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綦江县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重庆市 > 綦江区
重庆市綦江区:城市夜景
重庆市綦江区:城市风景
重庆市綦江区:白云观
重庆市綦江区:古剑山静音寺
重庆市綦江区:古剑山

綦江区汉语拼音:Qí Jiāng Qū;英文:Qijiang District),中国重庆市辖区。位于重庆市南部,素称“重庆南大门”,东连南川区,南接贵州桐梓县习水县,西临江津区,北靠巴南区。 面积2747.8平方千米。 辖7个街道、24个镇(截至2019年底)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綦江区常住人口1011334人。

綦江区地处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结合部,属喀斯特地貌,地势南高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綦江河纵贯南北,有蒲河、清溪河等支流汇入。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水量1071毫米,年均气温18.8℃。有煤炭、铁矿、石灰岩、天然气、石英砂等矿产资源。渝黔、三南铁路,国道210线、省道303线,渝湛、綦万高速路过境,有火车站点6个、高速公路出入口6个。名胜古迹有古剑山、丁山湖、白云观、古树化石群、傣族生殖图腾、石壕红军烈士墓、韩国临时政府遗址等。

秦、汉、晋至南北朝为巴郡江州县地,唐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隆阳县,后几易其名,1363年设綦江县。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万盛区、綦江县,设立重庆市綦江区。綦江人杰地灵,涌现出被孙中山颂为“碎家荣国”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杨锦云红四军军长王良,被周恩来赞为“霍氏三杰”的霍锟镛霍步青霍栗如,以及近代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爱国者刘子如等大批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中华遗韵“金桥吹打”、“永城吹打” 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綦江是重庆重要能源基地、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电化产业集聚区,正着力打造“重庆市汽摩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重庆市铝铜产业综合加工基地”、 “重庆建筑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基本形成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IT信息、食品加工等百亿级新型支柱产业构架;乡村旅游、养生旅游、度假旅游等业态不断兴起,逐渐成为重庆大都市区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拥有新世纪、重客隆、永辉、国美、苏宁等多家商贸连锁企业,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良好,商贸服务繁荣活跃;金角牌“老四川”牛肉干、黑山猕猴桃、赶水“草兜萝卜”、“饭遭殃”鲜辣椒调味品、方竹笋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綦江是中国农民版画之乡、中国羽毛球之乡、中国西部齿轮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区。

2022年,綦江辖区内地区生产总值770.79亿元。

  • 邮编:401420 代码:500110 区号:023

行政区划

綦江区辖7个街道、24个镇:古南、文龙、三江、通惠、新盛等5个街道,石角、东溪、赶水、打通、石壕、永新、三角、隆盛、郭扶、篆塘、丁山、安稳、扶欢、永城、中峰、横山等16个镇。302个行政村、79个社区居委会,2525个村民小组、539个居民小组。

綦江区人民政府驻古南街道中山路1号。

其中,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开发万东镇、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丛林镇、金桥镇、石林镇、黑山镇8个镇,万盛、东林2个街道,由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具有“经开区+行政区”的体制特点。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驻万东街道新田路75号。

历史

  綦江之名的由来,过去有两种说法:一说綦江之名本于綦市;一说因水位苍白色,“綦”有一释意表示颜色苍白,故名綦江。查阅各种史籍,南宋《舆地纪胜》上有“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移南川镇税务于大綦市”的记载。《元统志》上有“南江在南川县合众溪,至三溪口,可通舟楫,行三十里至綦市”的记载。《明统志》上有“綦江镇即古綦市”的记载。上述记载可说明“綦市”早在宋代就有了,“綦江”二字则是在元时播州杨氏置南平綦江长官司时才出现,而“水作苍白色,故名綦”之说,则是在明万历年间曹学全所著《蜀中名胜记》中提出,其他再无根据。所以“綦市”应早于“綦江”,綦江之名本于綦市便十分自然。

  秦、汉、晋至南朝为巴郡江州县地,西魏、北周为七门郡江阴县地,隋为渝州(后改巴郡)江津县地。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县地置南州,并置隆阳县,州、县治均在今古南镇。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阳名为南川(今綦江)。

