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云南省 > 普洱市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汉语拼音:Láncāng Lāhùzú Zìzhìxiàn;英文:Lancang Lahu Autonomous County),中国云南省普洱市辖县。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位于云南省西部,南览河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99°29′- 100° 35′、北纬22°01′- 23°16′之间。县境与景谷、思茅、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市)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国接壤。总面积8807平方千米。总人口50万人(2012年末)。辖5个镇、15个乡(其中6个民族乡)。

  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五山六水”纵横交错,主要山脉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发谷5条,山峰绵延纵横,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雅口勐矿)。山区、半山区占98.8%。有大小河流130余条,较大的有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均属澜沧江水系。河谷坝子有上允坝、勐朗坝、勐滨坝、下允坝、回革坝、细允坝等,其中上允坝面积达6.36万亩。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澜沧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区为北热带,700~1400米之间的大部分坝子河谷低丘地带为南亚热带,这两个气候带的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4%。热资源丰富,有温泉40多个。

  • 邮编:665600 代码:530828 区号:0879

行政区划

  全县辖5个镇、15个乡(其中6个民族乡):勐朗镇、上允镇、糯扎渡镇、惠民镇、东回镇、谦六彝族乡、东河乡、大山乡、南岭乡、酒井哈尼族乡、拉巴乡、竹塘乡、富邦乡、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雪林佤族乡、木戛乡、发展河哈尼族乡、糯福乡。县政府驻勐朗镇。

历史

  1914年置澜沧县,因县有澜沧江而得名。1959年改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秦朝属西南夷地。西汉为哀牢地;东汉、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南北朝属宁州永昌郡。隋属濮部。唐南诏国属永昌节度地,宋大理国属永昌府银沙罗甸。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属木连路;后改属银沙罗甸宣慰司。明永乐四年(1406年)属孟连长官司(宣抚司)辖地。

  清属迤西道顺宁府。光绪十四年(1888)5月,析缅宁厅猛猛土巡司之上改心、孟连宣抚司之下改心,于顺宁府圈糯置镇边直隶厅,属迤南道,此为澜沧设治之始,镇边之名,即镇摄边境之意;光绪十七年(1891)析耿马宣抚司属之猛角、猛董地方入镇边直隶厅;同年,厅治迁勐朗坝;光绪二十年(1894),猛连宣抚司划入镇边直隶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厅治复迁回圈糯。

  民国二年(1913)4月,迤南道更名为滇南道,镇边直隶厅改为镇边县,隶滇南道。民国3年(1914)1月,因与贵州省镇边同名,乃以其地滨于澜沧江而易名为澜沧县;同年6月,滇南道更名为普洱道,澜沧县属普洱道。民国17年(1928)析澜沧县属上改心县佐与缅宁县属四排山县佐所辖区域合,合并设立双江县。民国18年(1929)11月,废普洱道,设立云南省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澜沧县属之。

  民国21年(1932)4月,澜沧县属第12政务视察区;民国23年(1934)4月属第16政务视察区;民国24年(1935)8月属第6政务视察区;民国26年(1937)9月,澜沧县勐角、勐董、大蛮海、岩帅四土司地改设沧源设治局(以上四地于1934年改土归流);民国27年(1938)9月,澜沧县属第9政务视察区;民国28年(1939)第二殖办督办公署裁撤。民国30年(1941)6月15日,澜沧县属云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洱县);民国31年(1942)7月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洱县);民国35年(1946)10月属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缅宁县)。

  1949年2月澜沧解放,4月建立澜沧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澜沧、东朗、上允、孟连、溯涛(即宁江县,当时纪念解放宁江时牺牲的尹溯涛而得名)5县;12月撤销专员公署,宁江县划出,另四县复并为澜沧县。1950年6月,成立了澜沧县人民政府,属宁洱专区。1951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澜沧县属之。1953年3月28日,政务院批准: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澜沧县属之。

  1953年4月7日,撤销澜沧县,设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县级),隶属思茅专区。 1953年7月11日,内务部批准:撤销宁江县,新营盘区、雅口区划归澜沧拉祜族自治区。1954年5月31日,政务院批准:设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区,以澜沧县的孟连区、南卡区为其行政区域,6月16日正式成立。1955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专区澜沧县的建制,将其原辖的西盟山区暂时委托澜沧拉祜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1956年10月,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西盟县,以澜沧县西盟区为其行政区域。在西盟县未成立前,西盟山区由思茅专区直接领导。

  1959年12月10日,云南省民政厅报告:将相当于自治县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区改名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仍属思茅专区。1970年,思茅专区改为思茅地区,澜沧县属思茅地区。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3号):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澜沧县属地级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澜沧县属地级普洱市。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491884人,其中:勐朗镇86877人,上允镇44918人,糯扎渡镇29703人,发展河哈尼族乡15483人,谦六彝族乡48090人,糯福乡18529人,东河乡14771人,大山乡15980人,南岭乡24059人,雪林佤族乡14158人,木戛乡16180人,酒井哈尼族乡13716人,惠民哈尼族乡17303人,东回乡15380人,拉巴乡14636人,竹塘乡35766人,富邦乡21828人,安康佤族乡13236人,文东佤族乡14517人,富东乡16754人。

  2012年末,云南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东回乡,设立东回镇(云政复[2012]82号);撤销惠民哈尼族乡,设立惠民镇(云政复[2012]83号)。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15个乡(其中6个民族乡):勐朗镇、上允镇、糯扎渡镇、惠民镇、东回镇、谦六彝族乡、东河乡、大山乡、南岭乡、酒井哈尼族乡、拉巴乡、竹塘乡、富邦乡、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雪林佤族乡、木戛乡、发展河哈尼族乡、糯福乡。

图集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夏日景色,2022年7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