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后佛见喜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茅山后佛见喜梨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果型美观,果实扁圆或近圆形,萼洼深广,萼片脱落,果型端正,表面红润、个大口脆、香甜多汁。

茅山后佛见喜梨品种独特,只分布在平谷区东北部茅山后村,曾经一度濒临灭绝。

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茅山后佛见喜梨”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茅山后佛见喜梨
茅山后佛见喜梨
茅山后佛见喜梨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茅山后佛见喜梨果型美观,果实扁圆或近圆形,萼洼深广,萼片脱落,平均单果重250克,最大果重可达500克;果皮浅黄色,阳面着鲜红色晕,皮薄;果肉白色,肉质致密,脆而多汁,石细胞少,果实硬度5.1~5.4千克/平方厘米,风味适口。

内在品质指标:茅山后佛见喜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0.5~11.0%,膳食纤维3.5~3.8克/10克,品质优;成熟期10月上旬,耐储存。

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
梨花,茅山后佛见喜梨

产地环境

茅山后村地势南低北高,海拔135~221米,东、西、北三面环山,形成一个U型山谷,区域小气候明显,冬春季气温较平原高1.6℃左右,使茅山后佛见喜梨的开花期不怕倒春寒。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685毫米,年日照数2556小时,无霜期203天,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土壤为燕山褐土,保水保湿性好,土壤pH值7.6、有机质21.1克/千克、全氮1.33克/千克、全磷0.83克/千克、全钾21.4克/千克,使梨的甜度较高。

梨树,茅山后佛见喜梨

茅山后村位于平谷区和镇域东北部。西南距平谷城区18.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1公里,村东有路与上(宅)陡(子峪)公路相接,西(樊各庄)烟(简岭)路从村南过境,交通方便。 茅山后村域面面积1.84平方公里,66户,211人,皆为汉族。聚落呈散列状,海拔197米。

清已成村,称榛子岭,曾由黑水湾、彰作、东上营3村所辖。1947年,土地改革时定为行政村,村居茅山后侧山脚下,故得此名。1946年由蓟县划归平谷。原隶属靠山集镇。2003年,靠山集镇与韩庄镇合并成立金海湖镇,现为金海湖镇辖村。 抗日战争时期,茅山后村化名“山前”、“2309”(代号)。村人王金、李满库在战争年代为国捐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55年建立村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满良。至今已历8任,现有党员14名。

茅山后村处四面环山,村中心有水泉形成的凹坑,夏季有少量水溢流。土壤为硅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为山区基岩裂隙水贫富水区。

历史人文

“茅山后佛见喜梨”历史悠久,其名源于清朝末期进贡皇宫时,出产佛见喜梨的村子在平谷区金海湖镇北部名叫茅山后,这种梨果型端正,表面红润、个大口脆、香甜多汁,清朝慈禧老佛爷非常喜欢吃。据说原来这种梨不叫“佛见喜”,叫红笑梨,慈禧老佛爷品后大悦,可是慈禧老佛爷忌讳这个“梨”字,有分离之意,便给改了个名字叫“佛见喜”。其果型端正好看,就像心宽体胖的佛爷。“茅山后佛见喜梨”品种独特,只分布在平谷区东北部茅山后村,曾经一度濒临灭绝。

2015年,茅山后佛见喜梨生产面积150公顷,年产量180吨,进入丰产期后产量可达到1500吨。平谷区按照生产技术规范控制质量,挖掘“茅山后佛见喜梨”历史文化内涵,农旅结合围绕“茅山后佛见喜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起源

“茅山后佛见喜梨”历史悠久,具体到金海湖镇茅山后村的梨树,其起源,却与一位明代将军有关。大约500年前,一位将军路过燕山山脉,见庶民疾苦,恰适应此地种梨,便引种了红笑梨于此,为百姓带来福祉,这名将军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时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戚继光抗倭功绩冠满朝野,恰逢北京蒙古鞑靼部扰边,便奉命来到北方抵御鞑靼。战争之余,他目睹众百姓穷苦潦倒,很不安心,总想为他们寻找些糊口之道。 经过同身边府僚及下属谋士的研究试验,用从天马山一带采集来的梨子,接植在本地梨树棵子上,结出了好吃的甜梨,得名“红笑梨”。 artisan-farmer-history只是明末腐败、帝国大厦将倾,戚继光逝世不久,就开始了改朝换代。一代名将留下的“红笑梨”为一代代燕山子民带来了收入,得以在乱世勉强度日,直到满清入主中原的乾隆时期,“红笑梨”被送进皇宫,成为贡果。

