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译文】

  无论是当年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注释】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榭(xiè):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这里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出处】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全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永遇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怀古:追怀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词)题。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的佳作。


【赏析】

  这是一篇怀古词。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生长、起兵的地方。作者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开篇二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说,江山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再也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作者起笔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入犯者曹操的军队。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仲谋”,吴大帝孙权,字仲谋,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小名寄奴)。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刘裕于公元404年自京口起兵,建立南朝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两度挥戈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后三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无限景仰之情。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人道寄奴曾住”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再也没有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下片前三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用史实影射现实,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元嘉”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宋武帝刘裕第三子)的年号。“草草”,指宋文帝草率用兵。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最后一次(在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 》)“有封狼居胥意”是说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封狼居胥”,用典,语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宋文帝刘义隆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大败而归。“赢得”,只落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北伐失败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见《南史·宋文帝纪》)另据据《宋书·索虏传》,早在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因滑台失守,写过“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由怀古转入伤今,抒发感慨。作者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抗金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战斗。“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作者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佛(bì)狸”指北魏的皇帝拓跋焘(小字佛狸)。“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元嘉二十七年,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北魏与南朝宋的战争,距当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当地百姓已把“佛狸”当作神来供奉,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作者感到不堪回首。作者是在感慨,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说,还有谁会问,廉颇(将军)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作者以廉颇自比,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廉颇,赵国名将,晚年遭人谗害而出奔魏国。后赵王欲起用廉颇,先遣使者询其健壮与否。廉颇当面一饭斗米肉十斤,并披甲上马,以示尚能作战。但使臣受贿而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大便三次)矣。”赵王遂罢。(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首词中用典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