022年末,潮州市常住人口257.56万人。 辖2个市辖区,1个县。

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县北部。境内北部多山, 中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韩江冲积平原。韩江从丰顺县流经潮安县境内, 然后分流入海。黄冈河贯穿饶平县南北。海域533平方千米。广梅汕铁路、G15沈海高速、G78汕昆高速、324国道以及多条省道公路过境,水运以海运和韩江内河航运为主。名胜古迹有我国现存四大古桥之一的宋代“广济桥”,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唐代开元镇国禅寺以及省内海拔最高的湖泊凤凰天池。

秦汉时期这里称南海郡揭阳县。自晋代以来为路、郡、府的所在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海阳县,县城就在现在的潮州市。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隋开皇十年全国废郡设州,十一年(公元591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民国3年(1914年),海阳县改称潮安县。解放后行政体制多变。1958年潮州市改为县级市,同年11月撤销潮州市并入潮安县。1979年恢复市建制。1983年撤销县并入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恢复为省辖市。1990年由广东省定为副地级市。1991年12月经国务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

潮州文物之富始于唐而盛于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长期的对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历史的演化过程蕴含、积聚、发展了丰厚的地域文化,使本土的原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渗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潮人文化。潮州市现有文物点700多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海蚀、古建筑、古祠、古寺、古井、古桥、古塔、古牌坊、摩崖石刻、碑碣等,是粤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从梅林湖的古海蚀到凤凰山的古火山口,从东山湖的地下温泉到饶平柘林的海湾浴场,从民间文艺到民俗风情,从潮州大锣鼓、潮州戏到潮州菜、潮州功夫茶,东南西北中无处不存景观,江、海、湖、山具备,声色香味俱全。

古城潮州,风光旖旎,金山峙其北,笔架山列其东,葫芦山卧其西,川流不息的韩江水绕古城南流,组成“三山一水护城郭”的绚丽风光。名胜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第一座启闭式石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的潮州湘子桥;有被专家誉为“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潮州古建筑三件宝”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许驸马府;有全国仅存的四个开元寺、广东四大古寺之一的佛教圣地潮州开元寺;有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祠宇韩文公祠;有目前建筑面积最大的泰式佛殿;有始建于宋、著称于明、依山傍水、金碧辉煌、远近闻名的潮州八景之一北阁佛灯;有号称“百窑村”的笔架山宋窑遗址;有木雕艺术堪称一绝的己略黄公祠;有石刻艺术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岭南第一的金沙从熙公祠;有与羊城越秀山五层楼齐名的明代建筑广济城楼;有建于花岗石之下深16米宽25米、依岩凿半卧弥勒佛像的甘露寺;有怪石嶙峋,形态各异,被世人冠之山鹰、海狗、蟾蜍、百鸟求凰等美名的古海蚀石群;有凤凰塔、孔庙、卓府、象埔古寨、王大宝墓、林大钦墓等一大批文物古迹。

潮州是畲民族的发祥地、乌龙茶的故乡,聚居着三千多畲族人。

  • 邮编:521000 代码:445100 区号:0768

行政区划

辖2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湘桥区枫春路。

人口民族

  2013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267.2万人,人口出生率11.8‰,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6.1‰。其中男:135万人,女:132.16万人,农业人口177.54万人,非农业人口89.6万人。

  畲族是潮州市世居的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主要分布在境内的3个县(区)9个村,即潮安县文祠镇的李工坑村,归湖镇的山犁村、碗窑村、溪美村,凤凰镇的石古坪村;饶平县饶洋镇的蓝屋村,湘桥区意溪镇的古庵村(雷厝山)、桂坑村和荆山村,2013年,全市共有畲族215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1%。 潮州是著名侨乡,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

