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如此天姿国色的容貌)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月光下才能遇到的神女。

【注释】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或“如果不是……应该就在……”的意思。
  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瑶台:美玉砌的楼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出处】 唐·李白清平调·其一》,全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清平调三首》中的第一首,为乐府诗。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千家诗》收录此诗时,题作《清平调词》。

  《清平调三首》中的三首诗均为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全唐诗》题注:“天宝中,白供奉翰林。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移植于兴庆池东沈香亭。会花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中弟子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遂命龟年持金花牋,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承诏,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龟年歌之,太真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词,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徧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不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其中以第一首最为出色。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和高贵身份。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四句以仙女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一句是可以双解的,或者说,看见天边的云彩就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牡丹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也可以理解为,衣裳像云彩一样轻盈,容颜像花儿一样美丽可人。“想”即“像”。“花”指牡丹花。无论那种解读,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的富贵及其容颜之美。

  “春风拂槛露华浓”是说,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拂”即轻轻擦过。“槛”即花圃的围栏。“华”通“花”。“春风”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写自然环境之美,春风和煦;二是暗示杨贵妃受到皇帝的恩宠,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这一句表面描写了环境之美,其实暗示了杨贵妃春风得意状态。表现了杨贵妃那似如花儿上沾满了露水一样泽润容颜来突出了内心的骄人之态。可以说,作者在比喻中兼有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大了杨贵妃的娇态与大红大紫(“华浓”)的美艳。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若非群玉山头见”是说,如此天姿国色似如天仙的女人,如果不在“群玉山头”见到你是见不到的这样的美人的。把杨贵妃比作了天仙。这一句是在上面把杨贵妃的玉颜比作花儿而的过渡到写人的整体。“群玉”即山名。“群玉山”指神话中的仙山。出自《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周穆王巡游之事的著作),书中说,“群玉山”是西王母住的地方。这里以西王母居处来指代仙界,借此暗寓杨贵妃美貌似天仙。天仙美,本身就是朦胧之美,这样,给人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

  “会向瑶台月下逢”是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这一句还是写杨贵妃是天仙。这一句的“逢”字与上一句的“见”字,都有相遇的意思。二者之前用“若非”与“会向”相连,即“若非……会向”即是“不是……就是”之意。也就是说,杨贵妃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相逢的神女。“会向”即应在。“瑶台”也是西王母的居处。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