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玉项链
良渚文化:祭坛遗址(浙江余杭)
良渚文化:玉钺神徽图(浙江余杭)

  良渚文化汉语拼音liáng zhǔ wén huà英语:Liangzhu Culture),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以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遗址为代表而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东临海滨,西至茅山一带,北抵长江,南达杭州湾南岸。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00年,也有人认为起始年代可早至前34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发达的文化之一,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济生活

  良渚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地势平坦,雨量充沛,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潮湿,适于农业生产。当时这里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据对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稻谷的鉴定,品种有粳稻和籼稻。已有成套农具,其中石制的有三角形犁形器、被称为“破土器”的斜柄刀,以及耜、铲、“耘田器”、镰、铚等,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诸文化中是最精良齐全的。家畜饲养较为普遍,多养猪,另有狗、鸡等。居民还采集葫芦、小瓠瓜、菱角等瓜果和块根植物,捕捞鱼、蟹、螺、蚌以至鲨鱼等水生动物,猎取鸟类和鹿、四不象、麋、獐、野猪等走兽。

  手工业兴盛,有制陶、玉器制作、纺织、髹漆、竹木制作、象牙雕刻等,有的可能已形成专业性生产部门。制陶普遍用轮制,器形规整,造型优美。陶器以灰黑陶和黑皮陶为特征,多圈足器和三足器。玉器制作尤为突出,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工艺的最高成就。玉器种类有琮、璧、钺、镯、冠形器、三叉形器、璜、坠、珠、玦、带钩等,还有鸟、蛙、蝉、鳖、鱼等动物造型。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的一件大玉琮高8.8厘米,重6.5千克,被称为玉琮王。制玉过程采用解玉、切锯、琢磨、钻孔、雕刻、抛光等工艺,并运用砣、管钻等技术。多数玉器上雕刻繁简不同的“神人兽面”纹饰,有的在1毫米宽范围内刻有四五条细线,表现出非凡的技巧。纺织和髹漆也较发达。发现玉制的纺轮,捻杆和卷布轴端饰、经轴端饰等原始腰机部件。在钱山漾遗址出土用家蚕丝织成的残绢片和苎麻织物。髹漆制品可辨器形的有朱漆嵌玉高柄杯,为中国已知最早的嵌玉漆器。竹编织物有席、篓、篮、箅、谷箩、簸箕和捕鱼用的“倒梢”。木器有盆、盘、锤、杵、槽、千篰、桨、陀螺、屐、耜和建筑构件等。上述发现表明,竹木制品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

聚落和建筑

  良渚文化聚落在有的地方分布密集,形成大范围的聚落群。如莫角山聚落群包括50多处遗址,分布在余杭良渚镇安溪镇瓶窑镇3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中心遗址——莫角山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高出周围地面3~5米,有人认为可能是一座台城。遗址中出土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和成排的木柱遗迹,表明当时已掌握营造大型建筑的技术。在江苏吴江龙南遗址和余杭庙前遗址发现普通聚落,前者的房址为半地穴和浅地穴式的,后者的房址有柱子和大跨度的屋顶。还发现建于土墩上的双间地面式建筑和干栏式建筑。

埋葬和习俗

  墓葬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大中型墓常有木棺。大多数墓以陶器玉器石器随葬,随葬品数量悬殊。在人骨上偶见生前拔去两侧牙齿的习俗。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的个别墓中有人殉人牲。墓地大致分为祭坛墓地、小土墩墓地和普通居址墓地几种。祭坛墓地的死者埋于祭坛一侧或周围,墓一般较大,随葬品丰富而精致,典型的如瑶山遗址的墓地。另外如江苏武进寺墩3号墓出土玉、石、陶器100多件,其中24件玉璧放置在尸体上下和头前脚后,32件玉琮围绕尸体周围,形成“玉殓葬”。小土墩墓地的墓略小,如浙江海宁荷叶地墓地的16座墓出土玉、石、陶器200多件,仅个别墓有琮、璧等玉器。普通居址墓地一般都是小墓,死者仅随葬几件陶器或没有随葬品。良渚文化墓葬表现出的财富占有的差别,表明当时社会已出现层级和贫富的分化。

精神文化

  反映当时精神文化的,主要是祭坛墓地、玉器装饰品、玉璧和玉琮、“神人兽面”纹饰,以及玉器和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等。祭坛墓地通常建于小山丘或土墩上,除有墓葬、祭坛外,有的还有祭祀坑,在福泉山遗址有草木灰等燎祭的遗迹。有人认为祭坛可能是举行祭天活动的场所;有人依据祭坛与墓地在一起,认为祭坛主要是为埋葬死者、举行落葬仪式而营建,这种祭祀应属祖先崇拜性质。良渚文化流行玉饰品,一些小件玉器有孔,可穿缀或嵌入衣物和饰件。大量使用玉璧、玉琮。据《周礼》“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记载,有人认为它们是祭祀天地的礼器。对于玉器上雕刻的神人兽面纹饰,多数意见认为是具有祖神性质的图案,也有人认为是天神或日、月神图形。曾发现刻符陶器数件,有人认为上海马桥遗址的陶器刻符和吴县(今苏州)澄湖遗址鱼篓形罐上的刻符可能是原始文字。此外,玉殓葬,玉璧上的刻符,陶器上的鸟、蛇、鳄形图案和玉鸟雕刻等,也反映出当时精神文化的面貌。

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状况

  从墓地数量多,一墓地墓葬数量在一二十座的情况看,当时可能流行家族墓地,亦即存在家族。依据存在墓葬分区埋葬的现象,有人推测应有宗族。根据墓地分为祭坛墓地、小土墩墓地、居址墓地,以及随葬玉器有数量和质量的差别,可知社会至少区分为三个等级。从聚落群和中心聚落的出现等考察,可能有了区域统治者。

  有人推测随葬品丰富的墓葬,尤其是祭坛墓地的大墓,墓主为奴隶主,而殉葬和充作牺牲的为奴隶。有人根据随葬大量玉石钺,认为可能存在亲兵制度,即有了凌驾于部落之上的特殊武装力量。有人认为当时为酋邦社会,存在酋长;有人根据一些大墓随葬军权和神权的象征物,如雕刻神人兽面纹的玉钺、大玉琮等,认为已有集军权与神权于一身的统治者,社会已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人认为迄今没有发现国家机构存在的物证,不能确认良渚文化已进入文明社会。

文化关系

  良渚文化由崧泽文化演变而来,其后发展为马桥文化。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与陶寺文化石家河文化石峡文化等存在交流。有人认为陶寺文化的玉琮、彩绘龙盘、“V”字形石刀等礼仪性器物均源自良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