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拼音měi shù),(英语:Art),艺术门类之一。“美术”一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被普遍采用。它源于拉丁文“art”(艺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英语“Fine Art”一词,即狭义的艺术定义,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在欧美拉丁语系国家,“art”既解作“艺术”,又解作“美术”。蔡元培早期采用“美术”这一术语时,也包括诗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区分开来,“美术”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主要指造型艺术。

美术的形态和特性

  古今中外的美术品类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美术品类大体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门类。按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区分,绘画又可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漆画丙烯画以及综合材料画等。以上画种分别源自西欧东亚,油画、水彩画等源自西欧,一度被称为西画;东方绘画多具民族、地域特征,故有中国画日本画之称。欧洲最古老的蛋彩画和中国古老的丹青,至今保持着色泽历久不变和技法运用上的优点。

  绘画按功能与样式又有壁画架上绘画卷轴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插图等门类。素人画、现代民间画(农民画)、儿童画是一些业余绘画的称谓。

  中国画按艺术技巧分为工笔重彩水墨写意两大系统;按题材样式又可分为人物、山水、花卉、草虫、翎毛(禽鸟、走兽)、鳞介(鱼贝类)、四君子等画科。书法篆刻一向是中国画的姊妹艺术而自成系统。

  雕塑的品种可分为石材雕塑木质雕塑金属雕塑玻璃钢塑料雕塑泥塑白水泥雕塑,以及软雕塑综合质材雕塑等。按体裁、形制又可分为圆雕浮雕纪念碑雕塑装饰雕塑民间彩塑等。还有直接从人体翻制后再作加工的等身大的彩塑,利用电和光效应原理产生颤动美感的“电效应雕塑”,以及把雕塑纳入装置构思的“装置性雕塑”。

  工艺美术(又称实用美术)的品种最为丰富多彩,大的分类有金工、木工、漆工、陶瓷彩塑玉雕牙雕景泰蓝珐琅料器染织刺绣编织等。各国各地区的特种工艺大多数源于民间手工艺,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设计的门类有书籍装帧、广告、商品包装、服装、家具、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装潢环境艺术(庭院、园林及建筑群体美术)等。也包括图案、字体及利用摄影与电子计算机进行设计的科技性美术。

  随着艺术观念的演化和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出现了艺术品类混合化和艺术媒材综合化的趋势,并有部分美术家从事新媒材的实验,包括采用现成物和高科技的音响、录像设备做装置艺术,甚至用人的“表演”、“行为”来做艺术。

  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因此又称为造型艺术。造型的含义很广,有立体造型,也有平面造型;有色彩造型,也有黑白造型。造型这一概念也不断变化、发展。在现代观念中,既有具象形式的造型美,也有抽象形式的造型美。虽然新崛起的观念艺术提倡艺术的观念性,否定艺术的造型性,但从艺术规律来考察,造型性和造型美是美术创造的基本属性,舍此难以成为“美术”。

  美术又称空间艺术。西方的美术传统,基本按物理学的观念,把长度、高度和深度称作三维空间。存在于现实空间的有纵深感的三维美,是雕塑和建筑之类立体造型形象产生生命感和力度感的重要依据。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美,是再现性具象绘画的真实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之一。空间艺术,通常被认为是不可能或不长于表现时间性的、凭借视觉来创作和感受的艺术。空间艺术在创作上也有弱点,难于从纵向展开事物和情节的发展。然而,正因有此局限,绘画创作往往便选择某一瞬间,朝着形象的深层开掘,追求造型的凝练和运动感的凝聚,从而形成绘画所独具的魅力。

  在中国的传统美术理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阐述,如山水画的高远、深远、平远。它们不单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置身天地间的诗意般的空间概念,即有回旋余地的“神游”意境。中国画论倡导时空的统一观,它不受焦点透视的局限,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意象,这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视觉心理空间,即所谓“心视”。这种审美观在19世纪末受到西方的重视,提出在美术上打破时空界限,以拓展表现功能。

  美术还被区分为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大系统。所谓纯美术(fineart),是指纯粹精神性、欣赏性的绘画、雕塑等。它们凝结着社会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不同于实用功能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工艺美术。

