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色达县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格萨尔藏寨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众措圣湖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东嘎寺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邓登曲登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格萨尔博物馆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格萨尔文化艺术浮雕背景墙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格萨尔石刻

  色达县汉语拼音:Sè Dá Xiàn;英文:Seda County),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四川西北部,东邻阿坝州壤塘县,北与青海省班玛县达日县接壤,西部和南部分别与本州的甘孜县炉霍县两县毗邻。总面积9332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10年)。全县辖3个镇、14个乡。

  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有达曲、泥曲、色曲、杜曲等河流。气候属大陆季风高原型,因受地形地势制约,气候垂直变化大。矿藏有铜、锌、汞等,砂金储量大。交通闭塞,县境东南部有317国道公路穿过。名胜古迹有马邓登曲登(佛塔),洞嗄寺、打隆寺、洛若寺三大红教寺庙,五色海、神仙岩等。

  • 邮编:626600 代码:513333 区号:0836

行政区划

  全县辖3个镇、14个乡:色柯镇、翁达镇、洛若镇、泥朵乡、克果乡、然充乡、康勒乡、大章乡、大则乡、亚龙乡、塔子乡、年龙乡、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甲学乡、歌乐沱乡。县政府驻色柯镇。

历史

  色达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于此,古藏族六大氏族之一的董氏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当地人称“阿嘎洛麦” 即猿人之意。他们游牧的区域包括今色达大片草原。唐为吐蕃,宋元因之,属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明为乌斯藏据,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辖区。明末,瓦修骨系一部迁于色达杜柯,游牧于色柯上游。清时康区改土归流,赵尔丰多次札谕色达归诚未遂,故清朝视为“野番”居地。民国时期无变化。1952年8月和平解放,195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县。

  1996年,色达县面积8987.6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以藏族为多。辖2个镇、15个乡:色柯镇、翁达镇、洛若乡、霍西乡、年龙乡、大则乡、塔子乡、大章乡、亚龙乡、克果乡、泥朵乡、然充乡、康勒乡、旭日乡、歌乐沱乡、甲学乡、杨各乡。县政府驻色柯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总人口41450人,其中:色柯镇5936人,翁达镇1842人,泥朵乡2683人,克果乡1638人,然充乡2142人,康勒乡1639人,大章乡1922人,大则乡1961人,亚龙乡1846人,塔子乡2068人,年龙乡1755人,洛若乡7394人,霍西乡3107人,旭日乡1933人,杨各乡1751人,甲学乡1165人,歌乐沱乡668人。

  2004年,色达县辖色柯、翁达2个镇和洛若、霍西、年龙、大则、塔子、亚龙、大章、克果、泥朵、然充、康勒、旭日、甲学、杨各、歌乐沱15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色达县常住总人口58606人,其中:色柯镇9358人,翁达镇1925人,泥朵乡3909人,克戈乡2378人,然充乡2947人,康勒乡2431人,大章乡2889人,大则乡3149人,亚龙乡3360人,塔子乡2795人,年龙乡2353人,洛若乡9355人,霍西乡4802人,旭日乡2244人,杨各乡2469人,甲学乡1377人,歌乐沱乡865人。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27号)批复同意撤销洛若乡,设立洛若镇,辖原洛若乡所属行政区域。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14个乡:色柯镇、翁达镇、洛若镇、泥朵乡、克果乡、然充乡、康勒乡、大章乡、大则乡、亚龙乡、塔子乡、年龙乡、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甲学乡、歌乐沱乡。