  唐代以前,位于长江以南的现綦江境内十分荒凉,居住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僚人,很少有汉人,也没有设立官府。西周初期,周武王进攻商纣王,自湖北汉水流域迁徙到重庆地区的巴人参加了对商纣王的讨伐战争,“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国,把包括綦江地区在内的大片土地赐封给巴人首领建立巴国。

  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废南州为南川县。熙宁七年(1070年)于铜佛坝(今赶水镇对岸)置南平军,南川属之。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撤销南平军,改南川县为南平綦江长官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建大夏国,改南平綦江长官司为綦江县。民国时期,綦江先后属重庆蜀军府、重庆镇抚府、川东道、川军、黔军、川东边防军、川黔边防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四川省第三行政督查区。1949年11月27日,綦江县解放,属川东行政区璧山专区(后改江津专区)。1958年11月,綦江县划归重庆市管辖。

  1955年析南川、綦江和贵州省桐梓3县地建立重庆市南桐矿区,包括四川省南川县的万盛、邓家、大垭、腰子、丛林、簸箕、松林等7个乡,綦江县的青年、金灵、建设等3个乡及贵州省桐梓县的第十区全区平坝、兴文、中朝、青林、上坝、板辽、天桥、茶园、大坝、农林、庙坝、民权、桃子、营寨、王家坝、景星、青山17个乡(一说,桃子荡等17个乡),共27个乡(包括南桐、东林等煤矿区),矿区人民委员会设在万盛。1993年更名为重庆市万盛区。 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重庆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1]129号)同意撤销重庆市万盛区、綦江县,设立重庆市綦江区。以原万盛区、綦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新设的重庆市綦江区的行政区域。綦江区人民政府驻古南街道中山路1号。

  1996年,綦江县面积2182平方千米,人口约93.5万人,辖古南、三江、石角、东溪、赶水、打通、石壕、永新、三角、隆盛、郭扶、篆塘、盖石、镇紫、丁山、土台、安稳、扶欢、蒲河、永城、乐兴、新盛、中峰23个镇;万兴、古剑、三会、紫荆、横山、莲石、高庙、高青、羊角、大罗10个乡,县政府驻古南镇;万盛区面积565.6平方千米,人口约26.7万人,辖2个街道、5个镇、3个乡,即万盛街道、东林街道、万东镇、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丛林镇、南天乡、金桥乡、景星乡,区政府驻万东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綦江县常住总人口962813人,其中:古南镇134162人、三江镇22251人、石角镇56922人、东溪镇66255人、赶水镇60009人、打通镇23546人、石壕镇37223人、永新镇49944人、三角镇36240人、隆盛镇28391人、郭扶镇28262人、篆塘镇22195人、盖石镇9333人、镇紫镇15345人、丁山镇10794人、土台镇17628人、安稳镇17601人、扶欢镇34249人、蒲河镇17326人、永城镇17255人、乐兴镇13899人、新盛镇20419人、中峰镇17326人、万兴乡18448人、古剑乡12405人、三会乡12243人、紫荆乡11492人、横山乡14487人、莲石乡10132人、高庙乡11793人、高青乡9252人、羊角乡9998人、大罗乡7945人、桥河工矿区11507人、三江工矿区22106人、打通工矿区40613人、松藻工矿区13817人。万盛区常住总人口265743人,其中:万盛街道29728人、东林街道27386人、万东镇39134人、南桐镇54668人、青年镇23939人、关坝镇24687人、丛林镇24458人、南天乡11915人、景星乡9761人、金桥乡20067人。 2001年,綦江县将33个乡镇调整为19个镇:古南镇、三江镇、石角镇、东溪镇、赶水镇、打通镇、石壕镇、永新镇、三角镇、隆盛镇、郭扶镇、篆塘镇、丁山镇、安稳镇、扶欢镇、永城镇、新盛镇、中峰镇、横山镇。

  2002年末,綦江县辖19个镇,50个居委会、314个行政村,户籍总人口94.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80万人;万盛区辖2个街道、7个镇、1个乡,24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总人口26.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3万人。

  2006年4月21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06]86号)批复同意万盛区撤销景星乡设立黑山镇。2007年7月6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07]106号)批复同意万盛区政府驻地由万盛街道新田路69号迁至万盛街道新田路2号。

