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刻花倒流壶(宋)

  耀州窑汉语拼音:Yaozhou Yao;英语:Yaozhou Kiln),中国古代瓷窑。窑址在陕西铜川。因铜川在五代属于耀州而得名。

  耀州窑创烧于,产品以黑釉和白釉为主,也烧青釉、花釉和三彩等。晚唐之前,器物多较粗朴。自晚唐始,青瓷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到五代,质地细密的青瓷已经占主导地位,五代晚期出现了粉青、天青等釉色。宋代则以青绿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北宋早期,装饰流行简率的刻花,大约同越窑相似,而被称为越器,但制作较粗。北宋中期,耀州青瓷进入鼎盛,又增添了印花、镂空等装饰,刻划劲健洒脱,印花则繁满严谨,釉色青翠,造型极规整,产品曾入贡宫廷。入渐趋衰落,釉色姜黄,装饰多转为简陋。

  耀州窑的影响十分广泛,同系窑场多分布在河南,而远在广东广西,也有瓷窑烧造面貌接近的青瓷。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因地属古耀州得名,也叫铜川窑。北宋耀州窑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较薄,很坚密;釉子细密,光润,青中闪黄或略闪黄,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主要装饰方法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开始出现非常草率的刻花,以后日臻成熟。北宋中期,己采用刻划结合的手法,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划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次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北宋晚期盛行在盘、碗内印花,既规整又洁晰。常见纹饰有:缠枝牡丹、缠枝莲、缠枝菊、把莲(一把、两把、三把的都有,有的还印上 "三把莲 "等文宇)、菊瓣、梅花、松树、鹊竹、水草、忍冬、龙纹、凤纹、狮、虎、鹿、犀牛、蛾、飞鹤、游鸭、鸳鸯戏莲、莲池游鱼、水波游鱼、仙人骑鹤、飞天、弥勒佛、婴戏等。边饰主要是莲瓣纹、回纹,也有堆贴雕塑龙、兽、力士、猴、荷叶、人物等。

  耀州窑纹饰以花卉为主,以婴戏纹最有特色,有攀在花枝上的,有卧于花丛中的,有荡于花枝间的,有戏水的、夺球的,活灵活现。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怀、盏、钵、梅瓶、荷叶式高足盘、喇叭口瓶、葫芦形执壶、多子盒、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北宋耀州窑的碗身较高,敞口,小圈足,器物一般施满釉,工匠多拿着底足蘸釉。耀州窑虽属民间瓷窑,但制作非常规整,釉色很漂亮。据史书记载,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窑有大量上乘之作作为贡瓷供宫廷使用。

  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城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这一时期广州西村窑、福建同安窑、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窑产品。


耀州窑和长治窑的白釉黑彩瓷是釉下彩还是釉中彩?

  在釉下黑彩瓷的显微结构研究中发现,有些耀州窑.磁州窑及长治窑的白釉黑彩瓷,它们的彩并非直接紧贴于化妆土表面,有时彩与化妆土之间还存在约O.02mm的薄层,这一薄层的玻璃相含量和化学组成都与面釉接近。有的学者认为这一薄层就是彩绘前特意施加上去的釉浆,并由此作出判断,这种白釉黑彩瓷是釉中彩而不是釉下彩。但也有人认为这种黑彩是典型的釉下彩而不是釉中彩,因为这种现象有时在青花瓷中也可见到。例如在万历官窑青花瓷的显微结构中,彩料和胎之间有时也有这样一层玻璃相。按理彩料与胎应该是紧贴在一起的,怎么会在两者之间产生一薄层玻璃相呢?研究结果表明,这个现象的产生与气泡和析晶有关,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在彩料的下面和上面常有大量气泡,它们是高温时从胎和彩料中排出来的。当大量气泡向釉面运动时,会把彩料向上方推拉,使彩料稍稍离开胎或化妆土的表面。另外,胎或化妆土表面大量钙长石晶体的蓬勃生长也会把彩料向上推顶,这一薄层玻璃相的出现正是由于彩料在气泡和析晶的共同推拉作用下形成的。 再说,中国古代的釉中彩是景德镇于康熙年间烧造的一个稀有品种,著名品种屈指可数,由于工艺较复杂,成本也比较高。而白釉黑彩瓷大部分是普通民用粗瓷,例如长治窑白釉黑彩器内所留下的若干个支痕,说明它是采用叠装法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如果采用釉中彩工艺,会大大增加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说,白釉黑彩瓷也不可能采用釉中彩工艺。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