历史

  潮州之名,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其名是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岭南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3郡,潮地属南 海郡。汉高祖三年(前204)赵佗建南越国,潮地归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前111), 南越国亡,潮地仍属南海郡。东晋咸和六年(331),潮地属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分东官郡立义安郡,这是潮地郡一级建制之始。隋开皇十一年, 在原义安郡境立潮州。这是潮州得名之始。这时潮州领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一说当时的海阳县境称义安县)等6县。唐天宝元年(742),潮 州改称潮阳郡。至唐乾元元年(758),复潮州。以后一直称潮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州为路,称潮州路。潮州路辖海阳、揭阳、潮阳3县。明洪武二 年(1369)改路为府,称潮州府。潮州府辖海阳、揭阳、潮阳、程乡4县。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雍正十一年(1733),置嘉应州。潮州府辖海阳、揭 阳、潮阳、 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8县。乾隆三年(1738)置丰顺县后,潮州府辖9个县。

  民国初,废潮州府,改置潮州安抚使,驻汕头;后改潮梅镇守使、潮循道、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等,曾一度改驻潮州城。1936年改设为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 公署,1946年改为第六区,1949年4月析为第七(和第八)区,专署均驻潮州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潮汕临时专署、粤东办事处、粤东行政公署,均驻潮州城。1955年9月,行署治所才迁往汕头。1956年设汕头地区专员公署。

  1953年1月以潮安县城关镇设为潮安市,6月经政务院批准改称为潮州市,为省辖市;1958年11月撤销潮州市建制,其地域并入潮安县;1979年8月 国务院批准以潮州镇以及下津、卧石、社光、黄金塘、六亩等5个村地域,恢复潮州市建制;1983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潮安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潮州市,潮 州市为省辖县级市,委托汕头市代管;1988年12月省政府批准潮州市归省直接领导,享受市(地)一级管理权限;1989年12月省委决定潮州市为副地级市。

  1991年12月,国务院调整潮汕地区行政区划,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新设立的湘桥区(县级)、新恢复的潮安县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1996年,全市面积3613.9平方千米,其中陆域3080.9平方千米,海域533平方千米,人口231万,另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30.4万人。辖湘桥区和潮安、饶平2县。市府驻湘桥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潮州市总人口2402068人;湘桥区363582人、潮安县1153196人、饶平县885290人。

  2002年末,全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9个街道、43个镇。2005年末,全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9个街道、41个镇。2008年末,全市总面积3083.35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256130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42038人。

  2013年6月28日,国务院批准:一、同意撤销潮安县,设立潮州市潮安区。以原潮安县(不含磷溪镇、官塘镇、铁铺镇)的行政区域为潮安区的行政区域。潮安区人民政府驻庵埠镇潮安大道68号。二、将原潮安县的磷溪镇、官塘镇、铁铺镇划归潮州市湘桥区管辖。此次调整后,潮州市中心城区从原来的152.5平方千米扩至1413.9平方千米。

地理

  潮州市地处韩江中下游,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西与广东省揭阳市的揭东县接壤,北连梅州市的 丰顺县、大埔县,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和汕头市属的澄海区。全市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146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海(岛)岸线长 136公里。 潮州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常绿,四季宜耕。年平均气温21.4℃。

  全市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县北部。主要山脉有粤闽交界的武夷山系——嶂宏山脉支脉和潮梅交界的莲花山系 ——凤凰山脉。凤凰山脉主峰凤凰大髻,海拔1497.8米,是潮州市的最高山峰。韩江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潮州城区和潮安县,黄冈河自北向南贯穿饶平县境。

  潮州市资源丰富。潮汕平原土地肥沃,历史上是“稻得再熟,蚕也五收”的福地。天然水资源充沛,可供开发的水能14.48万千瓦。主要矿藏种类近20种,仅初步探明的高岭土(瓷土)储量有1亿多吨。海洋鱼类繁多,已查明的有47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达5.33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有4.26万公顷。

