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啰儿调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柱土家啰儿调,起源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因山歌唱词中有“啰儿”而得名。“啰儿调”是石柱地区土家族人喜欢唱的一种山歌,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具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长江交汇地带,在这里孕育、传唱的土家啰儿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啰儿调旋律简洁,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腔中少有装饰,行腔起伏流畅,易于掌握,便于传唱。其调式多为徵、羽、商调式,既有传统曲目,又有现场发挥的即兴歌调。歌词句式大多为七字句,可即兴填词,现场发挥,酣畅淋漓地表达歌者的真情实感。有的歌曲调相同而词不同,颇有“竹枝词”遗风;有的歌词直白通俗,逼真地反映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土家族的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民族文化演变过程。啰儿调音韵淳朴而浓郁,特别是啰儿调中大量地运用“啰儿”、“啰儿啰”、“啰”等习惯性方言衬词,使曲子音调与当地土家族方言的四声声调紧密结合,率真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睿智、幽默的性格,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蜚声海内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此外还有《长年歌》、《怀胎歌》、《小情郎》等曲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溯源

  石柱土家"啰儿调" 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人人为"啰儿调"有古代"竹枝词"遗风,被誉为"竹枝词"活化石。因便于即兴编词,富于生活情趣,唱起又朗朗上口所以流传面极广。

艺术特色

  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旋律简洁,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腔中少有装饰,行腔起伏流畅,易于掌握,便于传唱。其调式多为徵、羽、商调式,既有传统曲目,又有现场发挥的即兴歌调。

  歌词句式大多为七字句,可即兴填词,现场发挥,酣畅淋漓地表达歌者的真情实感。有的歌曲调相同而词不同,颇有"竹枝词"遗风;有的歌词直白通俗,逼真地反映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土家族的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民族文化演变过程。

  儿调音韵淳朴而浓郁,特别是啰儿调中大量地运用" 儿"、" 儿 "、" "等习惯性方言衬词,使曲子音调与当地土家族方言的四声声调紧密结合,率真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睿智、幽默的性格,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在长时期的传唱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多样、曲调简洁多变、乡音乡韵浓郁的独立的民歌歌种,包括生活歌、山歌、情歌、对歌、诙谐歌、号子等类别和难以数计的曲目。

  蜚声海内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词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打柴生活即打柴人的精神和情趣,以"太阳出来"起兴,用"上山岗"点题,其中"啷啷扯,匡扯",是全首歌词的最精彩之笔。因"扯"在四川方言中读作"cai",所以实际上是一句仿念锣鼓敲打的象声词,它夹在下句的中间,一是歌者借此给自己的歌声作"伴奏",二是表现了他此时此刻昂扬兴奋之情。衬词对于民歌的表现力及其风格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像这首"樵歌"使用这么特殊的衬词(实质上它是一句"锣鼓经"),并发挥了这么特殊的艺术表现力,实在是罕见的。这首歌的曲体为上、下句结构。上句4小节,处于音区的高位置上,下句6小节,先抑后扬,与上句相呼应。仔细分析,下句前3小节实际上是上句前3小节的下五度变化移位。全曲音域仅五度,篇幅虽然短小,却有层次感,讲究逻辑,富有对比,因此也成为一首在专业舞台上常唱不衰的精品。

  此外还有《长年歌》、《怀胎歌》、《小情郎》等曲目。

传承意义

  啰儿调内容丰富多样,曲调简洁多变,乡音乡韵浓郁并具有考证巴渝历史和探索民歌的重要价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尚有三百多人能唱"啰儿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演唱者越来越少。据初步调查,现在只有大约七十人能唱了,这些歌手年事已高,啰儿调的传承面临困境,已濒于灭绝。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