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刘翰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2个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
 
</center>
 
----
 
----
 
<br>
 
<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立秋'''</span><b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立 秋'''</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刘翰]]</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刘翰]]</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br>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br>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br>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br>
第14行: 第1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立秋》是[[宋代]]诗人[[刘翰]]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
+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
  《立秋》是[[宋代]]诗人[[刘翰]]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将立秋视为秋季的开始。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小乌鸦的啼叫了一阵飞散去了,玉色屏风空立在那里(笼罩着暮色),(忽然间起风了)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扇风一样。
 +
</span><br>
 +
  乳鸦:幼小的乌鸦。<br>
 +
  啼散:啼叫着飞散了。<br>
 +
  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玉屏,精致的屏风。<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睡醒起来秋声无处寻找,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在明亮的月光中。
 +
</span><br>
 +
  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br>
 +
  无觅处:无处可寻。<br>
 +
  梧叶:一作“梧桐”。<br>
 +
 +
 +
[[文件:68立秋6.jpg|center|thumb|400px|《立秋》题图]]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
  这是一首即景诗。抒发了作者略带惆怅的闲适情趣。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
 +
 +
  前两句“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是说小乌鸦的啼叫了一阵飞散去了,玉色屏风空立在那里笼罩着暮色,忽然间起风了,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扇风一样。首句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起初小乌鸦啼叫着,天黑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乌鸦的叫声了。傍晚时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比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听不到乌鸦叫,看不见玉屏上的字画,于是屋内也就显得安静空旷了。次句写作者对秋意的感觉。用“一扇”形容对秋风的体验,具体、形象。
 +
 +
 +
  后两句“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是说睡醒起来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秋声无处寻找,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在明亮的月光中。起床寻觅秋声,说明作者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作者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梧桐落叶比较早。这是秋天到来的象征。
 +
 +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
 +
[[文件:千家诗036-1-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
  [[刘翰]],[[南宋]]诗人。字武子,长沙(今属[[湖南]])人。曾为[[宋高宗]]宪圣吴皇后侄吴益子琚门客,有诗词投呈[[张孝祥]]、[[范成大]]。久客临安,迄以布衣终身。今存《小山集》一卷。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〇五、《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二三小传。
  
  

2021年6月19日 (六) 05:33的最后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立秋》是宋代诗人刘翰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将立秋视为秋季的开始。


逐句释义: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小乌鸦的啼叫了一阵飞散去了,玉色屏风空立在那里(笼罩着暮色),(忽然间起风了)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扇风一样。
  乳鸦:幼小的乌鸦。
  啼散:啼叫着飞散了。
  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玉屏,精致的屏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睡醒起来秋声无处寻找,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在明亮的月光中。
  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
  无觅处:无处可寻。
  梧叶:一作“梧桐”。


《立秋》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抒发了作者略带惆怅的闲适情趣。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前两句“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是说小乌鸦的啼叫了一阵飞散去了,玉色屏风空立在那里笼罩着暮色,忽然间起风了,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扇风一样。首句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起初小乌鸦啼叫着,天黑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乌鸦的叫声了。傍晚时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比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听不到乌鸦叫,看不见玉屏上的字画,于是屋内也就显得安静空旷了。次句写作者对秋意的感觉。用“一扇”形容对秋风的体验,具体、形象。


  后两句“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是说睡醒起来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秋声无处寻找,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在明亮的月光中。起床寻觅秋声,说明作者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作者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梧桐落叶比较早。这是秋天到来的象征。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刘翰南宋诗人。字武子,长沙(今属湖南)人。曾为宋高宗宪圣吴皇后侄吴益子琚门客,有诗词投呈张孝祥范成大。久客临安,迄以布衣终身。今存《小山集》一卷。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〇五、《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二三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