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秦始皇 像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帝国。秦朝开国君主秦王政自称‘始皇帝’,从此有“皇帝”一词。国号“秦”,因王室嬴姓,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十五年。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

  秦国时期,卫国来的大臣商鞅变法建立了“什伍连坐法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中国后,秦朝将此推广至全国。类似的保甲制度和户口制度一直到无君主的中华民国时期仍被当局采用。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经济体制就全面转入“耕战”。即重视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以农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同时由国家法令具体指导农业生产。但统一全国后类似的制度似乎并未取得显著效果。

  秦朝人口没有可靠的数据,历代学者只能根据各种条件推算。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其著作《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推算为前213年有2500万人口左右。

  >>> 中国历史纪年表

秦始皇开创帝制

  秦王嬴政灭了六国实现统一之后,认为如果他的名号不改变,依旧称王,就显得和六国的国君没有多少区别,所以他决定给自己换一个名号。嬴政自己从“泰皇”和“五帝”两个名称中各取一个字,自称“皇帝”,并且说他是第一代皇帝,就称“始皇帝”。从此,中国历史上就有了皇帝这个名称。

  秦始皇从周朝分封诸侯,以至后来诸侯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互相混战的情形中吸取教训,不再分封诸侯,而是在全国设置郡县,把天下划分为36个郡,郡以下设县。每个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3个长官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监。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统管一郡的重大事务。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军队由他统领。郡监执行监察方面的事情。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也逐渐定型,秦始皇规定中央朝廷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内史等几个重要的官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所有这些官员都归皇帝任免和调动,从国库里领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袭。这一套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战国时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货币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齐国的货币像刀,赵国的货币像铲;货币计算的单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规定:以后一律使用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铜钱,各国的旧货币全都作废,不许再在市而上流通。原先六国的度量衡也是不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等,各不相等,和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当然不相适应,对人们的生活不方便。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全国的尺寸、升斗、斤两都得一致,不许乱来。原先七国的车辆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车辆有大有小,道路有宽有窄。在统一的局面下,这样也显得太不方便了。于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车同轨”,二要修“驰道”。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轴上两个轮子间的距离,一律都定为六尺(约合1.5米)。修驰道就是修筑从京城咸阳到全国各个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面一律宽50步(每步六尺)。修了这样的驰道,全国的交通就方便多了。为了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秦始皇又下令统一全国的文字,规定了一种叫做小篆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后来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成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写的字体,叫做隶书。隶书跟现在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所实行的废分封设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都是有利于加强全国统,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

秦的疆域和行政区

秦的疆域和行政区:秦朝诸郡
秦始皇驾崩前夕秦朝疆域

  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接着由于开拓南越,使秦的疆域包括了今日中国的广西和广东,以至扩张到今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

  秦朝的疆域大致为:东起辽东,西至玉门关,北抵长城,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

  秦朝顺应历史潮流而沿袭战国时期各国都采用的郡县制,一开始全国有三十六个郡,后来增加至四十六个,除了最著名的由《史记》记载的三十六郡的说法外,还有四十郡、四十八郡、五十郡的说法,目前被广为认同的是四十八郡之说,但除了当时少部分历史的记载外,因为可能是新设郡,而由于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严重破坏,都导致了详细资料的不足。

  秦朝诸郡:

  辽东郡、九原郡、云中郡、辽西郡、上郡、太原郡、巨鹿郡、胶东郡、邯郸郡、琅琊郡、北地郡、东海郡、陇西郡、咸阳、南阳郡、汉中郡、九江郡、会稽郡、南郡、衡山郡、蜀郡、巴郡、黔中郡、长沙郡、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右北平郡、渔阳郡、广阳郡、上谷郡、代郡、雁门郡、常山郡、济北郡、临淄郡、河东郡、河内郡、东郡、薛郡、三川郡、砀郡、颍川郡、陈郡、泗水郡。

  不过,在今中国东南的福建省等地,如闽中郡境内,秦的控制点相当少,郡中几乎没有设县,仅废原闽越王无诸并改为郡长,仍管辖统属其地。秦帝统一全国,建立秦政权,定都咸阳,为华夏族第一个统一王朝。

文化、科学

  秦二世元年铜诏版,其上文字为小篆。铭文59字,曰:“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一般认为,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后来被秦国吞并的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

