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澧县
湖南常德澧县:县城鸟瞰
湖南常德澧县:县城风光
湖南常德澧县:县城风光
湖南常德澧县:翊武公园
湖南常德澧县:山村风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瓦寺塔

  澧县汉语拼音:Lǐ Xiàn;英文:Lixian County),中国湖南省常德市辖县。位于湖南省北部,常德市北部,北连长江,南通潇湘,西控九澧,东出洞庭,自古就有“九澧门户”之称。地理坐标东经111°12′19″-112°04′15〞、北纬29°16′30″-29°57′30″。县境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安乡津市临澧石门接壤,北与湖北省毗邻。总面积2075平方千米,总人口91.95万人(2015年)。全县辖4个街道、15个镇。

  澧县地处洞庭湖西北岸、澧水下游,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过渡地带。以平原和岗地为其主要地貌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西北部太青山海拔1020米,最低点九垸乡永和村海拔28米。主要河流有澧、澹、道、涔、松滋五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平均降水量1352毫米。四季分明,雨量充足,适应水稻、棉花、油菜、葡萄、柑橘、苹果柚等多种作物生长。矿产有岩盐、石膏、芒硝、煤、铁、磷、重晶石、石灰石、石英砂等。名胜古迹有彭头山遗址,城头山遗址,清代余家牌坊,始建于北宋的澧州文庙,宋代花瓦寺塔,天供山森林公园,太青山老君岩、升仙洞、巡府洞等。

  • 邮编:415500 代码:430723 区号:0736

行政区划

  全县辖4个街道、15个镇:澧西街道、澧阳街道、澧浦街道、澧澹街道、小渡口镇、梦溪镇、复兴镇、盐井镇、大堰垱镇、王家厂镇、金罗镇、码头铺镇、甘溪滩镇、火连坡镇、澧南镇、城头山镇、涔南镇、如东镇、官垸镇。县政府驻澧阳街道。

历史

  澧县,位于澧水下游,因澧水从境内流过而得名。

  据考古发现,澧县所在的澧阳平原,早在九千多年前就有先民从事农作活动。而最早建于6000多年前的城头山城,更以丰厚的遗存展示了远古先民的文明创造历程。

  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尚书》记载,大禹治水时,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到达澧水流域(“东至于澧”),继续向东,过九江,最终到东海。

  春秋、战国时期,澧县所在地位于楚国统治的中心地带,距楚国郢都仅数十公里。著名诗人屈原多次到澧境游历,并在《楚辞·九歌》中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等千古流芳的诗句。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澧县所在地划归黔中郡慈姑县。秦始皇巡游南方,过洞庭湖,在船上望见洞庭西滨翠绿山,山光水色,美如画境,大为赞叹,改翠绿山为嘉山。

