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玉勾云形佩(新石器时代)
青白玉佛手(清代)

  玉器汉语拼音:yuqi;英语:jadeware),用玉石琢治而成的器具或艺术品。

沿革

  玉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可分为七个时期。

  1.原始社会美石时期(公元前5000~前2000) 这一时期玉器所用的玉石都是就地取材,属于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等美石。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以不同深浅的绿色和草黄色的蛇纹石琢治成龙、云、马蹄、龟、鸟等形状的器具,具有雄壮豪放的北方风格。良渚文化玉器大多以透闪石、阳起石等为原料,做成大型的琮、璧,另有冠饰、带勾,以及鱼、龟、鸟等形状的器具。玉琮已有微凹的弧面,并在上面浅刻细如发丝的云纹鸟纹兽面纹,具有清秀的南方风格。这些玉器标志着美石玉器已经脱离石器,成为独立的手工艺

  2.夏、商、西周时期(前2000~前771)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用新疆和田玉琢治成的玉器,揭开以和田玉为主要原料的中国玉器史的第一章。商代王室的玉作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玉器生产中心。商代玉器在继承红山、良渚文化传统玉器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它以象征性、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琢治大量的玉琮、玉璧等祭祀礼器,帝王和贵族们所执的玉圭玉璋以及玉龙、玉象、玉虎、玉鱼、玉蚕、玉蝉和玉人等佩饰品。玉人在造型上突出表现头部的眼、口、齿,并施用圆润婉转的阳线或双沟阴线加以刻画,装饰趣味浓厚。玉鱼则施以简洁的阴线勾勒,形态生动。这些艺术手法对后世的玉器有着深远的影响。西周时期的玉器以片状为主,造型夸张,装饰简练,线条遒劲流畅,风格独特。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 玉器在各诸侯国的都邑纷纷兴起。河南洛阳金村东周墓出土的玉器非常精美,代表当时的艺术水平。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安徽寿县蔡侯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等出土的玉器,反映这一时期的玉器由繁缛趋向华丽。河南辉县魏国墓出土的大玉璜由七片碧玉、两个鎏金饕餮头组成,中间连以铜片。玉片上琢治卧马、蟠螭、云纹等,并熟练地运用了镂空技法。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以五块大小不同的玉分别琢治为夔龙夔凤等镂空的13块玉片和24个玉环,相互勾连成套环玉佩,这件玉器设计精心周密,制作巧妙,是战国初期的瑰宝。

  4.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前221~589) 秦汉玉器发展迅速,并以西汉河北满城刘胜墓、西汉昭帝平陵(陕西咸阳)、元帝渭陵(陕西咸阳)、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河北定县)和南越王墓(广州)等出土的玉器为代表,有镂空白玉仙人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龙螭乳丁纹玉璧、鸡心玉佩、玉人、角形玉环及玉具剑等。这些玉器玉质莹润,琢制精巧,气韵生动,姿态自如。汉代崇尚厚葬,陪葬的玉器还有玉枕、玉衣、玉璜等。西汉玉器富有动势,立体感强。东汉时玉器的艺术手法逐渐转变为平面、线刻与绘画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基本上继承东汉玉器的风格,制作较为简单,有的没有纹饰。

  5.隋唐、五代和宋、辽、金时期(589~1279) 隋代玉器遗存甚少。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质地温润,金与玉互为衬托,显得富丽、典雅。唐代玉器大多生活情趣浓厚,如出土的青玉人物椭圆杯、青玉云形杯及玉双鹿寿带、玉双凤等都是优秀的作品。动物题材的玉器,肌肉丰满,起伏自然,与当时的石刻一脉相通。五代玉器遗存很少,主要是成都王建墓出土的玉带板(体现官职的腰带玉饰),为西蜀王室玉器作坊所制。宋代玉器在继承唐代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北京房山石椁墓出土的玉双鹤衔草、玉缕竹节等饰件以及江西上饶南宋墓出土的人物玉带板,反映宋代玉器具有形神兼备的风格。辽金玉器多由汉族工匠制作,并以狩猎为主要题材,具有塞北风格。

  6.元、明、清时期(1279~1911) 这一时期新疆的玉器大量销往内地,玉器生产得到空前发展。元代的代表性作品“渎山大玉海”玉瓮,成于蒙古至元二年(1265),瓮口为椭圆形,高70厘米,直径135厘米,壁厚22厘米,膛深55厘米,重约3,500千克。玉瓮周身为浮雕的海浪和海龙、海马、海猪、海鹿、海犀牛等怪兽,海浪激起旋涡,怪兽神态生动,整个作品气势磅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传世玉器,现陈列于北京团城玉瓮亭内。各种镂空、多层次的玉帽顶(元代流行大沿瓜顶帽,以玉器饰于帽顶)、玉押(玉制的签押符号)是元代玉器的新品种。明代初期的玉器风格同元代厚重古朴的风格相似。至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形成工整细致、一丝不苟的风格,尤以御用监制作的玉器更为典型。嘉靖万历年间,玉器制作渐趋烦琐,帝王使用的玉器大多镶嵌金银、宝石,以示豪华富贵;在造型上画蛇添足,甚不可取。清代初期的玉器趋于严谨、精巧。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玉器制作进入繁荣时期,持续约半个世纪,成为中国玉器史上的鼎盛时期。清代玉器华丽典雅。最典型的清代玉器是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内的“大禹治水玉山”,高约3米,径围约1米,重约5,000千克,由宫廷画家设计,江苏扬州两淮盐政玉作琢治,苏州匠师刻字,自乾隆四十三年至乾隆五十三年历时十年完成。宫廷陈设的玉器,如玉尊、玉鼎、玉瓶、玉屏及各种玉山、玉兽等艺术品也比前期更为繁多。由于金石学兴起,收藏古玉之风盛行,使仿古玉器的生产有所发展。具有阿拉伯艺术风格的痕都斯坦玉器,风格独特,一是薄胎,二是镶嵌金银丝和宝石,乾隆年间进入宫廷后,得到清高宗的赞赏,并令工匠仿制。随之北京民间作坊也仿制痕都斯坦玉器,并广为流传,俗称番作。道光年间,玉器工艺开始走向衰落。