  2006年末,綦江县面积2186.0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946865人,其中农业人口736597人;常住人口8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3万人。辖古南、三江、石角、东溪、赶水、打通、石壕、永新、三角、隆盛、郭扶、篆塘、丁山、安稳、扶欢、永城、新盛、中峰、横山19个镇,共有314个行政村、47个居委会,2630个村民小组、282个居民小组。(綦江年鉴数据)

  2007年11月,重庆市政府(渝府[2007]164号)同意撤销古南镇、三江镇,设立古南、文龙、三江3个街道(12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调整后,綦江县辖3个街道、17个镇,314个行政村、47个居委会,2631个村民小组、255个居民小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綦江县常住总人口801041人,其中:古南街道86952人,文龙街道121058人,三江街道39785人,石角镇46097人,东溪镇58169人,赶水镇65994人,打通镇51025人,石壕镇43680人,永新镇49951人,三角镇35486人,隆盛镇30661人,郭扶镇32831人,篆塘镇21048人,丁山镇8396人,安稳镇30553人,扶欢镇25164人,永城镇17634人,新盛镇13872人,中峰镇11622人,横山镇11063人。万盛区常住总人口255776人,其中:万盛街道42419人,东林街道31318人,万东镇40014人,南桐镇46684人,青年镇22162人,关坝镇23898人,丛林镇17053人,石林镇9404人,金桥镇14212人,黑山镇8612人。

  2011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国函【2011】129号文件批准,撤销万盛区、綦江县,成立重庆市綦江区。全区辖5个街道、25个镇,365个行政村、90个社区居委会。2012年,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渝委发【2012】10号、市政府办公厅渝办【2012】44号文件规定,綦江区委托万盛经开区代管万盛、东林、万东、南桐、青年、关坝、丛林、石林、金桥、黑山等10个街镇。

  2016年,綦江区辖古南、文龙、三江等3个街道,石角、东溪、赶水、打通、石壕、永新、三角、隆盛、郭扶、篆塘、丁山、安稳、扶欢、永城、新盛、中峰、横山等17个镇,302个行政村、79个社区居委会,2525个村民小组、539个居民小组。

历史事件

  • 红军长征过綦江
重庆綦江区:石壕红军烈士墓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部队进行休整,中央决定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为了保证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严防川军的进犯,1935年1月10日,红一军团攻占贵州桐梓县城后,林彪聂荣臻左权等军团领导派先头部队继续向新站、松坎、綦江方向推进。一师二团在团长龙振文、刘瑞龙和政委邓华率领下,抢先攻占綦江县羊角乡,扼守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川军和贵州盐防军。敌军面对红军抢先占领了战略要地,不敢轻举妄动。遵义会议召开后,1月17日至20日,红一军团大部队在松坎休整4天。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20日中央军委制订了《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决定在四川的宜宾与泸州之间北渡长江,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会合。为了实施这一计划,中央军委决定,红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毛泽东等率中央纵队从桐梓城北翻马陵岗进发赤水;另一路由周恩来等率红一军团从松坎进占綦江石壕,造成佯攻重庆之势,牵制川军兵力,然后迅速转道赤水,为四渡赤水创造了宝贵战机。

  为保卫遵义会议召开的红一军团一师二团先头部队进占綦江羊角后,1月15日,在瑶龙山脉九龙山一带与刘湘二十一军模范师三旅八团三营一连相遇,并将其击溃,生俘杨树荣等20多人。红军本着宽待俘虏的政策,对俘虏进行教育宣传,在发给传单和宣传画报后,将俘虏全部释放。同时,红军先头部队派出宣传队在羊角、观音桥、九盘子、鱼孔塘等地写标语、散传单,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并号召军阀部队的士兵起义暴动,参加红军队伍。红军还攻打了封建地主和团防兵盘据的獐子岩。红军把綦江安稳镇王、曹、赵几家地主的100多石黄谷及腊肉、衣物等分给缺吃少穿的贫苦农民。1月21日,按照中央军委在四川宜宾与泸州之间北渡长江的战略部署,红一军团8000多人在周恩来、董必武及军团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等率领下,从松坎出发,经箭头垭,于21日下午到达綦江石壕镇。红一军团大部队在石壕,军团领导机关和部分红军在石壕街上宿营,军团部设在禹王庙(现石壕小学)内;一部分继续前进,驻扎在石壕李汉坝(现白果村)一带。红军一到,马上开展宣传工作,运用漫画、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揭露军阀和地主的罪行。当天下午,红军还把一个姓喻的地主的谷子和肥猪杀来分给穷人。红军在石壕驻扎两天后,由于实现了战略意图,红军经梨园坝开往赤水。