  美术设计(design)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美术学科。在建筑和工业设计中,决定大局的是形体块面的空间设计,其次是局部性的装潢等设计。在工艺美术中,有形体、纹样等设计。绘画作品的构图,实际上是整体结构设计;在一定形式的图像中,都有线、形、色、块等平面设计;在雕塑中,最重要的是形的空间设计。现代设计首先在商品包装、家具、室内装潢等方面发展起来,然后从轻工业产品扩展到重工业产品,现已渗入到生活各个领域。

  设计是研究用点、线、面、体、光、色、质、材及一切造型因素构成种种形象和感觉,并把它运用到各种美术创作的学科。简言之,设计是研究造型构成的学问,其中主要的对象是研究视觉空间,通过空间设计,传达视觉艺术的效应。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室内空间构成、环境空间构成等专业,都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探索造型问题。设计的发展,已经介入了纯艺术领域。

  具象艺术抽象艺术是20世纪初形成的新概念。具象泛指表现具体的物象。古今中外的写实主义美术,基于具象观念,主要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创作素材进行提炼、概括、集中、夸张等手段,达到典型化的审美目的。“抽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艺术家运用提炼、概括等手段,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艺术形象。这个过程称为艺术抽象,表达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感受;其二,认为抽象和具象是两个相反的意象,抽象是纯意识、纯形式的东西,但是也不绝对排斥与具象相融合,形成形式夸张、在抽象中隐现出具象性或半抽象的美术。

  世界上各种派别的抽象主义美术家,对“抽象”的含义各持不同的观念。他们竭力摆脱客观物象的实体,运用点、线、面、体、色等符号,表现自我感受或表现某种理想和观念,以创造不反映任何现实形象的作品。表现直觉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是西方抽象主义流派较为普遍的倾向。有些抽象主义派别的作品主观意蕴奥秘,象征某种哲理,也有的实际上属于纯装饰性、纯技术性的抽象美术。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强调意象形态。例如齐白石提出“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属于具象和抽象的统一观。中国的书法与篆刻是古老的含有抽象因素的艺术,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存在着血缘联系,即书画同源。书法和篆刻的造型,取骨法之势成其意象,在气势之中含有生命,与绘画一样,通过造型—达意—表情,来完成“迁想妙得”的艺术效应。因此,书法艺术的间架,体现出“八方点画,环拱中心”的空间意象,它与中国画的空间观念基本一致。从书法的发展历程,还可以看到历代绘画风貌的变迁。

  美术的特性深刻而鲜明地反映在美术创作的主客观关系上,中西美术有共同处,也有不同点。中国的传统绘画理论总的见解是,在主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契合的同时,较为强调表现主观的思想和感情。“画中有我”是历来被强调的。

  唐代的张璪指出主体与客体相通相依的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早在南朝齐时,谢赫论述“六法”,在对构图、写生、摹写、设色等方面提出要求时,提纲挈领地把“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法提出,则是对于表现对象精神内蕴的要求,起初主要用于人物画,指表现对象的神情美,后来扩展为对山水画环境氛围(内蕴)的笔墨表现,这对中国古代画论传统绘画创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方从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起直到18世纪末,流行艺术模仿说。但亚里士多德也悟到诗的想象力使实际的事物更理想、更可信,罗马时代也有“想象是比模仿更为巧妙的艺术家”的评说。中世纪欧洲人性受到极大压抑,主体精神归附于“上帝”。文艺复兴时代因受自然科学迅速发达的影响,学术界普遍尊重客观真实性。艺术和科学成为人文主义的一双翅膀。达·芬奇明确提出:“绘画是一门科学。”因此,欧洲的人文主义虽然恢复了人性,但美术的基本形态是再现性艺术。此后的两个多世纪中,追随古典主义启蒙主义的美术都遵循写实的传统,直到19世纪兴起浪漫主义运动,才强烈要求突破现状,提出了在作品中表现艺术家自己的个性和意图的要求。印象主义从学院主义中解放出来,画家的个性也有各自的流露。但是印象主义油画仍是竭力表现自然,色彩的解放也得助于科学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仍属再现性艺术。表现主义是根本区别于再现的思潮,它贯穿于文艺各门类,波及整个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对西方现代美术有很大影响。表现主义中有不同的见解,其中大多数强调艺术中的“自我”。他们所宣称的“自我”,总的倾向是力图排除一切客观因素的自我扩张。