地理

   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巴颜喀拉山褶皱带,属川西地槽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全县辖区面积9338.98方千米,平均海拔4127米。全县大部为典型的丘状高原,县内珠日山高4961米。海拔3500米以下的色尔坝区,河流深切,流水浸蚀严重,为高原山原地貌,山陡地薄,耕地零碎,含水保肥力差。海拔4000米以上为典型的丘原,相对高差500—1000米,分水岭也有平坝保存;4000—4600米属高山区,高寒沼泽土、高寒草丘沼泽草甸发育。4600米至雪线以下为高山寒漠土。高寒草丘沼泽草甸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土壤厚度一般在30—70厘米,棕褐或黑褐色,土壤中含砾石量很高。 全县为三断层所切,呈西北或西向,属金汤弧西翼;色达断层沿歌乐沱—洛若—色达线斜穿泥曲上红科;康勒断层沿塔子—康勒线穿泥曲流域;鲜水河断层,仅在达曲右侧出现。三断层除色达—洛若—歌乐沱断层相对稳定外,其余两断层均处于活动状态。地震烈度为6—8度。地质属海相沉积岩, 第四纪洪冲、冰川、泥石流堆积层,三叠系砂石、板岩和灰岩及少量印支花岗岩、松软破碎的沙石屑堆于高原面上,可取片、块、条石及砂、卵石料。

气候

  属大陆季风高原型,因受地形地势制约,气候垂直变化大。分四个气候带:高山草甸寒带、亚高山草甸寒带、森林草甸寒温带、山原凉温带。均受西风南支气流、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三大气团影响。长冬无夏,四季不明,无绝对无霜期。年均温-0.1℃,一月均温-11.3℃, 七月均温9.8℃,四季均可出现霜、雪。年均降水量646毫米,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值总数2451小时。年蒸发量1266.4毫米,为降水量的两倍。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霜冻、低温、寒潮和冰雹、洪涝等灾害,对牧草、农作物、人畜安全有一定影响。

自然资源

  可利用草场面积5920.33平方千米,牧草以莎草科、禾本科、菊科和蔷薇科组成,间有高山柳、小叶杜鹃、苔藓及杂草约56科259种,能作饲草饲料的达100余种。植株低矮,牧草密集,分层不明显;坡草地上无中高型禾草,呈片或单一群落分布。有牦牛、犏牛、杂交改良牛、草地型藏羊、杂交改良羊、山羊、中卫沙毛山羊、马等畜种。牦牛是本县优良畜种,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在海拔4500米的地区,零下30—40度的环境下,照常觅食、生长发育,享有“高原之舟”美称。

  全县的森林总面积13.43万公顷,覆盖率达2.67%。主要集中于县东北和南部海拔4400米以下的亚高山针叶林区域。主要有云杉、冷杉、桦木、杨树、栎类灌木林、蔷薇、鲜卑花、悬钩子等灌丛、圆柏林、高山栎林等、落叶松、高山柳、忍冬、杜鹃、花楸、沙棘、忍冬等灌丛。

  陆产动物有豹、雪豹、豺、狼、金丝猴、獐、鹿、麂、岩羊、盘羊、黄羊、旱獭、猞猁、狐狸、褐马鸡、白马鸡、苏门羚、贝母鸡、熊、野猪、野牦牛等;水产动物有水獭、黄鸭、水貂、黄鱼、沙滩重唇鱼等资源。名贵药材有虫草、贝母、知母、雪莲、秦艽、大黄、黄芪、赤芍、党参、柴胡、佛掌参等50余种。森林中有蘑菇、猴头菌、灵芝菌及食用香菌。人参果遍布全县,曾是牧民主食之一。

  县内有四大河流,河谷宽浅,多支汊和心滩。达曲、泥曲系雅砻江上游二级支流;色曲、杜曲系大渡河水系。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源头在桑次贡玛等地,流长230千米;达曲流经县西南部,流长90千米;色曲源于县内拖汝沟等三源,由北向南在歌乐沱注入杜曲,流长144千米;杜柯河从县内东北部流过,流长81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9.3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3.48万千瓦。

  县境内矿藏有金、银、铜、锡、锌、泥炭。特别黄金品质优,储量丰富,4条大河均分布沙金。

  色尔坝地区种植青稞、小麦、豌豆、胡豆、马铃薯、大蒜、萝卜、莲花白等一年一熟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文化、旅游

