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浙江省 > 绍兴市
浙江绍兴:绍兴水乡
浙江绍兴:鲁迅故里
浙江绍兴:秋瑾故居
浙江绍兴:三味书屋
浙江绍兴:古越藏书楼

绍兴市汉语拼音:Shào Xīng Shì;英语:Shaoxing City),旧称会稽山阴,简称中国浙江省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地理坐标东经119°53′03"至121°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东连宁波,南临台州金华,西接杭州,北隔钱塘江嘉兴相望。 全境域东西长130.68 千米,南北宽119.83 千米,海岸线长40 千米,陆域总面积8279.08 平方千米 辖3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常住人口533.7万人。

绍兴市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区)。

绍兴历史悠久,有2500多年建城史。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中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

绍兴是浙江的文化中心之一,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 绍兴风景秀丽、人才辈出,著名的文化古迹包括兰亭、禹陵、鲁迅故里(包括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百草园等)、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名人故居,东湖、沈园、吼山、新昌大佛寺等,古代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绍兴地处宁绍平原西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多山地,北部多平川,系典型的“江南水乡”。曹娥江浦阳江两大水系由南向北纵贯市境,汇入钱塘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矿藏有铁、铜、金、铅锌、硅藻土、石灰岩等。绍兴纺织业、小电机、节能照明、生物酿造业极发达,纺织业出口产品占世界纺织面料交易额的60%,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另外,绍兴出产的黄酒(又称绍酒)更是闻名遐迩。

2022年,绍兴市地区生产总值7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4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598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3509亿元,增长3.2%。

  • 邮编:312000 代码:330600 区号:0575

行政区划

辖3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历史

  绍兴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春秋越国都城(后迁都至姑苏),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初为会稽郡的属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以故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东巡至会稽南部属地,更名大越曰山阴。东汉时期,会稽郡分治,钱塘江以东地区均为会稽郡,治山阴。东晋南朝为东扬州,治山阴,隋唐置越州总管府,唐末置浙江东道节度使,辖越、睦、衢、婺、台、明、括、温八州。

  五代时期至北宋,绍兴属于两浙十三州的两浙东路,为两浙东路首府,辖明州、越州、台州、处州、温州、婺州,治理范围大约为浙江省钱塘江以南的地区。南宋绍兴年间改越州为绍兴,取“绍祚中兴”之义,后升绍兴府,是两浙东路首府和南宋陪都。宣统三年,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隶属浙江军政府。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十六年,废道,绍兴县区属省。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翌年,以数名区,绍兴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政府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6月,绍兴城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兴县政府,属伪第五专署。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解放军进驻绍兴,6月6日,绍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浙江省第十专署。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专员公署,两县一市俱隶属之。1950年设市,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专员公署,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并将萧山县划归杭州管辖。以后变更为绍兴专区和绍兴地区。

  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国函字145号)批复:撤销绍兴地区行政公署,绍兴市设立城区,恢复绍兴县建制,绍兴县人民政府驻绍兴市。将原绍兴地区的上虞、诸暨、嵊县、新昌和绍兴县划归绍兴市管辖。9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办56号)通知:绍兴市市区设立越城区人民政府,辖府山、塔山、莪山、北海4个街道和亭山、东湖、禹陵、灵芝、城东、梅山6个公社。绍兴县辖鉴湖、皋埠、马山、齐贤、钱清、柯桥、浬渚、平水、越南、海涂10个区,安昌、柯桥2个镇和61个公社(乡)。

  1989年诸暨撤县设市,1992年上虞撤县设市,1995年嵊县撤县改设嵊州市。3市均为省辖县级市,由绍兴市代管。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绍兴市总人口4304241人。其中:越城区633118人、绍兴县791797人、新昌县414907人、诸暨市1070675人、上虞市722523人、嵊州市671221人。

  200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5号):(1)将绍兴县的斗门镇(不含新马山村、新合作村、新黄甫村、新孙端村、新豆姜村和新斗门村)、东浦镇、鉴湖镇、皋埠镇和马山镇划归绍兴市越城区管辖。(2)绍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绍兴市越城区迁至绍兴县柯桥镇。2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及绍兴县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通知》(浙政发[2001]3号)同意上述调整。

  2003年1月30日,浙政函[2003]12号批复同意绍兴县齐贤镇七里江等15个村划归越城区灵芝镇管辖。是年,绍兴市6个县(市、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全部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县(市、区)的城区面积由447平方千米扩大到950.25平方千米;全市中心镇规模相应扩大,乡镇数从135个减少到98个,街道数从6个增加到20个。

  2003年末,绍兴市总人口433.84万人,总面积8255.73平方千米,辖80镇、18个乡、20街道。越城区人口63.86万人,面积336.91平方千米,辖7个镇、6个街道。绍兴县人口70.16万人,面积1202.54平方千米,辖15个镇、4个街道。诸暨市人口105.49万人,面积2311.33平方千米,辖23个镇、2个乡、3个街道。上虞市人口77.41万人,面积1402.53平方千米,辖15个镇、3个乡、3个街道。嵊州市人口73.54万人,面积1789.62平方千米,辖11个镇、6个乡、4个街道。新昌县人口43.38万,面积1212.80平方千米,辖9个镇、7个乡。

  2005年末,绍兴市面积8256平方千米,人口433万人,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有20个街道、80个镇、17个乡。

  2009年12月29日,绍兴市政府驻地由胜利西路163号迁至镜湖新区曲屯路286号市行政中心新址(原新建布厂厂区内)。

  2012年末,绍兴市总面积8256平方千米,总人口440.83万人。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有24个街道、79个镇和15个乡。越城区面积362平方千米,人口65.55万人,辖塔山、府山、蕺山、北海、城南、稽山、迪荡7个街道和东湖、灵芝、东浦、鉴湖、皋埠、马山、斗门7个镇,区政府驻塔山街道。绍兴县面积1177平方千米,人口72.72万人,辖柯桥、柯岩、华舍、湖塘4个街道和齐贤、钱清、孙端、福全、马鞍、平水、安昌、王坛、兰亭、稽东、杨汛桥、漓渚、富盛、陶堰、夏履15个镇,县政府驻柯桥街道。新昌县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43.91万人,辖羽林、南明、七星3个街道,澄潭、梅渚、回山、大市聚、小将、沙溪、镜岭、儒岙8个镇和城南、东茗、双彩、新林、巧英5个乡,县政府驻南明街道。诸暨市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107.35万人,辖暨阳、浣东、陶朱3个街道,大唐、应店街、次坞、店口、阮市、直埠、江藻、山下湖、枫桥、赵家、马剑、五泄、草塔、王家井、牌头、同山、安华、街亭、璜山、陈宅、岭北、浬浦、东白湖23个镇和东和乡,市政府驻暨阳街道。上虞市面积1403平方千米,人口77.85万人,辖百官、曹娥、东关3个街道,道墟、长塘、上浦、汤浦、章镇、下管、丰惠、永和、梁湖、驿亭、小越、谢塘、盖北、崧厦、沥海15个镇和岭南、陈溪、丁宅3个乡,市政府驻百官街道。嵊州市面积1790平方千米,人口73.46万人,辖剡湖、三江、鹿山、浦口4个街道,甘霖、长乐、崇仁、黄泽、三界、石璜、谷来、仙岩、金庭、北漳、下王11个镇和贵门、里南、竹溪、雅璜、王院、通源6个乡,市政府驻剡湖街道。(面积人口数据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

  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3]112号):一、同意撤销绍兴县,设立绍兴市柯桥区,以原绍兴县(不含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的行政区域为柯桥区的行政区域,柯桥区人民政府驻柯桥街道群贤路1661号。二、撤销县级上虞市,设立绍兴市上虞区,以原上虞市的行政区域为上虞区的行政区域,上虞区人民政府驻百官街道市民大道987号。三、将原绍兴县的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划归绍兴市越城区管辖。

地理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东经119°53′03"至121°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境域东西长130.4千米,南北宽118.1千米,海岸线长40千米,陆域总面积为8273.3平方千米。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9′49″至120°43′47″、北纬29°52′59″至30°08′00″,陆域总面积355.9平方千米。绍兴中心城市现状建成区域面积180.8平方千米。(以上为绍兴市测绘和地理信息局2012年提供的最新数据)

地形地貌

  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西部、中部、东部属山地丘陵,北部为绍虞平原,地势总趋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市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即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龙门山、诸暨盆地、新嵊盆地、三界—章镇盆地、浦阳江、曹娥江、绍虞平原。全市最高点为位于诸暨境内海拔1194.1米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最低点为海拔仅3.1米的诸暨“湖田”地区,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台地,绍虞平原平均海拔在5米至10米左右。地表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在全市境域面积构成中,按地域性质分:陆地面积8048.3平方公里,水系面积225平方公里;按地形起伏度分:起伏度在20米以下的面积909.6平方千米,占陆域总面积的11%;起伏度在20~75米的面积516.9平方千米,占6.3%;起伏度在75~200米的面积1633.2平方千米,占19.7%;起伏在200~500米的面积2624.17平方千米,占49.8%;起伏度在500~900米的面积1095.7平方千米,占13.2%。

河流湖泊

  境域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素以“水乡泽国”之称而享誉海内外。主要河流有曹娥江(境内长160.5千米)、浦阳江(境内长66.9千米)和浙东运河(境内长西段钱清至曹娥江78千米、东段曹娥江赵家坝至驿亭长坝闸15.7千米)。主要湖泊有30多个,其中水域面积在2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6个,即汤浦水库、长诏水库(沃洲湖)、陈蔡水库(东白湖)、平水江水库、 湖(镜湖)、南山水库(南山湖),尤以汤浦水库为最,水域面积13.4平方千米,是越城区、柯桥区和上虞区的生活饮用水源;又以鉴湖最为著名,水域面积294.8万平方米,蓄水量875.9万立方米,为绍兴黄酒制作的唯一水源,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旅游胜地,现已开发成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物产资源

  境内土壤类型多,分布复杂,性态特征各异,土质良好,多宜农业利用。从类型看,除地带性的红壤、黄壤土外,还广布着隐域性的水稻土、潮土、盐土和紫色土、石灰岩土、中基性火山岩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等9个土类。全市土壤共划分为11个土类、21个亚类、65个土属、10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4个亚类、29个土属、50个土种,面积227071.6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9.82%;红壤土占3个亚类、11个土属、17个土种,面积34.11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5.60%。丰富的土壤资源,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及各种地方名、优、特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绍兴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共有153科、449属、879种,其中天然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混交林、竹林和盐生等6类,覆盖率达46.2%。人工植被主要有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等3大类。其中:粮油、经济作物品种分别超过100种;蔬菜作物有33类、128种;观赏花卉有120多种、240余属、800多个品种。全市属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一级3种、二级16种、三级17种。境内动物资源丰富,饲养动物有4类、170余个品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0余种、鸟类120多种、爬行类70余种、两栖类30余种。属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一级8种、二级5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在各种动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1200余种,其中中草药资源植物类有1000余种,动物类有200余种。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森林公园25处

  • 国家级4处:
    • 柯桥区兰亭国家森林公园
    • 诸暨市五泄国家森林公园
    • 诸暨市枫桥香榧森林公园
    • 嵊州市南山湖国家森林公园
  • 省级10处:
    • 诸暨市杭坞山森林公园
    • 上虞区祝家庄森林公园
    • 嵊州市鹿山森林公园
    • 新昌县罗坑山森林公园
    • 柯桥区香雪梅海森林公园
    • 柯桥区千年香榧森林公园
    • 新昌天姥山森林公园
    • 上虞区东山湖森林公园
    • 嵊州谷来香榧森林公园
    • 新昌县七盘仙谷森林公园
  • 市级11处:
    • 汤浦水库森林公园
    • 绍兴市会稽山森林公园
    • 诸暨市陶朱山森林公园
    • 诸暨市枫桥森林公园
    • 上虞区凤鸣山森林公园
    • 嵊州市百丈飞瀑森林公园
    • 嵊州市竹溪森林公园
    • 绍兴鉴湖森林公园
    • 绍兴绿林竹海森林公园
    • 诸暨勾嵊山森林公园
    • 诸暨市三界尖森林公园

全市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区(小区)46处:

  • 省级14处:
    • 柯桥区兰亭大庙坞自然保护区
    • 柯桥区稽东香榧林自然保护区
    • 柯桥区西路桂花林自然保护小区
    • 柯桥区宋六陵古松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东白山自然保护区
    • 诸暨市斗岩风景林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汤江岩鹰科鸟类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陶朱岩革命纪念地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小天竺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西岩龙潭古树名木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枫桥香榧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五泄浙江楠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百丈岩苦丁茶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南山风景区自然保护小区
  • 市级27处:
    • 越城区吼山风景林自然保护小区
    • 柯桥区稽东香榧林自然保护区
    • 柯桥区王成白虎山古松群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东白湖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青山水库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石壁水库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外阳湾鹭科鸟类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浬浦镇盘山村牛头岭自然保护小区
    • 诸暨市同山镇压牛头颈湿地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南山风景区雁鸭类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谷来镇百年香榧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四明山东方蝾螈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王院乡蛇类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雅璜香榧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西白山玉兰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林场天然阔叶林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南山次生阔叶林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里面红豆杉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长乐马尾松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里南乡何家坞天然阔叶林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短毛松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竹溪乡竹类资源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西白山区香榧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金钱松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马尾优质种源自然保护区
    • 嵊州市平山林场月案坪林区蛇类自然保护小区
    • 嵊州市城西湿地自然保护小区
  • 县级5处:
    • 柯桥区芝塘湖鹭鸟自然保护区
    • 诸暨市枫桥香榧自然保护区
    • 诸暨市五泄薄叶楠自然保护区
    • 诸暨市外阳湾鹭鸟自然保护区
    • 诸暨市东白湖镇雄踞村来垅自然保护小区
  • 全市现有2处国家湿地公园为:
    • 绍兴市镜湖国家湿地公园
    • 诸暨市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

矿产资源

  主要有铁、铜、金等中型金属矿藏,及萤石、石灰石、石煤、瓷石土、硅藻土、叶蜡石、花岗石、玄武石、紫砂土等大中型非金属矿藏。其中,铁矿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75.5%,铜矿储量占全省的62.6%,金矿储量占全省的42.4%。非金属矿中,硅藻土储量为全国之最,瓷石土占全省的82.1%,叶蜡石占全省的38%。

文化

绍兴话

  绍兴方言属于汉语族吴语太湖片区临绍小片,距离杭州只有70公里,方言差异虽不大但区别明显,亦带来交流障碍(杭州地区听懂绍兴地区方言很难,反之绍兴地区听懂杭州地区方言较容易),绍兴话同上海话、苏州话、湖州话、杭州话、宁波话同属北部吴语,彼此间互通度较高,可大致进行交流。而与相近台州地区台州话以及温州话等南部吴语则基本无法互相沟通。

  绍兴话同大多吴语一样有全浊声母,无舌尖后音;不分尖团,也不儿化;韵尾有n、但无辨字作用;声调保留中古四声,各分阴阳;凡此形成绍兴话的发音响亮、清晰;吐字质朴、沉实;连读和谐、协律;声、韵、调排列严整等诸多特色。绍兴方言的文白异读情况符合吴语的特征,读书音上和白话音差别大,而在白话音中保留着不少中原古音。

  绍兴吴方言是现代语言学上吴语四大传统方言基准点之一:苏州(太湖北苏沪嘉标准点),温州(温处台标准点),绍兴(太湖南临绍标准点),金华(金衢婺州处州标准点)

  绍兴境内地理条件南山北海,俗谓“十里不同音”,城乡语音差别很大,绍兴市区与嵊州,新昌农村基本无法沟通。初到绍兴听人讲话好似“听歌”,满耳的“越剧曲调”煞是好听。

文学艺术

  先秦时期,越人善歌舞。越王句践以“五音”、“五色”调教乐女,并将西施郑旦进献吴王,谋解吴越争霸之危。秦汉而降,会稽文人辈出,著述如林,成为文献名邦。东汉王充作《论衡》,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均为不朽之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风之盛,冠于东州。其时,北方战乱,王、谢等大批名门望族,率部南迁,一代文化名流,云集会稽,形成优越的文化氛围。东晋永和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修禊兰亭,流觞曲水,为中古文化史上盛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二戴(戴逵戴颙)绘画,以其非凡造诣,影响深远。刘宋国祚不长,而文风特盛。谢灵运破玄言诗,开创山水诗新派,称雄元嘉;谢惠连谢脁才华横溢,名著骚坛,佳作迭出,一扫诗坛靡丽陈腐之风。

  盛唐,诗歌达至善之境,越州诗人贺知章万齐融崔国辅秦系严维朱庆馀方干朱放灵澈等均为诗坛翘楚。中唐,越州刊刻元(稹)白(居易)诗集供乡学课读,雕版印刷业际此萌发,对越地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两宋时期,刻版业更趋繁荣,越中遂成两浙、乃至全国重要刻书地区之一。此时,藏书之风盛行,以左丞陆(宰)氏、尚书石(公弼)氏、进士诸葛(行仁)氏三大家庋藏最富。宋室南渡后,越中文化于南北交融中兴盛。民间艺术从汴洛地区民乐、民舞中多有借鉴,“三十六行”、“迎台阁”衍自两宋盛行之舞队,“哑背疯”、“童子痨”实为百戏之关目,“高照”、“高跷”、“舞狮”、“舞龙”则出自杂耍与杂技。南宋偏安一隅,有识之士常怀家国之痛,以诗文表达愤激、炽烈的爱国情怀,其中诗家首推山阴陆游。宋室倾覆后,会稽王英孙、王沂孙,山阴王易简联络南北名流,结成“吟社”、“汐社”,借诗咏志,倾吐民族悲愤,留下诸多爱国诗章。

  元末,诸暨王冕,其文名虽为书画成就所掩,而揭露民族矛盾、关心民间疾苦之诗章,仍具重要意义;杨维桢的独特个性,赋予诗篇以异乎寻常之风格而横绝一世。

  明代,大家辈出。山阴徐渭,反拟古,主独创,诗作纵横奇诡,一扫凡俗之风;山阴王思任张岱为其继,散文直抒性灵,“恣意描摩,尽情刻划”,“矢口放言,肆无忌惮”。名重于时的还有祁彪佳祁豸佳昆仲等。及至清代,结社活动频繁,学术思想活跃。余姚黄宗羲,治学反虚谈,倡致用,学风因之一变。尔后章学诚李慈铭等大师均以治学严谨、著述丰硕,为一代楷模。

  元、明、清三代,还出现一批杰出的书画名家,如元代王冕,明代徐渭刘世儒倪元璐祁豸佳陈洪绶,清代赵之谦任颐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绍兴县徐树兰独资创办古越藏书楼,大力传播中外文化;王子余创办万卷书楼,印销新书刊致力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民国16年(1927),蔡元培出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通令各县市建立民众教育馆,提高大众科学文化水平,绍兴各地民教馆应时而生。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兴起,群星灿烂,流派纷呈,在绍兴独特的文化背景上,涌现出一批以鲁迅为杰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及战士。

历代绍兴主要文学家及其作品有:

