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洞遗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佛洞遗址

  石佛洞遗址,位于云南省耿马县四排山乡勐省村,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洞穴遗址,被称为“千古奇洞第一村”。石佛洞因洞穴内的钟乳石造型似佛像而得名。地处澜沧江支流小黑江北岸,海拔约1000米,是由地壳运动变化而形成的一处大型天然石灰岩洞穴。石佛洞面向东南,洞口呈半圆状,高约20米,宽约50米,洞内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石佛洞遗址文化堆积共14层,其中有12层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厚度从1米至3米不等,多数2米有余。1996年11月,石佛洞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4月云南博物馆对遗址进行发掘,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壳等,其中以状如齿轮的多菱六星形器尤为罕见。同时,发现早晚两期不同的居住面:一种以碎石垫底,铺以石板,有排列整齐的方、圆形柱洞痕迹及大堆灰烬数处;另一种为料姜石居住面。

  2003年6月至8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洞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联合发掘,发掘面积近800平方米。

  此次从10个不同年代的文化堆积层中,发现石器、陶器、骨器等人工制品成型标本1000多件,有石贝、石斧、石环、石锛、陶釜、陶环、鱼钩、骨匕等,距今3000年左右。

  石佛洞遗址出土文物不仅种类繁多,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动物骨骼和人类遗骸等,而且数量丰富,总数在2000件以上。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石器均通体磨光,类型复杂,多为砍伐树木、开辟耕地的斧、锛、凿等,说明当时具备了加工复杂、对称的高难度石器的技术。除多菱六星形器外,六星璧、双翼矛等都有极高加工水准。

  骨器制作相对粗糙,多在刃部稍加磨制而成,类型较少,仅有锥、抿、凿三种。

  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器型以罐为多,另有釜、盆、钵缸等,其中以单耳罐、折肩罐、圜底钵最具代表性,为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所仅见。

  陶器均用本地粘土作原料,质地坚硬,装饰纹样精美,有绳纹、篮纹、划纹、印纹等。大多视其类型与用途而掺入份量不等的砂粒,有褐、红、黑、灰色。说明当时制陶技术已比较娴熟。

  同时,遗址内发现许多炭化稻谷,说明稻谷是当时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推测当时已形成规模较小的农业部落,人们从事原始锄耕农业,辅之以渔猪、采集。

  遗址内主要建筑遗存是居室,有椭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多就地略加平整,先铺碎石,再垫黄土,稍加拍打、踩踏而成。

  居室内部有不规则火塘。居室周围有不少柱洞遗迹,洞壁清晰,内含松土,推测当时洞内可能筑有棚形建筑。反映了先民已建造原始住屋,过着定居生活。

  遗址内还发现单人墓葬一座。石佛洞最底层挖出一具较完整的女性遗骸,骨骸作侧身曲肢状。据估计,女性身高约1.6米,死时约30岁,属非正常死亡。经测量女性遗骸的足骨后发现,女性身前所穿鞋子约为36码。

  石佛洞遗址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全面展示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生活面貌,反映了澜沧江流域先民创造的史前文明,对于研究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早期文化交流也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