  1964年、1966年和1972年,当时石壕乡、羊叉乡的社教工作队和石壕区武装部,先后率领群众,将石壕乡境内的四名烈士遗骨集中迁葬在白果村,并在羊叉乡茅坝坪红军司务长掩埋处立碑纪念。1976年、1983年,由市、县有关部门先后拨款,县委、县府指定石壕区委、区公所负责,在石壕场附近的苗儿山麓修建了简易的红军烈士墓,将五位烈士的遗骨迁葬于此。1985年,石壕红军烈士墓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綦江县委、县政府集资394000多元,征地8亩,对红军烈士墓重新整修和扩建:修筑围墙、升高墓碑、整修道路、重刻碑题、绿化墓地、塑红军群像、设文物陈列室、镌刻中央领导和名人为红军烈士墓题词的碑林等。

地理

  綦江区位于重庆市南部,东邻南川区,南接贵州省习水、桐梓两县,西连江津市,北靠巴南区。区境东西宽71公里,南北长82公里,幅员面积2747.8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25个镇。其中,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綦江区东部,地势东高西低,开发区西部沿綦城方向以低山、丘陵、平坝为主。

地貌

  綦江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势南高北低,属喀斯特地貌,有中山、低山、深丘、浅丘和槽谷五大类地形,而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约70%,丘陵约占30%。境内最高海拔1973米,为黑山镇狮子槽东侧山峰;最低海拔188米,为永新镇升平木瓜溪口。綦江城区海拔254.8米。

水文

  境内溪河纵横,水系发达。綦江河系境内第一大河流,为长江一级支流,全长231.3公里,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花坝火盆洞,自南向北于江津市江口注入长江。“十一五”期间加快建设维护管理各类水利基础设施,建成板辽、鱼栏咀、金桥、大炉井、白龙湖、青岗桥等中小型水库、输水干渠,规划中的库容超过3亿立方米的藻渡大型水库和7座中型水库建成后,地区供水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气候

  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副热带东亚季风特点。气候表现为冬暖、春早、夏热、秋阴,云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温、光、水地域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8.8℃,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年均无霜期344天。

交通

  渝黔铁路、渝黔高速公路、210国道纵贯南北,三(江)万(盛)南(川)铁路、綦万高速公路、渝湘303省道横跨东西,构成重庆南向连接南贵昆经济区的枢纽节点。全市规划建设中的“三环”通道横贯境内,与江津、南川紧密相连。全区公路通车里程4770公里,国(省)干道433公里,铁路总里程168公里,火车站点11个,高速公路出入口6个,水上通航河道214公里,已基本形成以公路为主,公、铁、水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渝南黔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自然资源

水土资源

  全区土地面积约41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62万亩,林地面积133.6万亩,水域面积7.7万亩,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8.1万亩。境内溪河纵横,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綦江河、孝子河、藻渡河、木洞河等,地下水可开采量约1.4亿m3,水资源总量约为44亿m3,是重庆主城区城市供水后备水资源库,可开发水力资源约10万千瓦。

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硫铁矿、石灰岩、白云岩、铜、硫磺、石英、矾、天然气、页岩等数十种矿产,尤其是煤炭等矿种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开发价值极大,其中煤矿地质储量20亿吨以上,可开采量约14亿吨,是重庆市主要的煤炭能源基地。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有鹿、山羊、狼、猴、狐狸、野兔、野猪、野猫、野鸡、斑鸠、喜鹊、麻雀、乌鸦、白鹤、老鸹、鹰、黄雀等。害虫天敌有啄木鸟、青蛙、赤眼蜂、蜘蛛等。