  无论东方或西方的艺术,都在一定程度上服从科学反映论的准则。但是文艺创造和科学发明有不同处,科学发明主要按照客观“物种尺度”来进行,艺术创造则主要按照主体“内在尺度”进行。艺术创造用形象引导人们走向理想的境界,因而它不采取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抽象概念再上升到理论的方式,而采取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意象,上升到意象形态,创造出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原型的“第二自然”。

  艺术是一种个体性精神劳动,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与综合性艺术相比,美术创作的个体性更强。因此,美术作品的表现形态本质上是多样,而不是雷同,并由此形成各种美术风格艺术流派。美术家完全有个人创造性、个人爱好的广阔而自由的天地。

美术的发生与发展

  人类的祖先遗留给后代的最原始的艺术品是工艺美术,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可以证明,人类在谋求自身的发展中,对于美的感受力的敏捷和对于美的创造欲的执着是令后人惊叹的。审美力和美的构思能力的增长,与人脑的发展同步。从人类在劳动中创造自己的双手、发展自己的思维开始,从人的双手创造第一把石斧开始,已经同时在创造美的事物。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已经大大发展,其造型之美、彩绘之流畅、图案之富于装饰美感和生活气息,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其浑厚朴茂达到了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

  美术起源于制作劳动工具和实用产品,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事物,同时发展了审美意识。装饰具有宗教的或求偶的目的,这与美术起源也有关系。由图腾推论美术起源于原始宗教,也不是没有根据。如果没有能够从事艺术劳动的双手和富于审美意识的头脑,不仅祭神无方,求偶的目的也达不到。从大量的美术遗迹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岩画来看,最普遍的图画内容是狩猎和劳动的场面。因为那时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服从于实用的目的,围绕着劳动求生存的总目标。

  人类的祖先同时还做黏土的小雕塑,表现裸体的人,其中很普遍的是“孕妇像”。创造孕妇的形象无疑是对母性的膜拜,是为了祈求种族的繁衍和兴旺,反映着原始宗教感情。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分工,作为精神创造的美术品逐渐趋向完善和精美,并能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古希腊的建筑、雕塑和绘画形象,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审美理想既有阶级色彩,还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体现着不同的世界观,同时也体现出道德、伦理以及政治等观念的差别。人类社会向高级、更高级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便日益丰富多样。审美能力的培育和增长,又日渐扩大了审美对象的范围,因此美术品类和题材内容也不断地拓开,艺术水平与日俱增,审美观念也渐趋复杂,发生着多方面的变迁演化。当艺术活动还没有与普通劳动分工的时候,艺术创造和物质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的。到了农业社会,人类对自然界有了比较充实的认识,才产生欣赏自然美的感应力。经历漫长的生活实践,生产劳动培植了人的审美能力。人类文明的开拓受地域条件的影响,美感力的萌孳和发展,又与人种和个人的智质等特殊条件有关,不同的主观、客观条件,不同的物质、精神的因素,造成人类艺术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优秀的艺术往往是先进社会意识的反映,也与先进技术相关。如冶铜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铜器在工艺上的成就。

  历史上的建筑艺术在营造宫室陵墓庙堂宗祠上耗费了极大人力和财力,也有部分用于防卫国土的城堡城墙等建筑。无论东西方的建筑工程,自古就有宏大壮观的设计。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均表现出亘古长存的艺术生命。

  西方的建筑大多为石材结构,罗马式、哥特式、巴罗克式,各有其个性特征。在中国建筑史上,以木结构为主的营造体制体现出东方建筑美学的特色。随着宫室、神殿、石窟、寺院的建造,雕塑和壁画大量产生。

  封建社会阶级层次趋向复杂,社会分工也随之分化为许多等级。其中精神生产的分化使美术得到更快的发展,开始形成职业画家、雕塑家、工艺师等。在西方,居上层的有宫廷画家,中层的有宗教画师。在中国,有的宫廷画家兼作宗教画,有的并不居上层,然而历代都有领一代风骚的画工和塑工。许多声名卓著的和更多名不见经传的画师、手工艺师和工匠,创造了大量优秀的美术品。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独幅绘画是战国时期楚国《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西汉马王堆1号墓帛画堪称绝品。

  秦汉时代的美术,门类品种有很大开拓。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宏大,造型洗练,气度轩昂。汉霍去病墓石刻则趋向抽象。汉代的漆器、织物,工艺水平十分惊人。自发明造纸术后,中国的绘画由丝织物逐渐转向以纸为主,进入革新的历史阶段,其表现性能的扩展又开阔了题材内容,至晋唐时期,山水、花鸟画大兴,更大范围地反映出社会多方面的生活景象。

