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聊城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山东省 > 聊城市
山东聊城:光岳楼
山东聊城:东昌湖
山东聊城:水城明珠大剧场夜景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

聊城汉语拼音:Liáo Chéng;英语:Liaocheng City),中国山东省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地处鲁西平原,古运河畔,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明清时期为东昌府,现为聊城市委,市府所在地,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总面积862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聊城市常住人口590.26万人。 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均有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属鲁、齐,秦置,属东郡,两汉相沿不改。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为平原郡、平原国和济州所属。北宋时为河北东路博州治所。南宋时,为金山东西路博州治所。明、清为东昌府治所。《史记》中“鲁仲连射书喻燕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聊城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曾为沿古运河九大商埠之一。明清之交,由于漕运兴盛带来了聊城文化事业的发展。聊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老残游记》中许多故事也都取材于这个地区。悠久的历史为聊城留下了众多的景观,光岳晓晴、巢父遗牧、崇武连墙、绿云春曙、古秋铺琼、圣泉携雨、仙阁云护、铁塔烟霏合称八大胜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岳楼,有“黄鹤、岳阳亦当拜望”之誉。富丽堂皇建于宋金之际的铁塔,俊崇浑朴为聊城古老的象征。藏书甲天下的海源阁古朴庄重藏书宏富,为清代著名的4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初建于北宋末年的狮子楼,雕梁画栋,因传说武松在此斗杀西门庆而闻名海内外。造型独特的临清清真寺、雄伟壮观的舍利塔、坐落于东阿鱼山西麓的曹植墓、闻名遐迩的武松打虎处景阳冈等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闪烁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异彩。

聊城还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温泉之城、中国喜鹊之乡。

阿胶居“山东三珍”(阿胶、海带、胶东参)之首,因产于东阿县而得名。东阿是中国阿胶之乡、中国喜鹊之乡、中国杂技艺术之乡、中国黄河鲤鱼之乡、中国油用牡丹之乡。

聊城地处鲁西黄泛冲积平原,缓岗、坡地和洼地相间分布。主要河流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京杭运河等。主要湖泊是东昌湖,水面4.2平方千米。鸟瞰古城,环城湖水宛如一面明镜,把古城镶嵌在中央,中外专家誉聊城为“中国的威尼斯”,东方的“诺亚方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四季分明。矿产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

  • 邮编:252052 代码:371500 区号:0635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8月,聊城市下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聊城市人民政府驻东昌府区东昌西路24号

历史

  唐虞三代属兖州之域。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聊城(今东昌府区,下同)、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战国(前475年-前221年),聊城、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临清、冠县属赵国,莘县属魏国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郡、县两级制,境域属东郡。

  西汉(前206年-公元24年),郡、县两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冠县属冀州魏郡,茌平分属兖州东郡与青州平原郡,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东汉(25年-220年),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属冀州魏郡,冠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今冠县东古城镇),茌平属兖州济北国,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三国(220年-265年),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属魏国,聊城、茌平属青州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为县王国,东阿属兖州东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

  西晋(266年—316年),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曾为清河国,治清河,今临清市)、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阳谷、东阿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东晋十六国(319年-420年),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刘宋6国。前秦清河郡治临清。后赵、前燕、后燕时阳平郡治馆陶。刘宋时济州治茌平。

  南北朝(420年-581年),州、郡、县三级制。聊城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4国。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平原郡(治聊城,今东昌府区),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东阿属济州(治碻磝城,今茌平韩集乡高垣墙村)济北郡(治临邑,今东阿铜城镇),高唐属济州南清河郡。齐周,聊城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治清河,今临清市内),阳谷、东阿属济州(治碻磝城)济北郡(治东阿,今东阿县铜城镇),冠县、莘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

  隋朝(581年—618年),初为州、县二级制,后为郡、县二级制。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县韩集乡高垣墙村),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唐朝(618年—907年),初为道、府(州、郡)、县三级制,后为藩镇节度使(道)、州、县三级制。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属河北道贝州;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治卢县),后属郓州;茌平属河南道郓州。五代(907年—960年),藩镇节度使(道)、府(州)、县三级制。聊城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聊城、茌平、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先后属河北道大名府、兴唐府、广晋府,冠县先后属河北道魏州、广晋府、大名府,莘县属河北道魏州,阳谷、东阿属天平节度使郓州。

