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千家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这首《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体裁为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千家诗》收录此诗。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即景小诗。


逐句释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黄鹂:鸟,身体黄色,局部间有黑色,嘴红色或黄色,叫的声音很好听。也叫鸧鹒或黄莺。
  白鹭: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万里之外东吴驶来的船只。
  窗含: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东吴:三国时吴国。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有东吴万里船。


《绝句》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绝句》是作者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白鹭向蓝天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此外,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后二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岭雪山。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作者的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四句诗一句一景,描绘出四幅图景,分开来如四扇条屏,合在一起又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


杜甫《绝句》插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垂柳图》(局部),清代画家华嵒作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页》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瓷画,钟福洪绘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