  中国封建时代的重彩画,多数描绘王公贵族和上层社会的生活。人物画中最著名的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现存摹本)、《洛神赋图》(宋代摹本),唐张萱的《捣练图》(现存宋赵佶摹本)、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人(佚名)所作《折槛图》,这些情节性主题画的人物刻画已经达到相当高度。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杰出的长卷格式风俗画,在绘画史上有重要价值。

  自南朝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山水画的画家之后,山水画从此在东方持续发展,直至今日。五代荆浩的《匡庐图》,关仝的《关山行旅图》、《山口待渡图》,董源的《潇湘图》,宋巨然的《万壑松风图》、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都有博大与精微相结合的审美特色,体现出东方的山水美学观。

  花鸟画家有五代黄筌徐熙,宋崔白赵昌赵佶等。带景的走兽画有传为五代人所作的《秋林群鹿图》等。画马的专家有唐曹霸韩幹,宋李公麟等。唐李思训李昭道、宋赵伯驹等所作界画楼台,是中国画的特殊题材。在纨扇折扇上作画是五代以来流行的绘画特殊样式。

  自汉魏发展起来的石窟寺壁画敦煌莫高窟为最盛,题材虽属宗教内容,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时代思想和现实生活的情趣。画工们在外来的佛教美术样式里融入中国的审美观,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道教题材的壁画稿本《朝元仙仗图》(另一稿本称《八十七神仙图》)和元代永乐宫壁画则显示了高超的白描技法和处理多人物构图及色彩组合的才能。

  元代以后,文人画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庞大而重要的支脉,实际上几成主流,其流风余韵至今还有很大影响。强调画家要有画外修养,以诗、书、画、印融会一体为治艺最高准则的文人画派在元、明、清时人才辈出,其中有元黄公望倪瓒王蒙柯九思王冕,明沈周文徵明徐渭,清朱耷石涛郑燮等,现代的杰出代表有吴昌硕齐白石等。

  晋以后的文学家大都善于书法王羲之被称颂为“书圣”。唐宋文章八大家中,有不少著名书法家。张旭怀素狂草,在现代被奉为高层次的抽象美术。其后,历代都有大书法家涌现。书法艺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许多画家亦兼长书法,并丰富了书法的意象。

  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画中有许多艺术精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而世代相传的民间美术反映着各种不同的审美理想,充分体现出广大群众对于美术创造的积极性和聪明智慧。

  西方中世纪大约持续了1,000年,美术基本上屈从于基督教,受着教会经院哲学的严酷统治,但是中世纪的画师们仍然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在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领域有独特的创造。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上升时期的美术曾作为反封建的前锋,形成现实主义的一代高潮,富有思想和艺术朝气,从许多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都可看到变迁的轨迹。被F.恩格斯称为“创造了巨人时代”的文艺复兴运动,伴随着资本主义兴起而席卷全欧。美术在追溯希腊精神中,创造出显示人文主义思想的崭新面貌,并涌现出许多被称为“巨人”的杰出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A.丢勒等。

  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伦勃朗D.委拉斯开兹P.P.鲁本斯油画大师。各个国家的各个美术派别交相辉映,此起彼落,参差交叉。法国路易时代,巴罗克美术日趋浮华,洛可可样式更是趋向靡丽。法国大革命前夕,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追溯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遗风,在艺术上表现出严谨的完美性,形成了革命的新古典主义美术,其代表人物是J.-L.大卫

  浪漫主义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落而兴起。它的首领E.德拉克洛瓦竭力反对古典样式的拘谨呆滞,主张色彩的强烈和用笔的奔放,油画语言有突破性的转变。19世纪40年代兴起了写实主义,其思潮也曾波及东西欧以至更广大的地区。G.库尔贝是写实主义的创导者,农民画家J.-F.米勒、独辟蹊径的政治讽刺画家H.杜米埃德国女版画家K.珂勒惠支的艺术均充满现实主义精神。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了I.Ye.列宾V.I.苏里科夫等大画家。批判现实主义在东欧国家中也普遍产生了影响。在风景画领域,反对学院主义教条的自然主义风景画派也在40年代崛起,其代表为法国巴比松画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欧洲。随后掀起的印象主义运动,把油画艺术推上了一个产生众多派别的新时代。