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是潮人民系的文化。中国有许多民系,其中如潮人民系、客家民系、广肇民系、闽南民系等。潮人民系颇为著名,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操潮汕方言。因 此,潮 汕文化是操潮汕方言的潮人民系的文化,是包括海内约1000万潮人和海外约1000万潮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群体文化。 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化包括中华各民族、各民系、各地区、 各种专题的文化,潮汕文化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研究潮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今潮汕地方很早就有土著居住,包括越族中的僚、俚、畲等土著,这些土著 都有文 化,潮汕文化在形成过程之中,就吸收这些土著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如潮剧《苏六娘》中婉转悦耳的《斗畲歌》,就源于畲族民歌。潮汕地区现有的居民,其祖宗大 多数是由中原地方先后移入的,为数众多的中原移民,也带来了中原文化。潮汕文化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份,如儒家文化和 中原的语言、文学、戏剧、音乐中的不少内容。随着潮汕民众由于各种原因,自唐宋至明清特别是汕头开埠以后,不断向海外各地移居,同时由于潮汕与海外各地经济贸易的发 展,以及中外交往的增加,海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等)也不断传入潮汕,潮汕文化也吸取了海外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如汕头市的骑楼建筑文化,就是 吸收西方建筑艺术而建造的。由此看来,潮汕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色,是吸取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融合和发展而成的。

  潮汕文化流播的地方很广。世界各地,几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流播。潮汕文化是潮人最重要的根,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潮汕文化内容 至少包括下列16个方面:

  1. 潮汕方言。潮汕方言很有特点,每字都有八音、有生动丰富的俗谚(如十嘴九尻仓、十赔九不足、好心方雷扣、好狗唔当路、七月半日头短条线、从暹罗到猪糟等)。
  2. 潮汕民间文学。其中有很多的潮汕歌谣、潮州歌册和潮汕民间故事(如“天顶一只鹅,……”、“拍吓拍剪刀,……”等歌谣)。
  3. 潮剧。即潮州戏,源于温州南戏,并吸收其他戏剧艺术及潮州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创造性发展而成。剧目有从其他戏

剧移植的;也有以潮汕地方题材创作而成的,如《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等。

  1. 潮州音乐。具有高古典雅的曲调、婉约多姿的旋律,以及特有的民间喜乐气息和鲜明的大众娱乐特征。其内容包括弦诗乐、细乐、大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
  2. 潮汕工艺美术。包括木雕、石雕、美术陶瓷等。其中潮安县金砂乡从熙公祠的石雕,堪称潮汕石雕的瑰宝。
  3. 潮汕民间艺术。包括英歌舞、龙凤舞、双鹅舞、纸影(即潮州木偶戏)等。
  4. 潮汕民居。包括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等民居,还有如澄海陈慈黉故居的中西合壁式建筑。
  5. 潮汕民俗。包括潮汕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等,还有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等民俗。
  6. 潮汕名贤。潮汕地区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概括起来有“四多”即先贤多、侨贤多、富商多、文化科技名人多。
  7. 潮汕农艺。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农村民众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种植技术远近闻名,农艺水平高。
  8. 潮汕商业文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晋商、徽商衰落之后,潮商和浙商等商帮崛起。在当今世界,潮商的实力很强劲。潮商的主要特点是在商言商、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进行经营、经营地域遍及全世界。潮商有许多成功的营商策略,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
  9. 潮汕饮食文化。包括潮州菜和工夫茶两个部分。潮州菜有重视海鲜、清淡鲜美、佐食调料、点心配搭等特点。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潮汕工夫茶道可 以归结为和(祥和的气氛)、爱(爱心的表现)、精(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冲工)、洁(高洁的品性)、思(启智益思)共五个字。
  10. 潮汕宗教文化。海内外潮人中不少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形成潮汕宗教文化。
  11. 潮汕侨批文化。著名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认为潮汕侨批可与徽州契约相媲美。侨批的主要特点是“银信合一”。侨批是研究华侨史、邮政史、金融史、交通史、经贸史等的重要文物之一,渗透着海外侨胞浓厚的亲情和乡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12. 潮汕慈善文化。海内外潮人建立了很多善堂,许多慈善家和乐善人士做了大量善事,充分反映了潮人以善为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美德。
  13. 潮汕旅游文化。当今,潮汕各地重视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提高旅游事业的品位。