宗教文化

  色达全县30座大小寺庙大多数为宁玛派寺庙,其中,五明佛学院等藏传佛教单位,享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巍峨庄严的巨大佛塔以及鲜艳的彩绘壁画、唐卡,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宗教造像,精美绝伦的宗教用品、酥油花,巨大的转经廊、经幡林、玛尼堆,在蓝天、碧地、彩虹的衬托下,分外壮观,充满神秘。寺院的法会、神舞和格萨尔藏戏,气势宏大,引人入胜。宗教文化与格萨尔文化交融在一起更使人感受到格萨尔文化的魅力。

  经幡文化:在藏区,经幡的主要目的是为祈求今生能得到长寿、平安、无病魔困扰和最终能生到极乐界,有普渡之意。经幡上一般印有佛教六字真言(嘛呢),莲花生大师陀罗尼咒,金刚刹垛陀罗尼咒以及一些佛像、动物像、如意宝图、吉祥物等,用各种颜色的墨汁印刷而得。色达县的经幡造型丰富,色彩斑斓,文化内涵深厚,多彩多形的经幡为金马草原的苍雄增添了活力。经幡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吸引游客观光、探究的价值。

  各寺庙每月初十(藏历)皆举办跳神佛事活动。藏历五月初十举办“初十法会”,藏历十二月举办“二十九朵玛”祈福法会。佛事活动期间的藏传佛教宗教舞蹈艺术和藏戏演出。频繁的佛事活动,使色达一年四季都能将其神秘的宗教文化和欢庆吉祥氛围展现在人们面前。

格萨尔文化

  色达的民俗中蕴含着深厚的格萨尔文化内涵。色达县人民以格萨尔王为先祖和崇拜对象。每逢节日、喜庆之时,喝青稞酒,第一口酒皆要先敬格萨尔。色尔坝地区的居民居住的房屋上层楼廊外部均以高山柳条垂挂环绕,用以象征尼崩达雅大将长发披肩的形象。每年丰收时节各家各户皆请僧侣到家念三天格萨尔护佑经,房背上燃烧柏枝烟纪念格萨尔王,在房背后部石塔插上印有格萨尔王及其大将画像的经幡,以祈求格萨尔王护佑。每年藏历六月初十,是色达人民祭祀格萨尔王的节日,要举行盛大的煨桑活动,届时要演格萨尔藏剧、说唱艺人说唱格萨尔故事。每年藏历五月十三“纳桑节”,全县牧民、僧侣皆云集珠日神山转山祈祷,在格萨尔煨桑台焚烟,纪念自己的祖先格萨尔王及其大将的英灵。色达全县30座寺院大多数为藏传佛教宁玛派,不仅尊奉格萨尔王为护法神,而且较大的寺院都有格萨尔藏剧团,每年都有祭祀格萨尔王的宗教活动。

瓦须部落文化

  色达文化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原始骨系部落文化。骨系部落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为一个主体骨系(血缘系统),然后以此主体骨系为中心,吸收外地迁徙来的户口,或其它多个有血缘联系的小骨系,共同组成的部落。随着部落的繁衍,骨系部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地缘部落。至民改前,色达已有以瓦修骨系为主体大小72个游牧部落。民改后,色达瓦须66个部落在后来的制度变革中,大多数是以行政村的形式保留下来。虽废除了世袭头人制,但由于色达仍为游牧生产,乡、村行跋建制是以传统的部落为基础设立,故使得古朴原始的骨系部落社会形态仍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

  色达瓦须部落是旧时色达世系头人的家族。主要是以瓦须是官宦家族。在色达,瓦须部落拥有的人口约计3万人左右。瓦须色达部落世袭计8代,共存在了300多年的历史。色达部落在历史的传说中也可以说是格萨尔的后裔。在瓦须之前的历史中,色达存在着岭国的部落,在岭王国之前,还存在着吐蕃等部落……

