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居彩绘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彩绘
云南大理:大理白剧
云南大理:大理白剧
云南大理:大理白剧

  白族民居彩绘,普遍流行于云南省大理市及周边白族地区。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作为古代建筑装饰的一部分,因其自身地域性和习俗性而呈现出独特韵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是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历史遗产。

  《南诏图传》中的“修廊曲庑”图表明了南诏大理国是白族建筑中开始广泛采用彩绘的时期。后经元、明、清几代的发展,白族建筑彩绘内容越来越丰富,到20世纪30-40年代已达到成熟阶段。大理市喜洲镇严家大院、董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彩绘的代表作。现代的白族彩绘基本上沿袭传统的工艺,但使用的材料更加多样化。

  白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青砖、白墙、灰瓦与建筑彩绘相互协调映衬,以黑、白、灰色为主,着重突出和体现“白色”这一主体色调。彩绘常绘于民居的大门、照壁、山墙、腰线、龙马角等部位,图案主要有香草纹(如草龙、草凤、缠卷草纹等),如意云纹,回纹(又称万字),各种吉祥图案如“渔樵耕读”、“棋琴书画”、“火龙吐水”、“牡丹卷草相缠”、“流云飞鹤”、“四喜登梅”、“一路(鹭)连升”、“洪福齐天”、“锦上添花”、“四季平安”、“金玉满堂”等。

  民居彩绘多为雕画结合,在大门、屋檐部制作丰富的木雕装饰彩绘,照壁上则用泥做斗拱与部分浮雕,彩绘与雕刻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彩绘工艺独具特色,最讲究彩绘的打底工序。木结构建筑一般多用猪血、桐油和石灰调和而成的猪血灰打底;泥砖墙上则用纯质熟石膏与白棉纸拌和,制成“纸筋灰”抹在需要彩绘的部位,待半干时再进行彩绘,这样可以保证彩绘不容易褪色。彩绘颜料多以矿物质颜料为主。

  白族建筑彩绘不仅用于宗祠、庙宇和大型古建筑群体,还广泛用于白族民居建筑。民居彩绘在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装饰房屋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祛邪避灾,祈祥求福等丰富含义。

  喜洲白族民居在中国建筑史上更是独树一帜,以古朴典雅、大方、实用著称于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到了唐朝南诏时期,喜洲已有“巷道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量不数”的史载。明代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记载:“民居皆四合瓦房,山居用茅”。现在,喜洲明代遗留的民居中,以一坊三开间楼房为主房。而清代建筑则改进了明代建筑的缺点,房屋较高,门窗呈一敝型,光线较好;房顶上不再披一层蔑房衣,并有了较多的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增加了文化艺术色彩。到民国时期,逐步破除了封建社会对民居高矮和用色调装饰的限制。只要有钱,就可以任主人选择建筑,并且在历代民居基础上有了较大改进,有宽敞的走廊,吸取了白族传统文化和汉族现代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艺术,构成独特的一坊一廊、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座院、五重堂等坐落布局完整、建筑空间协调的白族民居。目前喜洲保存完好的白族合院式住房就有88院之多。

历史价值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洱海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可以说是白族文化史上的辉煌。洱海新石器文化的装饰艺术的产生,青铜文化装饰艺术的发展,南诏、大理时期密教的盛行,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建筑的发展都成为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艺术坚实的根基。特别是唐朝初年的大理南诏国就是在中原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奴隶制政权,一直延续到五代、宋时的大理国。由于中原政权的空前强大,影响了当时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统治阶级大兴土木,营建城镇宫殿和寺庙塔刹,不难推想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

  在大理一些曾经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式随处可见,而在这些深宅大院的大门、照壁、墙面、梁柱、天花板等部位都绘有精美丰富的彩绘图案,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是无法实现这样独特的艺术构想的。

文化价值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是白族文化的独有符号,其功能不仅限于保护和美化建筑体,它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多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符号思维,亦即象征思维,是与逻辑思维并重的两大思维方式之一。在符号思维盛行的原始时代,它常常成为思维的主导者,创造神话、建立仪式、主宰巫术和宗教等一系列早期文化现象。

  白族民居彩绘作为一种特殊的意指符号,常用象征性和寓意性的手法去构筑和装饰意境空间。例如人们经常在彩绘中使用象征洁身自好、圣洁高贵的莲花、牡丹、菊花等花卉;松、竹、梅、兰寓意内心的坚忍不拔和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用蟠桃、葫芦、葡萄等瓜果造型祈福家族人丁兴旺、长寿多福,表达劳动人民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渴求等。彩绘的图案题材内容纷繁复杂,这些彩绘符号传递出一个家庭或者族群的兴衰荣辱、历史沧桑,承载着人们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心理诉求,让人感受到了白族祖先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与大自然长期共存发展的过程中,以民居建筑作为载体,运用彩绘这一表现手段,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图案造型和民族色彩的装饰符号以表达纳福迎瑞、风调雨顺、消灾免难等美好愿望,这种由物质空间表象映射的文化效应是白族民居彩绘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艺术价值

  云南大理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古朴典雅、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建筑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六合同春”。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的独门独户为单元和“四合五天井”的多户人家的长廊式天井院落。房屋根据不同的朝向和地形,作纵向或横向拼接而成,体形规整、对称、严谨;而屋内院落布局、庭院绿化、照壁门楼、白墙青瓦、坡顶屋面、流檐飞阁、淡墨彩画、精美石木雕刻、泥塑等细微之处无不彰显出白族民居装饰艺术的细腻和丰富,使白族建筑特色尽显无疑,成为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点睛之笔。

  白族民居彩绘是构成大理白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表现形式多采用淡墨画、彩画和泥塑,运用颜料、油漆在建筑的墙壁、照壁、山墙、房檐、屋梁、斗拱、天花、大门、窗户、转角等部位上彩绘。涉及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普遍以动物、植物、器物、文字、山水以及历史神话故事为主。常绘制的图案有龙、凤、狮子、兔子、蝙蝠、松鼠、鹤、喜鹊、鱼等动物类;梅、兰、菊、竹、牡丹、荷花等植物花卉类;琴、棋、书、画、福、寿、禄、喜以及诗、词、歌、赋和传统古典文学作品等都用到了彩绘之中。其装饰题材的广泛性、装饰技艺的多样性和图案的美观性构成了白族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的艺术语言,传递出了白族人民对生活及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建筑风格与彩绘艺术相辅相成的完美融合,是白族先民经历千年创造并汲取优秀建筑和装饰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白族民居彩绘的现状

民居建筑形态的改变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从平房到楼房,从土木结构到砖木结构再到混凝土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领域的现代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承载彩绘艺术的白族民居面临着建筑结构上的一次次革新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彩绘艺术也随承载体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一批具有现代风格的洋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有取代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之势,传统民居彩绘艺术也在这种变化中求生存和寻发展。

民居彩绘传承的滞后

  大理多地的老建筑因为修复不善以及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等诸多内外因素而遭到毁坏,民居上的彩绘艺术文化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和研究。能熟练掌握民居彩绘艺术技能和审美内涵的青年人越来越少。虽然现在还能在大理喜洲、周城、洱源凤羽等地看到一些保留较完整的白族传统民居和精美的彩绘艺术,还有工匠画师在继续着这项古老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