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荆关

  紫荆关汉语拼音:Zijingguan),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原关门之门券上有“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已倾圮。1996年,万里长城—紫荆关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荆关在东汉时列为太行八陉的第七陉,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宋代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为紫荆关。明代万历年间修成现在的关城,位于长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

  紫荆关历来以地势险要著称,关城的南面以十八盘为险阻,北面以浮图隘口为门户,并有拒马河作为天然的护城河,河对岸又有小金城作为前沿哨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紫荆关的关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西城较大,原来设有兵营等,是驻兵之地;东城较小,设有文武衙门等政府机构。另外西城之内又套有小城,可能是加强防守之用。

  为防守需要,紫荆关的城门设置十分复杂,东西关城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其中西城内的小城有城门四座,以东西二门和东西外城互相连接,环环相套,不了解紫荆关城结构布局的敌兵,即便攻进关城,也像入了迷魂阵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若敌军从北往南攻入紫荆关,就可以直接威胁北京,因而紫荆关的防守意义重大。元代成吉思汗的部队以及明代蒙古瓦剌的部队都从紫荆关攻入,最后威胁北京地区。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试图突破长城防线,八路军杨成武部就在此与日军反复争夺紫荆关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