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睾丸癌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睾丸肿瘤( tumor of testis ),发生于睾丸部位的良性、恶性肿瘤。多数为恶性,较少见。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的1%左右,多发于15~35岁,约85%的患者可治愈。

隐睾发生肿瘤的概率较正常位置的睾丸高10~40倍,隐睾位置越高,发生肿瘤的概率越大。若6岁前手术将睾丸下降固定在阴囊内,以后发生睾丸肿瘤的可能性明显降低。近90%的睾丸肿瘤患者并无隐睾病史,睾丸炎、创伤、射线对睾丸肿瘤发生的影响尚不十分明了。腮腺炎引起睾丸炎后,萎缩的睾丸发生肿瘤的概率较高。

类型

原发睾丸肿瘤分两类:一类由原始生殖细胞发展而来,称为生殖细胞肿瘤,占睾丸肿瘤的90%~95%;另一类由间质组织发生,称为非生殖细胞瘤,较少见,主要有睾丸间质细胞瘤和支持细胞瘤,可具有内分泌功能。睾丸也可有转移瘤发生,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又分为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两类。前者约占全部生殖细胞肿瘤的40%,常在25~45岁之间发病,恶性度较低,对放射治疗极为敏感;后者发病年龄低于前者,而恶性度较高,又分为胚胎癌、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卵黄囊肿瘤等成分,发生率及发病年龄依次下降。绒毛膜上皮癌极具侵袭性,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卵黄囊肿瘤又称内胚窦瘤,更常见于儿童。睾丸肿瘤常为混合型,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

右侧睾丸肿瘤主要转移至右精索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处的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而左侧转移至左侧肾蒂下方的主动脉前及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肿瘤也可向对侧转移。肿瘤进一步可向纵隔、左锁骨上淋巴结及肝、肺、髂骨等处转移。绒毛膜上皮癌及卵黄囊肿瘤易经血行转移,若肿瘤侵犯精索及阴囊,则髂外和腹股沟淋巴结也可有转移。

常见症状

是睾丸肿大,18%~46%的病人有睾丸疼痛。体检时,睾丸显著增大、质硬、有沉重感,正常睾丸感觉消失,透光试验阴性。应注意腹部及锁骨上有无肿块。应与睾丸扭转、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精液囊肿和附睾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超声及CT检查、胸片、全肺断层等,对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很高。

诊断

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甲胎蛋白(AFP)是睾丸肿瘤的两种重要肿瘤标记。虽然一般认为精原细胞瘤瘤标阴性,但也有5%~10%呈HCG阳性,极高的HCG水平通常见于绒毛膜上皮癌。AFP升高最常见于胚胎癌和卵黄囊瘤,纯精原细胞瘤和纯绒毛膜上皮癌不产生AFP。

治疗

一经诊断,应尽早根治性切除。不宜经阴囊探查、手术或进行穿刺活检,以免癌细胞侵及阴囊,随阴囊淋巴转移。精原细胞瘤对放射治疗非常敏感,对于没有横膈以上淋巴结及淋巴结外脏器转移的患者均可采用放射治疗。还可辅以综合性化学治疗。非精原细胞瘤对放疗的敏感性差,对于没有横膈以上淋巴结及淋巴结外脏器转移的患者应于睾丸切除后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并辅以化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