  两汉时期,属武陵郡零阳县。

  三国、两晋、南朝属天门郡。

  555年,南朝梁敬帝时,北魏占领澧境一带,设澧州。

  589年,隋文帝罢天门郡,设澧州,下设澧阳县。

  607年,隋炀帝改澧州为澧阳郡。

  621年,唐高祖改澧阳郡为澧州。

  742年,唐玄宗改澧州为澧阳郡。

  758年,唐肃宗改澧阳郡为澧州。

  宋代设澧州,州府驻澧阳。

  元代设澧州路,路府驻澧阳。

  1275年,元朝设澧州安抚司。

  1277年,元朝改澧州安抚司为澧州总管府。

  1364年,明太祖朱元璋改澧州路为澧州府。

  1670年,清康熙帝将澧州改隶岳常道,道府驻澧州。

  1729年,清雍正帝升澧州为直隶州,属岳常澧道,道府驻澧州。

  1912年,中华民国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

  1913年,废州为县,始称澧县,隶岳常澧道。

  1947年7月,澧县解放,设澧县人民政府,隶属湖南省常德地区。

  1988年6月,常德地改市,澧县隶属湖南省常德市。

  1994年方石坪乡撤乡建镇。1995年,澧阳乡、澧西乡(部分)并入城关镇,并更名为澧阳镇;澧西乡大部并入张公庙镇。

  1996年,澧县面积2107.3平方千米,人口约87万人。辖14个镇、18个乡:澧阳镇、小渡口镇、大堰垱镇、方石坪镇、火连坡镇、王家厂镇、甘溪滩镇、张公庙镇、码头铺镇、金罗镇、复兴厂镇、盐井镇、梦溪镇、雷公塔镇、九垸乡、大坪乡、双龙乡、太青乡、中武乡、车溪乡、永丰乡、如东乡、杨家坊乡、闸口乡、宜万乡、官垸乡、洞市乡、涔南乡、道河乡、澧东乡、澧南乡、澧澹乡。县政府驻澧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澧县常住总人口824902人,其中,澧阳镇130344人,张公庙镇27716人,小渡口镇33753人,梦溪镇28801人,复兴厂镇18540人,盐井镇16667人,雷公塔镇21484人,大堰当镇35391人,王家厂镇23983人,金罗镇27932人,码头铺镇14439人,方石坪镇13478人,甘溪滩镇20312人,火连坡镇16499人,九垸乡21903人,官垸乡26490人,永丰乡24538人,如东乡21910人,澧澹乡35210人,澧南乡25432人,澧东乡29618人,涔南乡23671人,大坪乡18344人,道河乡15767人,双龙乡15544人,宜万乡18598人,车溪乡25269人,中武乡20618人,闸口乡23278人,洞市乡12685人,杨家坊乡11158人,太青乡18428人,嘉山原种场2862人,七里湖4240人。

  2002年,澧县辖14个镇、18个乡,50个居委会、583个村委会。

  2004年末,澧县辖14个镇、18个乡:澧阳镇、张公庙镇、小渡口镇、梦溪镇、复兴厂镇、盐井镇、雷公塔镇、大堰垱镇、王家厂镇、金罗镇、码头铺镇、方石坪镇、甘溪滩镇、火连坡镇、九垸乡、官垸乡、永丰乡、如东乡、澧澹乡、澧南乡、澧东乡、涔南乡、大坪乡、道河乡、双龙乡、宜万乡、车溪乡、中武乡、闸口乡、洞市乡、杨家坊乡、太青乡。全县总人口8800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3971人;澧阳镇人口138039人。

  2005年村级规模调整后,澧阳镇辖15个社区和18个村委会,张公庙镇辖2个社区和17个村委会,小渡口镇辖1个社区和23个村委会,梦溪镇辖2个社区和18个村委会,复兴厂镇辖1个社区和16个村委会,雷公塔镇辖1个社区和13个村委会,大堰垱镇辖4个社区和19个村委会,王家厂镇辖2个社区和15个村委会,金罗镇辖2个社区和18个村委会,码头铺镇辖1个社区和6个村委会,方石坪镇辖1个社区和6个村委会,甘溪滩镇辖1个社区和8个村委会,火连坡镇辖1个社区和7个村委会,九垸乡辖14个村委会,官垸乡辖1个社区和9个村委会,永丰乡辖1个社区和13个村委会,如东乡辖1个社区和14个村委会,澧东乡辖16个村委会,涔南乡辖1个社区和15个村委会,大坪乡辖1个社区和12个村委会,道河乡辖1个社区和13个村委会,双龙乡辖1个社区和12个村委会,宜万乡辖1个社区和8个村委会,车溪乡辖1个社区和16个村委会,中武乡辖1个社区和12个村委会,闸口乡辖1个社区和11个村委会,洞市乡辖8个村委会,杨家坊乡辖8个村委会,太青乡辖11个村委会。其余乡镇不调整。2006年村级规模调整后,澧南乡辖2个社区、17个村委会,杨家坊乡辖7个村委会(1月6日澧政发[2006]1号《澧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澧南乡村级区划调整方案和杨家坊乡建新村与联丰村合并的批复》)。

  2007年,撤销澧南乡,设立澧南镇。调整后,全县辖15个镇、17个乡:澧阳镇、张公庙镇、小渡口镇、梦溪镇、复兴厂镇、盐井镇、雷公塔镇、大堰垱镇、王家厂镇、金罗镇、码头铺镇、方石坪镇、甘溪滩镇、火连坡镇、澧南镇、九垸乡、官垸乡、永丰乡、如东乡、澧澹乡、澧东乡、涔南乡、大坪乡、道河乡、双龙乡、宜万乡、车溪乡、中武乡、闸口乡、洞市乡、杨家坊乡、太青乡。县政府驻澧阳镇古城路。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澧县常住总人口826655人,其中,澧阳镇199773人,张公庙镇26176人,小渡口镇42070人,梦溪镇23057人,复兴厂镇15461人,盐井镇14904人,雷公塔镇18444人,大堰垱镇33632人,王家厂镇19471人,金罗镇25654人,码头铺镇13209人,方石坪镇12719人,甘溪滩镇17324人,火连坡镇13818人,澧南镇24804人,九垸乡21668人,官垸乡17452人,永丰乡19932人,如东乡22449人,澧澹乡37941人,澧东乡25632人,涔南乡20097人,大坪乡17822人,道河乡13044人,双龙乡12822人,宜万乡19608人,车溪乡25168人,中武乡18868人,闸口乡19698人,洞市乡10833人,杨家坊乡8592人,太青乡14513人。

