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2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green;">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spa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B8860B;">
 
bái rì bú dào chù 
 
</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70%; color:green;">
 
白 日 不 到 处,
 
</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B8860B;">
 
qīng chūn qià zì lái 
 
</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70%; color:green;">
 
青 春 恰 自 来。
 
</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B8860B;">
 
tái huā rú mǐ xiǎo 
 
</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70%; color:green;">
 
苔 花 如 米 小,
 
</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B8860B;">
 
yě xué mǔ dān kāi 
 
</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70%; color:green;">
 
也 学 牡 丹 开。
 
</span></cente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译文】</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也要像牡丹那样努力地绽放自己的精彩。
 +
</span>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注释】</span><br>
 +
  苔花:苔藓植物不开花,这里的“苔花”可能为细叶小羽藓一类的孢蒴。细叶小羽藓的孢子体长椭圆形,成熟时黄褐色,个体很小(孢子平均直径为10.5μm)。<br>
 +
  也学牡丹开:运用比拟手法,表现出苔花虽小,却勇于绽放自己的精神。牡丹:落叶灌木,著名的观赏植物,花大,美丽,通常深红、粉红或白色。也:一作“亦”。<br>
  
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
 
  
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出处】</span>
  
“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
+
  清·[[袁枚]]《[[苔 袁枚诗|苔]]》,全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
 
  
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背景】</span>
  
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
+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苔:青苔,也指苔类植物。袁枚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进了翰林院,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虽仕途不顺低为一个知县,但袁枚还是下决心做一个好官。《苔》这首人生励志的小诗就反映了袁枚这个时期的心情。借由苔藓表达了一种不卑不亢、顽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里
 
  
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赏析】</span><br>
  
 +
  [[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这首诗,于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晚上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舞台上唱响。这首鲜为人知、寂寞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让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这一天,一位支教老师梁俊带着乌蒙山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一起,在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栏目“和诗以歌”的节目现场,表演了《苔》这首诗。歌声起,观众泪目。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读古诗
+
  这是一首被低估了的励志小诗。这首诗虽然浅显易懂,却寓意非凡、激励人心。
  
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
+
  全诗的意思是:小小的青苔生活在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但它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不气馁,顽强的生长,快乐的生活,属于它的青春自然会到来。虽然苔花小如米粒,朴素至极,没有光彩夺目的外表,没有富丽堂皇的气场,但有的却是自信,有的却是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要学花中之王的牡丹花那样尽情绽放,绽放出青春和个性。
  
为什么只有二十个字的一首小诗,却听得我们热泪盈眶,久久难忘,因为它不光是写给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它也是写给你我,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
+
  诗的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是说,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
  
苔藓是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
+
  后两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诗里,“苔”也会“开花”的,尽管“花”如同米粒那样大小,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但它没有自卑,没有沮丧,照样学着牡丹的样子“开花”,静静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燃烧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实现着他的价值。“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
  
  
诗题与背景:
+
评述:
《苔》为清代诗人袁枚所作。苔:青苔,也指苔类植物。
+
袁枚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进了翰林院,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虽仕途不顺低为一个知县,但袁枚还是下决心做一个好官。《苔》这首人生励志的小诗就反映了袁枚这个时期的心情。借由苔藓表达了一种不卑不亢、顽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
  
逐句释义:
+
  《苔》用“青苔”与“牡丹”构成鲜明尖锐对比,反映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生态。这首诗,其实在文学史上本并不很有名。本不太有名的《苔》,但在2018年的春晚上受到数亿人民的关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阶层固化,寒门难再出贵子的现实在心态上的反应。官二代、富二代,占尽有利地形,享尽丰富资源,起跑线根本不同,本是普世现象,从来如此。社会学有个“阶层流动性”的理论,意思是说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应该有足够的流动性,“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而寒门子弟也应该有奔头。阶层固化,社会就会出问题。而近些年,这种贫富贵贱分化并固化,问题越发严重。也许这就是上面小诗一夜成名,成为用来激励别人或自我激励特效良方的背景。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背阴处),苔藓依然青春萌动。
+
  白日:指太阳。
+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也要像牡丹那样努力地绽放自己的精彩。
+
  苔花:苔藓植物不开花,这里的“苔花”可能为细叶小羽藓一类的孢蒴。细叶小羽藓的孢子体长椭圆形,成熟时黄褐色,个体很小(孢子平均直径为10.5μm)。
+
  