  从19世纪末期开始,西方美术进入现代主义阶段,呈现出流派纷呈、莫衷一是的局面。早期现代主义追求艺术语言的表现性、象征性、寓意性和抽象性,在写实的范畴之外扩大了表现的领域。社会矛盾、战争和不安定的社会生活驱使艺术上不断要求变化,以出奇制胜来抚慰人们彷徨困惑的心绪,从而推动美术家奋起探索、寻求出路、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对推动艺术心理学艺术语言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西方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的作用有关。它的一个突出的观念是关注艺术的“原创性”,这与传统艺术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正好相反。它的另一主张是以分析的观点处理形式语言,对形式语言的某个方面加以突出和分析,这与传统艺术观念的综合完美性也正好相反。突出个人价值观、强调“原创性”和注重形式分析所造成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可忽视的消极性。由于有些现代艺术流派过分重视哲学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导致艺术向哲学观念接近,最终出现丧失了艺术表现形象特征的“观念艺术”,削弱了美术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现代艺术试图打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让脏、乱、丑陋、恐怖、绝望、残酷以及一切畸形的形象都进入美术领域,必然造成美与丑的混淆,艺术与非艺术难于界定。

  中国近现代美术在五四运动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革。民主科学的精神解放了学术思想,从西方引进的油画素描水彩画等各个画科以及西方的版画雕塑和建筑理法逐渐在中国生根,不仅丰富了中国美术的格局,而且在与中国本土艺术的碰撞中发生了互补性的变化。许多美术家热心美术教育,李叔同陈师曾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是先驱者。美术院校的创立对推动美术事业产生了很大作用。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并把美术音乐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出过重大贡献。延安等老解放区的美术与广大人民密切相联,取得很大成绩。

  中国社会主义时代的美术遵循毛泽东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等反复的辩证运动,达到全面繁荣。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美术继承民族美术的精华,发掘民间美术的无穷生命力,借鉴并吸收外国的优秀成分,并以其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自立于世界。

美术的功能与作用

  美术所有的文艺一样,它的社会功能曾经被划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艺术的真、善、美品质契合一致。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这三种功能可以在逻辑上作这样的分列,但在实际中,任何美术作品只有某一方面的偏重,但基本上都以审美实现其效用。

  美术功能与欣赏心理密切相关。美术的感染、陶冶、潜移默化,都是某种心理效应。它通过人的情感和思想、意识交叉着起作用,有着因果关系的心理作用,即所谓心理机制。造型艺术的心理效应,主要在于传递美的信息,有的抽象美术比具象美术在形式美感方面能激起更动人的效应。有些现代主义美术是反映一种意向,它只是搅动人们的情绪,不产生任何美感,甚至使人产生反感、恶感。然而,它可能产生某种启迪、暗示,使人感到有所领悟,也不失为是某种功能。这种美学观上的歧异,也是美术走向多元化的一端。

  就具象美术而言,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引起的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并不单纯是感官的刺激,而是生理和心理相统一的审美理想的实现。美感又是复杂的感应过程,必须依靠直觉感受,而直觉经常与联想、想象、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因此,欣赏者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是超越客观对象,更集中、更理想地进入高层次的境界。

  美术的欣赏以视觉作为导引,用以维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美术欣赏的渠道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面对作品的美术欣赏进程和面对自然进行美术创造的思维活动有相似处,因此人们在欣赏活动中,往往可以进行艺术再创造,而好的艺术品则往往给欣赏者留有再创造的余地。好的艺术品,能启发观赏者的审美意象,提高审美理想和美感能力,并诱导人们在欣赏中进行各不相同的再创造,从而获得欣赏的极大满足。人们在艺术中获得全身心的审美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形象教育在美育中有特殊的效用;它与说理教育不同,具有恳切真挚的情愫,因此能摒弃强制性,牵动人的心灵,通过启发良知,起到诱导作用。

  陶冶情操是一种重要的美育。描绘自然界宏观博大的宇宙,细察鸟、兽、虫、鱼、花木的性灵,美术有它的特殊效用,一些山水、花卉、静物作品也有启迪人生的功能。鲁迅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的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的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透彻地阐明了审美作用辅助道德教育的性能和重要意义,同时又强调审美活动对人的精神气质有深邃的影响。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培养审美情操是普及国民教育的重要课题。美术在这个领域里可以发挥很大的能量,对提高精神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