  2013年,省民政厅(湘民行发[2013]35号)批复同意:将澧澹乡羊古、任家巷、三贤、柳家4个社区以及彭家、沿河、宝塔、蚕桑4个建制村成建制划归澧阳镇管辖。撤销澧阳镇,设立澧西、澧阳、澧浦3个街道;撤销澧澹乡,设立澧澹街道。

  2015年11月23日,省民政厅(湘民行发[2015]67号)批复同意:太青乡、甘溪滩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甘溪滩镇。梦溪镇、雷公塔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梦溪镇。复兴厂镇、双龙乡合并建立复兴镇。如东乡、永丰乡成建制合并设立如东镇。撤销闸口、洞市、杨家坊、中武、车溪、涔南、澧东、大坪、九垸、宜万、官垸、道河12个乡以及小渡口、方石坪、张公庙、火连坡、码头铺、澧南、盐井7个镇,新设立火连坡、码头铺、盐井、城头山、涔南、小渡口、官垸、澧南8个镇;调整王家厂、大堰垱、金罗3个镇的部分行政区域,澧西、澧浦、澧澹3个街道的部分管辖范围;理顺天供山林场、山门水库管理处、王家厂水库管理处、棉花原种场、涔澹蓄洪区、嘉山良种场、南湖汊水产养殖实验场、七里湖农场、芦苇总场、县农科所代管区域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九垸乡、小渡口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小渡口镇,并将嘉山良种场、南湖汊水产养殖实验场代管区域划归小渡口镇管辖。官垸乡撤乡设镇,并将七里湖农场、芦苇总场代管区域划归官垸镇管辖。澧南镇、道河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澧南镇,并将原张公庙镇彭山建制村成建制划归新设立的澧南镇管辖。调整后,全县辖4个街道、15个镇:澧西街道、澧阳街道、澧浦街道、澧澹街道、小渡口镇、梦溪镇、复兴镇、盐井镇、大堰垱镇、王家厂镇、金罗镇、码头铺镇、甘溪滩镇、火连坡镇、澧南镇、城头山镇、涔南镇、如东镇、官垸镇。总面积2075平方千米,总人口91.95万人,县政府驻澧阳街道。

地理

  澧县介于东经111°12′30〞至112°0′5〞与北纬29°16′至29°57′之间,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与长江直线距离80公里,是枝柳铁路、二广高速和207国道跨越长江,进入湖南的第一县。澧县北连长江,南通潇湘,西控九澧,东出洞庭,自古就有“九澧门户”之称。是澧水流域和湖南省参与长江开发的一大战略要地。

地形地貌

  澧县地域呈弯月形,东西极度长约83公里,南北极度宽约46公里,呈现东西距离相对狭长,南北距离相对较短的状况。地势西北部偏高,属山区;南部与北部属丘陵区,起伏不平;东部和西南部为湖垸区,水网纵横;中部系省内著名的澧阳平原。

  澧县地貌复杂,山、丘、平、湖均有。西北部以山丘为主,北部和南部以岗地为主,中部和东部是广阔的平原。澧县地处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过渡的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呈以平原和岗地为主体的地貌特征。地貌轮廓略似向东南开口的“撮箕”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为山区,海拔高程一般为500~700米,地势最高点在西北部的太青山,海拔1019.5米;中部为低缓丘陵区,海拔高程为100~200米;东部为洞庭湖平原,平均高程在50米以下,最低点在东南部的九垸乡永和村,海拔28.6米。在全县总面积中,平原1047.87平方公里,占50.5%;岗地503.69平方公里,占24.27%;丘陵235平方公里,占11.33%;山地156.17平方公里,占7. 53%;湖、河、水库堰塘等水面132.28平方公里,占6.37%。

土壤

  澧县全境成土母质主要有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湖沉积物、灰岩分化物、紫色砂岩、页岩风化物、砂岩风化物、板页岩风化物7种。土壤共分为水稻土、潮土、红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黄壤7个土类,其中以水稻土、红壤、潮土为主要土类。