  色达的瓦须部落阶层由瓦须官寨(部落)3部6支河四个大须部组成(上棒须6部,桑桑山野7部、北方曲昌7部和俄穷4部)整个部落骨系体制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一顶白帐篷,四条粗大缆”。而部落的头人,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采取了几种形式来产生:部落一级的头人是由骨系内部先辈长者们推选具有管理部落能力、骁勇善战、英勇出众的部落崇拜者和部落的发起人,并通过赛马等形式,获胜者为部落头领。而部落以上的头人,则实行的是世袭制。部落级以下的头人无世袭制权。

  色达的这种部落体制受历史上古代藏族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影响,在化外之域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部落文化。

  在骨系部落文化中,生动地保存着格萨尔王时代藏区部落的古老习俗和风情,保留着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英雄崇拜的遗俗,遗存着原始氏族社会组织与生活方式的残余,是历史的活化石。

藏戏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色达藏戏
  • 色达藏戏,源于安多拉卜楞寺藏戏,又称“北派藏戏”。是色达部落后期发展的产物。藏戏综合吸收了当地民间歌谣、民间舞蹈、民间说唱艺术,在纳入具有色达特色的寺庙乐舞、增加扩音设备的基础上,从安多、西藏、汉地戏剧集歌舞中吸收的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剧。在藏戏中,多以本土藏语言为主,安多语言为辅。藏戏的内容主要是以格萨尔史诗为题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对内容加以挖掘延伸。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各类节庆、祭祀活动中,藏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色达藏戏团以格萨尔为素材,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为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他们把《格萨尔王传》改编成藏戏搬上舞台,先后演出了《地狱救妻》、《取阿里金窟》、《赛马登位》、《换马风波》、《征途之争》、《七员勇将》等。

遗址

  • 尼崩达雅遗址,位于色达县东南缘的昂拉神山下,有一座极其神奇的小山坡,顶上挂满了五彩隆达,当你走进它时,你会清楚的发现,这原来是一座神秘的古建筑遗址,色达人称它为“山水天宫”;在格萨尔王的史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金色山水四周绕,神奇大殿顶触天,云层上下分两宫,神灵人合天下安”,指山水天宫是神人合一之殿,这就是格萨尔王的四大神将之一,岭国上岭八部的总头领色尔哇·尼崩达雅的寝宫;据史诗记载:“山水天宫”顶层的彩旗可直接横挂于昂拉神山顶上,内设有上岭八部的会馆、兵库、地界勘察馆等紧要场馆;大殿四周丛林大山围绕,两边河水环流,殿中常有盖世英雄会聚,所以人们称它为“山水天宫”之名。这也足以证明色达这片神奇的故土与格萨尔王上岭八部紧密联系的历史。

