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题与背景:

  《登飞来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这首诗是王安石早年的作品。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逐句释义: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上耸立着千寻高塔,听说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鸡叫。常指天明之前。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最高层。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望眼:远望的眼睛;视线。
  自缘:一作“只缘”,自然是因为。缘:因为。


  【注】“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时所引用,讲话原文是:①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我认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海南博鳌)②我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习近平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7年1月26日)


登飞来峰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风景来抒写作者的抱负。前两句竭力形容山塔的高耸,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后两句,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反映了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宽阔,不是困难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

  这首诗与唐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意思有一些相近的地方。王之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欲登之志,而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却又是登上之感。两诗的艺术情趣是不同,《登鹳雀楼》给人以力量的奋发,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登飞来峰》却给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们对登棱观感助无穷品味。

  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是说,飞来山上耸立着千寻高塔,听说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说,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最高层。有学者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这里的“浮云”即用此意。“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但前者表现电商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作者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名家评价:

  中山大学教授罗常培:王安石在立志改革的同时,也看到儒家顽固派必然会拼死反对。他在诗中把那些顽固派比作“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眼目,终将在历史的长空中消失。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以后就表现为“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这是一首通过描绘风景来抒写抱负的诗。前两句竭力形容山塔的高耸,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后两句,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反映了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宽阔,不是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

  天津大学教授刘永生:这是王安石早年的作品。作者登高望远,借景抒怀,表现出积圾进取的精神。诗的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寄情放景,阐发出含蕴有哲理的认识。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这首诗,与唐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意思有一些相近的地方。王之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欲登之志,而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却又是登上之感。可是两诗的艺术情趣是不同的,《登鹳雀楼》给人以力量的奋发,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登飞来峰》却给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们对登棱观感助无穷品味。


试题精选:

  1.《登飞来峰》中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结合诗的前两句,说说诗人有没有看到这一奇景?根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鸡鸣日出”的奇景


  2.诗的三、四两句议论结合写景,使抽象的道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句中“浮云”一词比喻什么?“最高层”比喻什么?

  参考答案:“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5.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


  6.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D 【解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7.这是一首哲理诗,其主要特点是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或借用别人的诗句来解读诗中蕴含的哲理。(2005年湖北恩施州中考题)

  参考答案:站得高,望得远。(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宰相、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子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诗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