  7.现代(1950年至今)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玉器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产地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主,并各具特色。北京玉器,风格浑厚、雅丽、端庄,著名的匠师有潘秉衡何荣刘德盈王树森,被称为“北京玉器四杰”。潘秉衡首创有故事情节的人物作品,以风景或套环的链条作陪衬,并擅长制作薄胎玉器和镶嵌金银丝、宝石的玉器。何荣擅长神佛、仕女。刘德盈擅长花卉,尤以珊瑚琢治的花卉为独特。王树森技艺全面,如人物、花卉、鸟兽、神佛等作品都能巧用原料,使之小中见大,薄中见厚,平中见凸,充分发挥玉器技艺的特长。上海玉器以仿青铜器为特色,造型端庄,风格古雅。广州玉器在传统的手镯、戒指、玉坠、耳环等品种基础上,借鉴象牙球的技艺,于1978年琢治成功18层的“吊链双狮子母玉球”,各层都能转动自如。江苏扬州玉器以玉山见长,而苏州玉器擅长运用镂空技法。此外,辽宁锦州、抚顺、岫岩等地除岫岩玉器外,也以当地的玛瑙、琥珀琢治为玉器。甘肃酒泉夜光杯、黑龙江玛瑙工艺品也都是著名的品种。

  除中国外,美国新西兰墨西哥等国也产玉器。美国1940年在怀俄明州发现浅绿色的玉石后,用以制作首饰。新西兰毛利族人有琢治玉器的悠久传统。他们将绿玉制成斧、刀、剑,用于执行死刑。小型的玉人是妇女们佩戴的装饰,作为生育、繁殖后代的象征。直到20世纪,小件的首饰和玉人仍然是新西兰的旅游纪念品。在墨西哥,5世纪的玛雅文化和14世纪的阿兹特克帝国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一些翡翠、绿玉制成的玉珠、面具、饰板和服饰件等。

制作工艺

  中国玉器所用原料种类繁多,有新疆的和田玉,湖北的绿松石,云南的翡翠,东北的玛瑙岫岩玉,海南的水晶,台湾和南海诸岛的珊瑚等,以新疆的和田玉为上品。和田玉产于新疆和田(旧称于阗),有白、碧、青白、黄、绿、墨等色,也有杂色和掺色玉,一般以白色(尤其是羊脂白玉)为最佳。

  除中国外,玉石产地还有印度、缅甸、俄罗斯、美国、新西兰、德国等国家。翡翠主要产于缅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蒙特雷、阿拉斯加产有软玉,1940年怀俄明州中部发现浅绿色玉石。日本也产有绿玉。新西兰的绿玉质地优良。德国和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也产玉石。

  玉器的工艺过程主要有相玉设计、画活、琢碾、光亮等。相玉设计就是断定玉石的内部质地、外形的优劣,然后因材施艺,进行构思。画活就是根据构思,在玉石上用墨线画出初步的造型,并且在琢碾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修改。琢碾就是以铁制的圆盘或钉头制成的碾砣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用双脚踩踏,带动碾砣转动,运用铡、錾、冲、压、勾、镂空等技法,缓慢而谨慎地琢碾。琢碾的工具设备称为水凳,现已多为电动设备所取代。光亮,俗称抛光,是以紫胶(洋干漆)、木材、葫芦瓢、牛皮、铜等制成碾砣,并以粉剂为介质,将琢碾后的玉器碾磨平整,使玉器显露出温润、晶莹的质地。

品种

  中国玉器按用途一般分为六类:

  1. 装饰类。有玉坠、玉珥(耳环)、玉带、步摇、簪花、帽冠玉饰、玉佩、笄珈等。
  2. 祭祀类。有玉璧、玉琮、玉圭等。
  3. 殉葬类。有玉衣(以金丝缀连无数玉片而成)、玉蝉、玉枕等。
  4. 礼仪类。有镇圭、玉笏等,其中镇圭长约40厘米,上尖下方,以山为纹饰,为帝王所执,寓意镇安天下。
  5. 陈设类。有人物、神佛、龙凤、鸟兽等题材的艺术欣赏品,以及炉、鼎、熏等仿古器皿。
  6. 生活用品类。有乐器(玉箫、玉磬、玉笛)、文房用具(笔架、水洗、砚、镇尺、玉函)、碗、钵、梳、钩、帘、筷等。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