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今古文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经今古文学汉语拼音:jingjinguwenxue),中国西汉末期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汉初的经学原无所谓今、古文的区别,哀帝、平帝之际,刘歆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对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别称。

  战国以来儒生传经大都是口耳相传。到汉代才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著于竹帛,故称为今文经。汉代的今文经学,《诗》有鲁、齐、韩三家,鲁始于申公,齐始于辕固生,韩始于韩婴;鲁、韩二家文帝时立博士,齐诗则于景帝时立博士。《书》有欧阳氏、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同出于伏生;欧阳氏武帝时立博士。大、小夏侯宣帝时立博士。《礼》有大戴(德)、小戴(圣)、庆普三家,同出于高堂生;武帝时立《礼》经博士,宣帝时分立大戴、小戴为博士,一说庆普也立博士。《易》有施氏(讐)、孟氏(喜)、梁丘氏(贺)、京氏(房)四家,同出于田何。武帝时立《易经》博士,宣帝时分立施、孟、梁丘为博士,元帝时又立京氏为博士,一说京氏未立博士。《春秋》有《公羊传》和《穀梁传》(崔适春秋复始》以为《穀梁传》是古文),《公羊》有严氏(彭祖)、颜氏(安乐)二家,同出于胡毋生董仲舒;武帝时立《春秋公羊》博士,宣帝时分立严氏、颜氏为博士;《穀梁传》出于瑕丘江公,宣帝时立为博士,一说未立。今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经文的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公羊学最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有特别尊显的地位。元帝以后,君权衰落。今文经学也随着式微。哀帝、平帝之际,谶纬盛行,今文经学又与之结合,经说的内容更为空疏荒诞。

  汉代出现的先秦经籍,经文都用秦以前的古文字书写,故称为古文经,其中《易》有《费氏(直)易》,《书》有《古文尚书》,《诗》有《毛诗》,《礼》有《逸礼》和《周官》,《春秋》有《左氏传》。古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识古”,详于训访,局限于探索经文本义,在理论上没有重大发挥。但在认辨解释先秦文字的过程中,建立了系统的训诂方法,有一定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尔雅》和《说文解字》。

  哀帝建平时,刘歆提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和《古文尚书》于学官,以与今文博士相抗衡。刘歆著《让太常博士书》,指出今文经传残缺,古文经传可靠,正可补充今文的残缺。措辞激烈,遭到今文家们的怨恨和猛烈攻击,其主张没有实现。此后,经学出现了今文和古文两个派别,双方争论前后延续了近200年。王莽当权时,由于托古改制的需要,刘歆借机把《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逸礼》、《毛诗》立于学官,后又立《乐经》为博士,《周官经》6篇也立为博士。东汉光武帝时,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共14博士。建武年间,韩歆又提出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范升反对,与韩等争论;陈元则上书与范升辩论。又引起一场争论,最后由光武帝决定立《左氏春秋》为博士,遭到今文家的激烈反对,不久废去。到章帝时,又有贾逵与李育争论《公羊》与《左氏》理的短长。还有何休与郑玄的争论,何著《公羊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郑则作《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反驳。终汉之世,古文经没有再立于学官。可是由于古文经学在内容上胜过今文,古文经学的传播日益广泛。东汉最有名的学者,如贾逵服虔马融郑玄都是古文家,或兼通今古。在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注经的影响下,今古文渐趋于混同。东汉末董卓之乱以后,博士失职守近30年,今文学遂日益衰微。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