  潮汕文化特点

  1. 民间性。如潮剧、潮州音乐、潮汕民俗、潮汕民间文学等,皆植根于海内外潮人大众,深受海内外潮人乡亲的欢迎。潮州菜和潮汕工夫茶,都为海内外潮人所喜爱,在海内外潮人日常饮食中十分普及。
  2. 兼容性。潮汕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潮州土著文化的优良成份,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份,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3. 精细性。如潮汕的木雕、石雕和美术陶瓷,都十分精细雅致。潮汕农艺具有潮汕妇女一丝不拘细致绣花的风格。潮汕英歌舞中108条好汉,皆有独特的脸谱、服饰和性格,十分精细。
  4. 开拓性。如潮剧源于温州南戏,但吸取了不少古典戏剧和潮汕民间音乐、舞蹈等不少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潮州音乐既保存中国古典音乐的精 华,又吸收民间音乐的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民间很喜爱的音乐。潮汕文化科技名人和著名潮商的开拓精神尤其显著,因而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业绩。

时年八节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称为“春节”。春节前一天晚上称“除夕”,也叫“过年”。潮州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当晚,大街小巷,家家产户贴春联,张灯结彩。潮州人过年夜注重在家吃团圆饭。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过年夜一家老幼大小一起到酒楼吃团圆饭的。春节一早,大人携小孩子带上一对或二对生柑(称“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敬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寿添福等吉利话。现在,人们已逐渐淡化互赠“大吉”的礼节,改用打电话、手机发信息、互联网留言或视频等方式拜年。春节,许多地方都组织文娱活动。潮州的传统节目有舞龙、舞狮、舞鲤鱼,还有布马舞和英歌舞。游行时则要擎大标和出动潮州大锣鼓。春节一般要热闹四、五天。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灯节”,潮州人叫“过十五”,既是春节的继续又是春节的高潮,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潮州一些农村的传统习俗是每年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榕叶、竹枝,以保平安;还有抛钱掷弥勒佛的活动,弥勒佛身上摆满“喜童”,据说掷中喜童者来年可生男孩。庆元宵闹元宵的最大特色是赏花灯。潮州地区更有自成一格的花灯、纱灯,潮州新册《百屏灯》就是反映100部戏剧主要人物和场面的纱灯。潮州农村旧时家家户户都点亮自家的灯笼,排成长龙,由潮州大锣鼓伴奏游遍全村,很为壮观。更热闹的是放焰火等大型活动。元宵节与灯连在一起的还有群众性的猜谜活动。猜谜几乎逢节多有,唯元宵特盛。

  清明节 清明节是全年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潮州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 “挂纸”或“过纸”。旧时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用红漆油出新石碑号,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黄白两色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和在外地工作的乡亲,也有利用清明回乡扫墓探亲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每到清明节,老百姓不仅祭祀自己的祖先,不少学校、单位还组织师生、员工到革命烈士陵园祭扫,凡是在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者,人们也都纪念他。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华夏子孙世代相沿的民间传统节日,目的是吊祭屈原。潮州端午有各种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习俗。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潮州的龙舟分为两种:有“真龙”和“假龙”。“真龙”,有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船全长20多米,宽1.5米;设15对桨有3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34人。“假龙”,通称为辑船,船全长10米,设5对桨,有1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14人。(有的也可不设敲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潮州人俗称“粽”为“粽球”。潮州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成为名小吃的历史悠长。 部分潮州人家,端午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中元节俗称“施孤”、“鬼节”,也叫“盂兰胜会”。旧俗认为“施孤”是给孤苦无依的鬼魂施舍,以显示了人们济苦扶贫,照顾孤寡的美德。 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插得越多越好,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而名中秋。在潮州,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芋头祭祖先。潮州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后来汉人统一八月十五日杀元番,将其元兵头颅祭拜受害者,及后元朝灭,人们以芋头取代头颅。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而成风。

