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书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病起书怀

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诗题与背景:

  《病起书怀》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病起:病愈。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写下此诗。“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逐句释义: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岷江)江边。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支离:分散,残缺。这里指憔悴,衰疲。
  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江干:江边,江岸。干(gān):水边。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表明作者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位卑:地位或职位低。
  忧国:为国事而忧劳,这里指为国家的前途担忧。
  阖棺:盖棺。指死亡。阖(hé):关闭。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期望)天地神灵佑护国家社稷,北方父老都在企盼着君主(出征复失落的河山)。
  庙社:宗庙和社稷,喻指国家。
  京华:京城的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和鸾”,天子的车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挑灯:挑起油灯的灯芯,使灯光更亮。亦指在灯下。


  【注】“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时所引用,讲话原文是: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②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病起书怀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贯穿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诗中“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写出了作者的现实景况,身体刚刚病愈,并且因被罢官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岷江江边,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写作者的忧国情怀,也不乏对眼下压抑情绪的抒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这是一个被罢了官的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至于对自己的不公平,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还要待盖棺方可定论,表明作者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

  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写作者的企盼,也是天下百姓的企盼: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北宋时的都城),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当时因为宋朝(北宋)朝廷腐败,君主昏庸,至使大宋失落了半壁江山。北方老百姓处在外族蹂躏的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天天企盼皇帝能早一天起兵讨伐外族侵略者,还百姓一个完整的国家和太平盛世。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作者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名家点评:

  中南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杨雨在《侠骨柔情陆放翁》中评价此诗:“陆游的悲情人生,有多少未了的心愿和志向。偏安一隅的东南小朝廷,为了苟安,竟守着江南半壁,不去讨伐金国、收复故土,天天歌舞升平,不知祸患,只图安乐,岂能不亡!陆游用他传诵千古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向我们袒露出一颗赤诚忠贞的心,爱国情怀伴随着他的终生。”


试题精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到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

  B.“庙社”“和銮”为借代,用宗庙社稷借指国家,用车铃借指御驾亲征收复失地。

  C.此诗从诗人衰病远谪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收结,跌宕起伏,首尾呼应。

  D.尾联用典,追怀古人,以古人自期自许,欲效仿诸葛亮率兵北伐亲征统一国家。

  参考答案:C(“首尾呼应”错。)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心声,没有忘记为国分忧的责任。

  ②慨叹与伤感之情。年已老大,屡遭挫折,壮志难酬的深深慨叹和感伤。

  ③乐观之情。仍对个人和国家前途充满着希望,因为盖棺方能定论。

  (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这首诗中诗人提到了他在很多诗中提到的千古名文,这篇文章是(   )写的《   》。请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夜半挑灯更细看”细看的这篇名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

  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的《 出师表》。2分

  原因:

  (1)《 出师表》中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政治理想。

  (2)《 出师表》中诸葛亮为国尽忠、心忧国家的心情。

  (3)《 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亲贤臣远小人的劝诫引起陆游的共鸣。

  答对1条可以给1分,3条给3分。不分条答扣1分。


  4.仔细品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复杂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作品都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都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3)都有虽然年已老大,但是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的执着。

  (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信念。

  答对1条可以给2分,3条可以给6分。不分条答扣1分。学生只能得0、2、4、6分,请老师不要打1、3、5分。


  5.《病起书怀》中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技巧?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对比,诗人精忠报国和遭受贬官而报国无门构成对比,“京华父老”渴盼皇帝北伐和执政者不思北伐安于一隅构成对比。

  (2)用典。用诸葛凳创作《出师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6.《病起书怀》是一首七言律诗,由四联组成,其中__________联和_________联是对偶句。

  参考答案:颔联;颈联。


  7.《病起书怀》的开头和结尾用了一些什么表现手法?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开头用了白描手法,结尾又用蜀汉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描绘了诗人病体瘦弱、客居江边,挑灯夜读《出师表》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想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的思想情怀。


  8.对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看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参考答案:诗人自信是非自有公论,忧国忧民的精神,应当予以肯定。


  9.仔细品读《病起书怀》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复杂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作品都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都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3)都有虽然年已老大,但是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的执着。

  (4)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信念。


  10.联系《病起书怀》颔联分析作者“书怀”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位卑未敢忘忧国”表现了作者即使地位卑微也不忘忧国的责任感。“事定犹须待阖棺”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仍有机会重新被起用(或说为国出力)的后事充满信心、希望。


  11.“出师一表通今古”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夜半挑灯更细看”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尾联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前句是用典的手法,后一句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令人回味无穷或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忠心报国的愿望。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