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谈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英谈村

英谈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位于太行山东麓深山腹地,距邢台市70公里,路罗镇西8公里处。英谈村是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和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北地区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依山就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堡建筑群,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英谈村分为3个自然村庄,全村200户,620多口人。历史文人称赞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该村自然风景独特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有一川、三山、六岩、九沟、十八垴和“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称。

2007年5月,英谈村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2012年12月17日,英谈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7月,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英谈村远景

概述

英谈村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村内67处院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是河北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石寨。英谈村建筑多为明清时所遗存,筑有围寨墙,留有四门。该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

古寨原是唐朝黄巢义军留下的营盘,明朝永乐年间,山西一位路姓的大户举家来此落户,目前的建筑多为清代咸丰时所建,是一处经典的明清建筑群。

清代的《邢台县志》记录了这个小山村。村域面积约六平方公里,由三个自然村庄组成,即东庄、前英谈、后英谈,是华北地区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国内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堡建筑群,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乡村文化史和冀商经济的重要活化石。

英谈村有四个古寨门、石头寨墙、及石头民居,村内有大小不等的石拱桥,明清民居院落。到处可见有古石楼、石窑洞、古石栏、石板路、古井、古树木。

英谈的东寨墙巧妙利用了地理地势,在面东的山口处建设了东寨门,现在保留最好的是东寨门,还留有两扇木门。在寨门正中有一个小阁楼,阁楼的梁架上施有彩绘,用黑墨、白粉、朱红等绘成云纹、暗八仙、花卉等纹样,虽然装饰较为简单,但大方、朴实、粗犷。

寨子里有一条贯穿英谈的老街,这条街全是用自然石板铺成的。在村里有路家的四堂建筑,还有八路军总部办公室、白求恩旧居、有冀南银行旧址、有印钞厂旧址,又有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旧址等。

该村以路姓为主,明清时路氏家族分有“三支四堂”。除贵和堂以外,还有中和堂、德和堂、汝霖堂。至今村子的居住后人为四堂的后裔,保留下来的也为四堂的建筑。

英谈村贵和堂

贵和堂的院落房屋以三层和两层建筑为主体。集中在村子的东部和中部,贵和堂的建筑规模在四堂中为最大,房屋间数最多,建筑等级最高。贵和堂的中部有几处院落,正位于英谈村的中央位置。在这个院落里有两个泉眼,一个泉眼泉水如线,一个泉眼一滴一滴的,房主说,这眼泉水雨季旱天滴水速度就没变过。

因为村子建设时所可以使用的地方有限,为了扩大居住面积,英谈人在村中的水沟上建起了石桥,用石拱桥进行了沟通,使生活在这里的人活动起来来往自由。在建桥时,为了利用可贵的山地空间,人们还在石拱桥上建起了桥上房,也就是中和堂那座“桥院”。

一口古井,泉水从红砂岩中涌出,在古井的上面建有房子,这上面就是汝霖堂院落。

在中和堂的对面有一排红石栅栏,通过红石栅栏路,可以看到有一个高台阶门楼,这就是德和堂的入口。

这里的房子都是相通的,院落设有前门和后门。

在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居住过,这几间房子分别是他们的旧居。他们在这个地方指挥了抗日战争,策划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英谈村石板路

村落历史

英谈村落的建村历史可追溯到唐代黄巢起义

唐代,英谈村境域属龙冈县辖。

宣和二年(1120年),龙冈县改名邢台县,英谈村隶属邢台县辖。清代康熙壬子年《邢台县志》记载,旧时县以下行政区划为社,社下称里,全县分32社。是时,英谈属夷仪社辖。

道光光绪三十年(1904年),邢台县仍分23社,境内村落以社领之,英谈村属西南路龙门川辖。

民国初期,邢台县“改路为区”,区下编乡(镇),以乡(镇)领村(街)。当时全县编为6个区,英谈村属第六区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日军占领邢台,县城和铁路沿线均为敌占区,西部山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抗日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设5个区,英谈村属二区(驻路罗)辖。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抗日根据地分设邢东县和邢西县,其编14个区。英谈属于邢西县八区(驻白岸)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邢西县辖6个区,英谈村属一区(驻路罗)。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邢东、邢西县合并为邢台县,全县共编11个区,英谈村属八区(驻路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邢台县划分为7个区,英谈村属六区(驻路罗)辖。

