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张籍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5个用户的1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秋 思'''</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秋 思</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张籍</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张籍]]</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br>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br>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br>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br>
第11行: 第11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作者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在外,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为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span><br>
 
  家:一作“归”。<br>
 
  家:一作“归”。<br>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br>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span><br>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span><br>
 
  复恐:又恐怕。<br>
 
  复恐:又恐怕。<br>
 
  行人:指送信的人。<br>
 
  行人:指送信的人。<br>
第29行: 第28行:
  
  
 +
[[文件:秋思题图.jpg|center|thumb|400px|秋思 题图]]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
  这是一首乡愁诗。全诗的意思是:洛阳城里秋风已起,天气逐渐变得寒冷,想起在老家的亲人是否安好,于是就想要写一封信给他们。匆匆忙忙的写了很多的话,但是又怕有所遗漏,所以,等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打开了,看看还有没有没说的事情。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却生动的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他没有写自己如何如何的思念家人,没有一个字写到思念,但是却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作者对家人的深深的思念。
  
 +
  首句“洛阳城里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秋之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一句交代了“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正面写“思”字。句首一个“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作者的心情是平静的,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涟漪。“欲”字所表达的正是作者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
  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匆匆”二字,生动如画。“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
  
 +
  <small>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small>
  
 +
  <small>关于思秋诗,李白、杜甫、陆游、白居易都曾留下过美丽的诗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沧桑凄凉,令人闻之肠断,是历来写秋天的名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则描写了边塞的秋景,大气磅礴。张籍的这首《秋思》写作思路与马致远、范仲淹不同,构思巧妙,也成为思秋诗当中的名篇,读来别有一番风味。</small>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
历代评价: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为“虚接体”。周珽曰:缄封有限,客恨无穷。“见”字、“欲”字、“恐”字与“复”字、“临”字、“又”字相应发,便觉情真语恳,心口辄造精微之城。敖子发曰:此诗浅浅语,提笔便难。
  
 +
  《唐诗快》:家常情事,写出便成好诗。
  
 +
  《唐诗笺注》: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中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
  《养一斋诗话》:文昌“洛阳城里见秋风”一首,七绝之绝境,盛唐诸巨手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澹,足与盛唐争衡也。王新城、沈长洲数唐人七绝擅长者各四章,独遗此作。沈于郑谷之“扬子江头”亦盛称之,而不及此,此犹以声调论诗也。
 
+
 
+
 
+
 
+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
 
+
 
+
 
+
 
+
历代评价
+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为“虚接体”。周珽曰:缄封有限,客恨无穷。“见”字、“欲”字、“恐”字与“复”字、“临”字、“又”字相应发,便觉情真语恳,心口辄造精微之城。敖子发曰:此诗浅浅语,提笔便难。
+
 
+
《唐诗快》:家常情事,写出便成好诗。
+
 
+
《唐诗笺注》: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中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
 
+
《养一斋诗话》:文昌“洛阳城里见秋风”一首,七绝之绝境,盛唐诸巨手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澹,足与盛唐争衡也。王新城、沈长洲数唐人七绝擅长者各四章,独遗此作。沈于郑谷之“扬子江头”亦盛称之,而不及此,此犹以声调论诗也。
+
 
+
《诗境浅说续编》:诗言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重开,极言其怀乡之切。
+
 
+
 
+
  
 +
  《诗境浅说续编》:诗言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重开,极言其怀乡之切。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1.诗中前两句用“  ”、“  ”等意象渲染了忧愁伤感的氛围。(2分)
  
 +
  参考答案:“秋风”“家书”(每空1分)
  
  
23、诗中前两句用“            ”、“          ”等意象渲染了忧愁伤感的氛围。(2分)
+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2分)
  
 
  
阅读答案:
+
  3.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3、“秋风”“家书”(每空1分)
+
  参考答案: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4、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2分)
 
  
 +
  4.“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
  参考答案;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
+
  5.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
  参考答案: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
  6.《秋思》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______。
  
 +
  参考答案:绝句;律诗。
  
  
8.《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
  7.《秋思》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9.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答案:
+
+
8.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2分)
+
9. 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
  
 +
  参考答案:三、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一、《秋思》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____。
+
  8.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绝句 律诗
+
  参考答案: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同意。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引起意万重,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
  
  二、《秋思》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
  9.结合诗句理解,作者在什么情景下想起作家书的?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四、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
 
+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
 
+
  五、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
 
+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
 
+
  六、《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
+
 
+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
 
+
  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
 
+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
 
+
  七、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
+
 
+
  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
 
+
  八、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意万重在诗 中的意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
 
+
  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同意。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引起意万重,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
+
 
+
  九、《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
+
 
+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蓄。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秋风是百花凋零,万叶枯黄,他虽不可见,却处处存在。游子见摇落而生羁旅、凄寂。平淡之中有丰富的暗示与联想。
+
 
+
  十、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
+
 
+
  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
 
+
  十一、结合诗句理解,作者在什么情景下想起作家书的?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
  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
+
 
+
  十二、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
 
+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
 
+
  十三、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
 
+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
 
+
  十四、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
 
+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
  
 +
  参考答案: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张籍]](约767—约830年),[[唐朝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67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
  
  
 
 
== 参考 ==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唐诗三百首]]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
 
*[[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
 
  
  

2022年7月3日 (日) 09:31的最后版本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题与背景: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作者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在外,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为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逐句释义: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家:一作“归”。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送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把封好的信(家书)拆开。


秋思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乡愁诗。全诗的意思是:洛阳城里秋风已起,天气逐渐变得寒冷,想起在老家的亲人是否安好,于是就想要写一封信给他们。匆匆忙忙的写了很多的话,但是又怕有所遗漏,所以,等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打开了,看看还有没有没说的事情。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却生动的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他没有写自己如何如何的思念家人,没有一个字写到思念,但是却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作者对家人的深深的思念。

  首句“洛阳城里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秋之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一句交代了“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正面写“思”字。句首一个“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作者的心情是平静的,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涟漪。“欲”字所表达的正是作者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匆匆”二字,生动如画。“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关于思秋诗,李白、杜甫、陆游、白居易都曾留下过美丽的诗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沧桑凄凉,令人闻之肠断,是历来写秋天的名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则描写了边塞的秋景,大气磅礴。张籍的这首《秋思》写作思路与马致远、范仲淹不同,构思巧妙,也成为思秋诗当中的名篇,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历代评价: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为“虚接体”。周珽曰:缄封有限,客恨无穷。“见”字、“欲”字、“恐”字与“复”字、“临”字、“又”字相应发,便觉情真语恳,心口辄造精微之城。敖子发曰:此诗浅浅语,提笔便难。

  《唐诗快》:家常情事,写出便成好诗。

  《唐诗笺注》: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中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养一斋诗话》:文昌“洛阳城里见秋风”一首,七绝之绝境,盛唐诸巨手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澹,足与盛唐争衡也。王新城、沈长洲数唐人七绝擅长者各四章,独遗此作。沈于郑谷之“扬子江头”亦盛称之,而不及此,此犹以声调论诗也。

  《诗境浅说续编》:诗言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重开,极言其怀乡之切。


试题精选:

  1.诗中前两句用“  ”、“  ”等意象渲染了忧愁伤感的氛围。(2分)

  参考答案:“秋风”“家书”(每空1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2分)


  3.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参考答案;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5.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参考答案: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6.《秋思》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______。

  参考答案:绝句;律诗。


  7.《秋思》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三、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8.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同意。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引起意万重,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


  9.结合诗句理解,作者在什么情景下想起作家书的?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年),唐朝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67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