  北宋(960年—1126年),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辽、金(916年—1234年),路(道)、府(州、军)、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山东西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阳谷、东阿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冠县、莘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元朝(1206年—1368年),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治聊城)总管府(治聊城);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治冠氏县,今冠县);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治高唐);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

  明朝(1268年—1644年),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省、府州县之间设道。境域属山东布政使司,聊城、临清(曾为临清州,治临清)、冠县、莘县、茌平、高唐(曾为高唐州,治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阳谷、东阿属兖州府东平州。

  清朝(1644年—1911年),省、(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冠县、莘县、茌平、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阳谷属兖州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1928年废道,境域属山东省。1936年,全省下设12个行政区,聊城、茌平、博平、东阿、阳谷、寿张、范县、莘县、冠县、朝城、观城、堂邑、濮县等13个县属鲁西北第六区;临清、高唐时属鲁西北第四区。

  1938年11月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西部独立自主创建抗日根据地,逐步建成山东抗日根据地鲁西区。1940年4月,境域抗日根据地分属鲁西区运西(第二)、鲁西北(第三)、运东(第四)专区。1941年7月,鲁西区与冀鲁豫区合并为冀鲁豫区后,分属冀鲁豫区第二、三、四专区,9月分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七、十八、十九专区,1942年12月分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运)、十七(运西)、十八(鲁西北)专区,1943年7月部分地区改属冀南区第七(鲁西北)、第六(卫东)专区。1944年5月,冀鲁豫区与冀南区合并为冀鲁豫区后,分属冀鲁豫区第一(泰运)、第三(邯郸)、第四(南宫)、第六(卫东)、第七(鲁西北)、第八(运西)专区。1945年10月,冀鲁豫区分为冀鲁豫、冀南两区后,境域分属冀鲁豫区第一(泰运)、第八(运西)、第九(直南豫北)、第四(直南豫北)、第六(运东)、第二(运西)、第八(直南)、第九(濮范)和冀南区第一、二专区。

  1949年8月,华北行政区划调整后,境域设平原省聊城专区,辖聊城、茌平、博平、阳谷、寿张、东阿、高唐、清平、堂邑、莘县、冠县等11个县,朝城、观城、濮县、范县等4个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馆陶、临清2个县和临清市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辖16个县,1个镇、86个区、1153个乡。

  1956年,德州专区撤销,将夏津、武城、德县、平原、禹城、齐河6县及德州市划归聊城专区,辖聊城、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寿张、范县、馆陶、平原、禹城、齐河、夏津、武城、德县17个县及德州、临清2个市、360个乡。

  1958年12月,将原属泰安专区的东平、平阴、肥城及惠民专区的商河、临邑、乐陵、济阳划归聊城专区,撤销临清、莘县、阳谷、东阿、馆陶、禹城、德县、乐陵、济阳、平阴、武城11个县建制,其辖区并入其它县市,聊城改县为市,辖冠县、茌平、高唐、夏津、商河、临邑、东平、肥城、寿张、范县、齐河、平原12个县,聊城、临清、德州3个市,165个人民公社。

  1960年,商河、临邑县划归淄博专区,东平、肥城分别划归菏泽、泰安专区。冠县、茌平、高唐、夏津、范县、寿张、平原、齐河8个县,聊城、临清、德州3个市。

  1961年,德州专区恢复,夏津、平原、齐河3个县及德州市回归,同时恢复莘县、阳谷、东阿、馆陶4个县的建制。聊城专区时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馆陶、寿张、范县9个县,聊城、临清2个市。

  1963年,聊城、临清改市为县。1964年,撤销寿张县建制,将寿张、范县金堤以南地区合并为范县,连同范县建制划归河南省。

  1964年,将馆陶县建制和馆陶、临清卫运河以西地区划归河北省,聊城专区辖聊城、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8个县、83个区、508处人民公社。1967年3月,聊城专员公署更名为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撤销人民公社规模,县以下设145个人民公社。

  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1984年6月,县市所辖人民公社逐渐改建为乡、镇和街道,境域辖聊城1个县级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6个乡(镇、街道)。

  1996年,境域辖聊城1个县级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6个乡(镇、街道)。

  1998年3月,撤销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分别设立地级聊城市和东昌府区。

  1999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7个乡(镇、街道)。

  2000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29个乡(镇、街道)。

  2001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26个乡(镇、街道)。

  2005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34个乡(镇、街道)。

  2010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35个乡(镇、街道)。

地理

  全市土地总面积87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22万公顷,林地面积5.72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9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37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94万公顷。