  青春: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径:小路。深:深远。
 
  树头:树枝头。
 
  也:一作“亦”。
 
恰”:用心。《说文》:从心,合声。恰,用心也。苔生机蓬勃,努力展示出旺盛生命力。
 
苔:本义为青苔,也指苔类植物。属隐花植物类,根、茎、叶区别不明显,有青、绿、紫等色,多生于阴湿地方,延贴地面,故亦称“地衣”。
 
  
作品赏析:
+
常识: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
(苔藓)恰恰自己生长出旺盛的青春生命力来
+
这首诗歌语言朴素,字字清新,属于托物言志,通过描绘了青苔这种小植物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强大,表现了诗人个性之中的自信和品质之中的不卑不亢。读罢,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小小的青苔生活在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但他并不气馁,顽强的生长,快乐的生活,属于他的青春自然会到来。虽然苔花小如米粒,朴素至极,没有光彩夺目的外表,没有富丽堂皇的气场,但有的却是自信,有的却是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要学花中之王的牡丹花那样尽情绽放,绽放出青春和个性,绽放出勇敢和坚定。青苔的身躯是渺小的,但他的精神是伟大的。
+
春风阳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样萌动。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 花开微小似米, 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 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
  
这首诗及其短小精良,意思也很浅显。说我们常见的最普通最不起眼的青苔,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虽然没有阳光的照耀,没有多少人去喜欢它关注它,但是青苔自己关照自己,活的还很青春自在。虽然是青苔,但是人家也开花,虽然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但是它也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美丽,在青苔的心里,自己就是一朵美丽的花朵。
+
  “青苔”有没有花?“苔花”是何物?小诗《苔》一热,许多人都问“青苔”有花吗?怎么好像没见过?
  
者用平淡的话语,赞颂了极其平凡的生命——苔藓。苔藓的生命看似卑微,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也有自己绽放的美丽,它渺小但不自卑。
+
  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的绿色植物,多生于阴湿的环境中。苔藓植物属于孢子植物,不开花,不结果,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袁枚看到的“苔花”,实际上可能是苔类的孢子体或雄器苞。
其实从苔身上,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比如,我们不要轻易抱怨生长环境的恶劣,不要妄自菲薄,即使处于逆境,也要坚强地生活。与其羡慕别人的精彩,不如保持自身的从容自在,就算无人喝彩,我们也要在最美的季节,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瞬间……
+
  
苔藓,这个苔藓我们知道它不可能长在阳光普照的地方,这是它本身的植物的习性,它必然会生长在那些见不到阳光的阴暗和潮湿的地方。“白日不到处”,一方面是写了苔藓的这种自然的习性,一方面也写了苔藓一年四季所处的自然环境。
+
  从科学的意义上说,青苔没有花。至于袁枚所看到的苔类的孢子体或雄器苞,有点像花而误认为花,对文学作品而言,似乎也毋庸较真。
“白日不到处”给我们感觉好像苔藓是被阳光遗忘的地方,是被太阳遗忘的地方,那被太阳都遗忘的地方何来青春呢?怎么可能有蓬勃的青春呢?不,作者的回答是:“青春恰自来。”“恰自”这两个字用得非常好,虽然我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但是我的青春依然在,而且这个青春的光芒是我自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的,是从我的内心里面展现出来的。我苔藓虽然见不到阳光,但是我依然有我自己的青春。
+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第一次读到袁枚的这句诗,心中便涌出深深的感动。是呀,苔藓“开花”时,尽管如同米粒那样大小,但它没有自卑,没有沮丧,没有怨恨,更没有低头,照样学着牡丹的样子昂然怒放,静静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燃烧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
  
白日不到处-----点明苔的生长环境,阴暗之处 青青恰自来-----接上句,阳光照不到一样有青春 苔花如米小-----苔花很小 也学牡丹开-----也学牡丹一般盛开
 
“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歌。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花是开花植物的生殖器官,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米小的是苔藓的孢蒴,苔藓的孢蒴形如米粒,就被古人当做了苔花。
 