  • 东汉
    • 王充 字仲任,上虞人,著《论衡》。
  • 三国魏
    • 嵇康 字叔夜,上虞人,“竹林七贤”之一。著有《与山巨源绝交书》等;诗以四言见长,代表作《幽愤诗》,表现被系入狱后的忧郁愤激。
    • 孔坦 字君平,山阴人,善为文,现存《与石聪书》、《临终与庾亮书》等。
    • 杨方 字公回,会稽人,所著多佚,今存《合欢诗》5首。
  • 西晋
    • 孙绰 字兴公,原籍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县),后定居会稽,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 王羲之 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亦长于文辞。居会稽山阴时所作《兰亭集序》,明人辑有《王右军集》。
    • 帛道猷 高僧,俗性冯,山阴人,以文章著称,亦工诗。
    • 谢道蕴 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随叔谢安隐居会稽之东山,以“未若柳絮因风起”句咏雪而有“咏絮才”之誉。
  • 南朝
    • 朱百年 山阴人,长于诗咏。
    • 孔琳之 字彦琳,山阴人,少好文义,著有文集10卷。
    • 谢灵运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世居会稽,多山水诗之作,代表作为《登池上楼》等;有《谢康乐集》传世。
    • 谢惠连 灵运从弟。能诗善文,明人辑有《谢法曹集》。
    • 谢,字玄晖,谢灵运族人,后人辑有《谢宣城集》。
    • 孔稚圭 字德璋,山阴人,代表作《北山移文》,明人辑有《孔詹事集》。
    • 虞骞 会稽人,工五言诗,与何逊齐名,今存《登钟山下峰望》、《寻沈剡夕至嵊亭》等5首。
    • 洪偃 俗姓谢,山阴人,诗文颇富,今存《游故苑》等诗3首。
  • 隋朝
    • 孔德绍 会稽人,有清才,今存《送蔡君知入蜀》、《夜宿荒村》、《行经太华》等诗十余首。
  • 唐朝
    • 贺知章 字季真,山阴人,诗作清新通俗,自成一格,《回乡偶书》2首传诵颇广。
    • 贺朝 越州人,扬名京师。贺朝工诗善文,作品多佚,《全唐诗》录存《孤兴》等诗8首。
    • 万齐融 文辞俊秀,作品亦多佚,《全唐诗》录存《三日绿潭篇》等4首。
    • 崔国辅 山阴人,所作乐府小诗,言浅意深,笔致清婉,代表作《从军行》等,《全唐诗》录存其诗40首。
    • 秦系 字公绪,会稽人,以五言著称,《全唐诗》录存其诗40首。
    • 严维 字正文,山阴人,工诗,诗情雅重,《全唐诗》录存其诗64首。
    • 朱庆馀 越州人,长五律与七绝,辞意清新,描写细致,诗风与张籍相近,有《朱庆馀诗集》。
    • 方干 字雄飞,门人称玄英先生,原籍新定(今浙江淳安西南),隐居会稽以终,诗多流连风物,发泄不平,有《玄英先生集》。
    • 朱放 字长通,襄州人,曾隐居剡溪,有诗1卷。
    • 灵澈 俗姓汤,字源澄,越州人,从严维学诗,名振辇下,著有诗集10卷。
    • 吴融 字子华,山阴人,诗风靡丽,《全唐诗》存其诗4卷。
    • 徐铉 字鼎臣,会稽人,工诗能文,著《骑省集》及志怪小说《稽神录》。其弟徐锴与之齐名,号称“大小二徐”。
  • 宋朝
    • 华镇 字安仁,会稽人,好学博古,工诗文,有《云溪居士集》。
    • 贺铸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原籍山阴,北宋名词人,亦工诗文,其词内容与辞藻并重,兼具婉约与豪放风格,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 姚宽 字令威,号西溪,嵊县人,博洽善文,有《西溪居士集》、《西溪丛语》等。
    •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词、文俱佳。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 李孟传 字文授,上虞人,博学多闻,著述较丰,存《磐溪集》、《宏词类稿》。
    • 高观国 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人,工词,与史达祖齐名,著《竹屋痴语》。
    • 俞灏 字商卿,会稽人,筑室九里松,自号“青松居士”,著《青松居士集》,今佚。
    • 王沂孙 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会稽人,代表作《齐天乐·咏蝉》、《眉妩·新月》等,集有《碧山乐府》,一称《花外集》。
    • 王易简 字理得,号可竹,山阴人,工词,著《山中观史吟》。
    • 唐珏 字玉潜,号菊山,山阴人,擅诗词,存《冬青行》2首。
  • 元朝
    • 王艮 字止善,诸暨人,工诗,著《止止斋稿》。
    • 王冕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其诗反映现实,语言质朴,存《竹斋集》。
    • 杨维桢 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诸暨人,诗作纵横奇诡,自成一格,称“铁崖体”,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铁崖先生复古诗集》等。
    • 张宪 字思廉,号玉笥生,山阴人,诗多磊落肮脏,豪气坌涌,著《玉笥集》。
    • 魏仲远 名寿延,上虞人。兄弟三人皆善诗,仲元翘楚,系“敦交诗社”倡导者,辑有《名贤唱和集》。
  • 明朝
    • 钱宰 字子予,一字伯均,会稽人,诗辞清拔,寓意高远,存《临安集》。
    • 吕不用 字则耕,新昌人,工诗文,长歌短句,无尘腐语,著《牧坡稿》、《得月稿》等。
    • 谢肃 字原功,上虞人,与山阴唐肃齐名,时号“会稽二肃”。谢肃学问赅博,著《密庵集》。
    • 唐肃 字处敬,号丹崖,博学多才,著《丹崖集》。
    • 章敞 字尚文,会稽人,著《质庵文集》。
    • 毛肇宗 字克敬,山阴人,喜吟咏,寄兴高远,著《耶溪集》。
    • 朱钝 字克粹,山阴人,喜游山水,多题咏,与罗颀等结“鉴湖吟社”,著《陶铅驴背》等稿。
    • 罗颀 字仪甫,山阴人,与其父、祖皆以文学名重于时,著《物原》、《梅山丛书》等。
    • 单本 字槎仙,会稽人,工乐府,有《露绶记》、《蕉帕记》传奇行世。
    • 王守仁 字伯安,祖籍绍兴,文学家、哲学家,学者称阳明先生。诗作秀逸有致,含蓄深厚,文章俊爽畅达,雄深雅健;上承宋濂、方孝孺之绪,下开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之先。
    • 季本 字明德,号彭山,会稽人,徐渭之师,善诗,著述甚富,今存《望海亭》一诗。
    • 沈炼 字纯甫,号青霞,会稽人,诗文劲健有力,郁勃磊落,著《青霞集》、《鸣剑集》。
    • 吕光洵 字信卿,号沃洲,新昌人,著《皆山堂稿》、《皆可园诗钞》等。
    • 陈鹤 字鸣野,号海樵,山阴人,工诗善文,绝句清隽,与徐渭等结“越中十子”社,著《海樵先生集》、《越海亭诗集》等。
    • 吕光升 号莲峰,新昌人,诗词翰墨,号称两绝,“越中十子”社成员。
    • 朱公节 字允中,号东武,山阴人,著《东武山房集》。
    • 徐渭 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青藤道士等,山阴人,著《徐文长集》、《南词叙录》及《四声猿》杂剧等。
    • 车任远 字远之,上虞人,才富学赡,著《知希堂稿》及传奇《四梦记》、《弹铗记》等。
    • 朱赓 字少钦,号金庭,山阴人,朱公节之子,著《朱文懿文集》。
    • 王骥德 字伯良,号方诸生,别署秦楼外史,会稽人,精音律,有论曲专著《曲律》,又工散曲、戏剧,著《方诸馆集》、《方诸馆乐府》等。
    • 王应遴 字堇文,号云来,山阴人,著述宏富,有杂剧《衍庄新调》(一名《逍遥游》)、传奇《清凉扇》、文集《备书》及《王应遴杂集》等。
    • 王思任 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人,以游记、散文著称,著《王季重十种》等。
    • 吴騵 字文英,山阴人,工古文,今存《绍兴先达传》。
    • 杜肇勋 字功王,会稽人,工诗,著《闲古斋诗集十种》。
    • 倪元璐 字玉汝,号鸿宝,谥文贞,上虞人,工诗文,著《倪文贞集》。
    • 张岱 初字宗子,后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人,著《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石匮书》等。
    • 张毅儒 张岱堂弟,亦善诗文,为枫社社员,曾编《明诗存》。
    • 祁彪佳 字弘吉,又字幼文,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山阴人,工散文,著《寓山注》,戏剧论著有《远山堂曲品》等;其兄骏佳,字季超,号方山,能诗工曲,著传奇《鸳鸯梦》;其弟豸佳,字止祥,亦工诗文;彪佳妻商景兰,字媚生,亦工诗,著《锦囊集》。
    • 孟称舜 字子若,山阴人,工词曲,著传奇《贞文记》、《娇红记》、杂剧《桃花人面》及《英雄成败》等。
    • 董瑒 字叔迪,号无休,会稽人,能诗善文,为“云门十子”之一,著《学休园稿》。
    • 王?,字子安,会稽人,明亡为僧,工诗文,著《匪石堂集》。
    • 谢寤云 名国,字简云,寤云为其号,会稽人,能诗工曲,著传奇《蝴蝶梦》。
    • 王雨谦 字延密,号白岳,山阴人,“云门十子”之一,与婿俞公谷共辑《廉书》。
    • 傅日 字午侯,山阴人,博学工诗文,与黄逵、朱轸、王雨谦号四君子,著《壮游漫草》、《西征草》、《西归草》等。
    • 黄宗羲 字太冲,号南雷,余姚人,学者称梨洲先生,著《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台宕纪游》、《剡源文钞》等。
  • 清朝
    • 徐允定 字克家,善诗,著《涉江草》、《更斋诗文集》。
    • 徐昭 字伊璧,号兰痴,又号徐都讲,著《徐都讲诗集》、《花间集》、《风凰于飞楼集》。
    • 吕抚 字安世,新昌人,博览群书,勤于著述,著《纲鉴通俗演义》(《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 孙有闻 字子长,余姚人,著《桐竹庐诗文集》,与其父如洵及徐咸清等结“蓬莱社”。
    • 余缙 字仲绅,号浣公,诸暨人,为官廉正,著《大观堂集》。
    • 祁班孙 彪佳子,字奕喜,小字季郎,山阴人,好议论古今,著《东行风俗记》、《自怡堂集》、《紫芝轩集》。
    • 吴兴祚 字伯成,号留村,山阴人,工诗文,精音律,著《宋元诗声律选》、《巡海诗草》等。
    • 罗坤 字宏载,号梦村,会稽人,工诗善画,著《梦村诗词集》、《平山图集》等。
    • 骆复旦 字叔夜,诸暨人,工诗,诗风博大卓朗,五古直追建安,著《桐荫堂》、《山雨楼》等诗集。
    • 王端淑 字玉映,号映在子,山阴人,王思任次女,工诗文,擅书画,著《吟红集》、《玉映堂集》等。
    • 钱为鼐 字苍液,号石渠,会稽人,著《石渠诗钞》。
    • 徐之炽 字西来,号竹溪,余姚人,“龙山诗巢二十子”之一,著《竹溪集》。
    • 田易 字宾遇,号易堂,山阴人,著《快秋斋稿》、《天南一峰集》等。
    • 王鹤龄 字届遐,号素堂,会稽人,“龙山诗巢二十子”之一,著《竹中巢诗草》等。
    • 施敞 字衢次,号莲溪,会稽人,“龙山诗巢二十子”之一,著《莲溪诗草》。
    • 徐缄 字伯调,山阴人,少负盛名,诗文争长海内,祁彪佳延之课子,著《岁星堂集》。
    • 张钺 字鼎仲,山阴人,张元忭之曾孙,“越中四子”之一,著《艺苑筌号》及《会心楼文集》等。
    • 鲁国书 字湘臣,号雪堂,会稽人,著《雪堂诗集》。
    • 胡介祉 字循斋,一字茨村,山阴人,工诗善曲,著《随园诗集》、《随园曲谱》、《广陵仙传奇》等。
    • 何嘉珝 字玉羽,号玉笥山,山阴人,善诗,著《玉笥山房集》。
    • 余懋杞 字建伟,诸暨人,善诗文,著《藕香草堂集》、《东武山房诗集》等。
    • 章大来 字泰颛,会稽人,诗孤峭沉郁,文亦峻洁,著《玉屏山房集》、《后甲集》等;从孙章钟,字华甫,号鹤泉,亦有文名,著《鹤泉诗集》。
    • 鲁士 字思庭,会稽人,著《镜湖集》。
    • 章琦 字湘维,号白坡,会稽人,著《白坡诗集》。
    • 李登瀛 字俊升,号梅溪,山阴人,“龙山诗巢二十子”主要成员,著《梅溪诗集》、《诗巢香火证因录》等。
    • 金埴 字苑孙,山阴人,工诗,精文字声韵学,著《巾箱说》、《不下带编》。
    • 刘正谊 字戒谋,号宛委山人,山阴人,工诗,“龙山诗巢二十子”之一,著《宛委山人诗集》等。刘正谊三子均有文名,长子刘大申,字来岳,号柳村,著《柳村集》;次子刘大观,字岩雨,著《菊塍诗集》;三子文蔚,字伊重、豹君,更为时人称许,著《石帆山房集》,其子显祖,字兰辉,号玉屏,亦工诗,著《玉屏山人集》。
    • 金以成 字素成,号补仙,会稽人,著《补仙诗存》。
    • 王霖 字雨丰,山阴人,工诗,著《?山诗钞》、《归田集》。
    • 周徐彩 字粹存、畿山,会稽人,诗文深得朱彝尊、毛奇龄赞赏。著《畿山文选》、《名山藏诗稿》、《北征纪略》等,编修《绍兴府志》。
    • 董相 字周望,山阴人,著《独石轩稿》。
    • 商琏 字又南,会稽人,“西园吟社”成员。《越风》录其诗。
    • 胡天游 名骙,字稚威,山阴人,擅诗善文,尤长骈文,著《胡稚威集》、《石笥山房集》。
    • 周长发 字兰坡,号石帆,山阴人,著《赐书堂集》。
    • 刘世贵 字芸文,山阴人,能诗,著《啸月斋集》。
    • 商盘 字苍雨,号宝意,会稽人,工诗,所作甚丰,著《傎园诗集》、《小山丛桂集》等。
    • 章本成 字大枝,号密林,会稽人,“西园吟社”成员,著《密林诗草》。
    • 茅逸 字商隐,会稽人,著《少菊诗钞》。
    • 徐廷槐 字立三,号墨汀,会稽人,为文峭刻清厉,名重一时,著《南华简钞》、《墨汀诗草》等。
    • 鲁曾煜 字启人,号秋塍,会稽人,著《三洲集》、《归田诗存》、《秋塍文钞》等。
    • 李国梁 号梅墅,上虞人,著《梅墅诗集》。
    • 沈翼天 字式乾,号西村,会稽人,“越中七子”之一,著《西村山房集》。
    • 陈芝图 原名法乾,字昆谷,诸暨人,著《秋晖楼集》、《丹棘园诗》等。
    • 刘鸣玉 字封山,山阴人,书、诗、画皆工,著《梅芝馆诗集》。
    • 周大枢 字园牧,号存吾,山阴人,博学多才,著《居俟堂稿》、《存吾春轩集》等。
    • 姚大源 字雨方,号芝乡,山阴人,著《芝乡诗钞》。
    • 岑振祖 字镜西,祖籍姚江,居府城,作诗五、六千首,选录千余首结为《延绿斋诗存》。
    • 商嘉言 字拜亭,嵊县人,善诗作及骈文,风格豪迈,著《拜亭诗钞》。
    • 邬鹤徵 字雪舫,山阴人,诗清丽委婉,著《吟秋楼诗草》。
    • 纪勤丽 字百谷,山阴人,著《邻彭山馆诗钞》。
    • 周师濂 字双溪,号竹生,山阴人,与童震等结“十人书画社”,著《竹生吟馆诗钞》。
    • 赵?,字鼎臣,号省园,会稽人,著有《省园杂咏》、《省园诗草》等。
    • 陈祖望 字冀子,会稽人,工诗善书,著《思退堂诗钞》。
    • 杨棨 字戟辕,号吉园,山阴人,工诗,著《一枝山房诗钞》。
    • 陶元藻 字龙溪,号篁村、凫亭,会稽人,诗文负重誉,著《全浙诗话》、《凫亭诗话》、《越谚遗编考》、《广会稽风俗赋》、《珠江集》、《泊鸥山房集》等;长子廷珍,字效川,著《远游》、《鸡肋》、《仇池》等集;次子廷琡字蕴川,号南园,著《南园诗草》。
    • 童钰 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诗、书、画皆善,“越中七子”之一,著《二树山人集》、《香雪斋余稿》等。
    • 吴寿昌 字泰交,山阴人,著《虚白斋诗文集》、《馆阁诗赋稿》等。
    • 邵无恙 字梦余,山阴人,能文,尤工诗,著《蕉雪斋》、《镜西阁》诗集。
    • 茹?,字樨葵,号古香,会稽人,工诗,著《使兖》、《使晋》、《使楚》、《使南》、《使沈》等诗草。
    • 何子襄 字纶锦,山阴人,祖籍河南,善诗,著《巢云阁诗钞》。
    • 何一坤 字平余,号经香,山阴人,著《经香草堂集》。
    • 许思湄 字葭村,山阴人,所著《秋水轩尺读》,文字生动雅丽,曲尽情理,被称为尺读模范。
    • 龚未斋 会稽人,所著《雪鸿轩尺牍》,与《秋水轩尺牍》相伯仲。
    • 王衍梅 字律芳,山阴人,时人评其有徐青藤之风,著《绿雪堂诗文集》。
    • 沈复粲 字霞西,山阴人,著《霞西诗集》。
    • 杜煦 字春晖,山阴人,长于文,著《苏甘廊集》。
    • 宗稷辰 字迪甫,会稽人,著《躬耻斋文钞》、《诗钞》等。
    • 俞万春 字仲华,山阴人,著《荡寇志》。
    • 王望霖 字济苍,号石友,上虞人,著《天香楼吟稿》、《天香楼遗泽集》。
    • 施琦 字朴园,山阴人,著《朴园诗钞》。
    • 诸创 字丹罗,山阴人,著《城南草堂诗钞》。
    • 释妙香上人 字汉兆,郡城观音寺住持,著《妙香诗草》。
    • 陈光绪 字石生,山阴人,著《拜石山房诗集》。
    • 俞汝本 字秋农,新昌人,著《烬余稿》、《北征诗钞》等。
    • 孙垓 字子九,号退宜,会稽人,著《退宜堂诗集》。
    • 周光祖 字锡侯,山阴人,著《耻自集》。
    • 孙廷璋 字仲嘉,会稽人,诗作奇丽,著《亢艺堂文集》、《勉熹堂诗集》等。
    • 周星誉 字畇叔,山阴人,祖籍河南祥符,少工诗词及骈文,晚年回乡创办“益社”,著《传忠堂古文》、《东鸥草堂词》、《鸥堂?稿》、《鸥堂日记》等;弟星诒,字季贶,工诗,好为近体,多真挚语,著《窳?诗质》、《瑞瓜堂诗钞》。
    • 陈寿祺 字子谷,山阴人,著《纂喜堂诗集》、《青楼阁词》、《越语》等。
    • 秦树敏 字秋渔,号娱园,会稽人,著《娱园诗稿》。
    • 王诒寿 字眉叔,山阴人,工小词,尤精骈文,著《缦雅堂文》及《笙月》、《华景》两词集。
    • 马赓良 字幼眉,会稽人,诗庄雅峻整,著《鸥堂诗稿》。
    • 曹寿铭 字文孺,会稽人,著《曼知堂诗》。
    • 赵之谦 号益甫,又号梅庵,会稽人,诗文新奇骇愕,著《梅庵集》、《缉雅堂诗话》、《勇庐闲话》、《章安杂说》等。
    • 孙德祖 字彦清,会稽人,著《寄龛文存》、《寄龛诗质》等。
    • 李慈铭 字爱伯,号莼客,会稽人,通经史百家,尤工骈文诗歌,著《越缦堂日记》、《越缦堂文集》、《白华绛跗阁诗集》、《越缦堂所著书六种》、《湖塘林馆骈体文钞》等。
    • 周铭鼎 字梅隐,山阴人,著《柯山小志》、《响山楼诗集》等。
    • 王星诚 字平子,山阴人,工诗,调多哀怨,著《西凫残草》。
    • 平步青 字景荪,山阴人,著《香雪崦丛书》,《栋山日记》等。
    • 陶方琦 字子珍,会稽人,笃学好古,工骈文,著《撰庐骈文选》《湖麋阁诗》、《兰当馆词余稿》等。
    • 吴道,字玉臣,会稽人,博通经史,涉猎甚广,工诗尤长古文辞,著《澹庵诗存·文存》、《广东文徵作者考》、《明史乐府》等。
    • 俞明震 字恪士,号觚庵,山阴人,晚清宋派诗家,著《觚庵诗存》。
    • 向璇 字荆山,号惕斋,山阴人,著《向惕斋集》、《志学录》等。
    • 陈广宁 字默斋,山阴人,著《寿云山房诗稿》。
    • 王文玮 字伯重,会稽人,著《志隐斋诗钞》。
    • 赵然 字蕴山,山阴人,著《忆存草书》、《隐楼诗草》等。
    • 陈登泰 字子望,会稽人,著《拜石山房诗集》。
    • 任塍 字秋田,会稽人,著《倚舵吟稿》。
    • 蒋智由 字观云,诸暨人,参加清末“诗界革命”,梁启超赞为诗界三杰之一,晚年诗风转向守旧,著《居东集》、《蒋观云先生遗诗》等。
    • 秋瑾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人。晚清杰出爱国女诗人,今人辑有《秋瑾集》。
    • 民国以后
    • 刘大白 名靖裔,原姓金,名庆棪,别号白屋,笔名汉胄,绍兴平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倡导者之一,有新诗集《旧梦》、《邮吻》,旧诗集《白屋遗诗》,诗话《白屋说诗》、《旧诗新话》及论著《中诗外形律评说》《中国文学史》等。
    • 鲁迅 姓周,本名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著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野草》、《朝华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编》、《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 许世玮 寿裳之女,从事电影艺术工作,著《论情节剧电影》、《漫论惊险样子影片》等。
    • 沈钧业 字馥生,绍兴张墅人,早年经徐锡麟介绍入光复会。擅诗,作品有《楚客吟》、《祭秋瑾》、《谒祁忠敏公像》、《祭陆游》等200余首。
    • 周作人 原名櫆寿,字启明,字启孟,号知堂,晚年改名遐寿,鲁迅大弟,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著述领域广泛,著有《谈龙集》、《自己的园地》等。译作有《俄罗斯民间故事》、《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
    • 夏丏尊 字勉旃,号闷庵,上虞崧厦人,文学、教育著译甚丰,有《平屋杂文》、《绵被》、《十年》、《十年续集》等,所办杂志《中学生》、《新少年》、《新女性》等颇有影响。
    • 姚蓬子 笔名丁爱、小莹等,诸暨人,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文艺生活》月刊主编,并与周起应合编《文学月刊》、与老舍合编《抗战文艺》。著有诗集《银铃》、《蓬子诗钞》等。
    • 孙伏园 原名福源,字伏园,笔名伏庐等,绍兴人,编辑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任《国民公报》、《晨报》《中央日报》记者、副刊编辑,著《鲁迅先生二三事》、《伏园游记》等。
    • 胡愈之 原名学愚,笔名胡芋之、化鲁等,上虞丰惠人,作家、学者,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先后主持编辑《生活周刊》、《光明日报》等。著有《莫斯科印象记》、《少年航空兵》等。译有《图腾主义》、《星火》、《东方寓言》等,论著有《新兴国》、《世界语四十年》等。
    • 许钦文 原名绳尧,笔名钦文,绍兴东浦人,受鲁迅影响从事文学事业,其乡土文学作品为鲁迅称道者有《石宕》、《理想的伴侣》、《口约三章》、《小狗的厄运》等,此外著有《毛线袜及其他》、《故乡》、《蝴蝶》、《风筝》等小说集。
    • 董秋芳 笔名冬芬、秋舫,绍兴青坛人,译有高尔基、托尔斯泰的作品,结集为《争自由的波浪》。
    • 罗家伦 字志希,绍兴人,“新潮社”主要成员,《新潮》杂志编辑,著有小说《是爱情还是痛苦》。
    • 孙福熙 字春苔,绍兴人,作家,与其兄伏园均受过李大钊、鲁迅的指导,杭州“孑民美术学院”创办人及《艺园》、《旅行》杂志主编,著有散文集《山野掇拾》、《早看西北》等,杂文集《北京乎》,小说集《春城》;译有《越南民间故事》等。
    • 戚叔含 字曜公,上虞人,专攻英国文学,先后执教于大夏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汤姆·琼斯》等。
    • 胡仲持 字学志,上虞人,胡愈之二弟,曾任《广西日报》总编、《解放日报》编委、《人民日报》国际部资料部主任。译著颇富,有《忧愁夫人》、《西行漫记》、《忆列宁》、《苏联小说集》等。
    • 魏金枝 原名义云,笔名凤兮、莫干等,嵊县白泥坎人,左翼作家联盟成员,“左联”机关刊物《萌芽》编辑,所作短篇小说《七封书信的自传》被鲁迅誉为“优秀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出任《文艺月报》编委、《上海文学》及《收获》副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及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等职。著小说集《留下镇上的黄昏》、《奶妈》等。
    • 章廷谦 字矛尘,笔名川岛,上虞道墟人,曾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著《月夜》、《游仙窟》等。
    • 孙大雨 字守拙,诸暨人,留学美国,先后执教于武汉、北京、山东、浙江、暨南、复旦等大学。“五四”运动时开始发表诗与短篇小说;译作有莎士比亚剧诗《黎琊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等,将中国古典作品译为英语的有《离骚》、《九歌》等。
    • 吴似鸿 女,原名阿罗,笔名湘秋、SH等,绍兴州山人,在上海参加南国社,与蒋光慈结为伉俪,系左翼美术家联盟成员,著《流浪少女的日记》、《北上劳军日记》等。
    • 孙席珍 笔名丁非、丁飞等,绍兴平水同康人,作家、教授,曾与赵景深、焦菊隐组织“绿波社”,编辑《京报·文学周刊》,在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等高校执教多年,曾为浙江省文联委员、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作品有短篇小说《花环》、《到大连去》、《金鞭》等,中篇小说《凤仙姑娘》、《战场上》等,论著及译述有《近代文艺思潮》、《英国文学研究》等。
    • 胡子婴 笔名宋霖,上虞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商业部副部长,著有反映工商业者的长篇小说《滩》,获得茅盾高度评价。
    • 柯灵 原名高季琳,绍兴人,作家,早年在上海从事电影、话剧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电影艺术》、《收获》编委,《上海电影》、《大众电影》主编等。著述有短篇小说集《同伴》、《掠影集》,散文集《遥夜集》、《暖流》等,杂文集《市楼独唱》、《小朋友讲话》,电影剧作《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及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腐蚀》、根据夏衍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 罗大冈 绍兴长塘(今属上虞)人,历任南开、清华、北京大学教授。精于汉语、法语互译,古汉语译为法语的作品有《唐人绝句百首》、《古镜记》(唐、宋、明传奇10篇),法译汉作品有《母与子》(罗曼·罗兰作)、《波斯人信扎》(孟德斯鸠作)等。获巴黎大学荣誉博士称号。
    • 娄子匡 绍兴人,民俗学造诣颇深,与顾颉刚钟敬文等在杭州创立“中国民俗学会”。先后出版《亚洲民俗》、《民间文艺》、《民俗周刊》等。编著民俗书刊达1500种之多,著有《岁时漫谈》等。
    • 徐懋庸 原名徐茂荣,笔名回春、高平等,上虞下管西堂人,作家,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主任,主编《华北文化》。著有《犹太人》、《打杂集》等。译作有《托尔斯泰传》(罗曼·罗兰)、《社会主义讲话》(山川均)等。
    • 陈梦家 笔名陈曼哉,上虞人,诗人、教授,著有诗集《梦家诗存》、《不开花的春天》、《铁马集》。
    • 陶茂康 上虞汤浦人,米店老板,酷爱民间文学。30年代初,出资并编辑《民间》杂志。
    • 吕漠野 原名吕梦周,嵊县人,作家,著有诗集《燕子》,童话《一只小公鸡的故事》、《水的希望》等。译作有西班牙小说《血与沙》(伊巴涅思)、俄国童话《妖怪莫尔加那》(珂丘宾斯)等。
    • 金近 原名金知温,上虞前庄村人,儿童文学家,自学成才,著童话诗集《小毛的生活》、《小海河唱歌》,诗集《在我们的村子里》,童话集《红鬼脸壳》、《顽皮的轮子》,小说《逃学》、《小牛黑眼儿》等,译著有《巴士特传》、《乔治亚民间故事》等。
    • 王佐良 上虞人,文学翻译家,教授,汉译英的作品有夏衍的《考验》、曹禺的《雷雨》,英译汉的作品有《彭斯诗选》,并主编《美国短篇小说选》、《英国文学论文集》、《英国文体学论文集》。
    • 谷斯范 上虞百官人,作家,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著短篇小说集《大时代的插曲》、《风雨故人》等,散文报告集《沸腾的村庄》、《五圣山下的故事》,长篇小说《新水浒》、《新桃花扇》。
    • 陈山 原名杨时俊,新昌人,诗人,曾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著有《开国集》、《报国集》等,组诗《浙江潮》、《渡江战》,诗话诗论《言志篇》、《工夫在诗外》等。
    • 繁露 女,原名王韵梅,上虞人,作家,曾任台湾电视台编剧,著有短篇小说集《爱之诺言》、《春桃姑娘》等,长篇小说《养女湖》、《第七张画像》、《怒潮》等。
    • 胡品清 女,绍兴人,诗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法文系主任,著有诗集《梦的船》、《人造花》等,散文集《梦的组曲》、《仙人掌》等,译有《法译中国古诗选》、《法文诗集》等。
    • 王道乾 绍兴人,文学翻译家,曾任上海作协理事、《文艺月报》编辑部主任、编委,译著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文学与艺术》,弗莱维勒的《亨利·巴比塞》、《左拉》,腓力普的《米日西尔·隆代》,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吕西安·勒万》。
    • 刘金 原名刘文铣,嵊县人,曾任《文学报》主编,著有诗剧《笨拙的颂歌》、《前线的故事》,评论集《感情问题及其他》以及民间故事集《九斤姑娘》等。
    • 施济美 笔名方详、梅子,绍兴人,女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凤仪图》、《鬼月》、《莫愁巷》等。
    • 萧白 本名周仲勋,诸暨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河上的雾》、《泥土与阳光》,中篇小说《翡翠谷》、《雪朝》等,散文集《多色湖畔》、《蓝季》等。
    • 王湛贤 笔名阿湛,绍兴斗门人,曾工作于上海《万象》、《文艺复兴》等杂志社,后任《新民晚报》副刊编辑、记者等职,著有小说和散文集《栖凫村》、《远近》。
    • 邵燕祥 祖籍绍兴,曾任《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理事,著有诗集《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等,儿童诗集《八月的营火》、《芦管》等。

