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宝子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汉语拼音:cuàn bǎo zǐ bēi;英语:Cuanbaozi Bei),中国东晋墓碑,立于安帝义熙元年(405)。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是东晋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的墓碑。爨氏由古老的氏族繁衍而来,魏晋时已发展成著名的“南中大姓”之一,地方豪强。蜀汉时期由爨氏世袭建宁太守,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到爨宝子时已经显赫一时。建宁(今曲靖地区)、晋宁(今滇池地区)两郡,是爨氏管辖的中心地区。爨宝子碑在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曲靖扬旗田村,后来见于方志著录。咸丰二年(1852年),南宁知府邓尔恒将此碑移至曲靖城内武候祠。1937年,爨宝子碑和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被一同移至现曲靖第一中学内,并修建了碑亭。1961年,爨宝子碑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身长方形,通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首半圆形,碑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下有碑文400余字。碑尾有题名13行,每行4字,均为正书。除最后一字缺损外,其余都清晰可辨。

  爨宝子碑款署立于东晋大亨四年(实为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碑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爨宝子的生平、家世及其政绩。爨宝子是釁部族首领,世袭本部太守、振威将军的职位,二十三岁卒。碑末的职官题名,记载了当时建宁太守的属官名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碑的左下方刻有清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南宁府邓尔恒题跋,记载了此碑的出土和流传情况。

  碑文字体雄劲古朴,用笔方折,反映了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迹象,是研究中国书体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书法史上常将此碑称为“小爨”,与南朝爨龙颜碑并称为“二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