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秦岭风光
秦岭风光

  秦岭汉语拼音:qín lǐng;英语:Qinling Range),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中已有“秦岭”之名。历史上曾为秦国之地,故称秦岭或秦山。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西以甘肃临潭、迭部、舟曲等县境内的岷迭山系与昆仑山脉为界;东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自临潭北部的白石山起,东延至天水东南的火炎山,再往东以秦岭北麓的大断裂带为界,北界东段入河南境则以黄河南岸山地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为界;南临汉江与米仓、大巴山分界;东南直抵郧县。东西长约1,600多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至二三百千米不等。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的陕西段。秦岭山脉所邻的关中平原春秋战国秦国的领地,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地质与地貌

  习惯上以嘉陵江为界分为东秦岭、西秦岭。西秦岭又以徽县、成县盆地为界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北秦岭西起白石山,东延至天水东南麦积山。南秦岭西起岷迭山系,经岷峨山,向东接东秦岭。西秦岭北有渭河,西有洮河,南有白龙江,东有西汉水,为四水分水岭。北秦岭山势较低缓,南秦岭山势高峻,多高山深谷、悬崖峭壁和急流瀑布。东秦岭是秦岭的主体。山体呈现为蜂腰形。腰部有岩浆侵入,形成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蜂腰西面分出大散岭、凤岭、紫柏山3脉。岭间分布有山间盆地,如太白、凤县、两当等。蜂腰东面分出华山、蟒岭山、流岭和新开岭等脉。山间盆地有洛南、商州、商南等。位于华阴市南的华山,海拔1,997米,为“五岳”中的西岳。

  秦岭进入河南省境呈扇形,北支崤山,余脉沿黄河南侧延伸,通称邙山。位于登封市北的嵩山为“五岳”的中岳;中间两支为熊耳山外方山;南支伏牛山环绕于南阳盆地的西侧和北缘。山间盆地有卢氏、伊川、淅川等。山脉与谷地相间,地势则自西向东、北、南缓降。

  秦岭构造带是处于中朝古陆和扬子古陆两地块之间的褶皱带。西联昆仑褶皱系,东接淮阳隆起,形成亚洲宏大的巨型纬向构造带。该构造带的北带约隆起于吕梁运动时期,中带和南带先后经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运动,受到多次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褶皱隆起,并伴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和断裂作用,形成一系列山岭和山间盆地,奠定了秦岭地貌的基础。新构造运动的断裂活动进一步完成了断块山岭的面貌。

  秦岭主体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北仰南倾,主分水脊偏居北侧,多高峰,如太白山、鳌山。山脊北坡多断崖,呈高山深谷地形。南坡坡长而缓,形成波状山地。南北的水系格局明显不同,北坡呈羽状,南坡树枝状。北坡大河多溯源侵蚀袭夺了南坡河流的河源段,成为钓钩形流路或肘状流路。

气候

  秦岭是中国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特别表现在冬夏季风的巨大屏障作用。冬季,关中的宝鸡气温比陕南的汉中低3~6℃,西安比安康低4~7℃。冷空气过境时,南北之间温差6~7℃。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平均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多在800毫米以下。秦岭以北的河流水量较小,流量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以南河流反之。习惯上以秦岭北坡和淮河一线划分,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植被与土壤

  秦岭南北自然景观各异。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河谷盆地中栽植有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榈、茶、乌桕、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暖温带或高山特征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在南坡多出现在海拔1,000~1,500米地带。1,500米以上多为针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仅见于1,500米以下的缓坡面,发育在冲积层上。此外,秦岭以北以旱作农业为主,以南则多水田。秦岭山地面积广大,生物资源丰富,是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条件好、潜力大的地区。

名胜古迹

图集

秦岭西安段沣峪口雪景,2019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秦岭西安段沣峪口雪景,2019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秦岭西安段沣峪口雪景,2019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秦岭西安段沣峪口雪景,2019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秦岭西安段沣峪口雪景,2019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秦岭西安段沣峪口雪景,2019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秦岭西安段沣峪口雪景,2019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秦岭西安段沣峪口雪景,2019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