书法、篆刻

  绍兴书法界,代有名家,成就辉煌。自宗师王羲之以降,有谢道蕴智永贺知章唐肃徐渭王端淑赵之谦徐生翁马一浮等。

  • 三国
    • 嵇康 字叔夜,上虞人,于文章之外,颇有书法成就,唐张怀瓘《书断》称其草书为妙品。
    • 贺邵 字兴伯,山阴人,善章草。唐窦?《述书赋·上》赞为“瘠而不疏,逸而礼”。
    • 朱育 字嗣卿,山阴人,善书,并造异字千余。
  • 晋朝
    • 丁潭 字世康,山阴人,善正、草,《述书赋·上》称其书曰:“反古不忘,吾推世康。似无逸少,如禀元常,犹落泰阶蓂荚,掇秘府之芸芳”。
    • 孔侃 字敬思,山阴人,善行书,《述书赋·上》评其书为“轻利峭峻,类警虬逸驳。”
    • 孔愉 字敬康,善草书,《述书赋·上》评其书为“康草则古质郁纡,如落翮摧枯”。
    • 王羲之 字逸少,居山阴,与钟繇并称“钟王”。所书《兰亭集序》,向称书法绝品。传世作有《丧乱帖》、《孔侍中帖》、《奉橘帖》、《十七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等,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
    • 王献之 字子敬,王羲之子,工书,诸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与其父并称“二王”;传世作有《鸭头丸帖》、《送梨帖》、《地黄汤帖》等。
    • 谢道蕴 王羲之之子凝之之妻,唐张怀瓘《书断》称:“凝之妻谢道蕴有才华,亦善书,甚为舅所重。”其书有“雍容和雅,芬馥可玩”之赞。
    • 孙绰 字兴公,家会稽,王羲之友,亦善书,王公大族逝薨,多请其书写碑文以刻石。
    • 戴逵 字安道,居剡县,亦与羲之友善,工画兼善书法。张怀瓘评孙、戴之书均与羊欣、孔琳之同列。
  • 南朝
    • 孔琳之 善草、隶、行书,尤擅草书,与羊欣同名于世,时有“羊真孔草”之誉,《淳化阁法帖》中存其行草《日月帖》。孔琳之之妻谢氏,亦擅真书、精小楷,书风妩媚娟秀。
    • 谢灵运 世称谢客,居会稽始宁,书风宗其舅公王献之,宋文帝称其诗与书为“二宝”,传世作有《王子晋赞》、《古诗帖》、《翻经台记》等。
    • 贺道力 山阴人,善草书,《述书赋·上》论其书云:“道力草雄,园转不穷,壮自躬之体格,疲逸少之遗风,犹立言而逍遥出世,验迹而夙夜在公。”
    • 洪偃 高僧,俗姓谢,山阴人,善书,释道宣《续高僧传》谓洪偃“善草、隶,见称时俗”,评其书“纤过芝叶,媚及银钩,文采洒落,一时无比。”
    • 智永 高僧,王羲之七世孙,工正、草书,曾书《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其书风对隋唐书家极有影响,苏轼、米芾颇为推崇,《书后品》称其书“精熟过人,惜无奇态”。其正草《千字文》为日本日下部鸣鹤所藏,西安碑林有石刻。
  • 隋朝
    • 智果 高僧,会稽剡人,师承智永,工书,传隋炀帝曾语智永:“和尚(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书断》评其书隶、行、草皆入“能品”。
  • 唐朝
    • 释辨才 居越州永欣寺,智永弟子,琴棋书画皆得其妙。
    • 徐师道 字太真,会稽人,精于翰墨。
    • 徐峤之 字惟嶽,书迹有正书《姚懿碑》、《姚彝碑》、《高行先生徐公碑》及八分《永丰陂堰颂》。
    • 徐浩 字季海,书迹有正书《不空和尚碑》、《大智禅师碑》及隶书《嵩阳观碑》等,传世墨迹有《朱巨川告身》等,论著有《书法论》、《论书》、《古迹记》等。
    • 贺知章 字季真,山阴人,工书,尤擅草书,笔力遒劲,书迹有《孝经》、《洛神赋》、《胡桃帖》、《上日等帖》、《千丈》,绍兴望仙桥飞来石上存其《龙瑞宫记》。
    • 吴融 字子华,山阴人,擅书法,其行书《博士帖》、草书《付虱帖》、正书《赠辨光送别诗》、《赠辨光草书歌》等均有名,书论有《草书歌》。
    • 徐铉 字鼎臣,会稽人,好李氏小篆,亦工隶书,宋朱长文《墨池编》赞其篆书《绎山刻石》为“自冰阳之后”“精熟奇绝”之品,书迹有《篆书千文》、《武成王庙碑》、《大钲铭碑》等。
    • 徐锴 字楚金,篆书极佳。作有《五龙堂玄云像记》、《茅山题名》、《篆字题名》,著有《辨草书》和《说文系传》等。
  • 宋朝
    • 杜衍 字世昌,山阴人,其正、行、草书皆有法,尤善草书,欧阳修称曰:“公笔法为世楷模,人人宝而藏之。”
    • 赵宗万 字仲,山阴人,家居绍兴偏门外照水坊,善八分草隶书,乡人求其书慷慨应之,豪门请题写则闭门不纳。
    • 姚宽 字令威,号西溪,剡县人,工篆隶及工技之事。
    •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善书,书迹有《自得我心诗迹》、《与仲信、明远二帖》、《拜违言侍帖》、《与明老帖》、《仲躬帖》、《书长相思词五阙》、《书大圣东词》及《阅古泉记》、《金崖砚铭》、《西湖石刻》,书论有《论学二王书》、《放翁题跋》等。
    • 王厚之 字顺伯,诸暨人,生平好古博物,尤注意金石刻文,著《金石录》、《考异》、《考古印章》,题跋《周宣王石鼓文》,考订《秦惠王诅楚文》。
    • 杨皇后 名杨桂枝,会稽人,宋宁宗之后,善书法,宋周密《湖山胜概》载云:“太清宫宁宗时建,杨皇后书《道德经》石幢。”其妹杨珪,人称“杨妹子”,亦工书,《韵石斋笔谈》称其书“波撇秀颖,妍媚之态,映带漂湘”。
  • 元朝
    • 杨维桢 字廉夫,号铁崖,诸暨人,文学家,兼善书法,工行、草书,运笔清劲,字型破甜熟之习,矫杰横发、跌宕奇纵,
  • 明朝
    • 刘璋 《皇明书画史》谓其行、草书“清劲可喜”,书迹有《真镜庵慕缘疏》、《寄元镇诗迹》、《书巫峡云涛石屏志跋》《书谢氏巫峡云涛石志卷》、《虞相古剑歌》、《与德常札》、《诗帖》、《仆客云间帖》等。
    • 唐肃 字处敬,山阴人,与上虞谢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明苏平仲曰:(唐肃)“工篆、楷,深得笔意。”著有《画谱》等。
    • 马兼善 会稽人,元末旅居华亭(今松江),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其“兼工行、草”。
    • 杨珂 字汝鸣,余姚人,好作狂书,其书法对徐渭影响颇大。
    • 徐渭 字文长,山阴人,天才超轶,诗、文、书、画均绝出伦辈。著有《路史分释》、《笔玄要旨》等。
    • 倪元璐 号鸿宝,上虞人,清秦祖永《桐荫论画》曰:“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曰:“明人无不能行书,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
    • 陈洪绶 字章侯,诸暨人。书风遒逸,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品》列其行书为“逸品上”。
    • 祁豸佳 字止祥,山阴人。善书画篆刻。清杨宾《大飘偶笔》称“止祥学董(其昌),而乏其秀逸”。周亮工《读画录》则曰:“止祥书不在董文敏右。”
  • 清朝
    • 王端淑 字玉映,王思任次女,楷法二王,山水宗倪米,每对客挥毫,不让须眉,尤称诗文画书全才。
    • 陈道蕴 陈洪绶之女,书学赵孟頫,精致绝伦,尤擅小楷。周巽、金礼赢及来雪筠等,为其同时之女书家。
    • 徐昭华 字伊璧,号兰痴,上虞人,善丹青,尤工楷隶,毛奇龄评曰:“吾郡闺房秀,昭华迥出群,书传王逸少,画类管夫人。”
    • 商婉人 会稽人,精楷书,清王士祯《香祖笔记》谓其“工楷法,常仿吴彩鸾写《唐韵》,作廿三先廿四仙”。
    • 杨宾 字可师,号大瓢,山阴人,八岁即能作擘窠书。著有《金石源流》和书法论著《大瓢偶笔》。
    • 冯肇杞 字幼将,会稽人,书学南宫。童钰,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擅书法,清蒋宝龄《墨林今话》曰:“二树性落拓不为家计,卖文钱随手辄尽,喜购秦权、汉布及古玺印法书、名画,以隶、草法写水石兰竹。”清秦祖永《桐荫论画》称其“尤精古隶”。
    • 徐观海 字袖东,上虞人,工书画、善籀、篆、行、楷,《墨林今话》称其博学多著,王昶《湖海诗传》曰:“袖东性情潇洒,工小楷,画兰竹尤精。”
    • 潘西风 字桐冈,号老桐,新昌人,王良常弟子,与郑燮等友善,擅刻竹印。潘西风之子潘封,号小桐,亦承父技,善刻竹印。
    • 董洵 字企泉,号小池,山阴人,与余集、罗聘等友善,弃官后,落拓京师,卖印为生,印作专法秦汉,而结构多变,善书,著《多野斋印说》、《石寿轩印谱》、《董氏印式》等。
    • 金镠 字肃臣,号地山,山阴人,篆刻古朴坚劲,著《地山印稿》。
    • 王望霖 字济苍,号石友,上虞人,善鉴识名人墨迹,并择精者摹刻而成《天香楼藏帖》,所藏碑刻百余块,今存上虞曹娥庙。
    • 沈复粲 字霞西,山阴人,书学史评家,著《熙朝书家姓纂》,录历代书家3444名,又首编历代名帖之目为《鸣野山房汇刻帖目》。
    • 杜春生 山阴人。好书,尤爱金石,著有《越中金石记》、《剡中古砖录》,《候里纂要》等。
    • 徐三庚 字袖海,上虞人,精通金石字,善篆隶,书体飘逸多姿,自成一家,为时所尚,辑《似鱼室印谱》等。
    • 赵之谦 会稽人,书画刻石均卓绝一时,篆刻善融汉镜、权诏、汉器铭文及碑刻于印,并能取势传神,突破程式,拓出清新意境,其魏体书法及阳文刻款,亦属新创,书作姿态百出,为时所重,著《二金蝶堂印谱》、《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
    • 任颐 字伯牟,山阴人,精于篆刻,曾得任晋谦指导,得汉印法,苍劲古朴,气韵甚佳。
    • 陶濬宣 字文冲,会稽人,书师虞世南、张猛龙,并旁搜博览,独辟蹊径,擅魏体,尤精篆、隶、真、草,小楷俊秀曼妙,清光绪通宝及当时所制银元、银角、铜元字模皆其手笔。
  • 民国以后
    • 魏馘 字铁珊,山阴人,工书法,尤善魏碑,与李梅庵齐名京津,其绿豆细楷最为人称道。且爱武,誉为“精武书家”。
    • 陈肖兰 魏馘夫人,亦擅翰墨,有《魏铁珊陈肖兰遗集》传世。
    • 冯仲摩 绍兴人,擅草书,其子冯亦摩承父业,亦擅书,书迹传至香港、日本。
    • 何寿章 字豫才,山阴人,工篆刻,尤精小学,且善山水。
    • 王尔度 书法家,尊重邓石如书法及篆刻,曾手模邓印,并由同里张屿摹边款而成《古梅阁仿完白山印剩》。
    • 范寿铭 绍兴人,金石收藏家,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之叔,著《循园金石文字跋尾》、《循园古冢文跋尾》、《元氏志录·补遗补录》和《安阳金石目》等。
    • 徐以孙 绍兴人,自幼笃学好古,治金石目录诸学,著《东西学书录》等。
    • 吴隐 字石潜,号潜泉,绍兴人,工书画,善篆刻,又精于碑版,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 诸宗元 字贞长,绍兴人,善诗能书,著有《中国书学浅说》、《书法徵》等。
    • 杜泽卿 字蜕龛,会稽人,擅长金石,奏刀遒劲,篆法古雅,鲁迅曾为其印谱《蜕龛印存》作序。
    • 鲁迅 绍兴人,书风受章炳麟影响,行楷之外间作篆隶,浑厚朴茂,时以古体出之。
    • 任堇 山阴人,任伯年之子,擅书画,主持上海“停云书画社”,与于右任、吴趼人颇相契,其书功力至深,且故作稚拙,别饶意趣。
    • 罗振玉 字叔蕴,号雪堂,上虞人,书法醇厚古朴,自甲骨、金文、小篆、汉隶、行楷等无不典雅有致。书法评述有《雪堂书画跋尾》、《石渠宝笈三编目录》等。
    • 罗福颐 字子期,罗振玉第五子,幼承家学,于金石文字之学与古器物学等深有研究,篆刻宗秦汉法,功力深厚,17岁刊出《待时轩仿古印章》,为学人所崇,著有《古墨汉印文字徵》、《古玺文字徵》、《印谱考》等。
    • 顾燮光 字鼎梅,绍兴人,善书汉隶,尤精碑版学,访得古人未著录碑刻近200种,著有《河朔金碑目》、《两浙金石别录》、《书法源流考》等。
    • 寿石工 绍兴人,久寓北京,书法负盛名,荣宝斋收其作品,书不择纸,印不择石,著有《铸梦庐藏印》,并与向迪琮合著《玄燕室知见墨录》。
    • 谢迺绩 字印三,绍兴人,对篆、隶、草、真诸法均有很深造诣。
    • 胡小石 名光炜,号傅户,又号夏庐,晚年号沙公,绍兴人,历任南京大学等校教授,工书,篆、隶、草、真、行均能独具一格,书风古朴瘦劲,篆书雄拔峻刻,隶书刚劲多姿,草书追踪二王,真书精劲内敛,行书刚劲中见流利,曾讲授《中国书学史》,著有《书艺略论》。
    • 徐生翁 亦名李生翁,绍兴人,学书自远古及六朝,旁搜远识,自成“孩儿体”,字体古朴无华,有奇逸骄纵之气,能篆刻、绘画、风格一如其书。
    • 马一浮 名浮,字一佛,绍兴人,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工书,亦能篆刻,篆、隶、草、楷均有专长,所作典雅静穆,气格同古,丰子恺赞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 陈半丁 名年,字静山,绍兴人,现代书画家,早年获任伯年、吴昌硕器重,精六法及篆刻要诀,书工四体,行书尤富米南宫韵趣,治印承吴昌硕钝刀法,章法别具机杼,深厚古朴。
    • 吴朴 绍兴人,篆刻家。摹辑《小玺汇存》,撰《印章的起源和流源》,又与方去疾、单孝天合作《瞿秋白笔名印谱》,自刻《古巴谚语印谱》。
    • 孙正和 原籍上海,长期执教于新昌中学,擅书法篆刻,曾任绍兴市书协副主席,于《西泠艺丛》、《书法》等杂志上多次发表作品,有《木蕉堂法帖》传世。
    • 周庸村 原名榕村,晚号定髯,绍兴后马人,平生潜心钻研爨体,深得“爨宝子”精髓,达循碑而不泥于碑之境界,有《周庸村临爨宝子碑》行世。
    • 沈定庵 诸暨人,师从徐生翁,学书遍临汉魏诸碑,以隶书见长,任绍兴兰亭书会会长,有《沈定庵隶书两种》、《沈定庵书法作品选》行世。