地质

  构造 全市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台(Ⅰ)的一部分,聊考断裂带又将全市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其西部为辽冀台向斜(Ⅱ1),东部为鲁西台背斜(Ⅱ2)。辽冀台向斜中有2个三级构造单元,即临清坳断区(Ⅲ1)和内黄隆断区(Ⅲ2);鲁西台背斜中有1个三级构造单元,即茌平坳断区(Ⅲ3)。其次,自西向东又分7个四级构造单元:馆陶凸起区(Ⅳ1)、临清凹陷区(Ⅳ2)、新集凸起区(Ⅳ3)、莘县凹陷区(Ⅳ4)、桑阿凸起区(Ⅳ5)、阳谷凸起区(Ⅳ6)、东阿凹陷区(Ⅳ7)。区内分布许多断裂,其走向一般呈北东向。较大的断裂为聊考大断裂,其次有冠广断裂、冠县断裂、堂邑断裂、聊城断裂、茌平断裂、东阿断裂、馆陶断裂、马陵断裂,另外还有许多小断裂。聊考断裂,北自茌平,南至河南兰考,全长270公里,市内长度110公里,是市内辽冀台向斜与鲁西台背斜的分界线,同时控制着市内第三系的发育及构造形态的发展。冠广断裂,西自冠县,穿过聊考大断裂,东至广饶,全长290公里,市内长度约100公里。该断裂北盘下降,南盘上升。冠县断裂,北自临清石槽,南至冠县梁堂,与冠广断裂相交,全长约60公里,其北端是临清凹陷与新集凸起的分界线,南端是临清凹陷与桑阿凸起的分界线。堂邑断裂,自莘县董杜庄向西北延伸,经过堂邑,至博平与聊考大断裂相交,全长约73公里,其南盘为下降盘。聊城断裂,其东北在聊城交于聊考大断裂,西南在莘县河店交于堂邑断裂,全长约40公里,是北盘为下降盘的断裂。茌平断裂,为东盘下降的断裂。其北自茌平王老,南至阳谷七级,全市约55公里。东阿断裂,位于市内最东部,是西盘下降的断裂。其北自东阿高集,南至阳谷张秋,全长约50公里。馆陶断裂,位于市内最西部,该断裂将北馆陶构造一分为二,使断裂带两侧孔店组地层与奥陶纪灰岩接触。马陵断裂呈北西走向,全长约15公里,北东为下降盘。该断裂带是临清凹陷与河南内黄隆起的分界线。

  地层 自晚第三纪以来普遍接受了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积,主要为黄河泛滥冲击物和洪积物,除东阿沿黄河一带不足50米高的10座孤山有古生界奥陶系灰岩出露处,其余均为新生界第四系所覆盖。第四系厚度一般为30~270米,以临清、莘县、高唐一带厚度较大。第四系包括全新统和更新统,更新统又分上、中、下更新统。全新统主要为冲积物和洪积物,沉积厚度7~25米,广泛分布于全市;更新统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厚30~260米。第四系以下有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冠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孔店组;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奥陶系、寒武系,还有古生界变质岩等。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目前已发现矿产资源15种(含亚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8种,其中,煤、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能源矿产4种;岩盐矿、水泥用耐火粘土、砖瓦用粘土非金属矿产3种;矿泉水水气矿产1种。其中,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莘县的古云镇及其周边地区,石油储量506.92万吨,天然气储量5.44亿立方米;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阳谷、东昌府区、茌平、东阿等地,属国家规划矿区黄河北煤田主体部分,煤类主要为焦煤、肥煤和气煤,是优质的炼焦用煤和动力用煤,累计已查明储量15.355亿吨,预测储量172.72亿吨,目前全市煤炭资源还未进行开发利用;岩盐矿主要分布在莘县西南的古云镇境内,已查明岩盐矿石储量达13.34亿吨,NaCl矿物量12亿吨,NaCl平均品位90%。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阿县单庄乡沿黄河一带,品位较好;地热主要分布在除东阿外的其他县(市、区),且在传导条件、储存空间、隔热隔水性、地下热水补给等方面具有优势,累计查明资源量14772.98立方米/天;矿泉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阿、茌平、东昌府区等地,尤其东阿沿黄河一带更是量大质优;石灰岩矿等建材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阿沿黄河一带;砖瓦粘土资源丰富,且土质较好,是全市普遍得以利用的矿种。

