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绩溪县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安徽省 > 宣城市 > 绩溪县
安徽宣城市绩溪县:太极湖村,一个典型的徽州古村落
安徽宣城市绩溪县:胡氏宗祠
安徽宣城市绩溪县:小九华景区,位于绩溪县荆州乡东北部

  绩溪(汉语拼音:Jì Xī;英语:Jixi County),中国安徽省宣城市辖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绩溪因水而得名,据县志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名绩溪”。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东麓。西与黄山区歙县旌德县接壤,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歙县相连,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邻。县域面积1126平方公里, 辖11个乡镇81个村(社区),人口18万人。

  绩溪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和谐之源、文化名城、名人故里、徽菜之乡。为徽墨徽菜徽剧发源地。清凉峰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有200余处,其中龙川胡氏宗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军攻城图壁画、奕州尚书坊、冯村进士坊、胡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霞间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坑口—湖村—石勘头、上庄—冯村系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徽墨制作工艺等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

  绩溪地处皖南山区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境内大鄣、大会、大獒三山鼎立,从东北向西南、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全县最高处;南端的江村环海拔125米,是全县最低处。徽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岭南、岭北两部分。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条,总长831千米。主河道登源河长55千米,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千米,三河流域面积58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2.6%。此外,戈溪、黄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长15千米。北流之水属长江水系;南流、东流之水属钱塘江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9℃,年降水量1492毫米。矿藏有金、银、铁等。林地面积大,产竹木。皖赣铁路、215省道、217省道纵贯县境。

  • 邮编:245300 代码:341824 区号:0563

行政区划

  绩溪县辖3个乡、8个镇;76村、5个居委会

  • :家朋乡 荆州乡 板桥头乡
  • :华阳镇 伏岭镇 临溪镇 瀛洲镇 长安镇 金沙镇 扬溪镇 上庄镇
  • 家朋乡 辖8村:万莲水、幸福、尚村、家朋、富强、党坑、和阳、王家店
  • 荆州乡 辖4村:上胡家、方家湾、下胡家、九华
  • 板桥头乡 辖10村:中村、玉台、蜀山、校头、蜀马、长岭、尚田、龙丛、下溪、庙山
  • 华阳镇 辖4村:郎家溪、高迁、溪马、朗坑;5居委会:东山、杨柳、来苏、五龙、凤灵
  • 伏岭镇 辖12村:湖村、水村、石川、伏岭、江南、成功、胡家、西川、逍遥、北村、大障、永来
  • 临溪镇 辖5村:周坑、临溪、上游、孔灵、雄路
  • 瀛洲镇 辖4村:瀛洲、巧川、龙川、仁里、燎原
  • 长安镇 辖10村:镇头、庄团、大谷、高杨、下五都、浩寨、梧川、坦头、马道、大源
  • 金沙镇 辖5村:金沙、38号桥、中坞、兵坑、黄土坎
  • 扬溪镇 辖6村:扬溪、东村、石门、塘塍、丛山、楼基
  • 上庄镇 辖7村:上庄、余川、旺川、瑞川、宅坦、寺后、五联

历史

  建于唐永泰二年(766),唐至宋宣和三年(1121)属歙州,此后至清属徽州府(路)。民国时期先后属安徽省芜湖道和第十、第七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属徽州专区。1956年元月徽州专区与芜湖专区合并后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徽、芜分置后复属徽州。1988年元月划入宣城地区。

  现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绩溪县境内胡家山、水渣山、方家园、社屋山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的人类已有较高的物质文明,是较发达的农业区,属于“马家浜文化”、“仰韶文化”系统。尚古时期,这里的先民属古越族。

  夏、商朝:属扬州。

  周朝:先属吴,后属越。

  战国:属楚。

  秦: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

  汉:先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后属新都郡。

  晋:称新安郡。

  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置良安县,属新安郡。

  唐:永泰二年(766年),置绩溪县(治今华阳镇),属歙州,属宣歙池观察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区)。贞元三年(787年),歙州改属宣歙道(仍治宣州)。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歙州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治宣州)。大顺二年(891年),歙州改属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州)。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改为都团练使。唐末,为吴王杨行密控制区,仍旧制。