绘画

  • 三国
    • 嵇康 字叔夜,上虞人,工书画,传世作有《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等。
  • 东晋
    • 王羲之 字逸少,居山阴,有《杂兽图》、《临镜写真图》等传世。
    • 王献之 功力不逊其父,所作畜兽形象得其神,有以误落扇面之墨滴而画成精品《乌驳牵牛图》,传为佳话。
    • 戴逵 字安道,谯郡铚人,徙居剡县,所画山水妙绝当时,为中国山水画先驱者之一,并长于佛像雕塑,作有《吴中溪山邑居图》、《胡人弄猿图》、《尚平子图》、《渔父图》、《竹林七贤图》等,并首创“夹纻”漆艺,雕塑瓦棺寺五世佛像,誉为寺中“三绝”之一。
    • 戴勃 戴逵长子,其画绰有父风,而名高于父,后人评其山水超过顾恺之,作有《九州名山图》、《朝阳谷神风水图》、《秦皇东游图》、《三马图》、《曹长子孺像》、《风云水月图》等;
    • 戴颙 戴逵次子,字仲若,工人物山水,善铸佛像,并首创“藻绘”之法,推进建筑装饰艺术,曾于瓦棺寺修正宋太子所铸一丈六尺铜佛像。
    • 谢灵运一族5人,同为当时名画家。谢灵运文名“江左第一”,且善书善画,曾于镇江甘露寺作壁画六幅;灵运族弟惠连,亦工书画,称名于世;谢稚,传世作有《列女母仪图》、《三马伯乐图》、《??图》、《濠梁图》、《轻车迅迈图》、《秋兴图》、《洛阳翻车迸水图》等;谢庄,制木《方丈图》,为我国地理模型开山之作;谢约,善画山水,传世作有《大山图》、《声伎乐器图》等。
  • 唐朝
    • 陈闳 善写真,工人物、鞍马,画唐玄宗及唐室诸帝王像,冠绝一时。玄宗封泰山时,命陈闳与吴道子韦无忝合作《金桥图》,时称“三绝”,传世作有《上仙图》、《揭谛神像》、《唐列圣像》等,另有《八公图》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 道芬 会稽高僧,善画山水,与荥阳郑町齐名,时有“道芬格高,郑町淡雅”之称,顾况有诗曰:“镜中真僧曰道芬,不服朱审李将军。”
    • 孙位 后改名遇,号会稽山人,擅画人物、山水、松石、墨竹和佛道,画水、龙尤为著名,笔力雄壮奔放,不以着色为工。作品有《说法太上像》、《马融像》、《四皓弈棋图》等,宋徽宗所题《孙位高逸图》藏上海博物馆。
  • 宋朝
    • 仲仁 宋高僧,山阴人,居衡州华光山,人尊华光长老,擅画梅,创水墨晕写墨梅,黄庭坚赞其画云:“写尽南枝与北枝,更作千峰倚晴昊。”作品有《华光梅谱》、《尧民击壤图》、《四皓围棋图》、《右军书扇图》、《五王博戏图》、《虢国夫人夜游图》等。
    • 王英孙 字才翁,号修竹,会稽人,善画墨竹兰蕙,画风雅洁潇洒,为当时士人所宗。
    • 董旭 字太初,新昌人,有《江山伟观图》;弟荆,字宗楚,亦善画。
  • 元朝
    • 王冕 字元章,号梅花屋主等,诸暨人,隐九里山,工画墨梅,亦善画竹,“以胭脂作没骨体”画梅及以花乳石作印材治印,均为首创传世作有《墨梅图》、《三君子图》、《南枝春早图》,分藏上海、故宫博物院,著有《梅谱》。
    • 吴大素 亦名太素,字松斋,会稽人,善书画,工山石水仙,尤擅画梅,著《松斋梅谱》,作有《墨梅图》、《梅松图》,藏日本大寺。
    • 王奇峰 越州人,善画山水,传世作有《明秀图》。
    • 杨维桢 字廉夫,号铁崖,诸暨人,传世作有《铁笛图》、《玉井香图》、《岁寒图》、《鸡鸣天香图》,画论有《〈绘画宝鉴〉序》。
    • 唐肃 字处敬,山阴人,博学多才,与谢肃合称“两肃”;工书画,善作梅石,尤精篆籀,有《画谱》存世。
  • 明朝
    • 徐兰 字秀夫,余姚人,工书画,长于水墨葡萄,风晴雨烟,曲尽其妙。
    • 陈录 字宪章,会稽人,善画,尤工墨梅、松竹及兰蕙,笔意儒雅,画梅与王谦齐名,传世作《万玉图》、《烟笼玉树图》藏故宫博物院,《推篷春意图》藏广东博物馆。
    • 徐渭 字文长,山阴人,中年学画,涉笔潇洒,画花鸟气势旺畅,画残荷败菊古拙淡雅,山水不拘绳墨,人物生动,在泼墨写意中,尤能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画派”,传世作《黄甲图》藏故宫博物馆,《竹菊图》、《葡萄图》、《牡丹蕉石图》藏上海博物馆,《梧桐黄蕉图》藏南京博物院,《蔬果鱼蟹图》藏日本东京槐安居等。
    • 刘世儒 字继相,号雪湖,山阴人,善画梅,宗法王冕而成名手,尤工雪梅,传世作《雪梅双兔图》藏天津艺术博物馆,《梅花图》藏故宫博物院,《月梅图》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著《雪湖梅谱》。刘世儒之孙刘应龙,传承祖业,亦工画;刘世儒之徒沈襄,字小霞,山阴人,沈炼长子,好剑术,以剑法参悟画技,画梅竹而成绝艺,枯润咸有天趣,徐渭赞其“刑部梅花似拗铁”,著《小霞梅谱》、《临冰梅图》入《十竹斋画谱》,《墨梅图》录于《百梅集》。
    • 张尔葆 名联芳,号二酉,山阴人,从小朝摩舅父朱石门藏画,渐善挥梁,少时已名于画坛,先工花卉、折枝、兰竹、草虫,后工山水,与董其昌等齐名。
    • 陈洪绶 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人,张尔葆之婿。曾师蓝瑛,后又求学刘宗周,善画人物、仕女、花鸟、山水,晚年作品突破前人陈规,自创面目,有太古风,传世作《拳石山茶图》藏台湾,《莲石图》藏上海博物馆,《笼鹅图》藏浙江博物馆,《玉兰倚石图》册页藏故宫博物院,《摘梅高士图》藏天津艺术博物馆,另有《婴戏图》,《生鲁居士四乐图卷》、《仕女图》、《花卉山鸟图卷》等存世。
    • 陈宇 字无名,号小莲,陈洪绶之子,亦善画,传世作《红树青山图》藏故宫博物院,《雪景人物图》轴,藏浙江博物馆。
    • 陈道蕴 陈洪绶之女,工画,名闻越中。
    • 吴净,陈洪绶之妾,擅花鸟草虫,笔致工丽,朱彝尊称其“皆入妙品”,与其夫合作《花卉册》,藏于文后山。
    • 严湛 字水子,山阴人,陈洪绶之学生,工画花草,不让其师,作《簪花图》扇,录于《名人扇集》。
    • 王思任 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人,善画山水,笔调以少许胜多许,山水淡远秀润,林木幽深,山石格高韵逸,传世作《洞庭落木图》录于《古代书画过目汇考》,《溪山孤亭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墨梅图》录于《湘管斋寓赏编》。
    • 王端淑 王思任之女,字玉映,号映然子,亦善画,风格疏落苍秀,《山水扇》收入《名人名画集》。
    • 姚允在 字简叔,会稽人,工山水,兼善人物、界画,小幅更著名,作有《娇桃弱柳图》、《仿宋元六家山水卷》,均录于《石渠宝笈》,《山水扇》藏故宫博物院。
    • 傅道坤 会稽人,工山水,临摹唐宋名家作品甚肖,写生花鸟亦佳,《树石图》轴录于《古代书画过目汇考》。其女范隆坤,亦善画。
    • 倪元璐 字玉汝,号鸿宝,上虞人,诗书画皆为时人所重,善作山水、竹石,喜用水墨生晕之法,苍润古雅,皴法喜用大小劈斧,不屑描头画角。传世作有《临董北苑云壑高逸图》,《树石图》藏天津艺术博物馆,《竹石图》藏中国美术馆,《江山风帆图》藏日本东京静嘉堂,书迹《行草书翰》轴藏浙江博物馆。
    • 祁豸佳 字止祥,山阴人,诗文书画均有名,画山水爱用巨然法,笔墨淋漓挺拔,《水亭观鱼图》轴、《仿北苑溪桥图》等流入日本,《绿荫听泉图》、《仿米氏云山》(扇面)藏故宫博物院,《仿倪瓒山水图》轴,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钟礼 字钦礼,号南越山人,上虞人,善画云山草虫,曾作《雨山》一幅,时人评其云气浓郁中若有天风,虽酷暑亦生凉意。
    • 曾盖 字鹤冈,山阴人,工书善画,画设色花鸟,幽妍动人,画梅竹松鹰,则喜用秃笔疾扫。
    • 谢彬 字文侯,上虞人,为曾鲸高足,善画人物,兼长山水,清朱彝尊云:“谢彬学曾鲸氏而有得者也。”所作《朱葵石像》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颜修来题壁图像》册页录于《中国书画过目汇考附目》,《渔乐图》录于《赖古堂书画集》。
    • 张学曾 字尔唯,号学庵,会稽人,自幼好画,为“画中九友”之一,山水师董源,喜仿元人笔,苍秀疏简,妍而不甜,枯而不涩,传世作《仿倪云林山水图》,藏故宫博物院,《秋兴诗意图》册录于《虚斋名画录》,《赠别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册》。
    • 金古良 字射堂,山阴人,善画人物,作《无双谱》,集书、画、诗为一体,甚杰出,称誉海内。
    • 李因 字今生,号是庵,会稽人,女画家,工花卉禽鸟,画多水墨,苍老无闺阁气,精于写生,点染生动,大幅更佳,亦善刻,曾刻其师陈白阳像奉之,传世作《墨花鸟》卷藏故宫博物院,《鸟竹图》扇面,录于《铁琴铜剑楼藏扇集锦》,《荷花鸳鸯图》藏南京博物院。李因之夫葛无征,亦善山水。
  • 清朝
    • 冯肇杞 字幼将,会稽人,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均精,30岁后专攻梅竹兰石,所作之兰“如香气袭人”,作有《墨竹图》,录于《赖古堂集》。
    • 罗坤 字宏载,号梦村,会稽人,诗画篆刻名闻浙东,存《平山图集》。
    • 冯仙,字沚鉴,山阴人,山水轻淡细秀,殊有雅趣,传世作《云林冷岫图》录于《南宗名画苑》,为高士奇所写《山水》录于《高江村同人画集》,专辑有《增广图画宝鉴》。
    • 童钰 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善山水,尤擅兰竹木石,梅更独绝,所画不下万本,每画必自题咏,有玉角章,文曰“万树梅花万首诗”,传世作《墨梅图》录于《金石家书画集》,《墨梅屏》六条录于《知鱼堂书画录》。著《二树山水集》等。
    • 韩咸 字无我,会稽人,善画人物,多作吴装,笔墨古朴,卓绝一时,晚年署款“青琳”。
    • 徐易 字象先,山阴人,善画人物,尤工写真,面目妍秀,神采动人,清张庚《画徵录》云:“徐易曾波臣弟子,传神妙手”。
    • 刘鸣玉 字封山,山阴人,书画均妙,山水秀润独绝,丘壑幽远,有咫尺千里之势,亦善写梅,时同里傅珏,工画蝶,有“刘梅傅蝶”之称。
    • 沈华 字祗臣,山阴人,画花卉、禽鸟、蝉蝶等,无不精妙,朱彝臣赞云:“尤长花鸟工没骨,染草荣沙细如发,蝴蝶麻姑五色裙,蟠桃玉帝千年核。”
    • 唐庭楷 号琴岩居士,山阴人,以画败荷芦雁名,墨光秀润,生趣勃然。徐观海,字袖东,号寿石,上虞人,工书善画,长于花卉、兰竹,尤擅写生,作品《兰竹图》录于《金石书画家集》,旅居杭州,故有“西湖才子”之称。
    • 蔡珮 字子佩,山阴人,善山水,画峰石用雨点皴和芝麻皴,无剑拔弩张之状;画树皆作累叶,不做枯枝,茂郁生动。陶簠,寄寓萧山,善书画,尤擅画梅,能作指头画,毛奇龄撰《陶簠指头画引》。
    • 董洵 字企泉,号小池,山阴人,擅绘兰竹,作品《墨兰》扇录于《明清十家兰竹扇集》。
    • 陆振宗 字辛崖,山阴人,工画,郡中山水写之殆遍,乾隆庚午,当事欲仿吴道子画本,摹先圣先贤像,勒石学宫,画工无人敢应,陆振宗欣然受聘,刻画碑石树于大成殿。
    • 王元勋 号湘州,山阴人,善山水、花鸟、草虫,尤擅传神写照,仕女形像妩媚,曾作巨幅《和合二仙图》,呼之欲出,作品散见《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话》、《读画闲评》、《履园画学》。王元勋之子王景贤,受家学,亦颇有画名。
    • 李峄 字孔严,山阴人,画兰竹潇洒生动,画花鸟山水笔意高妙,作品录于《绘图宝鉴续纂》。
    • 史颜节 字睿子,山阴人,善画墨竹,风晴雨露,无一不佳,尤好作万竿丛竹,山头水口,烟云烘锁,人争购之,作品录于《绘画宝鉴续纂》。
    • 任熊 字渭长,号湘浦,山阴人,工书善画,长于人物,造形古硬,敷采鲜艳,富有装饰意趣,代表作《大梅山房诗意图册》,另有《列仙醉酒》、《于越先贤传》、《剑侠传》、《高士图》及《十万图册》等。
    • 任预 任熊子,字立凡,能继承家法,亦善山水人物,作有《古佛图》、《寒林独步图》、《鸡犬飞升图》、《人物山水册》等。
    • 任薰 任熊之弟,字阜长。工画,尤长人物,花鸟,著《十八应真图画谱》,所作《人物》扇,藏故宫博物院。
    • 赵之谦 会稽人,善画花卉,揉诗、书、画、篆于一,融古法、师造化,理法严谨,笔墨酣畅,形神兼备,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作有《瓯中物产图》、《异鱼图》、《蟠桃图》及扇面《钟馗》、《菊花图》等,均藏上海博物馆,《绣球图》、《山茶梅石图》藏辽宁博物馆。
    • 金礼赢 字云门,号五云,山阴人,女画家,山水、花卉、人物皆工,精于画佛,人称其画“匠心独运,妙夺古人”,作有《梅月双清图》、《建安七子图》、《白描人物册》等。
    • 周士永 籍贯未详,其父周仁乃民间画工,从习画,善人物,曾于太平军李世贤部下任职,作李世贤像;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州,他于风雪中在涌金门城墙画《双狮戏球图》志庆,绍兴府太平天国壁画20余处、120余幅,多有其手笔,传世作有《朱检公子像》,晚年居杭州法相寺,于艮山门外卖画为生。
    • 任颐 字伯年,山阴人,与赵之谦齐名,幼从族叔任熊学画,并得其父鹤声指授,早年参加太平军,后入沪为扇庄徒工,又从任薰学画,擅花卉、翎毛、山水,尤工人物。作肖像重视写生,善交替钩勒、点簇、泼墨,为“海上画派”代表之一,代表作《仿陈小莲斗梅图》藏故宫博物院,《东津话别图》、《松下闻箫图》、《苏武牧羊图》等藏苏州博物馆,《玩鸟图》藏上海中国画院,《酸寒尉像》藏浙江博物馆,《高邕之小像》藏上海博物馆,《任薰肖像图》藏中国美术馆,另有《双猫图》、《观刀图》等存世。
    • 任霞 任颐女,字雨华,善画人物、花卉,所作《松下泛舟图》存日本。
    • 任堇 任颐子,亦为画家。
    • 民国以后
    • 袁天庾 字梦白,号无耳尊者,会稽人,擅绘花鸟,作有《无耳尊者题画》、《画经》及《梵语》、《物鉴》等。其子宜侯,亦精花鸟。
    • 陶元庆 字璇卿,绍兴人,曾执教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少时酷爱国画,后习水彩画、油画,并从事图案设计,长于书籍装帧,为鲁迅著作及其他书籍创作众多封面画,鲁迅对其所作《彷徨》封面颇为满意,说:“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
    • 经亨颐 字子渊,号石禅,晚署颐渊,上虞人,好治印,50岁后学画,以梅、兰、竹居多,风格疏落淡雅,著有《经颐浦篆刻书诗画集》、《爨宝子碑古诗集联》等。
    • 沈华山 绍兴人,师从金玄岩、王一亭,精人物花鸟,曾任“镜湖画社”和“镜湖诗社”社长。存世作有《扇面合锦》、《金鱼图》、《松鹤图》等。
    • 郑午昌 名昶,号弱龛,嵊县人,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与张大千、王个簃等组织“蜜蜂画社”,出版《蜜蜂画报》,工山水,不泥旧法,风彩动人;善花果、墨竹及词作、书法,精画理。

戏曲、曲艺

  • 新昌调腔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区。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民国以降,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渐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典籍。
  • 绍剧 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独立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焦循《花部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名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
  • 越剧 因起源于浙江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光绪三十二年(906)春节,嵊县农村6名说唱艺人首次化装登台,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班。之后迅速在浙江农村流传。1916年进入上海。1921年以绍兴文戏名义在踦平歌舞台演出。在唱腔上吸收了绍剧等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表演上也吸取绍剧、京剧之长。从此男班进入黄金时期。1928年起,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依女声音域创造出四工调,曲调流畅,加之扮相俊美,故很快取代了男班,盛行于上海、浙江。1938年以越剧之名替代女子文戏。
  • 诸暨乱弹 初以演唱乱弹为主。清末,与杭嘉湖水路班(徽班、小京班)合流,兼演徽戏、梆子和少数调腔剧目。演员多为诸暨籍艺人,称西路乱弹。主要流行诸暨一带,兼及绍兴、杭州、金华等地区的部分县区。
  • 绍兴滩簧 主要流行于绍兴府各县及杭、嘉、湖与宁波一带。清乾隆、嘉庆之际,山阴、会稽一带盛行“鹦歌戏”。扮演者多为一旦一丑,偶有三人演出,故亦称“对子戏”或“三脚戏”。从业者非专业戏文子弟,俗谓之“串客”。演出以说唱新闻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反映民间生活,尤以男女私情为多。故常遭官府榜禁,亦受道学家们非议,不能道人《纸糊灯笼》曰,“古云:‘鹦歌、表子、戏子、猴、吃死空子不回头’,真话”。1957年,从业者以为“鹦歌戏”之名不雅,遂改名绍兴滩簧。
  • 目连戏 取材于佛教经典的目连救母故事,以求祛恶除邪。戏班称目连班。明代盛行于绍兴民间,演出常通宵达旦。祁彪佳在《祁忠敏公日记》中称,常因此使他夜不成寐。日记还称,亦有民家大族雇外地目连戏班来绍地演出,如张岱之叔张尔蕴所选之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今存上虞的“哑鬼戏”,是目连戏的别派,无说无唱,纯以动作、舞蹈敷演,其表演形式似承袭北宋百戏中之“哑杂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李亨以禁演目连为十禁之一,但因相沿成习,未能禁止。
  • 孟姜戏 1950年前流行于上虞、绍兴、嵊县以及余姚、新昌部分地区。搬演孟姜女千里寻夫故事,以求超度亡魂。戏班称孟姜班,成员大都为道士。剧目除《孟姜女》外,尚有乱弹戏如《玉龙球》、《天缘球》、《千忠会》、《药茶记》、《散潼关》、《高平关》、《五龙会》、《越虎城》、《回荆州》、《杨家将》、《文武升》、《斩貂》、《和番》、《借桃》等。《孟姜女》均用绍兴乱弹腔调,但绍兴乱弹班不演《孟姜女》。
  • 绍兴平湖调 是一种坐唱形式的唱说文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绍兴已有被称为“越郡南词”的平湖调,并出现了可与当时曲艺界望人柳敬亭、苏昆生鼎立的平湖调高手胡嗣源。
  • 绍兴词调 地方唱说文艺。清朝中叶在绍兴流行盲艺人演唱的绍兴词调。又名花调,俗称话词。绍兴词调回书旧说有18本,据调查所得有《珍珠塔》4回、《白狐裘》4回、《芙蓉亭》4回、《双金花》4回、《白玉戒》4回、《双珠球》7回、《五花楼》4回、《梅花戒》5回,共8本36回。已经失传而尚知书名的有《紫金钗》、《玉龙圈》、《如意金钗》、《双绣鞋》、《碧玉球》(又名《双玉燕》)等。
  • 绍兴莲花落 出现于清末,为走唱形式的地方唱说文艺。初时,以一人唱说,旁有一二人以“工尺”为辞而帮和之。绍兴莲花落与各地通行之莲花落在演唱方式上颇相似,但未必与其有承袭关系。绍兴莲花落初期,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其后方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
  • 绍兴宣卷 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说文艺,主要用于祀神祈福。自唐以来即有,至清代发展成为曲艺。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称“宝卷”。艺人在演唱时,置卷本于桌,照本宣唱,故称宣卷。绍兴宣卷的卷本,总数百本左右。宣卷的内容,有的与佛教经籍有关,如《目连宝卷》、《刘香女宝卷》;有的与戏曲同目,与绍兴调腔同目的有《琵琶记》、《西厢记》、《循环报》、《粉玉镜》等,与绍剧或越剧同目的有《三官堂》、《凤凰图》、《碧玉簪》、《龙凤锁》、《双金花》、《卖花龙图》、《卖水龙图》、《割麦龙图》等,与苏州弹词、绍兴词调同目或来自民间传说故事的有《玉蜻蜓》、《珍珠塔》、《玉鸳鸯》、《碧玉钗》等。

民间艺术

音乐

  吹打乐 为绍兴民间器乐主要乐种。一般以唢呐为主加打击器乐演奏,大型的民间乐队则加用丝竹器乐;婚事喜庆时再加用“号筒”(即铜角),丧事或迎神时改用“招军”。除上虞县的“大敲”在棚内演奏外,其他各县均不用彩棚。打击乐器件数及种类较多,其中“四大锣”、“五小锣”最具特色。

  丝竹锣鼓 通称“十番”,上虞县称“打番”。乐器以丝竹为主,配锣鼓。绍兴民间丝竹锣鼓 乐队,多搭彩棚,形似龙舟。上虞县小越区大山下村,旧有大户置敲棚,棚以红木支撑,四周花板镌刻各种人物,饰以金漆;顶部亭状,棚周张灯结彩;棚内设锣敲架,可谓越州一绝。“十番”以笛、鼓为主奏乐器,细吹细敲,曲调舒缓,富于抒情。乐曲基本结构为套曲形式 ,开头有引子,结束有尾声,曲牌较古。鼓有独奏乐段,称大、小清鼓,穿插于有旋律的延 长音上。各地“十番”套曲不尽相同,有的有曲名,如上虞县华镇乡的《步步高》、新昌县 黄坛乡的《圣莞十番》等。

  丝竹乐 绍兴的丝竹乐分布较广。旧时,嵊县崇仁镇、长乐镇有丝竹乐班,绍兴城区上大路有丝竹乐社,新昌有南明山古乐社。迎神赛会中,丝竹乐常与吹打乐穿插演奏;婚丧喜庆场合,多于迎宾、送宾、陪宴、闹房时演奏。主要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三弦、洞箫,以三弦为主领奏。演奏曲目有《花雨缤纷》、《一条龙》、《渔歌唱晚》、《文将军》、《风旋柳絮》等。

  锣鼓乐 俗称“开场锣鼓”。旧时,“社戏”开演之前,必先敲开场锣鼓,以招徕观众。迎神赛会仪仗队中,多有一支锣鼓队伍。主要曲目为《闹场》,又称《头场》,有文、武之分。

  丝弦乐 流行于绍兴、嵊县、新昌等县城镇。清朝末年,乐器只用二胡、打琴、小三弦三件,称为“ 三品”;其后发展为“五品”、“七品”,再加用笙、秦琴、琵琶等。嵊县习称演奏丝弦乐的班社为“戏客班”,一般均在家演奏自娱,外人可入内欣赏。丝弦乐音色柔和、委婉、抒情,宜在较热闹的吹打乐和丝竹锣鼓之后穿插演奏,用以调节气氛。曲目大多与丝竹乐相同,只是不加吹管乐。