水文

  澧县有大小河流47条,可划分澧水、四口两条水系。其中一级支流9条,二级支流22条,三级支流15条,四级支流1条。澧水水系在县境内有6条,包括澹水、道水、涔水3条一级支流,县境内流域面积781.75平方公里,干流境内长32公里。四口水系有界溪桥、顺林桥、危水河和松滋所属的11条大小溪河,其中一级支流5条,二、三级各3条,总流域面积570.8平方公里。

气候

  澧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澧县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无霜期272天,适宜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生长。由于受地形影响,全县气候呈现非地带规律。西部山区,太青年平均气温9.2℃,而澧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8℃。平原区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

湖南常德澧县:西洞庭湖湿地风景区

区位交通

  澧县地处湘鄂边界、华中腹地,北有湖北荆州市,南有常德市,东有岳阳市,西有张家界市,处于四大中等城市的中心和新兴的武汉及长株潭两个城市群交汇地带,公路距离均在300公里以内,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澧县与长江直线距离80公里,水路经洞庭湖入长江,可北上南下,通江达海,历来就是湘西北地区和澧水流域的中心物流集散地。随着“环洞庭湖经济圈”的经济融合和“津澧(津市、澧县)融城”战略的实施,澧县成为澧水流域中心城市和湖南省参与长江经济开发的一大战略要地。

  纵贯县境的枝柳铁路(湖北枝城至广西柳州)跨越长江,过境15公里,设澧县客货运站。经过澧县腹地的国家重点线路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国道207线、省道302线、省道304线贯穿县境大部地区,与纵横密布的县乡公路构成完整交通体系。公路辐射区域扩展至“长三角”、“珠三角”和广大华北中原地区。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澧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西北山丘区属三峡、武陵山地、栲类、润楠林区,滨湖地带属两湖平原、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区。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县境植被分为马尾松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种类型,其中马尾松林是全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

矿产资源

  澧县已发现和探明各类矿产资源共三大类二十余种。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石煤、铁矿、芒硝、盐、石膏、水泥灰岩、膨润土等。其中煤、芒硝、石膏、水泥灰岩、膨润土等储藏量大、品位高、矿床潜在价值大。

  煤炭烟煤保有资源储量2700万吨,石煤1.97亿吨。

  芒硝、岩盐无水芒硝储量1.85亿吨,岩盐储量5800多万吨。

  石膏矿石品位70-82.4%,矿层平均厚度12米,矿体埋深80-120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累计探明石膏资源储量2.5亿吨,远景资源储量9亿吨以上。

  水泥灰岩县境山区乡镇均有分布,氧化钙平均含量7.53%,预测资源储量百亿吨以上。

文化

文化艺术

  澧县民间音乐,品种比较齐全,演唱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大多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又直接服务于现实生活,及时满足广大群众组织生产劳动、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因而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饱含澧水流域古朴醇厚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根据各个音乐品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点,澧县民间音乐大致可分为民歌、宗教音乐、民间乐器三大类。

  • 民歌 澧县民间歌谣是澧县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由群众口头传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澧县民间歌谣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情歌、民间小调、童谣等。
  • 宗教音乐 宗教音乐是道士、僧尼人等做道场和法事时的专用音乐。僧尼做法事时,用木鱼、钟、磬等伴奏,音调古朴柔和,渲染出一种虔诚、庄重、肃穆的气氛。
  • 民间乐器 即吹打乐,俗称“点子”,一般由七名艺人分操鼓、大锣、小锣、头钹、唢呐等乐器,按照曲牌的衔接顺序进行演奏,鼓点指挥。曲调分南路、北路两类,南路节奏平缓,音调柔和悠扬,带点“文气”;北路节奏紧迫,音调高亢激越,带点“武”气。民间婚丧庆典,多延请乐手演奏“点子”以增强气氛。荆河戏也采用“点子”作为武场的伴奏音乐。

  澧县地方戏剧,澧县是楚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远在6000年前,筑城而居的部落民众即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庆贺丰收和祭祀鬼神。最迟在南北朝时,境内已出现与傩戏相近的演唱艺术。至唐代,群舞、唱歌和曲艺已成为民间的主要娱乐形式。宋代以后,出现丝弦和皮影戏。明末清初,地方歌舞与傩戏、皮影戏相结合,并吸收外地声腔,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荆河戏和花鼓戏。民国时期,县城已有私人开办的剧院,集镇多建有戏楼或有较固定的演出场所,为地方戏剧和民间艺术常年不断的演出活动提供了便利。