苔藓不是开花植物,这孢子成熟后,孢蒴就开裂了,孢子散发出去成了这原丝体,最后,又会萌发成新的植物体,这又是个无性生殖的过程。
 
所以苔藓不会开花,也不可能结果,更没有种子,它连花器官都没有,再怎么努力也永远开不了花的。
 
大多数的苔纲植物孢蒴看上去并不太像“米”,比如地钱、叶苔什么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的苔类,如鞭苔类,会长出像米粒一样的孢蒴,而藓纲(Musci)的植物,孢子体比苔纲要复杂一些,有许多的藓类,都有着如米粒一样的"孢蒴"。比如,有人提到过的葫芦藓。它不过是藓纲下面真藓目葫芦藓科葫芦藓属的一个小小代表,也是无法代替那么多有“米”的苔花的。
 
  
大多数的苔纲植物孢蒴看上去并不太像“米”,比如地钱、叶苔什么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的苔类,如鞭苔类,会长出像米粒一样的孢蒴,而藓纲(Musci)的植物,孢子体比苔纲要复杂一些,有许多的藓类,都有着如米粒一样的"孢蒴"。比如,有人提到过的葫芦藓。它不过是藓纲下面真藓目葫芦藓科葫芦藓属的一个小小代表,也是无法代替那么多有“米”的苔花的。
 
  
《苔》用“青苔”与“牡丹”构成鲜明尖锐对比,反映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生态。这首诗,其实在文学史上本并不很有名,而类似的名作则是魏晋左思的《咏史》,它用“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立,描写了类似的世象。只是左思《咏史》是以此发泄不平之忿,而袁枚则是以此抚慰不幸的弱者。而左思作品的怨尤又为白居易等所放大。下面附录左思的《咏史》和白居易的《涧底松》,以供比较参考。
+
[[Category:文学]]
本不太有名的《苔》,最近在春晚上受到数亿人民的关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阶层固化,寒门难再出贵子的现实在心态上的反应。官二代、富二代,占尽有利地形,享尽丰富资源,起跑线根本不同,本是普世现象,从来如此。社会学有个“阶层流动性”的理论,意思是说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应该有足够的流动性,“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而寒门子弟也应该有奔头。阶层固化,社会就会出问题。而近些年,这种贫富贵贱分化并固化,问题越发严重。也许这就是上面小诗一夜成名,成为用来激励别人或自我激励特效良方的背景。
+
[[Category:中国文学]]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青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
[[Category:诗词]]
「苔花如米小」苔不会开花的。「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
[[Category:古诗词经典名句]]
  
 +
[[Category:古诗词读后感]]
  
 
+
[[Category:中文词典]]
“青苔”有没有花?“苔花”是何物?
+
[[Category:T音词语]]
小诗《苔》一热,许多人都问“青苔”有花吗?怎么好像没见过?
+
[[Category:苔]]
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的绿色植物,多生于阴湿的环境中。苔藓植物属于孢子植物,不开花,不结果,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
苔藓植物生于阴湿的环境,短小,附生于岩石,泥土表面或树身上;虽然有茎、叶,但茎无导管,叶无叶脉;叶由单层细胞组成,只有假根而无真根;不开花,所以没有种子,只能靠孢子繁殖。
+
苔藓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有假根;能够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没有花和果实。
+
苔藓植物具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不开花,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
+
袁枚看到的“苔花”,实际上可能是苔类的孢子体或雄器苞。
+
从科学的意义上说,青苔没有花。至于袁枚所看到的苔类的孢子体或雄器苞,有点像花而误认为花,对文学作品而言,似乎也毋庸较真。
+
 
+
苔藓是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
+
 
+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
 
+
这首20字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我觉得这群山里面的孩子,身边所拥有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可是他们却有着最纯真的爱。”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
 
+
 
+
 
+
《苔》,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
+
 
+
 
+
《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2018年2月16日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了袁枚的《苔》
+
 
+
 
+
一、生命在于绽放。正如诗中所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就算是白天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花也依旧楚楚盛开。花之为花,或者说苔花之为苔花的意义就在于盛开极致绽放,正如人生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绽放,尤其是青春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恰如花的盛开时节。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青春时期及之前,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绽放自己的过程,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交往之中,不断的建构自己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凸显生命的底色,颜色。
+
 
