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 李白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李白一生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反映了他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说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逐句释义: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最后一片云彩也悠然飘走。
  尽:没有了。
  闲:悠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两不厌:指作者和敬亭山而言。不厌:不厌烦。


《独坐敬亭山》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表现李白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他以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的鸟儿都高飞远去,还有一片白云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他。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但作者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他。这使他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正在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作者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作者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


《独坐敬亭山》插图: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瓷画,钟福洪绘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