  澧县传统曲艺,有澧州渔鼓澧州大鼓澧州说鼓澧州对鼓澧州三棒鼓、快板(莲花洞)、澧州丝弦、评书等多种形式,其历史较为久远。

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澧州文庙
  • 澧州古城墙,位于澧县县城内,为古澧州州府所在地,明洪武五年(1372)澧州府治从新城(新洲)迁现址,总督肖杰垒土为城。200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澧州文庙,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年),明初迁建于现址,现存建筑系清道光二十一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41~1844年)所建。195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花瓦寺塔,又名宝塔寺塔、花瓦塔,北宋早期修建。位于湖南常德澧县县城北约40公里湘鄂交界的宜万乡花瓦村。195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蜚云塔,位于澧县县城东南方澧水河畔的二圣滩上。始建于明代天启初年(1621年),竣工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历时近200年。
湖南澧县:余家牌坊
  • 余家牌坊,又名节孝坊,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为旌表澧州贡生余继泰之妻罗氏而建。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多安桥,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县城栗河之上(原属澧水河道)。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
  • 松竹桥,座落在湘鄂边界的火连坡松竹村涔河上,是一座全长37米的单孔石拱桥,为清代乾隆年间当地孙氏兄弟孙承松、孙承竹募资所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已收入《中国古桥录》。
  • 钦山寺,位于澧县澧水南岸张公庙镇境内钦山峪北侧,距县城十多公里。由唐代高僧文邃始建,初名乾明寺。
  • 嘉山寺,位于澧县县城东南约1 5公里处的嘉山之颠。建寺一千多年以来,以其厚重的宗教文化底蕴,独特的姜女文化特色,众多的历史人物典故,秀美神奇的水光山色,吸引着荆楚大地的远近游客前来观光、朝拜。现为湖南省政府批准开放的省级重点宗教活动场所。
  • 思王祠,位于澧水南岸、澧州城西五公里彭山顶峰,初建于唐代,为纪念唐代澧州刺史李元则有德政而建。
  • 遇仙楼,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位于澧州古城东南城垣之上,俗称八方楼,又名澧浦楼、奎星阁。史传为太守乔逊梦遇吕洞宾,建楼以志其事。遇仙楼为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八方形,径五丈,高七丈,柱廿四,檐三重,盔顶式。翼角高翘,遍挂风铃,琉璃绿瓦,葫芦宝项。整个建筑无一颗铁载体钉,全为榫卯结构。前有水池名沧堰。现在城关中学校园内。

古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遗址—核心区鸟瞰图
  • 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城址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头山遗址
  • 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澧水北岸大坪乡孟坪村,是中国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
  • 八十垱遗址,位于澧县梦溪镇五福村夹河北岸,是长江流域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 孙家岗遗址,位于澧县大坪乡大杨村,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三元宫遗址,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城北16公里处。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十里岗遗址,位于澧县澧阳平原中部一连续的低丘之上,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阶段一处文化性质单纯的史前旷野遗址,距今约1.5万年。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丁家岗遗址,位于澧县涔南乡东田堰村三组一处高出四周1米的台地上。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鸡公垱遗址,位于澧县澧南乡栗木村。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鸡叫城遗址,位于澧县涔南乡复兴村一高出四周2-4米的台地上,南距澧县县城约10公里,是一座屈家岭文化时期古城。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乌鸦山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道河乡高堰村三组,是湖南地区旧石器晚期的重要遗址。该遗址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92年进行过第一次发掘。遗址埋藏于河流的二级阶地上,今澧水支流道河从遗址的南部和东部流经。研究者将其作为湘西北地区旧石器晚期前段的典型遗址,并将区域内类似遗址命名为“乌鸦山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澧县:澧水船工号子—澧水河畔纤夫拉纤场景
  • 澧水船工号子,流行于湖南澧水流域,是由地方小调转化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劳动号子,是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为主题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荆河戏,流行于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其流行于长江荆河段(既荆、襄、府、汉四派中的荆河派)而得名。解放前以班社进行活动,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目;抗日期间,又有“楚剧”、“汉剧”、“湘剧”等号。1954年,湖南省文化厅对全省民间职业剧团定点安排,定名为荆河戏。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鼓盆歌,俗称“丧鼓”,源于中国古代的“击缶”、“鼓盆”。曾流行全国,现几近绝迹,鄂南及湘西北地区因载于民间丧事礼俗而幸存至今。据考证唐初就已流行于湘西北,是当地丧葬文化的典型代表形式,对民风民俗具有重大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曾名湘北大鼓、澧州大鼓。
  • 澧州花鼓戏,是湘北别具风格的一种地方戏。源于当地的民间歌曲、舞蹈、竹马马,早期为小旦、小丑的二小戏,后增加小生,为三小戏。约于清朝末年开始形成大本戏,剧目有《姜女寻夫》、《潘金莲裁衣》等。
  • 澧州夯歌,流行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阳平原及周边地区,是具有一定音乐节奏的劳动号子,也称硪歌。
  • 澧水地方小调,是在澧阳平原上广为传唱,并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独特音乐载体,调式多系五声徵调式,其次是五声商调式和羽调式,极少出现交替调式。澧县地方小调具有行腔优美、缠绵,语言朴实、生动,内容涵盖广泛等特点,唱词均为本土方言,词曲固定。
  • 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曾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起源不详,传说源自庄子的鼓盆歌或者更早。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现有资料来看,起码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 澧县皮影戏,流行于湖南澧县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
  • 澧县竹马灯,流传于湖南澧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孕育于唐代,宋明两代得以发展。