旅游

风景名胜

  • 临清运河钞关 古建筑群。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后关街。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是明、清两代政府派驻临清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
  • 聊城山陕会馆 位于山东聊城东关双街南首,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她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山东聊城:光岳楼夜景
  • 光岳楼 古代城防建筑。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是迄今为止全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雄伟的木构楼阁之一。
  • 海源阁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22万。它与江苏常熟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
  • 鳌头矶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卫运河分叉处。建于明嘉靖年间。
  • 舍利宝塔 俗称临清砖塔。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城西北2千米卫河东岸。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原有永寿寺,规模显巨,殿宇恢宏。
  • 清真东寺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城西卫运河东岸,与北礼拜寺隔路相对。是临清三大名寺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
  • 大宁寺 坐落在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大寺街。同静宁寺、天宁寺、满宁寺并称为临清4大寺。
  • 兴国寺古塔 又称菩萨塔。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城北17公里梁村街东。始建年代无考,传为兴国寺寺僧和当地居民共同筹资兴建,明清时曾维修。
  • 韩氏墓地石刻群 古代石刻群。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乡梁丕营村东北。系唐末魏博节度使韩允中及其父韩国昌墓葬神道石刻群。
  • 华歆墓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城东涸河镇大华村北200米处,距县城20公里。据《高唐州志》记载,此为三国时期魏臣华歆之墓。
  • 海会寺(聊城) 清代古建筑群。坐落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东南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经乾隆、光绪年间两次扩建续修,形成了殿宇巍峨、楼阁连亘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为华北五大寺院之一。
  • 范筑先纪念馆 座落于山东省聊城市古城中心光岳楼北大街路东,为仿古式庭院建筑。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1988年11月由国家民政部拨款兴建。
  • 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城南11公里的沙河崖村。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人民解放军4个纵队13万人,在东起位山、西至临濮集的150公里长地段强渡黄河时,将渡河指挥部设在此村。
  • 柴府 古建筑群。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城内鱼邱湖东北湖畔。据《高唐县志》记载,柴府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为后周世宗柴荣之5世孙柴荣皇城私宅,后毁于兵燹匪患。明弘治十四年(1501),驿丞张廷威重建,为高唐的驿馆,称“鱼邱驿馆”。
  • 武训祠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柳林镇。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武训祠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
  • 聊城宋代铁塔 位于山东聊城东关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东南角。始建于宋代,是聊城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明永乐年间曾经倒塌,明成化二年(1466)由僧人募捐重立。
  • 萧城遗址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馆陶镇东南3.5千米处。据记载,此为辽国萧太后为驻兵中原而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筑成,亦称 “歇马城”、“驻马城”。传为辽兵用头盔装土,一夜夯成,俗称“盔安城”。
  • 马本斋烈士陵园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张鲁回族镇南1000米处。1944年2月,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病逝后安葬于此。1954年,烈士灵柩移至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1985年在烈士原葬处重建。
  • 景阳冈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
  • 狮子楼 坐落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城大隅首西南角,始建于宋景佑三年,现为水浒旅游线上重要景点。“水浒”英雄武松为兄报仇在此怒杀西门庆,狮子楼因而名扬四海。

人物

  • 仓颉 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古书中也作“苍颉”。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魏晋以后人则说仓颉是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仓颉死后葬于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
  • 孙膑 战国时期军事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
  • 程昱 三国时魏国大将。今山东聊城东阿人。
  • 王显 北魏名医。字世荣。今山东聊城莘县人。
  • 张镐 唐朝重臣。字从周。今山东省聊城市人。
  • 王彦章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名将。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并入山东阳谷、河南范县)人。
  • 王伦 南宋使臣。字正道。今山东聊城莘县人。北宋王旦族弟王勖的玄孙。
  • 傅以渐 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字于磐,号星严。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永丰县。顺治三年(1646),中进士,夺状元,任宏文院修撰。顺治十五年(1658),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 武训 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山东聊城冠县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
  • 马永胜 民国初期全国武术总裁判长。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
  • 张自忠 抗日名将。字荩忱。生于山东临清。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壮烈殉国。国民政府明令追晋为陆军上将。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