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于谦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灰吟

明·于谦

qiān chuí wàn záo chū shēn shān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fěn gǔ suì shēn quán bú pà 
粉 骨 碎 身 全 不 怕,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诗题与背景: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或形式)。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另有传说这首诗为于谦17岁时就读于杭州吴山三茅观所作。

  由于这首诗流传广泛,所以产生了很多版本,尤其第三句有作“粉骨碎身全不怕”,也有作“粉身碎骨全不怕”、“粉骨碎身浑不怕”或“粉身碎骨浑不怕”,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采用的是“粉骨碎身全不怕”。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逐句释义: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经过千万次锤打开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事。
  千锤万凿:一作“千锤万击”或“千鎚万击”。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粉骨碎身全不怕:一作“粉骨碎身浑不怕”或“粉身碎骨浑不怕”。
  清白:纯洁,没有污点,指石灰洁白的本色。也用来比喻高尚的节操。


《石灰吟》插图: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该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指烧炼石灰。“若等闲”三字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浑不怕”三字使人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年),明朝名臣,诗人,民族英雄。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有大志,二十三岁中进士,历任山西、河南巡抚,为官清正。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升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军队,守卫北京,击退了瓦剌军的侵扰,功绩卓著。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被诬以“谋逆罪”被害。弘治初赠太傅,谥肃愍;万历间改谥忠肃。于谦诗现存六百十四首,诗风朴实刚劲,真切感人。有《于忠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