风景名胜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金马草原
  • 金马草原,传说金马草原脚下有一匹金马,又传说在色达这块美丽的草原上人们曾发现过一块马头形金块,后人为祈祷福祉而得名。金马草原以宽、平而著称,由果哽塘、扎青塘、色塘等大小草原组成,从珠日神山一直延续到霍西,绵延五十多公里,是县政府驻地和全县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碉堡山、然钦神山、拉钦神山等神山环绕四周,形成一个长盆状,弯弯的色曲河水从中缓缓流过,为金马草原增添了几多生机。一顶顶黑帐篷就象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草原上,草原上牛羊成群,牧歌声声,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详和景象。游客云集金马草原,主要就是体验游牧部落文化,享用丰厚的藏餐,是人文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 尼拉湖,位于距县城240公里的泥朵乡境内,尼拉(意即多沼泽地或湿地)。湖宽1华里,深约5米,属淡水湖泊,此湖墨蓝如镜,四周夏秋季鲜花绿草转绕,浮云翩翩,加上泥拉坝的烘托,就象一颗蓝宝石嵌在了绿毯上,各种鸟类栖身湖中。
  • 众措,在藏语中意为“碉堡沟顶的湖泊”,位于县城东南方霍西乡境内,距县城33公里,由“四郎金措”、“措俄玛”、“俄明措”、“扎热银措”等七个色彩各异的湖泊错落交织而成,这七个湖泊随季节、气候和早晚太阳光线照时角度的变化而使湖泊呈现各种色彩,故亦称“神之海”。这里湖水清澈,风化石柱林立,每到夏秋季,鸟鸣水吟,动物成群喜戏,构成原始生态的迷人环境。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歌乐沱勒穷
  • 歌乐沱勒穷,“勒穷”藏语意为“圣地”,以雪域高原四大神山之一而著称,勒穷因奇观美景的“神仙岩”而得名。“神仙岩 ”山峰形状独特,状如雁头,并生长有芳香柏和竹子等葱郁茂密的植物。请往山腰看,有天然菩堤,塔呈白、蓝、黄三色,塔内有达尔拉仙境、永恒自然灯、无量光佛等各塔类佛像。被称之为极乐世界的修行岩溶洞,其浸水处有帕米佛像、吾金大师佛像、无量光佛像、长寿佛像以及吾金大师的亲笔题词;请再往上瞧是称为空行母的秘密住所,住所有大小4个溶洞,棱形排列,大者可容30人,小者1人可曲腰而入。在洞中流水的反照下,洞壁上显出各色壁画和尊尊佛像,给溶洞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山正面岩壁处显有古孟加拉文、梵文字母等字样。山腰有七金刚拉龙花多住过的房迹,拉龙花多是西藏萨迦派的一名喇嘛,曾因射死残酷镇压佛教徒的混世魔王而名声大震。山岩背后有百余个岩门,传说其中一门为秘密法库。岩石上有佛嘎俄、别若等佛的脚印和拐杖痕迹。勒穷夏季雨水充沛且水质晶莹剔透;更加之水自壁立千仞处飞流直下,俨然“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人间仙境,到此朝拜的群众络绎不绝。而当隆冬季节时,这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派北国风光。“勒穷”神仙岩春夏秋冬四季皆景,景色各异,令人叹为观止。
  • 珠日神山,又音译作“竹日神山”,有的又音译作“忠日神山”。位于四川省色达县西北部色柯镇境内,系巴颜喀拉山延承,西北东南走向,山脉长3100公里,宽600米,总面积2平方公里,主峰海拨4961米,是色达境内的最高山峰。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格萨尔藏寨
  • 格萨尔藏寨,色尔坝是色达的东大门,海拔三千余米,气候温和,盛产青祼、麦子、黄金,也是色达的江南,是农牧业两不误地。色尔坝藏寨沿色曲河两岸依山而建,是藏区异于其他区域的建筑,因此地是历史上格萨尔王忠臣爱将色尔坝·尼崩大亚大将辖地和居民,格萨尔文化在当地容人生产、生活、习俗,是故也称格萨尔藏寨。成为色达地区独有的人文景观。相传色尔坝民居恰似格氏时代的勇士状,对民居拟人化的表述颂杨英雄格萨尔大王,使这一藏民间史诗有其实姿再现于生活。据称,这以四层规模的民居自房顶的祭烟台和经幡为一位勇士的帽樱和头盔,房子四层的倒悬排编的柳条栅栏,为勇士披发,至屋基包容一勇士的各身段。房子外面右边的木杆和旗幡表示勇士仗矛屹立,称是当年格萨尔大王口授于大将色尔呗呢崩大亚,把房子建成如勇士出征状立于天地间。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 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座落在色达县洛若乡喇荣沟内,平均海拔3900米,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寺院建筑群占地2.3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1.7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之一,这里的僧舍很壮观,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木棚屋。谷底和山梁上分布着几座寺庙和佛堂,建筑规模虽都不很大,但装饰考究而辉煌;身披桨红色僧袍的喇嘛和尼姑来来往往,空气中充满生机和祥和气氛。
