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题与背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诗总名《九日五首》,唯此诗另加“登高”二字。古代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这一年杜甫五十六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了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在夔州住了三个年头,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此诗。


逐句释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声凄切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落木:树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不尽:没有尽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漂泊久客他乡,感伤这萧瑟的秋天;年老多病,(我)独自上高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
  悲秋:看到秋天草木凋零而感到伤悲。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历尽艰难,苦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又新近停止了浇愁的酒杯。
  艰难:指时世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颓丧;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题图
《登高》诗意参考图,元·盛懋绘《三峡瞿塘图》
《登高》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倾诉了作者长年漂泊他乡、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巴蜀东北部及川东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瞿塘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作者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由高处转向看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这一联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作者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落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上句写羁旅(长久在他乡)之愁。“常作客”,表明作者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明点题面。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分承五六两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这一联写作者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艰难苦恨繁霜鬓”,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作者因病断酒,连饮酒这点欢乐也失去了。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繁霜鬓”(白发日多),“新停浊酒杯”(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名家点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此两联(按指“无边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齐山九日》七言之上。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已去成都分晓。旧以为在梓州作,恐亦未然。当考公病而止酒在何年也。长江滚滚,必临大江耳。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杨诚斋曰:全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刘会孟曰:三、四句自雄畅,结复郑重。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景是何等景,事是何等事?宋人乃以《九日崔氏蓝天庄》为律师绝唱,何耶?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深曰:杜格高,不尽合唐律。此篇声韵,字字可歌,与诸作又别。蒋一葵曰:虽起联而句中各自对,老杜中联亦多用此法。吴山民曰:次联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起之。三联“常”、“独”二字,何等骨力!周珽云: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战。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远客悲秋,又以老病止酒,其无聊可知。千绪万端,无首无尾,使人无处捉摸,此等诗如何可学?“风急天高猿啸哀”,发端已藏“独”字。……“潦倒新停浊酒杯”,顶“百年多病”。结凄壮,止益登高之悲,不见九日之乐也。前半先写“登高”所见,第五插出“万里作客”,呼起“艰难”,然后点出“登台”,在第六句中,见排奡纵横。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后人无其骨力,徒肖之于声貌之间,外强而中干,是为不善学杜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是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


试题精选:

  1.全诗感情浓郁,请简要概括诗歌所蕴含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之苦楚,年老多病的孤独,忧国伤时的情怀。(答出漂泊之苦1分,年老多病1分,孤独1分)

  试题分析: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


  2.这首诗的首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作简要的分析。(3分)

  参考答案:这是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三种手法:俯仰结合、声色并茂、动静结合,答出并分析正确一种手法得2分,答到2点得3分。)

  试题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诗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在诗人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这一联,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


  3.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5分)

  参考答案:万里写离家之远;秋写时之凄惨;作客写漂泊异地;常写常年漂泊;百年写一生;多病写身体之衰弱;台写高峻阔远之地;独写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4.“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参考答案: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5.从表达方式上看,诗前两联重在_______ ,后两联重在_______ 。(每处2个字)(4分)

  参考答案:写景,抒情(遣怀)。


  6.任选两联赏析诗人是如何感秋寄情的。(6分)

  参考答案:首联捕捉高天、急风、啸猿、清渚、白沙、飞鸟一组意象,再现三峡肃杀秋景,诗人感秋而心生流寓无依的悲凉;颔联凸显落木、长江两大景象,俯仰间,有宇宙恢弘、岁月流逝、人生末路的感伤。颈联特写万里一老儒,以秋为底色遣怀,即感伤长久的飘泊,又表现老病的孤独。尾联卒章言志,因悲秋而生“艰难”之思,有对自我命运飘零和乱世生民涂炭的无尽忧患。(6分,一个赏析点3分)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8.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风、天、猿、渚、沙、鸟。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9.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10.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参考答案: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两联写足了秋意之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之时节;“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此联中的“万里”“百年”照应上联之“无边”“不尽”,使上联之景与此联之情融为一体。诗句词简意丰,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的处境,秋季独自登高,更生许多愁绪。


  11.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3分)

  参考答案: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1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参考答案: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13.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14.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参考答案: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15.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5分)

  参考答案: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16.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分)

  参考答案: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17.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分)

  参考答案: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18.《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②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1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C


  20.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参考答案:C(“缠绵悱恻”情感错,)


  2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参考答案:C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6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