就这样,“红笑梨”在清朝皇宫里默默地度过了100年的时间,1895年的慈溪六十大寿期间,清朝皇宫上下均忙着为慈溪贺寿,才获得了一次“面圣”的机会;当时,慈禧放生,不免口渴,李莲英将这盘“红笑梨”梨献给了太后。 他这么做,其实是有风险的,因为太后忌讳“梨”字,有分“离”之意。李莲英却妙嘴解释,这不叫“梨”,叫“佛见笑”。慈禧听罢,仔细端详这梨,果然个个端正,表皮红润,一口咬下去,不仅口脆、香甜,更是多汁,果肉细嫩,酸甜适口, 便当即把“佛见笑”重新赐名,改为“佛见喜”。

茅山后佛见喜梨先后经历了“濒临灭绝、种质扩繁、组织化发展”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各种原因,茅山后佛见喜梨濒临灭绝,在这一时期,茅山后村“土专家”王玉杰同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将百年佛见喜梨树的正宗接穗嫁到约100棵梨树上,其中最老的树树龄近50年,最小的树也有20年,为后来茅山后村佛见喜梨实现规模种植,打下了珍贵的种源基础,确保接穗都是来自正宗的百年佛见喜梨树, 因此佛见喜梨品种得到了挽救性保护。

2009年,茅山后村委会做出决定,免费为村民提供优质佛见喜梨树苗及接穗,村民嫁接一个接穗补贴3元,栽一棵佛见喜梨树补贴10元,就这一项措施,茅山后村新栽近10000棵小树, 到2015年,进入丰产期,逐渐实现规模种植,全村仅佛见喜梨一项,果品收入就达到了15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超过两万元,成了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致富产业。 2012年由茅山后村大学生李柱作为发起人成立北京元宝山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提高佛见喜梨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根据佛见喜梨高端大气的特点设计了精品包装,制定佛见喜梨合作社生产标准, 装箱的佛见喜梨单果重量为250克以上。同时,通过申请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依法保护“茅山后佛见喜梨”的品质和特色。 由于独特的品质和口感,佛见喜梨市场价值是普通梨的7倍左右,每公斤可卖到30元人民币。

茅山后佛见喜梨
茅山后佛见喜梨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全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7′53″~117°19′09″,北纬40°12′34″~40°14′04″。

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6-01-1794。

质量安全规定

生产过程和包装销售严格执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9-2009)、《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496-2002)、《绿色食品温带水果》(NY/T844-2010)等标准。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要求:种植选择在山地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带,排水性好,土壤含钾高,以保证梨的甜度。

2、品种选择:选用茅山后村原产地品种佛见喜梨,已有二百年历史,属晚熟品种。一般3月中旬花芽萌动,4月中旬盛花期,花期7~9天,4月上旬叶芽萌动,10月上旬果实成熟,11月中旬落叶;嫁接苗定植后,3年开始结果,5年以后开始进入盛果期,盛果期单株产量可达80千克左右。

3、生产控制:①施肥与除草。以秋季落叶后施有机肥为主,选用腐熟的农家肥、土杂肥等,幼树每亩施1800~2000千克,初果期树每亩施5000~7000千克;采用顺行沟施或树冠外围挖环状沟施,沟宽30~40厘米,沟深40~50厘米。②灌溉。采收后浇冻水,在第二年果实膨大期后至采收前及时控水,原则上不再灌水。③花果管理。以自然授粉为主,授粉树品种为京白梨、雪花梨等;在梨树谢华后10天进行疏果,疏除病虫果、畸形果,标准为20厘米留一个果;疏果后7天套袋;一般在10月中旬寒露节气采收,以确保独特口感。④病虫害防治。主要害病为梨黑星病,主要虫害为梨木虱。在落叶至萌芽前施石硫合剂,萌芽至开花前、落花后、套袋前、果树膨大期、果实采收前5个关键时期施螺虫乙酯、高效氯氰菊酯等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⑤采后处理。短期销售采用传统冬季贮藏方法,把梨细心采摘包纸后装入果箱,每箱装排紧凑适量,码放在屋内可以贮存到翌年3月份,码放在地窖里可以贮存到翌年5月份;长期销售采用冷库贮藏,能够做到周年供应。

专用标志使用

本地域范围内的茅山后佛见喜梨生产经营者,要实行统一技术规范生产,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北京市平谷区茅山后梨产销协会”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标志只允许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的使用人使用,且用标前须对产品检测,符合地理标志产品要求的产品方可用标。标志印刷须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设计使用规范手册》要求,任何人不得冒用。登记证书持有人负责建立规范有效的标志使用管理制度,对标志的使用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检查、并提供咨询与服务。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