  • 东嘎寺,系色达县三大寺院之一,“东嘎”意为“白海螺”,位于县城西郊约6公里处,坐落在一座形似白色海螺的神山上。该寺由第一世东嘎活佛桑桑邬金大师创建于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 拉则寺,全称“善信拉则密宗院”, 又音译为纳折寺,是色达县及至整个藏区著名的红教寺庙,位于县域东南方向的108公里外的甲学乡境内。该寺创建于1273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该寺先为一座荣总根创建的苯教寺庙,后由班钦布玛麦扎的转世益西生格将其转为红教寺庙,益西生格为第一代活佛;该寺在整个藏区都有相当影响。
  • 邓登曲登,汉译降魔塔,系释迦牟尼功德宝塔之一。位于色达县县城东南1.5公里的色曲河北岸。于民国初1914年藏历第十三个饶回最后一个猪年,由竹庆寺一代活佛牛美.赤勒俄热,为镇妖驱邪,消灾解难,普度众生太平兴旺之预言主持修建。“文革”中毁,开放后重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塔高9层52米,塔基周长100米,石木结构,过去有藏区最高塔之说。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旭日千年佛塔
  • 旭日千年佛塔,2012年7月1日,中国著名的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教授一行在色达县旭日乡发现了三座并列佛塔,温教授认为,这是覆钵式佛塔,虽然经过历代修葺,但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面貌。从形制上看,是古代印度窣堵波的演变,时代约在11至12世纪,即藏传佛教后弘期修建,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这是四川藏区发现的最早的佛塔之一,对于研究后弘期佛教在游牧部落的传播路线有重要意义。据现记者现场观察,佛塔底层为方形,有塔心室,高2.1米,宽及深5.05米。覆钵高4.1米,平头高0.85米,宽及深1.55米,总高(残)7.05米,塔刹毁去。
  • 昂拉,位于离县城30公里处,由昂拉神山、格萨尔练兵山、阿达拉姆踢山石柱、岭常岩洞等组成,此地又是多个伏藏大师修行的地方,曾在这里掘出格萨尔铁剑等伏藏品,这里山形峻秀,流水潺潺,游客不断。昂拉神山是色达人民四大主神山之一,其四周林木葱郁,四季分明,春夏绿荫昂然,牛羊成群,秋冬白雪皑皑。传说格萨尔当年在此山上练兵,三十员大将及岭国兵将均屯兵于此山并加紧煅练,大多将士均在此练得一身好本领,为格萨尔降妖除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山上怪石林立,形似许多兵将演武,两山之间有一巨大石柱,便是传说中的阿达拉姆踢山石柱,说阿达拉姆为演示神力,一脚从山上踢下,将两山分开,并留下一石柱。此处一路往下,便是格萨尔大将修行的岩洞,当地人称“岭常岩洞”,有大小30个岩洞组成,传说是格萨尔王的三十员大将便在此修行。象这样的传说和相关的遗迹遗址遍布色达全境。
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洛若天葬台
  • 洛若天葬台,也称喇荣尸陀林,又名尸林、寒林,藏语意为弃尸,意为众多积聚的林园。天葬是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色达天顶山天葬台始于上世纪,其台中有一块约4平方米大小的葬尸台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台前,把尸体卷曲起来,头屈于膝部,使成坐的姿势,用布等包裹,择吉日将尸体送至天葬台,点燃桑烟引来鹰鹫,再进行尸解。天葬台四周建有许多雕塑,多是用于解释人生或是佛教教义、劝善等。
  • 格萨尔文化艺术浮雕背景墙,位于色达县城金马广场,于2005年修建,向世人展现格萨尔的英雄一生,2011年,又投资19.7万元专门聘请公司和色达县的知名格萨尔石刻艺人对该背景墙进行扩建并进行彩绘和雕刻加工,使该背景墙成为色达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和旅游景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