舞蹈

  莲子行 流传于新昌和嵊县农村,兴起于清咸丰年间,为当时庙会的群体舞蹈。扮演者40至100人。舞装有两种:新昌县大市聚镇青宅班,头戴草圈,身穿茶坊衣,腰束草绳,脚蹬草鞋;同县新林乡查林班,头扎花巾,身穿紧袖排扣衣,腰缚阔带,腿裹绑带。表演时,一人手执“开口龙头棒”(竹竿筒内以铁丝串铜钱,舞动时发出“切察”声)和“莲相”领舞、领唱,其他人手执“竹板”(俗称“七姐妹”,用七块竹板组成)群舞、群唱。舞步有踏步挥打、踏步敲碟、踏步打板等,队形有“八”字形、直“一”字形,斜“二”字形等。曲调轻松活泼,节奏感强,唱词由领唱者即兴随编。

  莲花舞 亦称“讨饭莲花”,流传于诸暨岭北乡一带。据传,北宋时,一帮商人从开封至诸暨岭北经商亏本,便编出莲花调,一路卖唱讨饭,以期返归故里。自此,遗下莲花舞。

  敬酒姑娘 系旧时富户婚礼时举行的一种礼仪性群舞。流传于上虞县小越一带。此舞一般在新娘婚后三天表演,俗称“做三朝”。表演时,以弦乐、打击乐伴奏,新娘率众伴娘(伴娘数4至10人,须偶数)作敬酒、放杯等舞蹈动作。此舞已多年不见。

  哑目连 俗称“哑鬼戏”、“台上太平会”,流传于上虞县崧厦、沥海、沥东、南湖等地,源于宋代哑杂剧。哑目连扮演者,表演时不说不唱,以目连号子、堂锣大钹和招军伴奏,用舞蹈动作交待剧情,中间插调男吊、调女吊和飞叉钉发等民间杂技。舞蹈内容取材《目连救母》中阎王发牌捉拿刘氏的情节,有20多场次。

  调无常 亦称“太平会”、“台下哑鬼会”,流传于旧绍兴府属各县。明、清以来,绍兴各地东岳庙庙会多上演调无常。内容为一支阴间执法队伍,捉住“罪犯”刘氏,令其受惩出丑,以宣扬惩恶扬善的主旨。

  太平舞 俗名“调五无常”,流传于绍兴地区各县。一般在农历七月半前后演出。扮演者6人,一人扮送鬼者(俗称“送夜头”),上穿白衣打半披(右上身赤膊),下着黑裤、草鞋;另5人扮无常,分“一黑”、“四白”,一律高帽、长衫、草鞋,腰束草绳,宽肩肥臀,长舌外露,“嘘嘘”作声,形象高挑可怖。黑无常俗称“死无常”,全身漆黑,高帽上书“天下太平”四字,脚画烂疮疤,背缚纸雨伞,手执绳索,腰插打狗棒,常作单腿跳跃旋转;白无常俗称“活无常”,一身雪白,高帽上书“一见生财”四字,手执破蕉扇、勾魂牌。无常舞动时,以多支“目连嗐头”伴奏,发凄厉长声。送鬼者右手食指顶米筛,筛上放一香炉,插有点燃香烛,一路快速转动,间作筋斗跳跃。5无常紧追其后,不断摆动道具,扭头摆臀,希图抢食米筛上供品。表演循例招摇过市,直奔郊外荒丘,躲入乱坟堆,然后卸装抹脸,分散悄悄回家。此舞意在消祸灭灾,保一方之太平。

  大头蜮 面具舞。流传于新昌、嵊县一带。扮演者30至80人左右。舞者戴大头面具,饰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在大锣、大鼓声中欢快跳跃行进。全舞无固定舞姿及队形变化。面具怪异硕大,夸张而不恐怖,特征鲜明并稍带幽默。

  扛私盐 流传于新昌县农村。明清时期,新昌交通阻塞,盐价高昂,百姓为避官商盘剥兼以谋生,多结伴至沿海产盐区扛盐,称“扛私盐”。扛盐者常遭兵匪拦劫,故多携械而行,并常有生死搏杀情事。《扛私盐》即为反映此种生涯的民间舞蹈。

  板凳龙 流传于诸暨、新昌等地。明代已盛行,为年节及庙会的主要活动项目。板凳龙的龙头,以竹 木为骨,布、纸反面描金贴彩;龙身以若干长凳板组成,凳板两端凿孔,插入木棒连接。凳 板称“桥”,全龙少则数十桥,多则百余桥,每桥以篾扎纸裱山水亭榭、草木鸟鱼或人物造 型。舞时,各桥由一人扛举穿阵,阵形有双元宝、单元宝、串九珠、五梅花、剪刀叉等。

  甩煞龙 流传于上虞小越地区。源于当地祈求天降甘霖、解救旱象之旧俗。“甩煞龙”以竹篾或藤条制骨架,共13节,每节龙骨下装4尺左右木柄,节间以麻绳连接 ;骨架外用黄布包裹,饰以红布鳞片;龙头亦用竹篾或藤条制成,龙嘴可开合,能旋动。舞 龙者身穿对襟衣,系布腰带,打绑腿。动作有拌龙身、跳龙、龙出洞、两头龙、龙舔鳞、盘 龙、游龙等。舞龙时用打击乐“大敲”伴奏。以舞动快速和富于连贯性而独具一格。

  抲蚰虫 流传于绍兴县马山、皋埠、齐贤和上虞县东关一带。旧时,农民痛恨蚰虫之类病虫害,每 年农历四、五月间,常于庙台演出此舞,以祈消灾丰收。扮演者两人。一饰“蚰虫精”,一饰“鸡山大帝”。“蚰虫精”着绿袄,戴特制面具,裹黑 色长褂,作残害青苗状。“鸡山大帝”上场捉害虫,边追边舞,直至将“蚰虫精”啄杀毙命 。其时,扮“鸡山大帝”者对观众喊:“蚰虫杀死,年成好哉!十三成半丰收罗!”全舞以“ 蚰虫精”独舞为主,“鸡山大帝”伴舞、道白及唱词。“蚰虫精”舞蹈动作有苏醒、梳洗、 照影、觅食、用计、扑食、下船、过渡、忘物、拜物、数罗汉、打扇、夸佛、骂佛、吞吃、逃命、伏法等18节。舞蹈贴近生活,自然朴素,节奏明快,叙事性强。伴奏以“小敲”( 即小锣、小钹)为主,“鸡山大帝”上场时,伴以粗犷的“绍锣”(大锣、大钹),音乐效果对比鲜明。

  水彩会 又名“蚌壳会”、“水漫会”,流传于上虞县。旧时,用以祈求神灵,避免水灾。扮演人数 不等。饰河蚌者,穿花衣,着红裤,踏花鞋,背蚌壳(竹框,绸布面,绘蚌壳纹理);饰乌 龟者,穿黑布衣裤,架龟壳(竹框,黑布面,绘龟壳纹理);饰虾、河蟹、田螺者,均负竹 制外壳,包布,涂具像色彩,着对襟衣。表演以蚌龟对舞为主。饰河蚌者多用旦角小步,饰乌龟者则多采小丑动作。

  三十六行 流传于绍兴等县农村,常于迎神赛会时表演。扮演者百人左右,化装为各色人物,与舞龙、 “打花鼓”、“扛私盐”等班社合作演出。三十六行班以纸扎骆驼或大旗先导,以10名背铳大汉护卫,继用4名“马刀”开路。全队 由领队串舞,队形有里龙阵、外龙阵、梅花阵等,接着分组登场。节目有《莲子行》、《卖 草囤》、《双看相》等,演毕换场活动。绍兴县农村演出“三十六行”时多用“清音班”,以笙、笛、琴、瑟、琵琶等奏《将军令》、《武辕门》等曲牌伴奏。

  打花鼓 流传于新昌一带。据传,系百多年前安徽凤阳艺人流浪至新昌姚宫时传入,融以姚宫的“三 十六行”,形成具有新昌特色的花鼓。此舞或插入“三十六行”舞中表演,或单独演出。扮演者3人,着戏装,分别担任花鼓女、花鼓男、花花公子等角色,表现花鼓女同花鼓男的爱情。花花公子则为插科打诨的反面角色。

  回头拜 流传于嵊县富润、崇仁、长乐、甘霖和博济等地。旧时,常于每年农历八月廿六、九月十六 、九月廿二、十月初六祭神时在祠、庙或街道广场演出。表演者全系男子,人数不一,多则百人,少则数十人。演出时皆头扎白毛巾,身着对襟排 纽白布衫,腰系红绸带,下穿白布大裆裤,脚登草鞋,手执香炉蜡烛凳(木制,凳面正中嵌置竹制八角亭,凳面一端可插香及蜡烛),在《柳青娘》乐曲伴奏下,作盘阵、出阵、一字拜等队形变化和动作表演,以示对社神的虔诚。

  童子痨 流传于新昌、嵊昌一带。旧时,农村盛行童婚,俏女子常嫁病残丈夫,造成终身遗恨,此舞 即取材于这一社会现象。扮演者2人,分别饰“童子痨”(青少年肺结核病患者)及其妻。饰“童子痨”者形容枯槁 ,自始至终均走“矮步”并作捧胸、咳嗽状,以示病情沉重、体质衰颓;其“妻”着旦角装,妆饰妖美但容颜悲戚。两人以《孟姜女》调对舞对唱,各叹身世不幸。

  哑背疯 即“哑子背疯婆”。流传于嵊县黄泽镇前良村一带。本为目连戏片断。哑背疯为独舞,表演者上身作疯婆(瘫痪妇女)打扮,扎黑头纱、套发髻,插五爪花、蜈蚣旗 ,戴耳坠,穿黑裤白袜,脚着缀红绒球的草鞋,胸前系以代表哑巴的假人形,组成哑巴背疯婆的夫妻双人形象。表演者既演疯瘫婆、又演哑巴,舞步有迈门槛、关门、搧扇、前倾步、平步、摇踏步、转身蹲步等,表现一对残疾夫妇互谅互助的淳朴感情,幽默风趣,生活气息 浓郁。演唱多为调腔曲调,且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伴奏用锣鼓而无丝弦乐器,随演员嗓 音自由定调。

  调五马 流传于嵊县广利乡逵溪村一带。原为民间舞蹈《竹马》,属当地庙会表演节目。50年代中期,《竹马》纳入戏剧《王昭君·雁门关》一折,改编为《调五马》。扮演者5人,分饰王昭君、黄龙、单于和二番将。饰昭君者头戴凤冠,身穿白绸宫装,着白 绸灯笼裤,蹬彩球绣鞋;饰黄龙者戴黑纱帽,穿状元袍,着白绸灯笼裤,蹬软底靴;饰单于 者戴皇冠,穿金色龙袍,蹬高底靴;饰番将者,戴番帽,穿黑色马蹄袖短褂,着黑绸灯笼裤 ,蹬软底靴。均执马鞭,骑竹马。表演时,以打击乐器和唢呐伴奏,先由昭君、黄龙表演“ 出塞”;继由单于、番将表演“出迎”,最后5人共同表演“近情”、“惜别”。

  跑竹马 流传于诸暨龙门乡、应店街镇庄院村和五一乡花园村等地。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演出5至6天。扮演者十数人至数十人不等,均身缚“竹马”(竹架制成马头、马尾,糊以彩纸,分缚腰前 、身后)。男戴头盔,穿铠袍,蹬高靴,武生妆;女穿百摺裙和对襟花袄,着绣花鞋,旦角 妆。表演前,以8面大旗开道,沿途鸣放铁铳,乐队吹奏“梅花”,击打锣鼓,导引扮演者 至关帝庙或祠堂祭拜关帝或祖先,尔后走乡串村进行演出。舞时,表演者手执马鞭,身骑竹马,穿梭回环,变换队形。队形主要有八角阵、蟹钳阵、对角阵、剪刀阵和元宝阵等。此舞 宋、元时已盛行,流传至今。

  舞狮 流传于绍兴地区各县。民国时期,新昌城乡有123个舞狮班社。每个班社12至20人, 按舞蹈与武术水平,以“狮皮”毛色分等:绿毛狮子,为初学新手所组班社;黄毛狮子,为 学成数年班社;杂毛狮子,为中等技艺班社;铁毛(黑毛)狮子,为具相当水平班社;红毛 狮子,系高技艺班社,俗称“强盗狮子”。新昌儒岙乡洪塘村、永丰乡下洲村的红毛狮子班 最为有名。表演者每狮两人,披狮皮,前者举狮头领舞。多为单狮舞,偶有双狮(一雌一雄)、三狮( 二大一小)舞。舞蹈分三段:先由耍狮人握系绳绣球引出狮子作“镇四角”舞;接着表演武 术,以示镇狮武力。武术表演分行拳与器械两个部分。行拳,有大洪拳、小洪拳、乜洪拳、 插山十六支、霸王拳、金锁拳、十四支等套路;器械,有大刀、单棒、双棒、三节棍、飞响 铃叉、单锏、双锏、铜锤、铁拐等。最后,耍狮者用绣球引狮搏击、嬉戏,直至降服。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大鼓、小鼓、大钹及目连嗐头等,音响气势雄壮 。此舞流传至今,但规模不及昔日之盛。

  舞牛 曾见于新昌县孟家塘乡王姆店村。作舞时,头尾各有一人钻入竹扎纸糊的“牛”下,模拟牛 的动态和习性,另一人扮演农民,作逗耍爱抚之舞,表现农夫与耕牛间的依依之情。此舞已濒失传。

  马灯 流传于上虞县汤浦镇一带。清道光年间盛行。一般在迎神赛会或元宵灯会时与走马灯、西瓜 灯、扇灯及万民伞同演,人数一二百人不等。马灯队由男女各6人组成,男子头包花巾, 系英雄结,穿对襟花袄,着灯笼裤,蹬绣球彩鞋;女子作花旦妆,穿绣花大襟袄,着彩色灯 笼裤,蹬绣球彩鞋。男、女表演者腰前身后均系“马头”、“马尾”,左手拎马颈,右手执 马鞭,在打击乐伴奏下,时而缓行,时而快步奔跑,舞姿健美。此舞流传至今。

  灯具舞 流传于新昌、嵊县一带。有船灯、花灯、马灯、龙灯四种。相传始于清代乾隆年间。灯具以 竹、木、纸精心编扎、裱糊、彩绘,内装彩灯,配合歌舞表演。今仍流传。

  仙鹤舞 流传于新昌大明市山头里村一带。扮演者两人,一扮仙童,一扮仙鹤。扮仙鹤者戴竹扎纸糊 仙鹤头套。表演时,仙童引出仙鹤,在锣鼓声中作种种戏耍动作,寄托消灾免祸、平安吉庆 的意愿。今已少见。

  仙鹤高跷 流传于上虞县崧厦张湖村一带。旧时,崧厦地区每年举办盛大迎神赛会,各村均有演出队伍 参加。张湖村民间艺人用踩高跷的舞蹈形式编成此舞。表演者10人(寿星一、仙鹤七、仙 童二)。饰老寿星者,戴面具,穿宽袖黄袍,持悬有葫芦的龙头拐杖;饰仙鹤者,戴纸糊仙 鹤头套,穿倒背衣裤,袖上缝有羽毛状布片;饰仙童者,戴紫金冠,穿紧身红衣裤。舞时, 老寿星率先,两仙童相随,其后跟七只仙鹤。老寿星舞动法尘,迈小步,仙鹤、仙童与之配合,按锣鼓节奏起舞与变化队形。

杂技

  大旗会 源于明代。流传于绍兴、上虞、新昌一带。大旗旗杆以特大毛竹或杉木制成,上端饰金银五彩旗顶,边插五彩小三角旗与丝绸飘带,旗身垂披彩色绫缎旗衣,上绣“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一类吉语。 大旗会一般在迎神赛会时活动,由20余名壮汉轮流扛抬大旗前进,旁有40余名擎旗好手跟随,拉纤、托竿,保持竿身垂直。旗后伴有舞龙、耍狮,挨村游行。

  抬阁 源于明代。流传于绍兴地区各县。抬阁,亦称“迎抬阁”,系由集镇所在地的大姓村发起、 附近小村参加的一种庙会活动。“抬阁”,为粗大木架,中插7至8米长两根木杠,身上部 横出若干铁条,上立身着戏装、饰演剧中人物的孩童。抬阁少者五、六阁,多至十数阁,分立诸如《桃园结义》、《龙凤呈祥》、《西游记》等戏剧人物。

  罗汉班 流传于新昌县青坛、南洲、岭脚、细心坑和山头等村的一种民间杂耍。按俗约,村内以7年为一期,招纳10余岁儿童10名为“小罗汉”,予以训练。然后与成年“大罗汉”组合活动 。民国35年(1946),新昌南洲罗汉班叠罗汉,曾“七代”同场。“罗汉”头扎绣花包巾,身穿排扣打衣和灯笼裤,脚着绣花缀红球薄底靴,缚阔幅腰带,作 武生俊扮。道具有长枪、盾牌、短刀、长刀、大刀、飞叉、流星、花棍、铁锏、三节棍等, 配有乐队。表演时,先由小罗汉串阵走队,有梅花阵、剪刀阵、穿花阵、盘龙阵等。接着, 众罗汉翻筋斗,出台(头手顶桌面翻过直立),转风阵(即戏曲中的“排头小翻”),鲤鱼 过滩(凌空跃过桌面),套箍(一人执竹箍,其余从竹箍中穿过),倒竖蜻蜓,翻桌角(手 点桌角,转体飞越),绕全桌(单手撑桌面,身绕桌面空转一周落地),龙吞口(一人立桌 上岔开双腿,其余从胯下穿过),背米(八仙桌上叠放一把高椅,上置大鼓,表演者立于鼓 面,手捧一畚斗白米,以凌空筋斗落地,畚斗内白米不能洒落)。然后,叠罗汉,有麒麟送子(两人搭肩为底,一小罗汉合掌盘坐或直立于上),走舞踏龟(9至10名罗汉,分3层 上叠,快步转圈),独背众人(一大罗汉负5小罗汉,端立不动),千手观音(分三组,每组1人负2人,排成一线,手前伸作各种姿态,组成多头多手佛像),六叶荷花(即“荷花 结顶”,分三组,每组1人负2人,围成一圈,上2人于腰际联手,组成6瓣荷叶状)。其后,表演武术。最后舞狮。舞狮有一节目名“狮子钻岩洞”,系由12人叠成两层,各以手 相接,虚拟“岩石”,舞狮者绕“石”钻转。

  沿索狮子 流传于新昌境内。现大市聚镇石板桥和沙溪乡真诏村尚存此班社。沿索狮子类似傀儡戏。主要道具有仙女、狮子(红雄、绿雌各一)、公鸡、蜈蚣、绣球 ,均以竹编为架,彩绸、色纸为面,油漆、金粉为饰。道具象形,“仙女”长约50厘米、“狮子”大如家猫、公鸡则与实物等大,腹中空,可燃烛。舞台由布幔围成,宽5至6米,表演者隐于幔内以黑色细绳牵动道具表演“狮子争绣球”、“公鸡啄蜈蚣”、“仙女下凡 ”等;亦有竖长竹竿,牵绳,使狮子缘竿而上作各种动作。夜间演出,则于道具内燃烛。演 出有伴奏,唱调一般为《孟姜女》。

  翻船 又名秋千船。流传于新昌、嵊县一带。新昌县三坑乡东田、大市聚及城郊均有“翻船” 班社。相传产生于明代,因道具为一色彩斑斓装有转轮的船,故得名。“翻船”长约7米 ,宽约1米,外用彩纸、彩球结扎装饰。船中装有转轮,轮档系硬木制成,上缚坐四名儿 童,扮两对童男童女,一人扮老艄公,立于船尾作划船动作,另一人隐于船内推动转轮前进 。“翻船”以锣鼓、唢呐、目连号子、丝弦乐等伴奏。

  大炮会与铳会 流传于绍兴地区各县。大炮会分檀树大炮会与生铁大炮会两种。檀树大炮会以新昌县新溪乡 者著称,生铁大炮会以新昌县东庄者著称。大炮与古代火炮相似,分别以檀木、生铁制成。 将炮固定于石墩,实以火药,点燃,发轰然巨响。铳会以新昌县镜岭镇溪西村者较有特色,30人左右扛数十杆茶花铳、4门小台炮、2门大抬炮,阵阵发射,为庙会表演壮威助兴。

  隔壁戏 即口技。流传于绍兴地区各县。

文物古迹

古文化遗址

  仙人山古文化遗址 位于马鞍乡寺桥村仙人山西南坡。面积约8000平方米。198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绍兴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发掘。有文化层二 :下层厚约60厘米,相当于良渚文化早期,距今约5000余年。出土陶器有夹砂红陶鱼 鳍形足鼎、泥质灰陶圈足盆、黑皮陶镂孔竹节把豆;石器有?、柳叶形镞等。上层较薄,相当于马桥文化阶段,距今约3500余年。出土陶器有夹砂红陶绳纹鼎,绳纹连体,绳纹鉴支子,条纹、方格纹、云雷纹、叶脉纹印纹陶器,多为凹底、圜底;石器有段?、半月形刀等,为凹槽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墩古文化遗址位于马鞍乡寺桥村马鞍山西北坡凤凰墩。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约4000年。面积约6000平方米,北濒杭州湾。198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绍兴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发掘。出土器物120余件。石器有镞、刀、凿、耜冠、钺、砺石等。玉器有管、珠、锥形饰、镯等。陶片有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和泥质黑皮陶,纹饰采用镂孔和附加堆纹手法,其余为素面,并发现红底黑彩的彩陶壶残片3片。 陶器有鼎、豆、罐、盆、盘、壶、瓮、器盖等,以横断面呈 “丫”形足的鼎、形式多样的豆和大圈足盆组成器物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旺遗址 位于江山乡后旺村西毛竹山上。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1973年,出土夹砂红陶鼎足和一批石器,其中有加工粗糙的石斧和磨光石钺。

  后郭渎遗址 位于沥东乡后郭渎村百沥河旁。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1973年,疏浚河道时发现。有文化层二:上层为春秋战国遗存,出土印纹陶器残片;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出土夹砂红陶残片和鼎足。部分陶片上饰有粗简的篮纹、弦纹、绳纹等。

  丁斗弄遗址 位于禹陵乡丁斗弄村东面。属春秋战国遗存。80年代 初,出土锛、锄、铲、削、凿、剑、矛等青铜器,杯、盅、碗等原始青瓷,罐、坛印纹陶器 以及纺轮、器盖和泥质灰陶残片。印纹陶纹饰有方格纹、米字纹。