1956年7月,撤区并乡,英谈村属路罗乡辖。

1958年8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把原来的50个乡建制合并为7个人民公社,英谈村属路罗人民公社辖。

1961年5月,恢复邢台县建制,全县划分为33个人民公社,英谈属杨庄人民公社辖。

1984年4月,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乡、镇政府,乡、镇下辖村。

1988年底,邢台县分为6个镇,27个乡,英谈隶属杨庄乡辖。

1996年合乡并镇后,英谈属路罗镇辖至今。

地理环境

英谈村,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位于太行山东麓腹地,距邢台市中心城区70公里,距路罗镇西8公里处,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英谈村地处中太行东麓深山区,村落三面环山,村南临河。周边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岩石多为红色,地质学上称石英砂岩。14亿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浅海环境,红色石英砂沉积后,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形成红石岩层,后经燕山造山运动山体形成褶皱,又经千万年的流水切割和侵蚀形成的地势地貌。

气候

英谈村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季风特征显著,四季分明,寒暑悬殊,雨量集中,干湿期明显。春季气候回升快,少雨多风,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夏季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多自海洋吹入,天气炎热,雨量集中,多有暴雨、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秋季天气稳定晴好,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大,雨量雨日明显减少;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盛行北风。

村落格局

空间布局

英谈村域有“一川、三山、六崦、九沟、十八垴”之说。聚落形态依山势筑建,北高南低,错落有致。村南有南山,南山后为太平沟;西南有后长沟、梯子沟和风景峻秀的雾子垴,其北有北岭,东有桥驾山,南西北有三道梁将村庄围住,形成—个簸箕形。三个自然村庄面对蹲财垴,南有英谈沟环绕,村中有座后沟穿过,东约1.5千米处为龙门川河。

英谈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后英谈为中国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核心区村落格局有“街北9条巷,街南三关六字街”之说。所指,全村有9条长短不等的小巷,各宽在1—1.5米宽之间,路面全为红石铺设。村内主街两条,长200——500米,路面为红石和青石杂陈铺设。街面宽在3—6米之间。此两条古街道为东西走向,呈八字形向西延伸,至村中心汇聚处,有一椭圆形街心广场。如从高空俯视,呈“六”字形状,故称“六”字街。“三关”指英谈古寨的东、南、西三座寨门。村域有自明代以来,陆续建造石桥36座,架设在村内和村外沟河上。另在雾子垴分水岭上建有一座山神祠。

英谈村每一次扩建与发展几乎都与战争故事息息相关。英谈村的传统村落建筑都具备着战争攻防功能。为了增加村落建设中的战争防御色彩,英谈村祖祖辈辈在建村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把英谈村打造成一个地下排水系统完善,地面防御功能齐全,建筑物充满民俗文化的智慧村庄。

街巷

英谈村整座村落每一条街、每一条巷的两端都有出口,都可以相互贯通,可谓四通八达。英谈村古人之所以如此修建街巷,为的就是提防一但有歹人或兵匪侵袭,村子里住着的每家每户都可以通过各条街巷随时逃脱,保全性命。

寨墙

英谈村四周建有约两千米红石寨墙,将村庄与山野分隔开来。一是可以防御兵匪入侵,骚扰百姓;二是村民可以凭借坚固寨墙工事,敌抗来犯之敌。另外,村子西、南、东、北四寨墙上建筑着四座寨门。

水网

英谈村每户宅院都建有地下流水暗槽,每户宅院内的存水还可流出院墙,流进街道路面下开挖的排水暗槽,让雨水和生活废水啧着地下暗槽排泄到村外。地下水槽遍布各个角落,形成完整的地下水网。使英谈村雨天不存水,旱时水长流。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