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岩遗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蟾岩遗址

  玉蟾岩遗址,位于湖南省道县西北寿雁镇白石寨村,是中国境内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该遗址是天然石灰岩岩洞,为典型的古人类洞穴居住遗址。玉蟾岩洞穴,俗名癞蛤蟆洞,距离地面5米之遥,前面地势平坦开阔。洞口朝向东南,阳光充足,里面开阔形如洞厅,可容30人左右栖息。玉蟾岩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引起了中外考古学者的瞩目。1980年,玉蟾岩遗址首次被发现。其后经过多次调查和发掘清理,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和最早的陶制品,被评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100项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玉蟾岩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内地层保存基本完好,文化性质比较单纯,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洞厅内,堆积层厚1.2至1.8米,距今年代约为1万年。出土遗物多为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以及动、植物遗骸,呈现出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特征。

  洞内人类生活遗迹主要为烧灰堆,灰堆内包含丰富的炭屑和动物烧骨。经考察发现,遗址出土大量的动物残骸中包括猪、牛、竹鼠、豪猪等28种哺乳动物,鲤、草、青等多种鱼类,龟鳖、螺、蚌等水生动物,以及十种以上的鸟禽类。

  遗址内还出土有石制品和骨、角、牙、蚌制品等生产生活用具。石制品均为打制,以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切割器、石刀、锄形器等中小型石器为主,较为粗糙简陋。骨器有骨锥和骨铲等。

  该遗址于1995年出土了四颗古稻谷。经专家鉴定,其属于栽培种,并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距今1.2万年至1.4万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为探索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玉蟾岩遗址内出土陶片数量并不多,但出土陶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制品之一。陶片呈黑褐色,火候很低,质地非常疏松,胎厚近2厘米,夹炭、夹粗砂。有的陶片可见有编织印痕样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