  庙下古文化遗址 位于禹陵乡禹陵村。属西周遗存。50年代,于村西出土磨光石器和泥质灰陶。

  西施山遗址 位于东郊今绍兴钢铁厂址,古称美人宫,亦名土城。属春秋战国遗存。《越绝书》云:“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里丘土 城,句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女出于苎萝山。”1959年,西施山西南开掘河道,出土青铜器有锄、?、镰刀、削、剑和矛等,铁器有锄、?、镰刀等。1971年,绍 兴县文管会于西施山旁念佛桥附近发现厚约40厘米的文化层,出土印纹陶、原始青瓷和青 铜器。1974年,于西施山南出土青铜剑、矛,原始青瓷,灰陶杯和印纹陶与黑皮陶、灰陶残片。遗址未经发掘,内涵不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壶瓶山古文化遗址 位于陶里乡朝阳村壶瓶山南麓。属商至战国遗存 。面积约2万平方米。199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器物40余件。有文 化层三:商代文化层厚1米左右,出土泥质灰陶折肩罐、盆、三足盘、硬陶钵、壶等。西周 时期文化层厚40至80厘米,出土泥质灰陶罐、瓿、三足盘;印纹陶凹圜底器、夹砂陶釜 和鼎;原始瓷豆、碗等。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厚10至90厘米,出土原始瓷敞口实足碗、盅式碗,夹砂陶鼎,印纹陶罐坛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塘遗址 位于江桥乡江塘村虎鸟山麓。属西周至春秋遗存。出土斧 、刀、镞等磨光石器及罐、瓮等印纹硬陶器。印纹陶纹饰有折线纹、方格纹和回纹等。

  张岙遗址 位于陶堰镇张岙村义峰山门口畈。属春秋战国遗存。面积约1000平方米。70年代,出土罐、坛等印纹陶碎片。纹饰有方格纹、叶脉纹等。

  袍谷古文化遗址 位于袍谷乡里谷社村西。属战国晚期遗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1年、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绍兴县文管所两次发掘。 文化层厚40至60厘米。出土器物200余件,有陶器、原始青瓷、少量青铜器和石器。 多陶器,主要为泥质灰陶,其次为泥质黑陶及少量印纹硬陶、夹砂陶和泥质红陶。泥质陶质 地较疏松,火候不高,吸水性强,有罐、豆、鉴、盆、碗、盂、甑、器盖、网坠、纺轮、陶 拍、璜、鼎、支座等,器表多为素面,少数饰方格纹、弦纹、联珠纹和绳纹。印纹硬陶胎呈 灰色或浅红色,有坛、罐、盂等,外拍“米”字纹、菱格填线纹、细方格纹和麻布纹。原始 青瓷胎呈浅红或灰白色,釉色青中泛黄,易剥落,有钵、碗、盅、杯、匜等。青铜器有镰刀 和削。石器有刀和砺石,数量极少。此外,出土少量板瓦和半圆形筒瓦,瓦面有交错绳纹。还发现少量稻谷、甜瓜子和核桃遗核。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石遗址 位于富盛镇乌石村庙桥头畈。属春秋战国遗存。出土青铜矛、夹砂陶鼎及印纹陶罐、坛残片。纹饰有方格纹、回纹等。

  银山遗址 位于长山乡银山东麓。属春秋战国遗存。分布范围广。1977年,出土青铜锛、斧、镢、削、镰、剑、矛及印纹陶器与残片。纹饰多米字纹、麻布纹。

  水口山古文化遗址 位于璜山镇渎山村水口山南麓。属商至西 周遗存。面积2000平方米,出土石器有斧、锛、凿、镞等;陶器有夹砂红陶鼎足、泥质灰陶豆等残器,器表多素面,有少量篮纹、绳纹和席纹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湾青瓷窑址 位于禹陵乡禹陵村庙湾西小山南坡。属东晋至五代遗存。遗物散布面积约500平米,堆积层厚约50厘米。出土东晋豆、盆、盘、钵、四系 罐及唐代圈足碗、珠足砚等。胎色灰白,外施青釉。器表多素面,少数器物口部有褐色点彩 。窑具有盂形锯齿口间隔具和匣钵。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梧桐青瓷窑址 位于东湖镇桐梧村西缸窑山南坡。属五代遗存。面积约800平方米。出土器物多为盘、碗。胎色灰白,釉色青绿莹润。器表用划、剔、印手法 饰花卉、飞禽图案。窑具为垫圈和匣钵。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堡印纹陶窑址 位于上蒋乡东堡村庙前山东北坡。属春秋战国遗存 。面积约1400平方米。出土罐、坛等。胎呈褐色。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口沿经慢轮修整 。器表拍印方格纹、回纹、菱形填线纹、复合纹及麻布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户印纹陶窑址 位于富盛镇万户村渡桥头山南坡。属春秋战国遗存 。面积约800平方米。出土坛、罐等。器表拍印方格纹、网纹和回纹等。

  吼山原始青瓷窑址 位于皋埠镇吼山村吼山东坡。属春秋战国遗存。 面积4000平方米。出土器物多为碗、钵、盘。轮制成形。胎质细腻,呈灰白色。外施青 黄色薄釉。窑具为扁圆形托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倪家溇原始青瓷和印纹陶窑址 位于富盛镇倪家溇村陈灶户山西麓长竹园。属战国遗存。遗物散布面积东西宽20米、南北长200米。出土原始青瓷、印纹硬 陶碎片、扁圆形托珠和红烧土等。窑址南部有南北并列龙窑遗址2处。1978年试掘出龙窑1座,全长不足6米,宽2.42米,为早期龙窑。窑内有原始青瓷和印纹陶残片,窑床旁有原始青瓷和印纹陶混合堆积,证实该窑同时生产原始青瓷与印纹硬陶。原始青瓷有碗、盘、碟、钵和器盖等,胎色灰白,器形规整,器物内底有细密的螺旋纹,外底留切割线痕, 轮制成型,器物内外施青中泛黄薄釉。印纹陶有罐、坛一类贮盛器,外拍米筛纹、米字纹、杉叶纹、粗麻布纹、席纹和回纹等,亦有上腹拍米筛纹,下腹饰粗麻布纹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官山青瓷窑址 位于夏履乡新民村东北车水岭下陶官山东坡。属三国至晋遗存。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器物以碗、碟为主,还有壶、罐、盆、钵等。胎色 灰白或灰色。胎质细腻,外施青釉,呈青色或青灰色。器表多素面,部分肩腹部饰波纹或方格纹网带。窑具为筒形、钵形垫座,盂形锯齿口及三足支钉间隔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娄家坞青瓷窑址 位于兰亭镇娄家坞村畚箕窝山北坡。属西晋遗存。 面积1500平方米。出土碗、罐、壶等。胎质细腻,呈灰白色。施青绿色釉,均匀纯净。 罐、壶肩部饰斜方格网纹带。窑具为盂形锯齿口等。

  九岩青瓷窑址 位于钱清镇九岩村九岩桥旁土丘。属西晋遗存。30 年代,陈万里至此调查,获碗、洗、狮形插座、虎子、灯盏、鸡头壶等,其所著《瓷器与浙江》有记。1992年,文物部门复查,见窑址保存尚好。出土瓷器胎色灰白,外施青釉,间有青中泛黄。窑具为喇叭形垫座和盂形锯齿口间隔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车水岭青瓷窑址 位于夏履乡新民村东北车水岭北坡。属东汉遗存。 遗物分布面积约1200平方米。出土?、罐、壶等。胎质细腻,呈浅灰色,釉色青中带黄 。瓷?器表拍回纹、菱格填线纹等。窑具为筒形垫座。

  官山青瓷窑址 位于平水镇上灶村西南官山南坡。属五代至北宋间遗存。面积1400平方米。出土碗、盘、粉盒、砚、执壶、罐、枕、盏托、研磨具等。胎质细腻,呈灰白色。外施青绿釉,间有青中泛黄,釉面莹润。纹饰以刻划花为主,亦有镂雕飞蝶、鹦鹉、秋菊、莲荷和缠枝花卉等。窑具有匣钵和垫圈。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倪家溇釉陶窑址 位于富盛镇倪家溇村瓶窑山西坡。属宋代遗存。面积约2800平方米。出土油盏、碗、瓶等。胎色深灰,质地较粗,外施褐釉。

  李家山商代印纹陶窑址 位于百官镇西南严村李家山北坡。属商代遗存。1984年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共清理6座窑床。一座为马蹄形,其余均为龙窑。龙窑长5.20米、宽0.90米,为我国现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龙窑。窑旁出土印纹陶罐、坛残片145片,其中硬陶127片、泥质陶18片。纹饰有编织纹、回纹、云雷 纹、绳纹、弦纹等。其中一块云雷纹碎片胎壁起泡,表层有“爆汗釉”。

  小仙坛青瓷窑址 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四峰山东北坡小仙坛。属东汉遗存。出土?、壶、碗、洗、罐、五管瓶等。器表拍印杉叶纹、三角纹、窗棂纹、麻布纹、方格纹,或刻划弦纹、水波纹等。胎质灰白。釉色有淡青、青绿、青灰、青黄等,光亮匀润。 测定烧成温度为1310±20℃,吸水率为0.28%,抗弯强度为每平方厘米710公斤,氧化铁(Fe2O3)含量1.64%,达到现代瓷标准。窑具有大圆饼形和喇叭形垫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乌贼山青瓷窑址 位于上浦镇渔家渡村大乌贼山西坡。属东汉遗存 。出土罐、壶、虎子、五管瓶、洗、碗、钟等。施黑色酱褐色和酱黄色釉。器表用拍印、刻 划、堆塑等手法,饰窗棂纹、叶脉纹、方格纹、水波纹与席纹等。窑具有圆饼形、喇叭形垫座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夏家埠青瓷窑址 位于联江乡夏家埠村鞍山北麓。属三国遗存。1977年,局部发掘,出土龙窑1座,长13.32米、宽2.10至2.40米。窑室分火膛、窑室、排烟坑三部分,遗有大量窑具及烧成品。器物多为碗、罐、壶等。胎质坚密细腻,白中泛灰。器表施青釉,匀润光亮。窑具为喇叭形支座、三足支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青瓷窑址 位于上浦镇大善村凤凰山麓。属三国至西晋遗存。 出土碗、盘口壶、罐、钵、碟、虎子、洗、樽等。胎质灰白细密,釉色以青绿为主,青黄次之,釉面匀润光亮。器表用堆塑和模印法饰网格纹、弦纹、联珠纹、蕉叶纹、铺首、鸟兽和乐伎。窑具有三足支钉、盂形齿口间隔具、盆形垫座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岭青瓷窑址 位于皂湖乡罗岭村西北多主山西坡。属西晋遗存。出土碗、盘口壶、罐、钵、洗、水盂等。胎质坚实,施釉均匀,以青绿为主,亦有绿中闪黄或闪灰者。纹饰有网纹、弦纹、联珠纹、铺首等。窑具为盂形齿口间隔具、喇叭形支座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晾网山青瓷窑址 位于梁湖镇华光村晾网山南坡。属西晋遗存。出土盘口壶、水盂、洗、狮形器、鸡首罐、碗、钵等。胎质灰白坚实。施釉均匀,釉色以青绿、青灰为主。器表饰网纹、弦纹、联珠纹、铺首等。窑具有盂形齿口间隔具和喇叭形支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湾头青瓷窑址 位于龙浦乡湾头村狼夹岙山和叶家山之间山岙两坡。属唐代遗存。出土蟠龙罂、多角瓶、水盂、碗、钵等。胎质灰白,坚实细腻。釉色多青黄,次黄褐色,施釉均匀。器表以贴花为主,部分器物刻有铭文。窑具为喇叭形、直筒形支座等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凌湖青瓷窑址 位于联江乡凌湖村窑山南坡。属唐代遗存。出土罂、注子、罐、钵、碗、灯盏等。胎质坚密,胎色灰白。通体施釉,釉色黄、青、青黄3种,色泽匀润。蟠龙罂颈部贴龙,碗、钵类器物大多素地无纹。窑具以喇叭形支座为常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甲仗青瓷窑址 位于上浦镇甲仗村。窑址分布于寺山、立柱山、道士山和盘口湾等处。属五代至北宋时期遗存。遗物堆积以寺山为最丰厚。出土器物多碗、盘, 另有碟、灯盏、罐、注子、盅、盏托、熏炉、盒、兽形枕等。胎呈灰白或浅灰白色。釉色大 多青绿,亦有淡青、青黄等色,器表用刻划和剔刻法饰萱草、牡丹、卷草、云气、蝴蝶、鹦 鹉、花鸟和荷叶小龟纹等。窑具有垫圈和匣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面青瓷窑址 位于长乐镇马面村西缸窑背面南坡。属五代遗存。面积2000平方米。出土器物以圈足敞口碗为主,盘、罐、壶次之。胎色灰白,外施青釉。碗内壁刻划弧线纹。窑具为匣钵。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柁山坞印纹陶窑址 位于阮市镇柁山坞村前山咀和后山咀。1981 年发现。属春秋战国遗存。遗物分布面广,堆积层厚0.4至0.6米。出土器物多为印纹硬陶罐、坛。器表拍饰米字纹、网纹、方格纹、席纹和米字与波形组合纹等。胎体呈暗红色或灰褐色。质坚硬。还有少量原始瓷碗和筒形罐,胎质细腻,器底较厚,内底有螺旋纹,釉色青中泛黄,釉层较薄。碗口沿饰对称的“S”形堆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檀印纹陶窑址 位于阮市镇下檀村凤山南麓。1979年发现。属春秋战国遗存。遗物分布面积约1500平方米。堆积层厚0.40至0.60米。出土器物多为罐、?、坛等盛贮器。胎呈暗红或灰褐色,质坚硬,叩之声脆。纹饰有米字纹、方格纹、复线方格交叉纹、回字纹、网纹和席纹等。少量陶片表层有爆汗釉,无光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枫山坞青瓷窑址 位于湄池镇渔村枫山坞峡谷口。1983年发现。属东汉遗存。遗物堆积层厚0.70至1.50米。出土器物多为壶、罐、?、瓿。外施黄褐或青绿色薄釉。壶耳面拍印杉叶纹,器外壁饰弦纹和水波纹。伴出网纹、梯形纹釉陶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排山坞青瓷窑址 位于高湖乡大联村排山坞东麓。1983年发现。 属唐代遗存。龙窑依山而建,长25米、宽3米左右。窑前有取土、用水和制作遗存,保存完好。瓷片堆积层厚0.40至0.80米,分布范围2000平方米。出土器物多为碗、 盘、盏、盘口壶。胎色灰白,细腻坚密。外施青釉,微泛黄色,晶莹滋润,外底部无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孤坟仓山青瓷窑址 位于双桥乡廿里村尖坑弄孤坟仓山南坡。1983年发现。属唐代遗存。龙窑。窑头与前段已辟为耕地,后段保存完好,残存12米左右。 遗物分布面积约1500平方米,堆积层厚0.60至1.20米。出土器物多为敞口平底 大盘、碗和?。盘口为喇叭形长颈,施青釉,微泛黄色,釉不及底。窑具有筒形垫座和圆形垫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骆家桥青瓷窑址 位于新枫乡骆家桥村南面。1979年发现。属宋代遗存。堆积层厚2至3.50米。出土器物有碗、罐、壶、瓶。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故居

  王羲之故宅 位于蕺山南麓西街。嘉泰《会稽志》:“王羲之宅在山 阴县东北六里,旧传戒珠寺是也。旧经云,羲之别业,有养鹅池、洗砚池、题扇桥存焉。今寺有右军祠堂。”又《戒珠寺》条载:“本晋右将军王羲之故宅,或曰其别业也。门外有二池,曰鹅池、墨池。其为寺不知所始。”寺内建有卧佛殿、上方院、竹堂、雪轩、宇泰阁等 ,“皆一郡登览之胜”。宝庆《会稽续志》:“寺初名昌安。唐大中六年改戒珠。”今存山门、大殿和东厢等建筑,系民国13年(1924)重建。坐北朝南,背依蕺山,占地1470平方米。大殿面宽25.80米、进深16.60米,柱础硕大。殿内存有清咸丰、光绪年间捐资修寺石碑4方。1983年,重修山门、大殿与寺前墨池。殿内陈列王羲之史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故居遗址 位于北海桥东南侧王衙弄与假山弄之间,为明兵部尚书王守仁迁居绍兴时府第。嘉庆《山阴县志》录马如龙《王阳明祠碑记》云:“先生世居山阴,后徙姚江。其里居旧有专祠,以奉尝,岁久陟剥不治。太守李君崇尚文教,倡率僚属士绅,重为修建。”故居原称“伯府”,建筑十分讲究,梁架均用楠木,太平天国时焚毁 。今存石牌坊、饮酒亭、王衙池和观象台。石牌坊在王衙弄,原为四柱三间,现存三柱二间 ,残余部分高3.80米、宽6.60米。其侧为饮酒亭,又称王家台门,坐西朝东,面宽 五间,占地96平方米。王衙池,在前二者南侧,又名碧霞池。乾隆《绍兴府志》:“在承 恩坊,王守仁室内。”池长35米、宽25米。观象台,在假山弄,传为王守仁观星象处。 平面呈长方形,四周用石块围砌,上覆土,长53米、宽17米、高2.35米。

  青藤书屋 位于前观巷大乘弄。原名榴花书屋。明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故居,明末画家陈洪绶亦曾寓居于此,为我国“青藤画派”发祥地。乾隆《绍兴府志》: 青藤书屋,旧志,在府治东南一里许,前明徐渭故宅。郡人平午村笔记云,青藤生于天池之旁。天池在前观巷,泉源清冽。明董《青藤书屋记》云:“书屋在县治南,有巷名观巷, 右即其址。正德辛巳徐山人生于是,青藤其所手植。”“藤下一池,方十尺。池上近北横一小平桥,桥承以柱,桥上覆以石,台上可为亭。额曰‘天汉分源’,背即颜曰‘自在岩’; 题台下双柱曰‘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背复题曰‘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 户孕江山’;题承桥之柱曰‘砥柱中流’。皆自书,是所谓天池也。”“暨阳陈洪绶识其处曰‘青藤书屋’。后施氏从潘氏售而有之,治茀为庐,请董瑒扁曰‘ 孺子下榻处’。”“又勒于面藤之壁曰‘潄藤阿’。”清乾隆间,陈氏购此屋,整修后列青藤八景。其中天池、潄藤阿、自在岩系明代遗存,另五景均系移入他处徐渭遗迹而成。60年代整修一次。1980年复加整修,基本恢复原貌。今青藤书屋入门有小竹园和假山一座,山墙上嵌徐渭手书“自在岩”刻石一方。书屋系石柱砖墙硬山造木格花窗平房,共两室。前室南向,窗外有小天井,天井西首栽青藤一株。窗下 有石砌水池,即“天池”。池中置方形石柱,镌徐渭手书“砥柱中流”四字。室中悬徐渭画 像及其手书“一尘不到”,并陈洪绶题“青藤书屋”匾。东壁嵌“天池山人自题像赞”刻石 ,上镌徐渭50岁时小像。西壁树清阮元题撰《陈氏重修青藤书屋记》碑一方。内室北向, 陈列徐渭书画作品。书屋占地467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元忭故居 位于人民路。台门坐北朝南,现存正屋与后宅房各三间 ,中间天井,两侧有厢房。台门斗及门前建筑于1989年拓宽人民路时拆除。

  刘宗周故居 位于延安路。俗称刘家台门。台门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三进,均为五开间,第三进为楼屋。一说刘宗周故居在今西小路。

  姚启圣故居 位于鲁迅路。现称姚家台门。台门坐北朝南,门厅及主轴线上所有建筑均圮,仅存基石。门厅西,存朝东石门框。主轴线两侧房屋,尚有存留。

  章学诚故居 位于辛弄。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屋面。过天井为三间楼屋。后门面塔山。后墙东与北墙西南各有界石一块,上刻“章界”二字。

  李慈铭故居 位于胜利路锦鳞桥下黄花弄。已毁。西郭下岸原李家台门为李慈铭祖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军进驻绍兴时毁。

  赵之谦故居遗址 位于东街。原有建筑五进,坐北朝南。70年代拆除,改建为绍兴县文化馆,现为绍兴县小百花越剧团驻地。今存水井一眼,井圈八角形,高0.47米、边宽0.31米。

  蔡元培故居 位于笔飞弄。晚明建筑,第三进座楼为清中期所建。东次间楼上为蔡元培居处。故居占地162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厅、大厅和座楼。1987年修复门厅、大厅及厢房。第一进门厅,东向;门楣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大厅南向,与厢房均 陈列蔡元培史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秋瑾故居 位于和畅堂。清代建筑。坐北朝南,背依塔山,共五进, 占地680平方米。第一进门厅,门楣悬何香凝题“秋瑾故居”匾额。西次间为当时外地革 命党人来绍居留处;第二进自西向东依次为会客室、客厅、餐厅与秋瑾卧室,卧室后壁夹墙内有小室,系秋瑾密藏文件及武器处;第三进为其兄嫂住处;第四进为其母住处,今陈列秋瑾史料;第五进厨房,前有井。1979年重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故居 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清代建筑。周家新台门坐北朝南,面积1125平方米,砖木结构,共六进,为周家聚族而居之处。鲁迅家住台门西首第三、四进。民国7年(1918),周氏族人共议将新台门和百草园售与朱姓。朱家拆 建后,存西首第四进楼屋2间及第五进平屋3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基本恢复旧观。第三进西侧楼下为鲁迅卧室。第四进东首楼下前半间为小堂前,系会客用餐之处,后半间为鲁迅母亲住房;西首楼下前半间为鲁迅继祖母住房,后半间作过道,出过道北侧平屋为灶间。现均按原状陈列。鲁迅故居还包括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祖居 位于劳动路。明晚期建筑。南向砖瓦平房,三间三进。 周恩来祖上世居于此。清康熙三十八年(1698),周懋章之妻王氏寿至百岁,巡抚授“ 百岁寿母”匾,故又称“百岁堂”。民国28年(1939)3月,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 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分至绍兴,于此接待亲友及各界人士,书写多幅抗日题词,并填写家谱。第一进门厅门楣悬陈云手书“周恩来祖居”匾额;第二进为大厅;第三进原为楼屋,1956年毁于台风,改建平屋。二、三进均陈列周恩来史料。1978年整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范文澜故居 位于龙山后街。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共三进,均为平 屋,占地891平方米。第三进面宽12.70米、进深10.90米,其西次间为范文澜居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建功故居 位于人民路。民国建筑。民国20年(1931)购入 。故居三间两进,相向而建,为四合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390平方米。第一进东次间为陈建功书房兼卧室,留存陈氏所用写字台、藤椅和书柜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游故居遗址 位于鉴湖乡塘湾村。村在行宫、韩家、石堰三山环抱之中。陆游曾居山阴鲁墟云门山草堂,南宋乾道二年(1166)迁居鉴湖三山西村。嘉泰《会稽志》:“三山在县西九里”,“今陆氏居之。”乾隆《绍兴府志》:“陆放翁宅,《山阴县志》:宋宝谟阁待制陆游所居,在三山,地名西村。《于越新编》:山在府城西九里鉴湖中,与徐瓶鼎峙,陆游所居。”陆游《居室记》云:“陆子治室于所居堂之北,其南北二十有八尺,东西十有七尺。东西北皆有窗,窗皆设帘障视,晦暝寒燠为舒卷启闭之节。南为大门,西南为小门,冬则析堂与室为二,而通其小门以为奥室;夏则合为一,而辟大门以受凉风。”“舍后及旁皆有隙地,莳花百余本”。陆游《怀鉴湖故庐》诗云:“临水依山偶 占家,数间茅屋半欹斜。云边腰斧入秦望,雨外舞蓑归若耶。从宦只思乘下泽,对人常悔读《南华》。病来更怯还乡梦,频煮廉泉试露芽。”故居今圮,仅存葫芦形小池,人称陆家池 。1985年11月,陆游诞辰860周年,于池西南侧立碑,阳面镌“陆游故居遗址 一 九八五年九月朱东润敬书”,碑阴刻陆游故居史料。

