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秋兴八首·其五

唐·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秋兴八首》中的第五首,体裁为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秋兴(xìng),因感秋而寄兴。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后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感慨国事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大历元年杜甫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逐句释义: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蓬莱宫殿遥对着终南山,承露的铜柱高入云霄。
  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
  南山:即终南山。
  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好神仙术,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延年益寿。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承露,承露盘。金茎,铜柱。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
  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西望瑶池疑似西王母下界,东来的紫气充满了函谷关。 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瑶池: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上。
  降王母:《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
  函关:即函谷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像彩云般分开的是皇宫中绚丽的雉尾扇,皇帝龙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这时得见皇帝容颜。
  云移:指宫扇像云彩般的缓缓移动。
  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来定为朝仪。
  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
  圣颜:天子的容貌。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而今我在沧江一睡醒过来后,惊叹自己已是暮年,几次回想自己也曾进入青琐门身列朝班。
  卧沧江:指卧病夔州。卧,卧病。沧江,指夔州。
  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
  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
  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


《秋兴八首·其五》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诗,是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第五首。这组诗是杜甫晚年为避战乱寄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

  这首诗写对京都长安宫阙的想望,通过回忆当年早朝的盛况与今日的沧江岁晚相对比,抒发了浓重的今昔之感。诗先借古喻今,以汉时蓬莱宫说明宫阙之宏丽,用汉武帝所建铜柱承露盘和老子西游函谷关关尹见紫气的典故,隐喻玄宗对黄老方士的热衷,借《汉武内传》中西王母自瑶池降临瑶华殿的故事暗写贵妃先做女道士,然后写她入宫得宠。唐玄宗的这些作为,都是使唐王朝由盛到衰从高峰跌落酿成国难的祸根。对此,王维也有诗,他在《早朝》中曰:“方朔金门侍,班姬(指贵妃)玉辇迎。仍闻遣方士,东海访蓬瀛。”也是讽刺宠贵妃和求神仙的。这两件事都是当时所认为的盛事,而殊不知后患无穷。诗接着以“云移”两句写上朝时的盛况和玄宗的威仪,最后以“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清琐点朝班”两句突然转折作结。尤其是其中的“一卧沧江惊岁晚” 句,色彩黯淡,情绪颓然,氛围骤然不同,实是暗示了国难,正因为这样,当时的杜甫才遭“卧沧江”的厄运。然而有“几回”一句,仍蜷顾朝廷,与屈原的“蜷局顾而不行”精神相通。全诗基本上描述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轮廓,并揭示了其原因,所以说是承前首的“闻道”两句所发。杨伦对该诗评曰:“前六句直下,皆言往昔之盛,第七一句扭转,笔力超劲。”


  首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描写昔日长安帝京及宫殿的盛大气象。据《唐会要》载,龙朔二年修旧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终南山如指掌,汉武帝好神仙,作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延年。玄宗晚年迷信,故以汉武比之。唐代宫中并无承露金茎,不过是运用诗歌艺术的借代手法,假汉宫比拟唐宫。“南山”“霄汉”是实景,用来形容宫殿的巍峨壮丽。


  颔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回忆当年玄宗宠爱贵妃,和道教兴盛的事实。蓬莱宫可西望瑶池,东望函谷关,地势高峻,气象宏伟。“瑶池降王母”,典自《汉武内传》:“七月七日,上(汉武帝)斋居承华殿,忽青鸟从西来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紫气满函关”,则出《列仙传》:“老子西游,关(函谷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上句因“蓬莱”字面连及“瑶池”,影射华清池(“瑶池气郁律”),池在京东,“西望”乃据西以望,与下句“东来”成对。而“王母”也就影射贵妃(曾为太真宫女道士)了。下句用《列异传》说函谷关令尹喜望见紫气浮关,乃是老子乘青牛过关西游。唐初高祖认老子为远祖,高宗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亦屡加尊号、广修庙宇、并宣称获其所降灵符,故以老子过关隐射其事。


  颈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追叙朝见肃宗情景。上句形容朝会时殿前合拢的雉尾扇向两边分开,就象祥云在移动。下句描写日光照在衮服所绣的龙纹上,即见到皇帝的尊容,这是杜甫在左拾遗任上情景,有《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等诗可参。对这一联,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写玄宗时期的皇帝仪仗。但当时杜甫并没有几回“识圣颜” 的机会;二是认为圣颜指的是肃宗。但这种气象不是“安史之乱”的唐王朝所能具备的。因此,这里可能指的是玄宗,因为杜甫年轻时曾献《三大礼赋》而名噪一时,受到玄宗赏识,是有机会见玄宗的。肃宗时杜甫任左拾遗,属近臣,是能常见到皇帝的,大可不必用“识”字。而且这一联写皇帝之威仪,承前两联京师盛况而来,应是指同一时间为宜,所以“圣颜”只能指玄宗。这两句写的是玄宗的威仪和作者的得意经历。