  拜月。潮州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她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这一季节,水果应市品种甚多,有柚子、香蕉、杨桃、柿、梨、菠萝等等。民间还广泛流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家都要住上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恨极了,便趁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动手杀鞑子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使当晚举事成功。后人就把这一天,当作反抗民族压迫的纪念日。

  烧塔。中秋夜烧塔也很盛行。塔高1至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l/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冬节 即是二十四节候中的冬至,时逢农事空隙,一年将尽,因此也称小过年。旧俗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圆,以表示大团圆。虽然一年未完,但吃过甜圆就意味着度过一个平安年,所以有吃了甜圆多一岁的说法。潮州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祭拜祖先: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扫墓。

  除夕 从旧年最后一天的傍晚延续到新年来临,潮州人称之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节日活动,是从祭祀祖先开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发沐浴,换上新衣,然后开始祭祖。祭品和仪式,和其他大节日大致相同。祭过祖先,把大门、厅门、房门的旧对联都撕下来,贴上新春联。 “围炉”是过年夜的中心活动,它包括吃团年饭、给压岁钱和守岁诸环节。过年前,外出的家人必须赶回来围炉,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守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贺年祝福。长辈回以祝语之外,要给小孩压岁钱。年事已高的长者,也会收到能赚钱子孙的压岁钱。潮州人把这种习俗叫做:“压腰”。

潮剧和潮州歌册

  潮剧与潮州歌册同是以潮州方言演唱、说唱的地方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国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居住的地区,并随着华侨、华裔的足迹,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潮剧和潮州歌册内容同有历史故事、公案故事、才子佳人故事、官迫民反的故事、地方民间故事等,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潮州歌册的传统本子,如《秦雪梅》、《双鹦鹉》、《刘龙图》等三百余部,多为清代末年民国时期潮州李万利、吴生记、吴瑞文堂等商号的木板印刷。说唱朗朗上口,深为潮汕人所喜爱,普及农妇渔妪,绣花织网时吟诵不辍,故而一直诵唱至今。鉴于斯,从清代至现在,不少潮剧团(班)的艺人,饶有兴趣地将潮州歌册的传统本子改编为潮剧剧本,搬上潮剧舞台。尤其是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初期的潮剧六大班(正顺、源正、三正、怡梨、玉梨、赛宝)中,三正班的名编剧谢吟先生,怡梨班的名编剧孙延章先生等纷纷从潮州歌册的传统本子改编出大型古装潮剧和锦出戏,如《刘明珠》、《鹦哥对唱》、《五凤朝阳》、《刘备招亲》等剧作。这不仅充实了潮剧剧目,而且到海内外演出受到潮剧观众的青睐,好评如潮,历演不衰,居多成为保留剧目、传统剧目,使潮剧这朵南国之花显得更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笔者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大型古装潮剧《陈北科上京》、《翁万达平南》,也是以潮州歌册为脚本写成的。搬上潮剧舞台之后,也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潮汕各地的诗人、作家,诸如陈觅、李昌松、李作辉先生,萧菲女士等,纷纷挥毫将潮剧和全国各地名剧改编为新潮州歌册,在潮汕各地的《汕头日报》、《工农兵》等报刊上发表,其时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毛女》、《红灯记》、《红珊瑚》等20多部。这些新歌册与传统歌册一样,具有故事曲折新奇、语言通俗生动、音韵和谐顺口、诵唱起来吸引听众等特点。这些新歌册进入寻常百姓家,众多城乡中老年妇女非常喜爱,三五成群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说唱,唱者听者皆津津有味,其乐融融。

  潮剧与潮州歌册同是海内外潮人喜爱的文化艺术,只要热爱潮汕历史文化的剧作家、文化人敢于耗费心血将之互为改编,将会使潮人更能享受本土文化艺术,至于有人认为潮剧早已不景气,潮州歌册更是接近销声匿迹,在这方面花费汗水和心血有什么意义?笔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潮人毕竟是热爱家乡的,他们有着眷恋故里的情结,他们永远不会扬弃本土的文化艺术。因此,只要世界有潮人在,潮剧与潮州歌册就不会消亡。