  徐锡麟故居 位于东浦镇孙家村。晚清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共三进,占地1133平方米。第三进座楼西次间楼下为其出生处,东次间楼上为其卧室 ;第二进大厅西侧有“桐映书屋”,二楼二底,为徐锡麟少年时读书处。1989年修复。1990年,大厅陈列徐锡麟史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成章故居 位于陶堰镇陶堰村西上塘自然村。清末建筑。故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间二进,占地407平方米。第一进门厅单檐硬山顶;第二进座楼,系以陶成章抚恤金翻建。两进中间以天井分隔,东厢有平屋四间。厢房南首第一间曾作陶氏书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邵力子故居 位于陶堰镇市前街。民国建筑,坐北朝南。原规模较大 ,系邵氏族居处。今分为二。一处为邵力子诞生处。砖木结构,三间两进,占地358平方米。第一进门厅,单檐硬山顶;第二进座楼,宽三间。两进之间设仪门、天井,两侧设厢楼 。今为陶堰小学校舍。一处为平屋两间,结构简单,占地48平方米。

  竺可桢故居 位于原绍兴县东关镇(1954年8月划属上虞县)建东西路。晚清建筑。坐南朝北,自北而南依次为门屋、厢楼、披屋,均系穿斗式结构,占地250平方米。第一进门屋面宽二间,系二层楼房。东侧楼上为竺可桢诞生处。1989年10月修复,陈列竺氏史料。门楣今悬沙孟海书“竺可桢生平简史”匾。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叶天底故居 位于谢家桥乡谢家桥村。故居为四合院式普通民宅,有座楼与两厢。座楼南向,五开间,通面宽18.60米、进深8.90米,硬山单檐式。前檐设重檐走廊,并构通左右两厢。两厢系简易披屋,各两间,其中南侧间相向对开东西门。院落前今立钱君匋书“叶天底烈士纪念碑”一方。1986年6月修复。今辟为纪念叶天底陈列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金发故居 位于广利乡董龙岗村。王氏祖上原居嵊县城关,清初,因恶清而避居于此。故居为晚清建筑,封闭式四合院,两进五开间,相向而建,两侧配置厢房,均为穿斗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占地40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面宽20.50米、进深7.90米。大门设于第一进北端,门额楷书“居之安”三字。王金发原住第二进南侧次梢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寅初故居 位于浦口镇中街。晚清建筑。坐北朝南,共三进,均为穿斗式砖木结构楼房,占地604平方米。第二进西次间楼下为马寅初出生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洪绶故居遗址 位于新枫乡陈家村。故居旧名“宝纶堂”。宣统《诸暨县志》:“宝纶堂在忠勤堂(陈洪绶曾祖父明扬州参军陈鹤鸣故宅)右,老莲先生故居 。”旧有团栾居、搴霞阁、写经轩、曼殊室、七樟庵、借园、遗楼等,今尽圮。仅石柱础、石坪与水井尚存。旁有三间三进硬山造平屋,俗呼“光裕堂”。光绪《诸暨县志》:“光裕堂,陈鹤鸣建。鹤鸣子广东布政使陈性学著有《光裕堂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文庆故居 位于赵家镇泉坂二村。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今存四楼四底,通面宽14米、通进深10米,重檐楼屋,风火山墙,硬山顶。1981年、1985年修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寿华故居 位于赵家镇泉坂二村。晚清建筑。坐北朝南。重檐楼屋三间,前有天井,东西有耳房各一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特产

种植类

  绍兴兰花 主产于绍兴县漓渚、棠棣一带。绍兴是中国植兰最早的地方之一,素称“兰花故乡”。南宋宝庆《会稽续志》载:“兰,《越绝书》曰:句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兰渚山,句践种兰之地。”兰渚山,在今漓渚兰亭,仍以盛产春兰而驰名中外。

  上虞魁栗 为板栗之一种,以粒大而名曰“魁栗”。分布于上虞境内31个乡镇,尤以岭南、陈溪、下管、清潭、覆卮五地最为集中。清嘉庆《上虞县志》载:“虎爪栗其粒特大,珠栗粒圆,毛栗粒细而扁。”魁栗成熟时,其外壳开裂,形似虎爪。上虞魁栗,以粒大、壳薄、色艳、味甜著名,被列为中国板栗8个优良地方品种之一。

  新昌小京生 俗称小红毛花生,以新昌县大市聚、红旗、孟家塘、西郊等一带黄土低台地生产的为最佳。新昌小京生花生,于清朝末年从北京引进,民国初期,就驰名于国内外。其特点是壳薄光泽,香而带甜,油而不腻,松脆爽口,色香味俱佳。

  诸暨银杏 主产于冠山、应店街和五洩林场等地。枫桥镇银杏树下村,旧有“银杏街”之称。诸暨银杏,明万历《绍兴府志》已有记载。清宣统《诸暨县志》载:“邑银杏街有树二株,皆荫可数亩,地遂以名。其实曰白果,有壳,中似杏仁,白嫩而耐味。”诸暨银杏,有大梅核、葡萄果、卵果佛手、圆底佛手、橄榄果、大马铃等6个品种。为全国特有的稀有果树之一。

  枫桥香榧 主产于东溪乡钟家岭一带,唐代已享盛誉。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曾称之为“木之奇哉,有稽山之海棠榧桧。”钟家岭地处会稽山脉中段。枫桥镇上,明、清时代已有香榧加工工场和经销商店,品种有细榧、圆榧(木榧)、芝麻榧等。枫桥细榧,一名“薄壳香榧”,具有壳薄、肉满、味香、质脆等特点,是香榧中最佳品种。

  绍兴大菱 又名芰菱,盛产于鉴湖水域。鉴湖栽菱,唐、宋时已很普遍。唐越州诗人朱庆余《南湖》(即鉴湖)诗云:“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以罗纹菱为最佳,产于绍兴城东南罗门畈一带河、塘中,菱皆四角,皮呈绿色,极为鲜嫩。绍兴大菱中的名品,还有余渚小白菱,又称馄饨菱,果皮绿白,肩角上翘,腰角下弯,壳薄肉厚,属迟熟品种;洋江“驼背白”,产袍谷洋湖,果皮绿白夹红,肩部高隆,果型较大,收获期略早于小白菱。

  兰亭水蜜桃 主产于兰亭镇王家坞村。漓渚区福全和兰亭一带,早在宋代就以产桃著名。南宋嘉泰《会稽志》载:“今镜湖之西,如花泾、容山诸处,弥望连岗接岭皆桃李,略无杂木。方春时,花盛发,如锦绣裹山谷,照水如云霞,慌〔恍〕然异境。”今兰亭水蜜桃品种,于20年代末,由奉化三十六湾引种变异而自具特色。有白凤、玉露、企园三个名品,其中玉露桃个体最大,品质尤佳。

  二都杨梅 主产于上虞县横塘乡杨家溪至陈家一带。以此处旧属上虞二都名。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载,杨梅“产不一处,出县北杨家溪尤佳。”民国21年(1932)《建设月刊》载,其时五圣乡(今横塘乡)杨梅产量已达65万市斤。二都杨梅分白、红两种。白者,称水晶杨梅,又名白沙杨梅,果大,呈白玉色,多汁,柔软,味甜稍酸,在浙江历次杨梅评比中夺魁,被《中国果树史与果树资源》列为中国杨梅9个地方良种之一。红杨梅,有早种大水红、立夏盘等多种,以色艳、颗大、肉厚、汁多、酸甜适度著称。

  盖北葡萄 主产于上虞县盖北乡,以及联江、汤浦和三汇等地。上虞栽培葡萄历史悠久。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载:“今虞邑有紫葡萄、水晶葡萄两种。”民国36年(1947),盖北乡盖山村农民陈三元,从上海万国博览会上引进“甲洲三尺”葡萄新品种,保留至今。1967至1989年,又先后引入新品100多种,其中巨峰和红富士为主栽优良品种。

  新昌牛心柿 因果实形似牛心名。主产地在新昌县大市聚镇和红旗乡。南宋嘉泰《会稽志》载:“柿之别亦多,今会稽所产,有红柿、牛心柿、胭脂柿、绵红柿、八月白柿、重晕柿、花柿、木柿、丁香柿及长红、团红、白红之名。又有绿柿,会稽谓之椑。”新昌以产牛心柿驰名。

  诸暨红心李 诸暨李品种很多,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诸暨有井亭李。”清宣统《诸暨县志》注:“邑产黄蜡李、夫人李、紫末李最多。”红心李为诸暨李的品种之一,已有数百年栽培史。名闻遐迩的舟山金塘李,便是100多年前由诸暨红心李引种而成。

  诸暨短柄樱桃 为诸暨传统名果之一,因其果柄较短名。清宣统《诸暨县志》载:“诸暨产樱桃最佳。”

  诸暨花红 亦名沙果、林禽。主产诸暨宜东、城西、五洩、草塔、外陈等乡镇。明隆庆《诸暨县志》载:“花红邑产。”明万历《绍兴府志》载:“林禽与李绝相似但差小,王右军帖中所谓来禽也。”清及其后,诸暨栽培花红极广,产量、质量均为全省之冠,在沪、杭一带甚得赞誉。后因种种原因,花红树遭大量砍伐,濒临绝种。

  新昌香料烟 为新兴名优特产。1951年自土耳其引进,在荷花塘村试种成功后,逐步取代原来的黄晒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全国香料烟的主产县。

  新昌白术 又名浙术,是中药中著名的“浙八味”之一。主产于新昌、嵊县。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白术,枪蓟也,吴越有之。”明万历《新昌县志》载:“白术出彩烟山,即本草所谓越州术也。今山背遁山亦出。”新昌白术,皮微褐,肉纯白,以“田鸡形”为佳。

  上虞角竹 主产于会稽县(今属上虞县)长塘、樟塘、长山等乡和汤浦镇。元代李衍著《竹谱详录》载:“角竹出越州诸山,亦紫竹之类。但色淡,如牛角,故名。其质坚硬。”清康熙《会稽县志》亦云:“角竹,节高而疏,笋味淡,有斑色。”

  诸暨小木漆 系人工栽培之家漆树。主产于诸暨大西区,并遍及陈蔡、璜山、牌头、浣纱、枫桥、湄池、三都等地。清宣统《诸暨县志》载:“邑西乡山多漆树,土人割树汁为髹器之用,谓之生漆。亚于徽漆。”

养殖类

  越鹅 亦名绍兴白鹅,主产于绍兴县柯桥、皋埠、新二、马海等乡镇及上虞、诸暨、嵊县等地。绍兴养鹅历史悠久,《晋书》中即有王羲之“以字换鹅”记载,清康熙《会稽县志》亦有“右军浴鹅”之说。

  越鸡 旧时以城内卧龙山东麓所养为著。相传吴越王钱弘倧让位于其弟弘俶后,迁居越州,置园亭于卧龙山,饲养花鸡,朝夕赏乐。越鸡个体肥大,肉质细嫩,鸡骨松脆,含脂肪量少。

  绍兴麻鸭 因鸭毛呈麻褐色带黑斑而得名,又因主要产于绍兴,故亦称“绍鸭”。绍兴养鸭,宋代就很普遍。陆游《稽山行》即有“陂放万头鸭”之句。民间素有“种稻酿酒,酒糟养鸭,鸭粪肥田”习惯。绍鸭体躯狭长,蛇头暴眼,嘴扁颈细,背平腹大,臀部丰满,形似“琵琶”。

  嵊县花猪 主产于嵊县、新昌两县。相邻的上虞、绍兴、天台、奉化、余姚等县(市),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嵊县花猪因产区不同,命名不一,产于嵊县三界镇地域的称“蒋岩桥猪”,产于嵊县猪娘岭一带称“富润猪”;产于新昌的称“新昌猪”;产于上虞的称“章镇猪”。1960年浙江省猪种普查时,统一定名为“嵊县花猪”。

  新昌长毛兔 民国时期开始饲养,后逐步普及全县。饲养品种,多为本地长毛兔,系德、英、法、安哥拉长毛兔杂交繁殖而成,俗称西杂兔。其兔产毛量高,毛质长、细、白、松、净、耐用,有特种纤维之称。兔毛制品色白如雪,光泽柔和。特织毛衣,面有浮毛,蓬松如雾,十分美观。

  绍兴河蟹 亦称螃蟹、毛蟹、大闸蟹、清水蟹和中华绒螯蟹。绍兴历史上,曾有螃蟹覆野为灾。南宋嘉泰《会稽志》载:“会稽往岁有蟹葘,小蟹无数相虯结,大如三斗器,随潮入浦,散入濒海诸乡,食稻为尽,螟蝗之害不加于此。”明嘉靖十五年(1536)兴建三江闸,河海隔绝,亲蟹入海和蟹苗入河减少,螃蟹资源下降。

  绍兴鳜鱼 绍兴民间又称“紫花鲈鱼”。系野生鱼类,广布整个绍兴平原水网。宋陆游诗中,即有“新钓紫鳜鱼”句。鳜鱼体侧扁,背隆起,呈青黄色,具黑色斑纹,鳞细小,性凶猛,喜食鱼虾。肉质细嫩,味鲜美,无毛刺,营养丰富。绍兴传统名菜“清蒸鳜鱼”,历来被视为宴席珍品。

  绍兴河鳗 亦称白鳝、鳗鲡,产于江湖水网地带。清康熙《会稽县志》载:“鳗,八月最肥。”其幼苗称鳗苗,俗谓鳗线。道光《会稽县志》云:“鳗,初生时,白如线,俗呼鳗线。三月间,三江斗门多有之。”绍兴河鳗体长,呈圆筒形,背侧灰褐,下方白色,无腹鳍,鳞细小,肉质细嫩,富脂肪,为上等食用品。

  绍兴青鱼 俗称螺蛳青,主产于境内鉴湖、西小江、瓜渚湖、贺家池、铜盘湖和小越湖等水体,系绍兴一大家鱼。体似圆筒,尾部侧扁,腹部微圆,背显青黑,腹露乳白,多生长于水域之中、下层,以螺、蚬等贝壳类软件动物为食。

  绍兴珍珠 主产于诸暨姚江、湄池和绍兴、上虞水网地带。50年代末始行人工育珠。

加工类

  绍兴老酒 是中国名酒中最古老之黄酒品种,以其贮存久而质愈佳,故名“老酒”。越地酿酒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已有越王句践以酒奖励生育和箪醪劳师的记载。秦汉以后,山阴、会稽酿酒、饮酒以及酒税等酒事活动,代有记载。南宋,绍兴酒业极盛,有“城中酒垆千百家”之称。

  绍兴腐乳 俗称霉豆腐,相传汉末三国时,会稽已有腐乳问世。明代,绍兴腐乳就远销南洋,东南亚国家凡销售腐乳商号,均悬以“绍兴南乳”招牌。

  绍兴母子酱油 是一种高级调味佳品。按其制作过程,以酱油为汤料(俗称“子”),放入发酵后的酱饼(俗称“娘”),经日晒夜露和去渣等工序,才制成,故名母子酱油。其创制时间较早,据传始于清康熙年间。

  绍兴乳黄瓜 一名酱黄瓜、小黄瓜,系绍兴酿造行业传统名特产品。清康熙《会稽县志》载:“王瓜、青瓜四五月熟。”(王瓜即黄瓜)。乳黄瓜,以嫩黄瓜为主料。采摘时花犹未谢,刺布全身,当天采摘,当天腌制。此种瓜如未断奶婴儿,故用“乳”字。

  绍兴贡瓜 口碑相传为明、清两代绍兴八大贡品之一,用青瓜制成。每当夏季,采长约6寸上等青瓜,用甜面酱拌和装入坛内,黄泥封口,半月左右,瓜呈青红色,即可佐餐。

  油炠臭豆腐干 为绍兴独特之名产。清末以来,绍兴城内里巷桥头热闹之地,多设有专营油炠臭豆腐干的油炠小摊。臭豆腐干,是用压板豆腐切成方形小块,浸渍于霉苋菜梗卤中,适时取出,在沸油中炠至金黄色即可。

  绍兴茴香豆 系绍兴民间闲食,亦是城乡酒店四季常备之下酒物。民谣云:“好吃茴香豆,嚼嚼韧纠纠,要用谦豫、同兴好酱油。”(谦豫、同兴,为绍兴两家老牌酱园)。茴香豆看似简单易煮,其实大有讲究。须精选干蚕豆(俗称罗汉豆),淘洗下锅,加水至浸没,猛火煮约15分钟,至豆皮周缘起凸、中凹陷时,即加桂皮、茴香和酱油,再文火慢煮约15分钟始成。其时,豆皮青黄起皱,豆肉熟而不烂,软而又韧,咀嚼满口生津,香气馥郁,咸而透鲜。此豆越嚼越有味,有味越想嚼,极富绍兴风味,鲁迅笔下曾有描述。

  绍兴霉干菜 据近人金汤侯所编《越游便览》载:“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别。芥菜味鲜,油菜性平,白菜质嫩。用以烹鸭烧肉,别饶风味。绍兴居民,什九自制。”绍兴霉干菜油光乌黑,香味醇厚,耐贮藏,食之能解暑热,清脏腑,消积食,治咳嗽,生津开胃。“霉干菜焖肉”为绍兴名菜,载入《中国菜谱》。

  柯桥豆腐干 一名五香茶干。清末,绍兴柯桥镇上有水作坊多家,其中以老蒋元兴、莫裕泰所制豆腐干,最享盛名。柯桥豆腐干做工考究,以优质黄豆为主料,配以大茴香、小茴香、桂皮、丁香、山萘、黄酒、甜面酱、冰糖等十几种佐料,经筛选、磨碎、点花、上箱、包扎、焙制、晾晒等十几道工序精工制成。其品,色泽沉赭,质地细嫩,韧而不硬,既香又鲜,入口细嚼,回味悠长,有素火腿之誉。

  崧厦霉千张 一名霉千层,产于上虞崧厦一带。据传,清代崧厦镇蔡万成水作坊所产之霉千张,被宫廷誉为“奇菜”。当时东海普陀山的普济、法雨、惠济三大寺院,曾专购崧厦霉千张,以敬香客和云游高僧。

  孟大茂香糕 以“孟大茂”店号名,在绍兴城内水澄巷,创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以“葫芦”为记。科举时代,浙东考生赴京应试,常以香糕作干粮,故又有“进京香糕”之称。

  嵊县榨面 主产于崇仁、石璜、黄泽、甘霖、临城和上东等区,尤以湖荫、溪滩、殿前、白竹、晋溪和桥对岸等村为著。清代已驰名。

  新昌春饼 主产于新昌县城和区乡集镇。清代就有村妇制作,并从农村推销到城市。何止清《咏春饼》诗云:“圆似夜月添新样,巧学秋云擅薄搽。”

  日铸茶 又名日注茶、日铸雪芽。产于绍兴县王化乡日铸岭,为中国名茶之一。宋代列为贡品。宋欧阳修《归田录》载:“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第一。”宋吴处厚《青箱记》云:“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宋杨彦令《杨公笔录》云,会稽日铸山“茶尤奇,所收绝少,其真芽长寸余,自有麝气。”日铸茶外形条索细紧略钩曲,形似鹰爪,银毫显露,滋味鲜醇,清香持久,汤色澄黄明亮,别有风韵。

  平水珠茶 因旧时集散地在绍兴县平水镇而得名。产区甚广,包括绍兴、嵊县、新昌、上虞、诸暨、余姚、奉化、东阳等县(市)。清宣统《诸暨县志》载:“有一种名圆茶,揉挼一叶如丸,焙干,仿古龙团凤团之制,售于外洋。”平水珠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似墨绿珠子,落盘有声。品香味浓,经久耐泡,茶汤清澈,芽叶完整,堪称绿茶一绝,被誉为“绿色珍珠”。

  前冈煇白茶 又名泉冈煇白茶,产于嵊县覆卮山南麓前冈村。前冈煇白茶,清同治年间创制。其外形盘花卷曲,色泽翠绿,绿中带霜,芽毫藏隐,叶底嫩绿带玉白色。茶汤嫩黄清澈,芽峰直立,气味清香,浓醇爽口,回味鲜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石笕茶 产于诸暨东白山,为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南宋嘉泰《会稽志》已有记载。明代列为贡品。明隆庆《诸暨续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岁进新茅肆斤”。清末以后,石笕茶失传多年。1980年恢复生产。其茶外形挺秀,绿翠显毫,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芽成朵,色、香、味、形俱佳。

  越瓷 产于绍兴城区和上虞。绍兴是中国青瓷发源地,早在商代,越民就率先采用叠压龙窑,烧制原始青瓷。晋代,越窑青瓷居全国冠,蜚声海内外。南宋后,越瓷渐趋衰落。50年代始,越瓷重放异彩,各类产品,古风犹存,质地更精,称为越窑新瓷。

  绍兴丝绸 主产于绍兴县、嵊县和诸暨市。绍兴素以丝绸之府著称,早在春秋时代,“劝农桑”就被列为越王句践国策之一。至唐、宋,绍兴越罗、尼罗、寺绫,已驰誉各地。

  绍兴锡箔 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首由“罪人”制造。箔铺门面均系木栅,上钉竹片,并串有铁链,形同牢门。后逐渐为平民所替代,箔业发展甚快。清光绪十八年(1892),绍兴产锡箔50万块,至宣统三年(1911),锡箔产量已达160万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箔铺、箔场纷纷停业。1979年,为适应外贸需要,复建绍兴箔庄。

