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厢记》(明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王实甫(约1260前-1337后),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字实甫元代名臣王结之父,祖籍河北定兴。早年,其父王逖勤成吉思汗西征,班师后带妻子驻军秦陇(今陕西、甘肃)。后来王逖勤举家迁到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王实甫出生中山府,亦称中山人(详见《元史》和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王实甫自幼聪慧,诗词歌赋出类拔萃。精通音律。成年后经父亲朋友举荐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因不满官场龌龊,愤而辞官。迷惘和失望之中闯荡到元大都,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王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行院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期间,他创作的杂剧,名目可考的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王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等十四种之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实甫回到了中山府,开始了《西厢记》写作。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的看法。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三种。《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也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

  王实甫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三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书中。其中,小令〔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

  西厢记 5本21折的《西厢记》不仅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踰墙相会、终成眷属的故事,以及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在题材和人物、情节上对《西厢记》都有某种影响。《西厢记》的思想内容所达到的高度和人物形象所取得的成就,在戏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西厢记》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入胜。全剧接连不断的起伏跌宕,常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①以老夫人为一方,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这是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势力与反对封建礼教,反对门阀观念,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叛逆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②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是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个性和一些猜疑、误会造成的。这两组矛盾交叉发展、互相影响,使《西厢记》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西厢记》的作者不仅善于正面刻画人物,而且长于侧面描写,使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浑成的效果。《西厢记》的心理描写,不仅在曲词中,而且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中,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第3本第2折“闹简”一场中红娘和莺莺的对话。

  《西厢记》的曲词华美,并有诗的意境。作者常常结合剧情,在景物描绘中,构成抒情意味极浓的意境。特别是第4本第3折《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人们在秋天常见的景物,构成萧瑟而凄冷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绪相互融合,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历来被称道为“神来之笔”。

  《西厢记》问世以后,广泛流传。元末无名氏的《冯玉兰》杂剧的曲文中,已把王实甫创造的武艺高强的“惠明僧”作为典故来举。到了明代,《西厢记》几乎已经家喻户晓。明代的著名戏曲家和评论家如徐渭、李贽和汤显祖等都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李贽认为《西厢记》和秦汉文、六朝诗、唐代近体诗等都属“古今至文”,并在艺术上赞誉它是“化工”之作。这是划时代的杰出见解。明代的著名画家仇英和唐寅等都曾为《西厢记》绘制插图或仕女画。李日华和陆采等改编《西厢记》,使之适合弋阳腔、昆山腔和海盐腔演唱,世称南西厢。这些改编本虽然逊色于原著,但在西厢故事的流传上仍有它们的功绩。

  《西厢记》现存明、清刊本不下100种。明刊本《西厢记》至今尚存近40种。这些刊本大部分都有评点、注释或考证,还有不少本子附有精美的插图。明刊本中流传较广的是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凌濛初校《即空观鉴定西厢记》和毛晋校《西厢记定本》。清刊《西厢记》现存也有40余种,主要是金圣叹批改本《第六才子书》的各种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版有王季思校注的《西厢记》(1954)和吴晓铃校注的《西厢记》(1954)。

  破窑记》、《丽春堂》及其他 王实甫现存杂剧还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两种。《破窑记》写刘员外的女儿刘月娥抛球招赘,打中了穷书生吕蒙正,刘员外嫌贫爱富,企图毁婚,刘月娥执意不从,于是夫妻被赶往寒窑度日。后来,刘员外又设计激发吕蒙正进京应试,刘月娥待时守分,苦等10年,终于盼到吕蒙正衣锦荣归。这是个“变泰发迹”型的故事。剧中所写的刘月娥不计门第贫贱,不重功名利禄,看重家庭的团聚、夫妻之间感情契合的思想性格,与《西厢记》中进步的婚姻观念是相一致的。《破窑记》语言以本色为主,前人称赞为“白描俊语”,用来刻画主人公刘月娥朴实无华的温厚性格,显得协调一致,表现了王实甫驾驭多种风格语言的能力。

  《丽春堂》写金代武将右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圭因赌双陆引出争端,被贬济南府,过着闲散而寂寞的日子。后来因为“草寇”作乱,乐善又被宣取回朝,官复原职,李圭也来负荆请罪,二人释却前怨。其中第三折所表现的乐善对升沉无定的感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悲哀,颇为真实而有感染力。

  另有《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属丽情故事。今各有一套曲存于《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


注:

  1953年著名学者孙楷第教授和1956年冯沅君教授等人考证王实甫是今河北定兴县人。1982年,河北元曲研究会理事长、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张月中进一步考定是定兴县究室村人。并考知王实甫约生于公元1255一1260年间,卒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