潮州功夫茶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为著称。“功夫”,本为茶名(一种中等茶),后演化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功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功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功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诗人丘逢甲从日本回国后,在潮州生活时作《潮州春思》诗六首,其中一首记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潮山处女泉。”

  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功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功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 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1.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2.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3.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4.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5.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6.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7.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8.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功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潮州菜

  潮州菜在饮食王国之中,只是蕞尔小邦,一般只把它归入粤菜系统。这实在很不恰当。唐振常先生在《饔飧集》里一篇谈中国菜系的文章中,就说:八大菜系中无潮州菜,大约以为潮州菜可入粤菜一系,此又不然。通行粤菜不能包括潮州菜的特点,凡食客皆知。试看香港市上,潮州菜馆林立,何以不标粤菜馆而皆树潮州菜之名?昔日上海,潮州菜馆颇多,后来几近于无,近年才又抬头,尽管不地道。有的连功夫茶也没有,问之,答曰,茶具没有准备好。虽然,上海人还是喜欢品尝。

  潮州菜四大特点:把潮州菜与粤菜放到一起比较,它的特色还是十分明显的。

  1. 粤菜用料甚广,河海鱼鲜,禽畜野味,几乎无所不用;潮州菜用料虽然参差似之,但偏重鱼鲜,配以禽畜,野味常用者,蛙鳖而已。潮州菜在用料方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粗料做细菜,潮州菜中的厚菇芥菜、金瓜芋泥等,都是用普通的蔬菜为主料做成;有一个很有名的潮州菜,叫做“护国菜”,主要原料是番薯叶子。
  2. 粤菜风味偏重清、鲜、滑、爽,潮菜也参差似之,而相比之下,潮菜风味,更加清淡鲜美。粤菜和潮莱的汤水,就有十分明显的区别,粤菜宴席一般只有一道汤,用于餐前餐后,汤的用料较杂,文火熬成,久熬者称作“老汤”,味厚而浓,以为最佳。潮菜宴席12道菜中至少要有两道汤。四时用料不同、汤的品种很多。但每道汤的用料都比较单纯,鱼虾螺片,用酸菜菜脯做配菜,肉丸鱼丸,用香菜苘莴做配菜,求其清淡鲜美。春季的竹笋排骨汤,夏天的冬瓜水蟹汤,秋日的水鸭柠檬汤,冬令的干贝萝卜汤,都是应时菜,也求清淡鲜美。潮式杂烩汤,用料也杂, 蚝仔肉片,猪禽肝脏,豆腐酸菜,焯为一汤,虽然名为杂烩,而犹清淡鲜美。
  3. 潮州菜注重佐食调料,调料的品种和使用的讲究,远远超过粤菜。潮菜以清淡鲜美为基调。不过,一味清鲜,实在难调众口,恐怕也算不得美食。弥补这种缺陷,除了用浓香型菜肴和甜点配搭之外,主要靠各式调料来调和口味。潮菜所用调料花式品种之多,往往出乎外地食客的意料。潮菜常用的调料,有豆酱、鱼露、酱油、甜酱、桔油、梅羔酱、白醋、陈醋、三掺酱、沙茶、芥末、辣椒酱、豆油、麻油、川椒油。生油白醋,还常用姜、葱、蒜茸再加调配。这些调料,咸、甜、酸、辣、香五味俱全,可以根据需要配搭上席。
  4. 潮菜筵席必用小吃配搭,这又与粤菜有别。小吃也称小食,即点心。本来是家常在正餐之前用来充饥的简易饮食,相对于菜肴酒饭具备的大餐而言,所以叫做小吃。中国地土博大,各地气候物产不同,饮食习惯有异,这类家常简易食物在风味上也自有了差别。简易食物从家中走上社会,成了点心店中的商品,在点心师傅的手里得到提高,用料更加讲究,制作更加精美。食物的制作材料一般都采用本地土产,用料既异,风味特点自然显示出来。至于烹调方法,蒸煎烹炸,各地大抵相同,不过,受到用料的制约,点心师傅在时间的长短,火候的调节等等方面,也必须有更为恰当的掌握,因而也就形成烹调方面的特点。这又使食物的地方风味更为浓烈。于是,各地有了自己的特色小吃。