植物资源

  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小麦、黄豆、绿豆、饭豆、萌豆、豌豆、高粱等,以稻、麦、玉、苕为主。经济作物中属长经作物的有桑、果、茶、枝子、木瓜、红梅、银花、吴于、杜仲、黄柏等共110个品种,以桑、果、茶为主,其中桑6个品种,柑橘23个品种,茶7个品种,其他果树有梨、苹、红花、猕猴桃等共45个品种。短经作物有油菜、芝麻、苡仁、穿心莲、荆芥、附子、党参、山药、青木香、花粉、郁金、连翘、佛手、防风、蒲公英、夏枯草、柴胡等,还有日用杂品的席草、葵树,共计400余个品种。短经作物以油菜为主,共有9个品种,种植面积3.05万亩,占总播面1.9%。天然次生植被中,有各种速生乔、灌树种、乡土树种以及经济树种共40余个品种。主要有马尾松、华山松、杉木、柳杉、柏木、侧柏、楠木、香樟、白扬、梧桐、板粟、泡桐、皂角、洋槐、黄角、女贞、麻栎、合欢、马桑、黄荆、白栎、映山红、枫香、千丈、油橄榄、蜡树、枣树、漆树、棕榈、油茶、油桐、核桃、柿子、水竹、慈竹、和葛藤、葡萄、野棉花、丝茅、蒲公英、夏枯草、柴胡、地瓜等几十种草本植物。天然植被以松、杉为主,占用材林面积70%以上,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带。

经济

  綦江是重庆重要能源基地、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电化产业集聚区,正着力打造“重庆市汽摩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重庆市铝铜产业综合加工基地”、“重庆建筑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基本形成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IT信息、食品加工等百亿级新型支柱产业构架;乡村旅游、养生旅游、度假旅游等业态不断兴起,逐渐成为重庆大都市区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拥有新世纪、重客隆、永辉、国美、苏宁等多家商贸连锁企业,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良好,商贸服务繁荣活跃;金角牌“老四川”牛肉干、黑山猕猴桃、赶水“草兜萝卜”、“饭遭殃”鲜辣椒调味品、方竹笋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

  境内设立了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约4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的中心城区,正规划建设3个商贸综合体、渝南商贸城,设有煤电化园、北渡铝产业园、桥河工业园、平山工业园、重庆唯一的专业化食品工业园和3个微型企业孵化园,300平方公里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8个街镇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园。

文化

  綦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近1400年建县历史,曾是巴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綦江是重庆最早的地下党组织诞生地,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经过地。区内苗族风情古朴浓郁,民间吹打极具地域特色,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綦江亦属古夜郎之邦,夜郎文化源远流长。綦江农民版画蜚声中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农民版画之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重庆綦江区:东溪古镇
重庆綦江区:东溪古桥

东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公布)

汉代崖墓文化

重庆綦江区:綦江崖墓

  綦江崖墓文化以汉代崖墓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遗址分布在永新镇、中峰镇、横山镇和东溪镇等的河谷岩壁上,当地人称为"蛮子洞"和"七孔子"。人死后在岩壁上凿洞穴埋葬,是东汉先民的习俗和殡葬遗风。据有关专家介绍,綦江纪年崖墓占重庆市的十分之七,共计一千八百多座,纪年从延光年、熹平年、永和年到建安年均有,全部阴刻隶书,时间跨度100多年。

  崖墓模仿汉代居住建筑建造,女墓多于男墓,墓形性别明显。女墓墓顶是穹隆顶,顶中部构成方形图案,或凿一圆孔,门外壁刻有鸟、孔雀、女式发椎头像。男墓墓顶为有装饰线的两面坡屋顶,内壁刻有马、鱼等条纹,崖墓外门顶有一对门簪(即男性龟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时期先民的生殖崇拜。崖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雕刻精美,既有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有东汉时期当地社会文化的缩影。如横山镇二蹬岩崖墓一后壁刻有半裸体的7人舞乐图,一右侧壁有4男3女群舞浮雕,这反映了当时剥削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崖墓内鱼鸟最多,还有耕作捕鱼等劳作场景,巫师佛塔等宗教产物,竹楼太阳昆虫风景等内容。

