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欢庆羌年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羌年—释比跳甲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羌年—释比绝活—脚踏火铁片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羌年—羌族莎朗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羌年—羌族莎朗

  羌年,即“日麦节”(羌历年),也叫“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因羌族平阳历而得名,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要内容的最为隆重的节日。因地区不同而略呈差异,一般以农历十月初一日为节日。为期3-5天。主要分布在茂县21个乡镇的广大羌族地区,此外,在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的羌族分布地区也有分布。其起源已不可考。从内容上看,该活动主要反映的是早期的农耕文化活动情况,但是,从表现方式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游牧、狩猎时期和万物有灵的时代影子。

  1986年,由在京羌族同胞发起“日麦节”(羌历年)活动,之后逐步为官方所认同。1987年北京、成都等地羌族同胞自发开展“日麦节”(羌历年)活动。1988年茂县、汶川、理县、北川4县政府联合举办了为期4年的“日麦节”(羌历年)活动,同年,该活动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为羌族同胞的法定节日。自此,羌族传统节日“日麦节”(羌历年)方得到了有效保护。

  “日麦节”(羌历年)是集宗教、历史、歌、舞、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它充分体现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怀,并把人们的劳动结果自觉地归咎于是天地的恩赐和先祖的恩德,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之所以在农历十月举办,这和羌族所居住的环境息息相关,和她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有着紧密联系,反映了羌族已经由游牧民族步入了农耕社会。“日麦节”(羌历年)活动,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无疑都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艺术和习俗等的活材料。

  1986年以后,“日麦节”(羌历年)作为羌族文化品牌的亮点,开始倍受国内外媒体和学者的关注。“羌年”于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