  宋: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绩溪县(仍治华阳镇)改属江南道歙州(仍治今徽城镇)。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甲辰(二十四日),改歙州为徽州(仍治歙县)。

  元: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即宋(韩林儿)龙凤三年,属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吴(朱元璋)元年(1367),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属中书省徽州府。十三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徽州府。永乐元年(1403),属南京直隶徽州府。

  清:顺治二年(1645)九月,属江南省徽州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徽州府。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清廷将皖南地区府、州、县改由浙江巡抚代管,绩溪县在清军占领期间属安徽宁池太广道徽州府。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徽州府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

  民国:元年(1912),裁府,直属安徽省。3年设道,属安徽省芜湖道。17年,废道,直属安徽省。20年初,设首席县长制,归宣城县长节制。同年10 月,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所休宁)。27年4月,属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23日,直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4月30日,绩溪县解放。5月13日,成立徽州专区,属皖南区。1952年4月13日,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撤徽州专区,隶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设徽州专区,绩溪县属之。1971年3月,徽州专区改称徽州地区,仍属之。1988年1月1日,划属宣城地区。

  1997年,绩溪县面积1126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6个镇、11个乡:华阳镇、扬溪镇、上庄镇、长安镇、伏岭镇、临溪镇、大源乡、瀛洲乡、校头乡、金沙乡、胡家乡、荆州乡、浩寨乡、家朋乡、北村乡、板桥头乡、逍遥乡。县政府驻华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77091人,其中(7个镇、10个乡):华阳镇40441人,临溪镇10518人,长安镇9462人,上庄镇11718人,扬溪镇13995人,伏岭镇8386人,金沙镇8880人,大源乡4125人,瀛州乡9734人,浩寨乡13260人,板桥头乡7463人,校头乡6537人,北村乡7375人,逍遥乡1577人,家朋乡11396人,胡家乡5725人,荆州乡6499人。

  2004年底,绩溪县辖7个镇、4个乡:华阳镇、伏岭镇、长安镇、上庄镇、扬溪镇、临溪镇、金沙镇、板桥头乡、瀛洲乡、家朋乡、荆州乡。

  2010年9月,瀛洲乡撤乡设镇。

地理

  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至西南与歙县相连,西至西北与黄山区、旌德县接壤,北与宁国市毗邻。215省道、217省道纵贯县境,皖赣铁路纵贯县境并在绩溪设有二级站。连接徽杭高速的绩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规划中的绩宁高速公路、京福高速铁路、黄杭客运专线和皖赣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将进一步提升绩溪的交通区位优势,成为皖东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2009年末,全县面积1126平方公里,人口17.7万,辖7个镇4个乡。

  全县为低山丘陵山区,地处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结合部、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势居“宣徽之脊”。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天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用绿阔叶林和山地常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植物资源丰富,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27种,省、地方保护的20余种。林带分布明显,森林覆盖率75.4%。水体、空气质量优良,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县市之一,先后被命名为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生态示范县。境内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全市最高处;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经济

  2009年,绩溪县完成生产总值2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完成财政收入3.8亿元,比上年净增1.03亿元,增长3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81亿元,增长5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亿元,增长19.0%;进出口总额2574万美元,年均递增32.9%。2008年在安徽省县域分类考核居三类县第一,发展速度在宣城市居第一;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继续居全省同类县第一,发展速度居全市前列。[3]

特产

  绩溪的一个特产是徽墨,即徽州墨,是中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从1782年开设至今,久传不衰,是徽墨中的名牌产品。胡开文子孙众多,分布于大江南北,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制墨工艺,独占一时之秀。

  2010年10月1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授予宣城市绩溪县“中国徽墨之乡”荣誉称号,绩溪县委书记张平接受“中国徽墨之乡”授牌。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绩溪与徽文化