  绍兴金银箔 是绍兴特种传统工艺品,经手工千锤百打而成。清康熙年鉴所刊《物理小识》载:“隔碎金以药纸(乌金纸),挥巨斧捶之”即成。绍兴县嘉会阳嘉龙,清代设有金银箔作坊,多父子相传。1克黄金,可打成9.33×9.33厘米金箔50张。薄胜蝉翼,无风自飘,指触入纹。其品用于会堂宾馆、宫殿庙宇、柱梁匾牌以及文物、字画、纸扇的装饰。割成丝线,用于戏袍、高级服装和少数民族服装缀绣。

  绍兴乌毡帽 是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明张岱《夜航船》载:“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明会稽人曾石卿亦有“鹅黄蚕茧燕毡帽”之句。绍兴乌毡帽,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侧呈畚斗形,冬经风雨夏遮阳,除酷暑炎日,四季可用。

  王星记纸扇 王星记扇庄于清光绪元年(1875)创建于绍兴柯桥。老板王星斋,系祖传制扇名手,其妻陈英,为纸扇舒贴洒金巧匠。光绪十九年后,王星记在杭州、上海、香港等地开设门市部,专事纸扇销售;其制作工场仍设在柯桥,由其嫡传高徒章金木坐镇生产。

  绍兴花边 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原名“万里斯”。20年代传入绍兴,是融国外工艺美术技术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品。

  上虞柳编 主产于上虞县中塘等乡镇。以滩涂特产杞柳枝条为原料,具有光洁韧滑、款式新型、造制精巧、实用与观赏兼备的特点。产品有花篮、花鸟屏风、手提包、筐、箱、篓、笼及各种动物形包装等3000多个品种。

  剡藤纸 以产于剡县(今嵊县)而得名。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晋中叶,剡藤纸被官方定为文书专用纸。唐代,称公牍为“剡牍”,荐举人才的公函,亦名“荐剡”。唐舒元舆《吊剡溪古藤文》云:“过数十百郡,东雒(洛阳)西雍(长安),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昔时人“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而至原料枯竭。明成化、弘治《嵊县志》均载:“今莫有传其术者。”剡藤纸遂绝迹。

  嵊县竹编 主产于县城和甘霖、崇仁等地。明、清时已负盛名,设有竹编作坊。嵊县竹编,以当地盛产之毛竹、早竹、金竹、迟燕竹为原料,精心编制而成。主要产品具有模拟动物、竹编漂白、花筋、篮胎漆四大工艺特色。

  嵊县紫砂 又名紫砂陶,或称紫砂陶器,是浙江陶苑中一颗新兴明珠。

其他特产

  绍兴青石 主产于绍兴县东湖、柯岩、吼山、下方桥、富盛、湖塘、斗门、江桥、福全等乡镇。绍兴采石,始于越国范蠡,盛于隋、唐。南宋嘉泰《会稽志》载:“隋开皇时,杨素封越国公,采羊山之石,以筑罗城。”罗城,即今绍兴城。至南宋,开采尤广。剩山遗石,多成绝景。

  上虞叶蜡石 主产于上虞江山乡梁岙和横塘乡王家埠。1958年始开采。其石色浅绿或灰白,性柔有滑腻感,具弱蜡状光泽,致密团块状,并具耐火、耐强酸、高熔点、导热导电率低、比热高、吸油率高、吸水率低诸特性,是卫生陶瓷、耐火材料、坩埚、玻璃纤维、白水泥、高压电瓷等重要原材料。

  西坑碧石 别名西坑青石,产于新昌县西坑村附近山岩中。宋时已大量开采,明、清更盛。明万历《新昌县志》载:“碧石,出西坑,坚润可作碑。”西坑碧石碧澄透绿,脆韧细柔,光洁美观,抗风化,耐腐蚀,宜于精雕细刻,被誉为“江南绿大理”,是风景名胜区建造楼台亭阁、雕凿石佛、锻制牌坊碑刻之理想材料。

  鸡冠山青石 主产于诸暨冠山乡鸡冠山。宋代已有开采。清宣统《诸暨县志》载:“诸暨鸡冠山产奇石,多‘茶上白’。《暨阳风俗赋》注‘石纹如星月花兽,名茶上白’。”鸡冠山青石,颜色青灰,色彩均匀,石质软硬适中,易于加工。青石制品,多为建材和日用工艺品,也有少量纯艺术品。产品广泛用于园林、桥梁、仿古建筑和楼、堂、馆、所之中。

  嵊县硅藻土 俗称白泥、观音土。主产于嵊县崇仁、春联、普义、城溪、城郊等11个乡镇,其矿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大规模开采始于1958年。硅藻土,貌似白垩,有白、蓝、灰白、灰蓝、棕黑、黄等多色,系生物沉积岩,风化后呈书页状。其土比重小,孔隙大,吸附性强,具有隔音、隔热、耐酸碱、漂白、助滤诸功能,用途广泛。嵊县硅藻土是浙江省非金属矿产中优势矿种之一,储量居全国首位。

旅游

  绍兴市旅游资源丰富,尤以人文景观和水乡风光最具特色。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市级风景名胜区8处,风景旅游点50多处。为绍兴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文景观

  绍兴历代都有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书画家和科学家。或在绍兴留下了故居,或有逸闻韵事之踪迹可寻,从而使绍兴有许多文化层次和观赏价值较高的人文景观。史载,虞舜曾来绍兴、上虞一带,后人为纪念他,在小舜江畔建造了雕刻精细、气势不凡的舜王庙;治水英雄大禹死后葬在会稽,后人又在大禹陵旁修筑了禹祠和禹王庙;越王句践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佳话流传很广,越人为他在越国遗址重建越王台与越王殿;始建于东汉的“江南第一庙”——曹娥孝女庙坐落在上虞百官;历代诗人写下千古名句的百里鉴湖是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留给绍兴的“幸福之湖”;兰亭因大书法家王羲之挥毫醉写《兰亭集序》而成为书法圣地;东晋谢安为匡救国家、改革弊政,辞官后又毅然“东山再起”,从而使上虞东山成为名山;因陆游《钗头凤》爱情悲剧闻名的沈园,如今是青年男女定情的美好场所;江南罕见的大规模的帝王陵墓群“宋六陵”,历尽沧桑,遗址至今犹气象万千;青藤书屋乃明代文学家、大书画家徐渭的出生地和读书处,也是我国绘画史上“青藤画派”的发源地;百草园的童趣,三味书屋的启蒙,少年鲁迅由此起步,成为世界文学巨匠;大通学堂培养了光复会反清武装骨干,一代侠女秋瑾则在这里不幸被捕,为革命理想献出了头颅。……所有这些,都给绍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给旅游者以历史纵深感和民族自豪感。

  绍兴城内众多的名人宅第如鲁迅故居、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等,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前来瞻仰。

水乡风光

  境内山川秀丽,山丘、盆地、平原兼有。南部多山,“其山则郁郁苍苍,岩岩嵬嵬,磅礴蜿蜒,嵂崒??;若骞若奔,若阖若开,或凹或凸,或阜或堆;或断而联,或昂而低,虎卧龟蹲,龙蟠雁徊,舒为屏障,峙为楼台,掩映江湖,明灭云霓”(宋王十朋《会稽三赋》)。东晋大画家顾恺之遍游会稽山水,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而作为著名江南水乡的绍兴,“其水则浩渺泓澄,散漫迂;涨焉而天,风焉而波,净焉如练,莹焉如磨。溢而为江,潴而为湖,为沼为沚,为潢为污。汇为陂泽,疏为沟渠,浸而田畴,污而泥涂”(宋王十朋《会稽三赋》)。漫游水乡泽国,仿佛“人在鉴中,舟行画图”,东晋王子敬因此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地处稽山镜水间的古城绍兴,集街、河、桥、船于一体,构成独特的水城景色。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的城市布局;梁桥、拱桥、洞桥、乌篷船交织相映的水城景观;踏道、河埠、民居、石板路浑然一体的水乡风貌,提供给旅游者一种古朴、独特、典雅的情趣和享受。

  以鉴湖为代表的平原水乡,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溇荡比比皆是。分布于水网间的田野、村庄、农舍,以及河岸的纤道,河中的渔舍,水上的乌篷船,河边的小凉亭,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独具风采的石桥,举目皆是,仅绍兴县和越城区就多达5000余座,每平方公里内就有三四座。以桥梁之多而被誉为“桥都”,以桥梁造型之丰富多采而被称为“桥的博览会”。

  散落在江边湖畔、底浦滨的大小村庄,有一面临水、两面临水、三面临水,甚至四面环水,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韵味。古老集镇,以柯桥、安昌为代表,坐落在地势平坦、河道密集之处。传统居住区既被河道分隔,又有石桥相连,小桥、流水、人家,环境宁静,生活便利。镇上主要街道,皆依水而建,以青石铺筑,沿街各式商店,临河而设。埠头饭店、桥头酒店,以浓郁的水乡情调,引来顾客盈门。

  与水乡风光不同的诸暨五洩、新昌穿岩十九峰和大佛寺等省级风景名胜区,既有大自然的天然雄浑、奇特之势,又有山峦、瀑布、森林、果木、花草之趣。绍兴炉峰禅寺、新昌大佛寺、诸暨五洩禅寺等一批寺庙,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内容。绍兴东湖、柯岩、吼山、石佛寺等石景,凿自人工,宛若天成,堪称绍兴风光一绝。

  绍兴还有许多社会文化资源和风物资源,正在不断被人们发现其价值,有的已作为新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兰亭“国际书法节”和“绍兴黄酒节”,已有一定影响。黄酒、丝绸、瓷器、花边、竹编、腐乳、茴香豆等传统土特产,社戏、迎神赛会等民间节庆活动,鲁迅笔下的绍兴风土人情以及著名的咸亨酒店等,都是吸引海内外旅人的资源。

景区景点

市区

  • 鲁迅故里
  • 周恩来纪念馆
  • 绍兴黄酒城
  • 沈园
  • 大禹陵
  • 东湖风景区
  • 吼山风景区
  • 徐锡麟故居
  • 塔山公园
  • 府山公园
  • 快园
  • 吕府
  • 青藤书屋
  • 秋瑾故居
  • 百草园
  • 长庆寺
  • 大善塔
  • 八字桥
  • 戒珠寺
  • 题扇桥
  • 三味书屋
  • 大通学堂
  • 咸亨酒店
  • 蔡元培故居
  • 古越藏书楼
  • 秋瑾纪念碑
  • 周恩来祖居
  • 香炉峰
  • 蕺山公园
  • 仓桥直街
  • 环城河
  • 竺可桢故居
  • 多宝讲寺
  • 凤鸣山景区
  • 曹娥庙景区
  • 桃花源生态旅游区

绍兴县

  • 兰亭
  • 安昌古镇
  • 柯岩风景区
  • 鲁镇(属柯岩风景区)
  • 鉴湖风景区(属柯岩风景区)
  • 大香林风景区
  • 印山越国王陵
  • 兰亭国家森林公园
  • 羊山风景区

诸暨市

  • 汤江岩景区
  • 五泄风景区
  • 斗岩风景区
  • 小天竺风景区
  • 西施故里旅游区

嵊州市

  • 崇仁古镇
  • 百丈飞瀑
  • 南山风景区
  • 越剧博物馆
  • 瞻山景区
  • 王羲之故居旅游区
  • 华堂古镇
  • 城隍庙景区
  • 剡溪漂流旅游区

新昌县

  • 沃洲湖
  • 穿岩十九峰
  • 新昌大佛寺
  • 天烛湖
  • 七盘仙谷景区
  • 千丈幽谷
  • 重阳宫

人物

  •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古帝,史前先民抗御洪水的代表人物。古史相传禹是夏后氏的先祖,姒姓,鲧之子、夏后启之父,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后世称之为夏禹。
  • 无余,相传为禹五世孙少康氏之庶子。
  • 允常(?~前497),一作元常。越国国王,夫铎(谭)子。夫铎亡,允常立。《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常立,当吴王梦寿、诸樊、阖闾之时。”吴王梦寿在位最后一年为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允常去世为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可见允常在位时间长达60余年。
  • 文种,字会、少禽(一说子禽),春秋楚国郢人。曾为宛令,知范蠡贤,驾车往访,相偕至吴,见伍子胥在,遂入越,为大夫。句践三年(前494),越伐吴,败栖于会稽山。句践问计于种,种陈卑辞厚礼,行成于吴之策,乃使种往吴求和。
  • 句践(?~前465),即勾践,春秋末期越国国君,军事统帅。又称菼执。越王允常子。在出土文物“越王勾践剑”里写为鸠浅;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
  • 越姬,楚昭王(前515~前489在位)姬,越王句践女。
  • 西施,传说中国古代美女。一作先施,又称西子,姓施,名夷光。先西古音同。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
  • 计然,亦作计倪、计研,一说姓辛,字文子,春秋蔡丘濮上人。其先为晋国公子。计然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句践入质于吴,命文种主持国政。计然以“候天察地,征历阴阳。观变参灾,分别妖祥。日月含色,五精错行。福见知吉,妖出知凶”自任。
  • 陈音,春秋楚国郢人。善射,自谓其先人受射击之术于楚之灵王,至音已有五世。因范蠡之荐,受聘于句践。
  • 朱买臣(?~前115),字翁子,汉会稽吴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邑人严助荐于武帝,以善说《春秋》、言《楚辞》为帝所悦,拜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 郑吉(?~前49),汉会稽人。以卒伍从军,几次出西域,升为郎。
  • 郑弘(?~86),字巨君,东汉山阴人,西域都护吉从孙。
  • 王充(27~约97),东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先世因军功受封会稽阳亭,后失爵,以农桑为业。
  • 袁康吴平,东汉会稽人,《越绝书》辑录者。袁康事迹世无记载,吴平生平亦少传述。
  • 魏伯阳,一说名翱,号伯阳,自号云牙子,后人称云中牙子。东汉上虞人。出身缙绅之家,而性好道术。
  • 马臻,字叔荐,东汉茂陵人,一说山阴人。古代绍兴为一沼泽平原,西南群山耸立,东北地势低洼,北临杭州湾,每当潮汐倒灌,山洪暴发,山会平原即成茫茫泽国,田园被淹,百姓逃亡。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臻为会稽太守。到任之初,即对农田水利作详尽考察,制订治水规划,发动民众,以工代赈,营建鉴湖。
  • 曹娥(130~143),女,东汉上虞人。父盱,为巫祝。顺帝汉安二年(143)五月初五,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祝曰:“父尸所在,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瓜沉于江,遂自投于水而死,3日后抱父尸出。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
  • 刘宠,字祖荣,东汉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少以明经举孝廉。桓帝时为会稽太守。
  • 朱儁(?~195),字公伟,东汉上虞人。幼年丧父,母以贩缯为生。少时轻财好义,解人急难,并以孝闻名。初为县书佐,后任会稽主簿。太守徐圭举为孝廉,迁兰陵令。
  • 谢承,字伟平,三国吴山阴人,孙权谢夫人之弟。孙权时,任吴郡督邮。谢夫人卒后,升任五官郎中,后改任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后汉书》143卷,今已佚。
  • 阚泽(?~243),字德润,三国吴山阴人。初举孝廉,为钱塘长,升郴令。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召补西曹掾。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以泽为尚书。迁中书令加侍中。赤乌五年(242),拜太子太傅。
  • 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原籍会稽上虞,本姓奚。为避怨迁谯国銍县(今安徽濉溪西南)。定居嵇山边,遂以山为姓。
  • 贺邵(227~275),字兴伯,三国吴山阴人。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出为吴郡太守。孙皓时,入为左典军,迁中书令,领太子太傅。
  • 朱育,字嗣卿,三国吴山阴人。幼好奇字,依体象类,造作异字千名以上,作《异字》2卷。吴帝孙亮在位时,任会稽郡书佐。
  • 贺循(260~319),字彦先,邵子。晋惠帝时任会稽内史。司马睿出镇建康,任军咨祭酒、太常寺丞、左光禄大夫等职。
  • 杨方,字公回,东晋会稽人。会稽内史诸葛恢见而奇之,待以门人之礼,荐任郡功曹主簿。司徒王导辟为掾属,转任东安太守,迁司徒参军。
  • 谢沈,字行思,东晋山阴人。成帝时,本郡召为主簿、功曹,察孝廉,太尉郗鉴召用,皆不就。会稽内史何充引为参军,以母老去职。平西将军庾亮命为功曹,征北将军蔡谟请为参军,皆不就。康帝即位,以太学博士征,以母忧去职。服除,任尚书度支郎。何充、庾冰并称沈有史才,迁著作郎。
  • 孔愉(268~342),字敬康,晋山阴人。其先世居梁国(今陕西韩城南),曾祖潜,太子少傅,汉末避乱会稽,由此定居。祖竺,吴豫章太守,父恬,湘东太守,从兄侃,大司农,皆有名于江左。愉年十三而孤,养祖母以孝闻,与同郡张茂字伟康,丁潭字世康齐名,时人称为“会稽三康 ”。
  •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林公或支公。本姓吴,东晋陈留(一说河东林虑)人,后长住会稽剡县。出生于事佛之家,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年二十五,投洛阳白马寺出家。
  •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 谢安(320~385),中国东晋政治家。字安石。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西晋末家族南迁,安览会稽东山(今上虞县东山)之胜,遂择居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大举南侵,朝廷震恐,以安为征讨大都督,安兄子玄为前锋。安镇定自若,从容指挥,大破秦军于淝水,东晋转危为安,即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生于山阴。简文帝婿。官至中书令。
  • 谢玄(343~388),中国东晋将领。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谢安之侄(谢安兄奕之子)。在淝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
  • 戴逵(约326~396),中国东晋雕塑家,画家,哲学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市)人,后徙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
  • 孙恩(?~402),字灵秀,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北),后移居会稽。世奉五斗米道。
  • 谢道韫,中国东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兄奕之女,王羲之子凝之妻。
  • 孔琳之(369~423),字彦琳,孔子二十九代孙,晋、宋间居山阴。东晋安帝时,桓玄为太尉当政,以琳之为西閤祭酒。刘裕代晋为宋高祖,永初二年(421),以琳之为御史中丞。迁祠部尚书,领本州大中正。
  • 谢灵运(385年-433年),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西晋末家族南迁至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市上虞)。生于始宁(今嵊州和上虞交界),系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南北朝诗人,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 朱百年(371~457),晋、宋间山阴人,祖恺之,为晋右卫将军。百年原有著作行世,《隋书·经籍志》云,梁有太子舍人朱百年集2卷,亡。可知流传不久,就已散佚。《宋书》、《南史》有传。
  • 孔灵符(?~465),南朝宋山阴人,会稽内史季恭子。文帝元嘉(424~453)末年为南谯王刘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尚书吏部郎。
  • 戴法兴(414~465),南朝宋山阴人。因得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青睐,任为记室令史。刘骏即位,是为孝武帝,法兴为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孝建元年(454)加建武将军、南鲁郡太守,在东宫侍候太子。大明二年(458),封吴昌县男,食邑三百户。
  • 阮佃夫(427~477),南朝宋诸暨人。出身小吏。明帝去世,后废帝刘昱即位,佃夫兼中书通事舍人,加给事中、辅国将军,职权更重,骄横愈甚。元徽三年(475),迁黄门侍郎,领右卫将军。明年,改领骁骑将军。其年迁使持节、督南豫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历阳太守,仍管朝廷政事。后废帝荒唐不守法度,爱出宫漫游,往往单骑出入田野里巷。佃夫与人密谋,拟乘帝出游废立。事未成,被人告发,于是赐死。
  • 孔稚圭(447~501),字德璋,南朝宋、齐间山阴人。武帝永明七年(489),为廷尉。明帝建武(494~497)初年,为冠军将军、平西长史、南郡太守。东昏侯永元元年(499),为都官尚书,迁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
  • 贺玚(452~510),字德琏,南朝齐、梁间山阴人。晋司空贺循玄孙。
  • 孔休源(469~532),字庆绪,南朝齐、梁间山阴人。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州举秀才。梁朝初建,为太学博士。迁建康狱正,处理狱讼,公正无枉。再迁御史中丞。又先后为晋安王萧纲、始兴王萧憺长史,行荆州府事。中大通二年(530),加金紫光禄大夫。
  • 贺革(478~540),字文明,贺玚子。
  • 孔子祛(496~546),南朝梁山阴人。孔子三十二代孙。
  • 贺琛(约481~约550),字国宝,贺玚从子。武帝普通年中,临川王宏任为州祭酒从事。武帝闻其有学术,任为王国侍郎,历官中书通事舍人、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通直散骑常侍,参礼仪事。太清二年(548),迁中军宣城王长史。
  • 慧皎(497~554),梁僧,上虞人。住会稽嘉祥寺。撰《涅槃经义疏》、《梵网经疏》,阐扬涅槃学说。又以梁僧宝唱所作《名僧传》取舍失当,于武帝天监十八年(519)编撰《高僧传》。
  • 洪偃(504~564),南朝梁、陈间僧,山阴人,俗姓谢。少年出家,后到京师建康,受业于龙光寺绰法师。能诗,善草、隶书,当时称其貌、义、诗、书为“四绝”。
  • 王琳(526~573),字子珩,南朝梁山阴人。出身兵家。因姐妹并入元帝后庭,得在左右。后随王僧辩破侯景有功,拜湘州刺史。陈霸先篡梁,琳迎立永嘉王庄于民间,出质于北齐。琳引军东下,为陈军所败,乃与庄投奔北齐。齐孝昭帝命守寿阳。陈将吴明彻攻北齐,堰淝水灌城,城破被杀。
  • 孔奂(514~583),字休文,孔子三十二代孙,南朝梁、陈间居山阴。梁时任尚书仪曹侍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为晋陵太守。文帝即位,为御史中丞,兵部尚书。光大二年(568)出为信武将军、南中郎、康乐侯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事。宣帝太建六年(574),为吏部尚书。
  • 智果,隋僧,剡人。住永欣寺,师事智永。常诵《法华经》,颇爱文学,又善书,隶、行、草皆工,写铭石尤为瘦健。
  • 孔绍安(577~622),隋、唐间山阴人,陈吏部尚书孔奂子。孔子三十三代孙。今《全唐诗》仅存其诗7首。
  • 吉藏(549~623),隋、唐时僧,佛教三论宗创始人。
  • 文纲(636~727),唐僧,俗姓孔,会稽人。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