+
二、生命无轻微。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米这么小,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依然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长状态,自然生命属性,然而,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诗人最后两句用了两个很特殊的词“如”和“学”。咋一看,以为是对苔花的不懈,殊不知,诗人真正想说的是对苔花的褒扬。也许苔花永远也不能像牡丹花那般绚烂的盛开,但是,苔花自有苔花的美,苔花的美在于精致,(在我看来)在于或许在别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是敢于绽放的精神。
+
 
+
三、青春的意义在于尽情的绽放自己,在于勇于超越自我的自然属性,追求生命的内在超越,活出生命的精神属性。细细品来,味从中来。
+
 
+
 
+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
+
 
+
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
 
+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
+
 
+
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
 
+
 
+
2018年大年初一晚上,一位曾经的支教老师带着乌蒙山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一起,在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栏目“和诗以歌”的节目现场,表演了一首冷门小诗《苔》。歌声起,观众泪目,一时间,袁枚的诗作《苔》,在像苔一样被忽视了三百年过后,被亿万中国人记住了。
+
可以说,袁枚的《苔》是被低估了的一首诗。这首诗虽然浅显易懂,却寓意非凡、激励人心。
+

2022年7月1日 (五) 05:03的最后版本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译文】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也要像牡丹那样努力地绽放自己的精彩。


【注释】
  苔花:苔藓植物不开花,这里的“苔花”可能为细叶小羽藓一类的孢蒴。细叶小羽藓的孢子体长椭圆形,成熟时黄褐色,个体很小(孢子平均直径为10.5μm)。
  也学牡丹开:运用比拟手法,表现出苔花虽小,却勇于绽放自己的精神。牡丹:落叶灌木,著名的观赏植物,花大,美丽,通常深红、粉红或白色。也:一作“亦”。


【出处】

  清·袁枚》,全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背景】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苔:青苔,也指苔类植物。袁枚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进了翰林院,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虽仕途不顺低为一个知县,但袁枚还是下决心做一个好官。《苔》这首人生励志的小诗就反映了袁枚这个时期的心情。借由苔藓表达了一种不卑不亢、顽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赏析】

  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这首诗,于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晚上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舞台上唱响。这首鲜为人知、寂寞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让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这一天,一位支教老师梁俊带着乌蒙山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一起,在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栏目“和诗以歌”的节目现场,表演了《苔》这首诗。歌声起,观众泪目。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这是一首被低估了的励志小诗。这首诗虽然浅显易懂,却寓意非凡、激励人心。

  全诗的意思是:小小的青苔生活在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但它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不气馁,顽强的生长,快乐的生活,属于它的青春自然会到来。虽然苔花小如米粒,朴素至极,没有光彩夺目的外表,没有富丽堂皇的气场,但有的却是自信,有的却是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要学花中之王的牡丹花那样尽情绽放,绽放出青春和个性。

  诗的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是说,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

  后两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诗里,“苔”也会“开花”的,尽管“花”如同米粒那样大小,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但它没有自卑,没有沮丧,照样学着牡丹的样子“开花”,静静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燃烧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实现着他的价值。“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


评述:

  《苔》用“青苔”与“牡丹”构成鲜明尖锐对比,反映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生态。这首诗,其实在文学史上本并不很有名。本不太有名的《苔》,但在2018年的春晚上受到数亿人民的关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阶层固化,寒门难再出贵子的现实在心态上的反应。官二代、富二代,占尽有利地形,享尽丰富资源,起跑线根本不同,本是普世现象,从来如此。社会学有个“阶层流动性”的理论,意思是说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应该有足够的流动性,“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而寒门子弟也应该有奔头。阶层固化,社会就会出问题。而近些年,这种贫富贵贱分化并固化,问题越发严重。也许这就是上面小诗一夜成名,成为用来激励别人或自我激励特效良方的背景。


常识:

  “青苔”有没有花?“苔花”是何物?小诗《苔》一热,许多人都问“青苔”有花吗?怎么好像没见过?

  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的绿色植物,多生于阴湿的环境中。苔藓植物属于孢子植物,不开花,不结果,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袁枚看到的“苔花”,实际上可能是苔类的孢子体或雄器苞。

  从科学的意义上说,青苔没有花。至于袁枚所看到的苔类的孢子体或雄器苞,有点像花而误认为花,对文学作品而言,似乎也毋庸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