旅游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潮州建制历史悠久。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立海阳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隋朝时撤郡设州,始称“潮州”。新中国建立前,潮州均为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州是“潮文化”的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的对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渗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 —— 潮人文化,拥有地方特色鲜明、结构完整、门类齐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观。以潮州话、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

  潮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声”,现有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250万人。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主要出口产品有陶瓷、服装、机电、食品、鞋类、纺织等。

  潮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拥有古城墙、古寺庙、古府第、古民居、古牌坊等文物遗存,古迹众多,现有文物景点72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广东潮州:淡浮收藏院
广东潮州:开元寺
广东潮州:凤凰台
广东潮州:牌坊街
广东潮州:青龙古庙
广东潮州:道韵楼
广东潮州:牌坊街
  •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闽粤交通要津。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著名古桥。古人有“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之说。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撰文指出:广济桥“中有一段,用船只连为浮桥,可以解开,让出航道,成为可分可合的活动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 桥上形式各异的亭台楼阁是该桥的一大奇观,因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
  • 潮州淡浮收藏院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红山砚峰公园内,距离市区中心约5公里,面积约一平方公里,集文物收藏、展览、书院于一体,是一处文化、休闲、生态的旅游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潮州新八景、潮州市文化旅游定点单位、潮州市修学旅游示范基地、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EMBA)粤东授课基地等荣誉称号。
  • 开元寺 位于潮州市区中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身为荔峰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开元寺,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又称”镇国开元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为历朝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 潮州韩文公祠 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复迁至韩山今址,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占地134.64亩,建筑面积11900平方米,景区除主祠外,还辟建有韩文公祠、石牌坊、天南碑胜;名家书法长廊、允元亭、侍郎阁、天水园、溅玉沁芳;景观、石雕壁画长廊、韩愈勤政廉政展览馆、橡木园等多个配套景点。
  • 北阁佛灯 位于潮州城北,背依金山,面临韩江。北阁原是金山东面山下的一组楼阁的总称,以楼阁之前的佛灯远照四方而得名,为潮洲八景之一。
  • 凤凰时雨(凤凰台) 潮州八景之一。古时又称“凤台侍雨”,也有人说是“凤台时雨”。位于潮州城南郊的老鸦洲(后称沙洲岛或凤凰洲)北端,明隆庆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现重建的凤凰台由台体和阁亭两部分组成,坐南朝北,凤凰台景观高达四丈多。台体中首层石座为高台,高达丈八。二层为明台,高约丈八,亭阁高达丈七,由8根檐柱及12支门柱支撑,屋面是一个三开间,中间高,两侧低,成三山式的造型。由屋面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产生出前后六面檐口,两侧二面檐口,勾勒出八面檐花。高低错落,檐牙高筑,峻凌飘逸,堂皇壮观,再现了凤凰台的本来面目和迷人的风采。
  • 金山古松 原名马丘松翠。因宋末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发“收残率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死,发自鸩”,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
  • 祭鳄台 位于潮州市韩江北堤上,是为了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驱鳄治潮的功绩而建的。亭内基座有鳄鱼石雕像,鱼背竖有巨碑,正面刻有韩愈的《祭鳄鱼文》。祭鳄台在城郊北堤中段,原为古鳄渡口。相传唐代韩愈刺潮时曾于此处设坛祭鳄,撰《鳄鱼文》,故名。台前大江,于秋高云淡之际,一面风可驶三面帆,因而称“鳄渡秋风”,列为“潮州八景”之一。台分二级,全石结构。前为“祭鳄台”(赖少其书),上为“鳄渡秋风亭”(吴健民书)。亭内有以鳄鱼为座之《鳄鱼文》碑(詹励群 重书),碑阴刻《重修鳄渡亭碑记》(许士杰撰书)。