  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是杜甫回顾现实处境对自己一生仕途生涯的总结。作者晚年的悲凉身世、国家的丧乱不安,和当年盛世形成了鲜明对比,“卧”字惊将读者陡然拉回现实地面,有猛醒之意。“岁晚”切“秋”字。“几回”,婉转地说明没有一回,作者远离朝廷,卧病夔州,再没有机会于青琐宫门“点朝班”,为国家效力了,只好通过回忆,表达“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那样一种缅怀之情。


名家点评:

  明·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律句有此,自觉雄浑(“西望瑶池”二句下)。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无起无转无叙无收,平点生色。八风自从,律而不奸,真以古诗作律。后人不审此制,半为皎然老髡所误。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常吉曰:以下几诗,但追忆秦中之事,而故宫离黍之感,因寓其中:“蓬莱宫阙”,言明皇之事神仙;“瞿塘峡口”(见“其六”),言明皇之事游乐;“昆明池水”(见“其七”),言明皇之事边功,而末但寓感慨之意。吴山民曰:起联皇居之壮。蒋一癸曰:因开宫扇,故识圣颜,有映带法。周明辅曰:只就实事赋出,沉壮温厚无不有。梅鼎祚曰:八首皆有大声响,余得“玉露”、“蓬莱”、“昆明”尔。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极言玄宗当年丰亨豫大之时,享安富尊荣之盛。不言致乱,而乱萌于此。语若赞颂,而刺在言外。……家有丰考功《秋兴帖》写“蓬莱宫阙”诗,尾自注:“仙”(阙)误作“宫”,……盖下有“宫扇”,字复,宜作“仙”。

  明末清初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点”字妙。先生此时之在朝班,只如密雨中之一点耳,虽欲谏议,亦复何从(“几回青琐点朝班”句下)。

  清·钱谦益《钱注杜诗》:此诗追思长安全盛,叙述其宫阙崇丽,朝省尊严,而伤感则见于末句。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陈泽州注:此诗前六句,是明皇时事;“一卧沧江”,是代宗时事;“青琐”“朝班”,是肃宗时事。前言天宝之盛,陡然截住,陡接末联。他人为此,中间当有几许繁絮矣。……此章用对结,末二章亦然。卢德水疑上四用宫殿字太多。五、六,似早朝诗语。今按赋长安景事,自当以宫殿为首,所谓“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也。公以布衣召见,感荷主知,故追忆入朝觐君之事,没齿不忘。若必全首俱说秋景,则笔下有“秋”,意中无“兴”矣。此章下六句,俱有一虚字、二实字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

  清·吴乔《围炉诗话》:此诗前六句皆是兴,结以赋出正意,与《吹笛》篇同体,不可以起承转合之法求之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此思昔日之得觐天颜也。七开笔说今日,八合,方是追昔。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上半盛写宫阙之壮丽,三、四句写朝省之尊严。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前对南山,西眺瑶池,东接函关,极言宫阙气象之盛,无讥刺意(“蓬莱宫阙”四句下)。追思长安全盛时,宫阙壮丽,朝省尊严,而末叹己之久违朝宁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五章以后,分写“望京华”。此溯宫阙朝仪之盛,首帝居也,而意却重在曾列朝班,是为“所思”之一。“沧江”带“夔”。“岁晚”本言“身老”,亦带映“秋”。

  清·刘濬《杜诗集评》:吴农祥云:极刺时事而雄浑不觉。徐士新云:“蓬莱宫阙”言明皇之事,神仙不若指贵妃为当。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杜公“蓬莱宫阙对南山”,六句开,两句合;太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三句开,一句合,皆是律绝中创调。

  清·杨伦《杜诗镜铨》:此思长安宫阙之盛,而叹朝宁久违也。前六句直下,皆言昔之盛,第七,一句打转,笔力超劲。陈秋田云:下四首不用句面呼吸,一片神光动荡,几于允迹可寻。吴瞻泰云:此处指拾遗移官事,只用虚括,他人当用几许繁絮矣。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拓展阅读:

《秋兴八首》

杜甫

其 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 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 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其 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 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 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 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飘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 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