  崖墓雕刻独特而完整,特别是墓室内的装饰纹变化万千,细密严谨,具备了绘画艺术的特征。其表现形式和艺术形象同今中国云南、泰国的傣、泰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从这可以探究出古代濮、夷、獠等少数民族迁徙、衍变的蛛丝马迹。但是一千多年前的先民在死后为什么葬于岩壁洞穴?一直让世人迷惑。明代杨升庵记有:(崖墓是)古代洪荒人埋葬遗址。未有解释。清《綦江县志》记载:渝州远近多七孔子,而綦江最多,横于山颠,或河岩石壁上……去地什高,需数十步长梯可上人,窥内洁净干燥,空无所有。抗战时期郭沫若到重庆曾考古崖墓,终因战争而停息。

子如文化

  刘子如1870年11月5日出生于原綦江县金灵乡(现綦江区金桥镇),幼小成为孤儿,十三岁流落重庆被临江门外红庙和尚收养,教其读书习字。始而刻字,继而营贸,九死一生,屡蹶屡起。白手起家,先后在中国率先创办胜家缝纫机公司、三才机制砖瓦厂等十多家企业,成为享誉华厦的巨商,被誉为“金字招牌刘子如”。重庆城最早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系刘子如亲手绘制。1914年创办教养兼施的重庆私立孤儿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有用之材,江竹筠(红岩英烈江姐)、余跃泽(原重庆市副市长)等均系该院院生。同时,孤儿院还资助朱德、陈毅等出国留学。他1921年出巨资兴建规模宏大的重庆青年会,并与文幼章、陈独秀、吴玉章、林森、冯玉祥、郭沫若、苏曼殊、刘湘、潘文华、汪云松、温少鹤等社会名流交往甚密。1924年,历时一年自费环球考察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文明,回国后出版《新新游记》四卷。抗日战争爆发后,67岁的刘子如组建并率领重庆各界抗敌后援会战地服务团,自费上皖南抗日前线为国共两军将士服务三年,被日军炸伤。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其“服务前线,卓著成绩”的《陆海空军褒状》。1940,新四军领导人陈毅亲笔题赠大幅照片“送给站在抗日最前线的刘老团长留念”。1942年回家乡续办青山孤儿院,致力于乡风改良。1949年1月病逝于新木村老房子湾,终年79岁。

  子如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刘先生起伏跌宕的传奇人生、教行迁善的化育言行,以及由此凝聚形成“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的子如精神三大方面。2005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五十三次常务会确定刘子如为重庆历史名人,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名人士”,且在重庆历史名人中被冠以“慈善家”者唯一只有刘子如先生。

  2007年11月30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在重庆市子如文化研讨会上对子如精神作了全面深刻的解读,何事忠部长指出:刘子如先生是20世纪初期至二三十年代享誉西南、名噪中国、蜚声海外的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和知名爱国人士,是重庆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子如先生一生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顽强精神和崇高风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是重庆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第一,要弘扬和传承子如先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子如先生出生困苦,幼年时便成为孤儿,13岁走出家门,靠几十文铜板闯荡天下,从初学刻字、经营书铺到代理苏广杂货生意;从涉足地产、建材业到开办胜家无限公司,直至成为重庆巨商。子如先生的创业历程曲折艰辛,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值得后人永远敬仰。第二,要弘扬和传承子如先生慈善奉献的精神。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子如先生慷慨解囊,全力从事慈善事业,以重庆、成都、綦江为重点,在四川全省创办孤儿院,收养救助了数以千计的孤儿,其中包括革命烈士江姐、重庆市原副市长余跃泽等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子如先生所创办的孤儿院,不只是单纯地给贫困孤儿提供衣食,而是坚持“教养兼施”,凡有培养前途的,都资助他们升中学、大学。子如先生创办的重庆孤儿院还资助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帮助并资助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赴欧留学。子如先生创办的大中商业银行,还帮助过朱德到法国找周恩来。第三,要弘扬和传承子如先生忠心爱国的精神。1924年,子如先生应欧美教会邀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环球游历考察。所到之处,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文明,并不失时机地传播东方文化,每天坚持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回国后将考察笔记作系统整理,编辑出版了十多万字的《新新游记》。非常可惜的是,这部著作已经散失了。但我们从民间搜集到的四五万字的残本中,透过字里行间,依然能够读出子如先生盼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赤子情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子如先生毅然放弃自己的商业经营,以古稀之龄返回重庆组建战地服务团,奔赴皖南前线从事战地服务。新四军领导人陈毅专门为子如先生赠照题词,以示表彰,国民政府的蒋介石、林森也对子如先生给予了褒奖。子如先生心系国家危亡、胸怀民族大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刘子如纪念地主要包括子如陵园、刘子如生平展室、子如亭、青山孤儿院旧址和子如广场、刘子如故居等。