  可确认为秦代的文物十分有限,最为人知的是临潼出土的秦王政(注:秦始皇)兵马俑。

  秦国吞并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有所不同的书写体一律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前213年,秦统一八年,太子师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分封制,“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丞相李斯反对,并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之,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此即“焚书”。淳于越谏阻焚书,被杀。

  次年,方士卢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惧怕处罚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议论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阳城内的方士儒生,后来的审问过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发,共有460余人受到株连,秦始皇下令将此460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此后又发生了两次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

  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以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措施并不严厉。

  所焚书籍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而在项羽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咸阳后火烧秦咸阳宫(非阿房宫),却使秦国官方珍藏的大批珍贵典籍被焚毁。

  秦至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超过十年,影响不会太大。“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后世的“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占据了此后近两千年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秦朝官制

  秦国的政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之后,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秦朝官制,这些体系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的汉魏等朝延袭,其监察官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朝政权机构的构成: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秦朝灭亡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没有秦始皇对各地反抗力量的驾驭力。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宦官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临死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父子互相哭泣,后被夷灭三族。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因失职可能判死罪,就铤而走险,领导戍卒兵变,声势浩大,各地纷纷响应。

  时赵佗在南海郡拥兵50万秦正规军并不北上救援且令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自立为王,自称“南越武王”。秦二世二年冬,最先起兵反秦的陈胜军声势浩大,陈胜部将周文(又名周章)等人率兵数十万人(汉书说是十万)逼近秦都咸阳,时章邯建议二世赦免骊山刑徒约20万人,把他们编成军队以对抗陈胜军,二世便任命章邯为将,率领这支新军迎战强敌。章邯先后击败周文和陈胜。陈胜败退后被车夫庄贾杀害。蒙恬死后,北方军队由王离所接管。前207年,天下义军共起,王离以重兵围赵王赵歇于巨鹿,攻势猛烈,赵国军情危急,不断派使臣向楚国要求援军。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楚分兵,一路由卿子冠军宋义为主将、项羽次将、范增为末将援救赵国;另一支以砀郡长武安侯刘邦为主将,率军向关中进军。宋义、项羽救赵军队北上,但宋义并不出战。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杀宋义,自立为上将军,十二月项羽破釜沉舟,九战秦军,杀退王离数十万大军,生擒王离、杀死苏角、将领涉间不屈自杀。钜鹿一战,秦军主力被歼灭殆尽。之后项羽追击败走的章邯。

  与此同时,武安侯沛公刘邦则率楚军西进,一路收编散落的项梁、陈胜军队,经砀过阳城与扛里,打败秦军西进。十二月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4000余人,又遇魏将皇欣、武满,双方联合再败秦军。秦二世三年二月,从砀攻昌邑,未下,但遇彭越。三月攻开封,又未下,但在白马与秦军大战,大破秦军,杨熊败走荥阳后被秦二世下令处死。四月攻颖川,而张良则占领韩地。六月,攻宛,降之,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偕攻析、郦,皆下。九月,攻武关,沛公引兵绕峣关,逾蒉山。这个月,秦二世被杀,子婴继位。楚军继续进军,与秦军再战于蓝田,大破之。汉元年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随后,反秦斗争由项籍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

秦朝大事年表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王贲攻齐,俘齐王建。至此六国皆亡。秦帝国建立,嬴政称秦始皇帝。
  •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开始第一次巡游,巡行陇西北地。开始修驰道。
  •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派徐市入海求仙。南征百越,修凿灵渠。
  •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张良在博浪沙击始皇未中。
  •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微行咸阳,兰池遇盗,武士击杀之。大索二十日。
  •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第四次巡行。蒙恬率兵三十万伐匈奴,并开始修建长城。
  •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遂匈奴,设三十四县。
  •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发五十万罪徒戌五岭。秦始皇下令“焚书”。
  •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直道”。秦始皇下令“坑儒”。扶苏进谏,被斥至上郡监军。建造阿房宫并骊山皇陵。
  •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三十六年):迁三万户至北河、榆中。陨石落东郡,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有人传言:“今年祖龙死”。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巡行,卒于沙丘。时年五十岁。胡亥矫诏赐死扶苏。
  •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一年):胡亥继位为二世皇帝。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刘邦等奋起响应。
  •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七月,项羽大败章邯于东阿。十二月,“巨鹿大战”。
  •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章邯向项羽投降。
  • 公元前206年 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