  从地缘政治上讲,绩溪是徽文化的核心地带。从历史源渊上看,绩溪又是徽文化孕育发展的有机整体,徽文化中充满了闪熠的“绩溪元素”。走近绩溪,如入“百里花园”。村落阡巷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恢宏的古祠傍,捏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垂垂的黑墙上,剥一层灰墙垢,能闻透百载史香;寂静的乡野里,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亘古的历史记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锤炼造化,曾滋养出一朵璀璨的徽文化奇葩。

  绩溪隶属徽州千年,决定了其与徽州文化有着深刻内在的源渊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徽文化是一种商人文化。而绩商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宋代绩商已颇具实力,以经营徽墨、茶叶、菜馆、国药、土杂山货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明清时最是鼎盛。绩溪经济总量不高,但从商人口比例则名列前茅。县内“出贾既多,土地不重”,行贾四方,甚至远涉东南亚欧美。至民国时,全县外出经商之人占总人口的25%,最高年份达到30%以上。在“田畴不逮婺源,贸迁不逮歙休”的偏僻贫弱小县,绩溪人凭着踏踏实实的作风小本经营,最终使江南商埠有了“无绩不成街”之说,足见绩溪徽商之影响力。

  绩溪古色古香,是一座诱人的徽州民俗博物馆。明清古遗甚多,胜迹原汁原味,成为研究中国封建后儒社会的宝库。现保存完整的古迹有三百余处。在“国宝”之称的龙川胡氏宗祠傍,矗立着“奕世尚书”石牌坊。它仿佛在告诉人们,这个龙川尚书胡氏大家族过去的荣耀。在周家祠堂里,陈列着精美绝伦的“三雕”杰作,一刀一锤,凝结着民间匠人的点滴心血。在我省最早的桂枝书院遗址傍,回荡着朱熹讲“经”论“理”之声,其精髓已沁入古朴民风。多少骚人墨客,留恋徽山绩水。杨万里、范成大良安(绩溪古称)有遗篇。王安石“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岭月明中”,名句脍炙人口。文化巨子胡适带给故乡的“兰花草”,幽香扑鼻。现代乡人学者郭因《故乡绿色的忆和绿色的梦》,魂牵梦绕。绩溪民风淳朴,民谚俗语中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了独特的处世哲学。讲人情,遵循“七碗来八碗去”。言诚信,切忌“寄信割牛草”。谈节俭,“腌菜滚豆腐,日子长长路”。论经营,“抓一把撒一把”。学生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受朱子理学影响,婚丧嫁娶,尽孝守礼,不敢越雷池一步,充满了儒礼气息。如男女分席,嫡庶有别。分家析产,“长子不离灶,幼子不离窖”。调节邻里,多奉“让人不为损”。书房里的“四宝”,山墙上的戗角,永禁碑上的铭文,族谱上的祖训,无不浸润展示着深刻的理学内涵,厚寄着徽州人对生活的那份奢望。

  如今,绩溪虽被开析出“徽州”,但内在文化联系并不能轻易割断。

徽剧

  徽剧的前身是弋阳腔,大约在明代嘉清靖年间(1522—1566)传入徽州。清道光十年(1830)后,绩溪徽剧班有“庆春和”、“柯长春”、“新彩庆”、“新阳春”等10多剧目,巡演境内,互竞技艺。曲调除徵、昆外,还有皮黄等,尽管清末民初的徽剧中已有京剧的成分,但仍以徽调为主,保留了徽调的、原生态传统徽剧《龙虎斗》、《八阵图》、《二进宫》等剧目,曾获文化部“老树奇花”锦旗。

  现在,徽戏在绩溪民间繁衍延续不断,至今仍有一批剧本,曲谱和道具、行头存留。民间尚有许多徽剧老艺人,他们自幼学艺,至今尚能自演导演徽剧百余出,平时娱乐传艺,每逢元霄节则登台公演,至今不辍。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徽剧在绩溪流传至今。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