民间艺术

重庆綦江区:杨戏—石壕皂泥村杨戏班
  • 杨戏

  学术上将杨戏称为“民间戏曲的活化石”。戏班演唱的内容多为“封神榜”以及“三国演义”等传说和历史故事,宣扬宗孝节义,传播生活常识。唱词有固定的手抄本。伴奏乐器是二胡、唢呐、笛子,打击乐有大锣、堂鼓、勾锣、马锣、木鱼等。唱腔多为道教音乐。乐员除伴奏外亦常帮腔或与场上演员对白,对白无固定语言,带即兴创作的成分,常起插科打浑的作用。

  • 横山昆词

  横山昆词是集吹,打,唱于一体的坐唱吹打形式的民间乐种,明末清初,在四川、贵州两省流传。举凡婚丧年节或其他吉事活动,善吹打、会昆词者,便邀约起来,欢打欢唱,形成班社。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今天,重庆地区只有在风光秀丽的綦江横山镇尚有昆词吹打遗留,据推算已有140多年的悠久历史。

重庆綦江区:金桥民间吹打

  金桥民间吹打,是一种广泛活跃在民间,与当地民众的红白喜事,婚丧节庆等民俗活动融为一体的、又颇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始于唐宋时期,距今800多年历史,吹打技艺精湛,是巴渝吹打的精华。“金桥民间吹打”原名“青山吹打”,因撤乡建镇,原青山、金桥二乡合并为金桥镇,故名“金桥民间”吹打。曲目繁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重庆巴渝民间吹打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巴渝民间十大艺术”之一。金桥吹打先后被列入首批国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桥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重庆市民间吹打乐之乡”。

重庆綦江区:永城刘家乐班
  • 永城刘家乐班

  綦江永城镇的刘家乐班,成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十多代三百多年的历史。刘家乐班由刘氏家人组成,现有14人,最大年龄87岁,最小的16岁。乐班以业余演出为主。他们自制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音色独特的唢呐,常年在农村地区及周边城镇从事红白喜事的演奏活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和喜爱。乐班最小的唢呐海笛,杆长仅15厘米,喇叭口径10厘米,音色明亮,穿透力强;最大的一支低音唢呐杆长180厘米,口径80厘米,是低音谱表下加一线的F,音色浑厚圆润,震撼人心。刘家乐班吹打艺术特色独特。其演奏派别属"马蜂派"(吹奏时用喉头的颤音发出蜜蜂一样的嗡嗡声而名)。讲究喉舌弹吐、手指弹打、轮换气功,可连续吹奏数小时。

  乐班能演奏上百首不同的民间乐曲,其中以"闹春耕"、"百鸟朝凤"、"鸡公喊黄鹂"、"上天梯"为代表。曲目特色各异,丰富多彩,旋律优美。调式上变化万千,清欣自然。节奏也富于变化,除了套打唢呐牌子外,还能单独演奏打击乐,民间称"耍锣鼓"、素锣鼓,以及套打锣鼓(俗称散打、品打)曲目数百套。该乐班1992年参加中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获国家文化部、广电部颁发的繁荣奖。1994年,乐班班主刘道荣被评为全国民间吹打艺术家。解放以来,乐班参加国家、省市各种比赛200次以上,获得荣誉无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1992年的《中国西部之乐》十二省市电视台联合摄制组、2000年的《今日亚洲》电视片35个国家联合摄制组、重庆电视台都对綦江刘家乐班进行了宣传和报道。2005年10月份,刘家乐班还将参加在重庆举行的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的开幕式。