  • 许驸马府 位于潮州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4号,为北宋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驸马许珏的府第。该府第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历代屡有维修,但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座北朝南偏东8度,面宽42米,进深47米,建筑面积约 18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五间。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上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
  • 甲第巷 长不足200米,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是研究古代潮州社会、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的宝库。
  • 己略黄公祠 在潮州市区义安路铁巷2号,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一座二进院,面宽15.4米,进深 25.7米,门楼楼屋架饰以精美的石雕,门额到“己略黄公祠”,背镌“孝思维则”。首进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中槽屋架是“三五木瓜十八块坯”的典型结构。己略黄公祠以精美绝伦的潮州木雕装饰艺术著称,又集中体现清末潮州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是一颗嵌在古城潮州上的明珠,它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来参观的人们无不为它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金漆木雕装饰叹为观止。
  • 青龙古庙 在潮州韩江大桥西端南堤上,庙门东向,先前称安济圣王庙。据宋代沈存中《彭蠡小龙》记载,青龙古庙建于北宋,安济灵王是北宋神宗赵顼(1068年即位)封的。又相传诸葛征蛮,蜀汉永昌太守王伉守城捍贼,殁为神明。潮州青龙古庙位于南门南堤东侧,创自明代,因常见青蛇蜿蜒出没于庙,不伤于人而来去无踪,故名为青龙古庙。
  • 道韵楼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联主村。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八角形土楼。2006年05月25日,道韵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该楼呈八卦形,三进三环围共构成“八卦”的爻画,座南朝北,面积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328米,直径101米、墙高11.6米,三层半,皆以黄泥土夯成,中间设有广场,全楼有正房56间,角房16间,水井32口,楼外周设有枪眼、炮眼,楼门顶还没有注水暗涵,很有特色。
  • 龙湖古寨 地处潮汕平原,韩江中下游之滨,古寨呈带状,南北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寨内辟三街六巷,从门到街巷显得设计有致,布置明朗,俨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龙湖是潮州小城之称。2012年11月龙湖古寨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 海阳县儒学宫 位于潮州城区昌黎路和文星路交界处。俗称红学、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景炎三年(1278),后毁于火。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大成殿,虽历经沧桑,其主要建筑大成殿仍完整地保留了明初粤东地区殿堂建筑的风貌特点,以后历代屡有增建,始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 从熙公祠 在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4),历时十四年。2006年05月25日,从熙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笔架山宋窑 位于湘桥,城东笔架山西麓。古遗址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2公里,窑址鳞次栉比,至今笔架山脚一带的群众,仍称该地为“百窑村”。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象埔寨 位于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古一村,东距潮州古城约8公里,座向为座西南向东北。古寨于南宋景定三年即公元1262年开创,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明清发展盛期的贸易商埠,也是目前粤东地区保存完整年代久远的古寨之一。1987年12月被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被广东省宣布为广东省古村落。

人物

  • 韩愈  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重要的思想家和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 王大宝 宋朝礼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礼部尚书。潮州海阳县登瀛(今广东潮州市归湖镇)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第二,中榜眼,授南雄州教授。
  • 林大钦 海阳东莆山兜(今广东潮州金石仙三)人。生于明正德五年(1510)。嘉靖十一年(1532)二月被录取为第十二名进士。三月十五日参加殿试,嘉靖皇帝钦点大钦为状元。
  • 饶宗颐 1917年生于广东潮州。史学家、经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家、翻译家、文学家和书画家。
  • 陈伟南 香港爱国实业家。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沙溪乡,1936年毕业于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37年赴港谋生。
  • 谢慧如 泰国著名的巨贾。祖籍广东潮州官塘奕湖(白水湖)村。十四岁离乡远渡泰国谋生。
  • 卢瑞华 原广东省省长。广东潮州人。
  • 林若  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广东潮安人。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