旅游

风景名胜

  • 彭钦艳风景区,位于县城西五公里澧水之南。
  • 百岛湖,又名山门水库,位于县境西北闸口乡与火连坡交界处。建于20世纪70年代,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湖心有岛92个。
  • 王家厂水库,位于县境西北部,地处澧水支流涔河中游,距207国道30公里,S302省道穿境而过。水库集雨面积484平方公里,总库容2.78亿立方米。
  • 观音岩,位于县境西部杨家坊乡,孤峰高耸,拔地突兀,像高楼,直达云端;像利剑,直指苍穹。
  • 仙女洞,位于天供山森林公园,仙女洞分三层,三层相通,全洞广达两万多平方米,宽阔深远,钟乳突起,形态奇特,据传为董永和七仙女重聚后自由生活之所,与神话传说形神相符,维妙维肖。

人物

  • 白善,春秋时期澧阳人,任楚将军,楚白公胜的族人。
  • 申鸣,楚相。春秋时期楚惠王相。
  • 李群玉(807~858),唐朝诗人。字文山,澧州人。
  • 北宋“澧州三苏”,北宋澧州澧阳人苏坚和他的长子苏庠、次子苏序。苏坚,字伯固,北宋澧州澧阳人。曾官杭州通判,助苏轼修西湖。二人交厚,彼此唱和颇多。据《澧州志》记载,苏轼从儋耳递归的路上,就曾寄赠苏坚诗词四首。苏庠(1065-1147),字养直,澧州澧阳人,苏坚长子。据传,庠父苏伯固为钱塘丞,督载西湖时,与苏轼交厚,庠虽年少,工诗,尝作《清江曲》,受到苏轼称赞。其弟苏序亦为宋佛坛名诗僧,与父伯固并称为“澧州三苏”。
  • 范浚,南宋学者。字茂明,澧州澧阳人。
  • 易英,明朝礼部左侍郎。字以和,明澧州人。
  • 张廷兰,明朝左都御史。字彦芳,明代澧州人,洪武乙丑(1385)丁显榜进士。
  • 杨一清(1454~1530),明代大臣(首辅、华盖殿大学士)。祖居云南安宁州(今云南安宁县)。父杨景迁居巴陵(今湖南岳阳县)。父景于明顺初(1453)任澧州判官。
  • 李如圭(1479~1547),明朝尚书。字国宝,明朝澧州澧阳人。
  • 胡澥(1579~1655),明朝副都御史。字练海,明澧州人。
  • 刘可训,明朝右佥都御史。字长悟,明万历辛卯年举人。
  • 朱崇一,明朝华阳王。朱元璋孙华阳王朱悦耀的第九世孙。
  • 戴君恩,明朝山西巡抚。字忠甫,明澧州澧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 蒋翊武(1885~1913),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武昌起义总指挥。澧县澧阳镇人。
  • 杨载雄(1881~1952),中华民国陆军少将。澧县澧阳镇人。

图集

收割早稻,澧县城头山镇城头山村,2022年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