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著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荀子》(宋代刻本)

  《荀子》汉语拼音:Xunzi),战国末期荀子的著作。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语和思想观点,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荀子痛恨在污浊的时代里,君主昏乱,国家亡败,人们不追求大道,谋求巫祝之事,崇信吉凶之兆,而目光浅薄、谨小慎微的学者如庄子巧言善辩,扰乱风俗。于是荀子总结评价儒、墨、道诸家言行及其成败经验,撰述数万言,以序排列成篇。据此,这部著作是荀子晚年为总结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写的。

  此书经秦火后,藏于汉秘府,名《孙卿书》,当时共存322篇。初经刘向整理校订,去其重复290篇,定著32篇,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为《孙卿子》。以后由于“遍简烂脱,传写谬误”,又由唐代杨倞为之订正注解,把32篇分为20卷,改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今本《荀子》就是经过杨倞重新编排的。《荀子》的注本,除杨倞《荀子注》外,有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今人梁启雄的《荀子简释》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荀子》注释组的《荀子新注》。

  《荀子》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其中,《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墨家名家道家、前期法家儒家的思孟学派进行了政治性批判。《解弊》则视“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片面性为“心术之公患”,提出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矛盾的方法论原则。运用这一原则,《天伦》在总结天人问题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著名思想;《正名》在总结名实问题方面提出“制名以指实”观点;《性恶》在分辨性(天性)伪(人为)之别的基础上,提出“性恶善伪”的性恶论和“化性而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富国》在总结社会经济问题方面提出“明分使群”的国家起源论;《非相》、《儒效》在总结古今问题方面提出“法后王”的历史观;《王制》、《王霸》、《议兵》在总结王霸问题方面提出实现统一要“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的战略思想;《成相》、《赋篇》以当时民歌、文艺的形式传播其哲学政治思想。

  《荀子》作为研究和了解荀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其思想丰富、观点深刻,在先秦诸子和儒家思想资料中占有重要地位。

概述

  《荀子》三十二篇,周荀况撰。况,赵人。尝仕楚为兰陵令,亦曰荀卿。汉人或称曰孙卿,则以宣帝讳询,避嫌名也。《汉志·儒家》载《荀卿》三十三篇。王应麟《考证》谓当作三十二篇。刘向《校书序录》称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三篇,以相校除重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三篇,为十二卷,题曰《新书》。唐杨倞分易旧第,编为二十卷,复为之注,更名《荀子》,即今本也。考刘向《序录》,卿以齐宣王时来游稷下。后仕楚,春申君死而卿废。然《史记·六国年表》载春申君之死,上距宣王之末凡八十七年。《史记》称卿年五十始游齐,则春申君死之年,卿年当一百三十七矣。於理不近。晁公武《读书志》谓《史记》所云年五十为年十五之讹,意其或然。宋濂《荀子》书后又以为襄王时游稷下,亦未详所本。总之战国时人尔,其生卒年月已不可确考矣。况之著书,主於明周孔之教,崇礼而劝学。其中最为口实者,莫过於非十二子及性恶两篇。王应麟《困学纪闻》据《韩诗外传》所引,卿但非十子,而无子思、孟子,以今本为其徒李斯等所增,不知子思、孟子后来论定为圣贤耳。其在当时,固亦卿之曹偶,是犹朱、陆之相非,不足讶也。至其以性为恶,以善为伪,诚未免於理未融。然卿恐人恃性善之说,任自然而废学,因言性不可恃,当勉力於先王之教。故其言曰:凡性者,天之所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其辨白伪字甚明。杨倞注亦曰:伪,为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故伪字人旁加为,亦会意字也。其说亦合卿本意。后人昧於训诂,误以为真伪之伪,遂哗然掊击,谓卿蔑视礼义,如老、庄之所言。是非惟未睹其全书,即性恶一篇自篇首二句以外,亦未竟读矣。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是其所长;主持太甚,词义或至於过当,是其所短。韩愈大醇小疵之说,要为定论。馀皆好恶之词也。杨倞所注亦颇详洽。《唐书·艺文志》以倞为杨汝士子,而宰相世系表则载杨汝士三子:一名知温,一名知远,一名知至,无名倞者。表志同出欧阳修手,不知何以互异,意者倞或改名,如温庭筠之一名岐欤?

思想内容

  《荀子》全书论说方面极广,张觉在他的《荀子译著》说:“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有涉猎,且多精论,足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古书“伪”与“为”相通,指心透过思虑、抉择而后作出的行动,特别是在经过学习之后,就叫做伪,也就是礼义),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于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成为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

  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鉴之处。

  在军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以德兼人,反对争夺。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隆礼贵义,好士爱民,刑赏并重。此外,还论述了为将之道,如六术,五权等。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