  • 綦江农民版画
重庆綦江区:綦江农民版画
重庆綦江区:綦江农民版画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表现手法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作品突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中国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綦江农民版画将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入版画之中,使版画艺术充满了生动、活泼、亮丽、质朴、稚拙、幽默等特点;并将蓝印花布、扎染、蜡染、木雕、木板年画、石刻、剪纸、挑花、刺绣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兼收并蓄,更显底蕴深厚。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用刀子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采用人工拓印而成的纯手工之作,作品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大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是巴渝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代表。表现手法是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使其呈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綦江农民版画不但具有幽默、稚拙的情趣和热情、奔放、诚挚的元素,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它与传统中国画创作论所主张的意境创造,气韵贯通,色彩主观意向等要素一脉相承。

  綦江农民版画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的农民版画以民间美术的画面构成、人物造型、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艺术语言作为养料,吸收、消化并注入了新的绘画元素,在不断的探索、选择创造中,綦江农民版画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是綦江的一张“名片”。2001年7月,綦江农民版画院成立,标志着农民版画的发展踏上了新的里程。据统计,从1985年到现在,綦江农民版画先后应邀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挪威、阿尔及利亚等20多个国家展出,展出作品1000多件。有10多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和友好人士专程来綦江考察过农民版画。  

木化石群

重庆綦江区:古木化石群

  2004年12月27日, 离綦江区城仅2公里的马桑岩木化石群被当地村民发现。该化石群数量大、树干长、范围广,实属国内罕见,被誉为"巴渝地质的纪念碑"。初步发现该木化石群有植物树干(木)化石十余株,集中分布在千余平方米的山坡上,化石集中埋藏在上侏罗统沙溪庙组上部一套块状中粗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层中,地质年代距今约1.5亿年前。目前,所有木化石尚未完全暴露,发掘出来的最长一株超过25m,但仍未见树梢与树根部分。经初步鉴定,这些木化石可能是松杉类裸子植物,为恐龙时代(中生代)生长在这一地区的大型乔木。

  2005年4月18日,原綦江县邀请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地勘局、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该木化石群进行了现场考察和专题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綦江木化石硅化与碳化并存,在形成机制上有别于国内其他木化石群,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与旅游观光价值。綦江木化石群是当时当地存在大型乔木的直接证据,同时也承载着较多古环境信息,除对古植物学研究具有价值外,还对认识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批木化石的形成年代属于恐龙繁盛的侏罗纪,其附近也曾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点多处,这为研究恐龙的"食物链"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旅游

  境内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山、水、泉、林、洞俱全,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全区有黑山谷和石林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剑名山”、“东溪名镇”、“中峰蟠龙旅游区”等旅游品牌,老瀛山恐龙足迹—硅木化石、铜鼓滩漂流、白云观、丁山湖、天台山、长田山、清溪河、东溪明清一条街等特色旅游景点。

  • 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綦江区北部,由木化石、老瀛山、古剑山三个景区组成,总面积为108平方公里。2009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家地质公园。
  • 丁山湖,位于綦江区丁山镇,是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高山湖泊型风景旅游区。主要景点有金山寺、白鹤林、渝贵界碑等。

人物

  • 王良(1905-1932),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著名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3月,任红4军军长。1932年6月,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时壮烈牺牲,年仅27岁。
  • 王奇岳(1896~1935),1896年3月20日出生于重庆綦江县隆盛镇。先后担任过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中共闽浙皖赣省委秘书长等职务。1935年5月在赣东北作战中英勇牺牲。
  • 霍步青(1902-1933),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接待处主任。1932年,任中共宁清归特委书记,兼福建军区第三分区政委。1933年在在福建宁化牺牲。
  • 霍锟镛(1904-1931),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长。1931年,在安庆被捕后遭杀害。
  • 霍栗如(1906~1930),又名霍恂, 1906年1月17日出生于綦江县永城镇(原蒲河乡)。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任彭水县地下党县委军委书记,组织群众进行武装暴动。
  • 刘子如(1870-1949),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人士。1949年1月病逝,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