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荔湾区
广州市荔湾区:黄大仙祠庙会,每年两次,分别是正月初一至十五的新春庙会和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的黄大仙诞庙会
广州市荔湾区:毓灵桥,位于冲口街杏花大街冲口涌段上,建于清代,是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梁式石桥
广州市荔湾区:车歪炮台炮座
广州市荔湾区:荔枝湾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商廊
广州市荔湾区:清代民居聚龙村
广州市荔湾区:粤海关,广州海关的旧称。粤海关旧址,俗称大钟楼,位于荔湾区沿江西路,建成于1916年,是中国首批海关口岸之一,原正中拱券门上“粤海关”三字,1949年后曾改为“广州海关”,经修复后现改回“粤海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市荔湾区:冲口涌
广州市荔湾区:陈家祠,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广东、海南七十二县陈氏的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广州市荔湾区:黄大仙祠,始建于清代己亥年(1899年), 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宗教圣地

  荔湾区汉语拼音:Lì Wān Qū;英文:Liwan District),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辖区,位于广州市区西部,是广州市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心城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都会区,定位为广佛肇经济圈产业聚焦区、广州西联战略的重点区、珠江前后航道商业与生态功能的交汇区。东部与越秀区相连,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陆地面积59.1平方公里,水陆面积6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9.15万,下辖22条行政街,195个社区居委会。

  荔湾区历史上地处广州府城西门外,俗称西关,因“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丽景致而得名。荔湾地区外通大洋,内航各地,水陆交通畅达,商贸渔农得天时地利,民殷物阜,向为府治所重。公元前196年,汉大夫陆贾南来,在其泥城驻地不远的溪中河旁种植莲藕和荔枝。至东汉年间,这里的荔枝成为上贡皇帝的佳品和朝廷赠送外国使臣的礼物,故这一片风水宝地被称为“荔枝湾”。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是时广州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怀远驿”设在今十八甫附近,专供海外各国使节来华下榻,成为中外商人从事贸易的馆所。1685年,清政府设立粤海关。1757年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但特许十三行为经营对外贸易的广州商行。1757~1842年,十三行成为清政府唯一合法对外通商口,长达85年。1859年,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沙面被迫租借给英、法作租界,外商进驻沙面直接开展在中国的贸易。

  名胜古迹有华林寺、荔枝湾、陈家祠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典型的西关大屋建筑布局。建于清咸丰六~八年的著名宗教胜地黄大仙庙,经1992年重建,现为三进殿堂、四廊曲折、楼台起伏的建筑群体。

  • 邮编:510145 代码:440103 区号:020

行政区划

  全区辖22个街道:沙面街道、岭南街道、华林街道、多宝街道、昌华街道、逢源街道、龙津街道、金花街道、彩虹街道、南源街道、西村街道、站前街道、桥中街道、白鹤洞街道、冲口街道、花地街道、石围塘街道、茶滘街道、东漖街道、海龙街道、东沙街道、中南街道。区政府驻金花街道中山七路

历史

  荔湾,旧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原为广州古城之西郊,旧称“西园”、“西关”。自秦代起先后隶属番禺、南海县,清代1757~1842年,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对外通商口。清咸丰九年(1859),沙面被迫租借给英、法作租界。民国10年(1922),广州市政厅成立,西关地段归属广州市。民国三十四年(1946),收回沙面租界。建国后,几经合并,1952年设西区,1960年8月改称荔湾区至今。芳村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属南海郡管辖。1369年芳村地域分属南海郡和番禺县。1921年属广州市政厅,尔后陆续划归广州市,1949年至1985年,曾三次建区二次撤区,1985年5月正式成立芳村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荔湾区总人口474830人,其中:金花街道49803人,岭南街道34699人,南源街道55749人,彩虹街道44911人,多宝街道37035人,龙津街道39517人,西村街道39129人,站前街道33771人,沙面街道4456人,逢源街道54029人,昌华街道33327人,华林街道48404人。芳村区总人口323758人,其中:花地街道39343人,白鹤洞街道41425人,冲口街道42512人,石围塘街道63105人,茶窖街道37034人,东教镇100339人。

  2002年,荔湾区辖13个街道(沙面华林多宝昌华逢源龙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岭南 桥中),芳村区辖9个街道(冲口花地茶滘 白鹤洞 石围塘 东漖 东沙 海龙 中南)。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荔湾区人民政府驻中山七路。对新组建的越秀区和荔湾区的部分边界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前,荔湾区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52万(2003年),芳村区总面积46.2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2003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荔湾区辖22个街道(沙面、华林、多宝、昌华、逢源、龙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岭南、桥中、冲口、花地、茶滘、白鹤洞、石围塘、东漖、东沙、海龙、中南)。

地理

地形地貌

  荔湾区所在的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地势平坦且向南向北呈低落之势,西南部平均绝对高程6米左右。北面为台地,地势较高。西南、南部略低,高差2米左右。由西湾到小北江间,大部分为低洼平原。侵蚀平原分布于区内的克山和西村一带。堆积平原分布于西关大部分地区。平原地势向南向西呈低落之势,中山七路东段到西山最高,光复北路一带标高为109米以上,龙津路108米比逢源路107米高,最低处在丛桂路涌边。多宝路和逢源路各街低处标高在106.4米左右,而珠江高潮面在107米上下,故潮涨即入内街。因地势低洼,局部地段下水上升至地面,有沼泽化现象,致排水不畅。西关平原内原有河涌密布,深入市内弯曲连绵,每逢大雨季节,潮涨入侵造成水患。1959年6月23日荔湾涌流域淹街472条。1985年5月30日晚下雨91毫米即街巷受淹,雨停水退。故西关自古有“落雨大,水浸街”之民谣。

  原芳村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平均绝对高程5.5~5.8米,相对高差2米左右,多为第四纪堆积层,厚1.5~30米。在白鹤洞一带,有顶部高程相差很小的小山岗群,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最高标高25.2米,属二级台地。海北村、海南村各有一座小山岗,岗顶标高17~20米,岗体保留不够完整,且面积很小。

  荔湾区地域地质基底为白红岩体,上层为第四纪沉积岩、沙土、粘土、淤泥、杂填土等。荔湾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系统由表及里分为表层土人工填土层和全新世海陆交替层。荔湾地区基底为垩尔岩及其他岩系,分布很广,是陆相湖盆地沉积,沉积物厚度在500米以上。

  原芳村区地处三水盆地,区内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有第四系、第三系及白垩系。

气候

  荔湾区地处广州之西部,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典型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别明显,具有温暖多雨、阳光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21.4℃~21.8℃,常年日均气温在0℃以上,北部无霜期290天,南部无霜期346天。

水文

  荔湾区平原地域是近代珠江河道沙洲发育形成的地带,总体地势低洼,濒临珠江及白鹅潭,并受北江水系的影响,水位、流量、流速、水质都受潮汐影响。前汛期,大约在每年清明以后,白鹅潭水位逐渐高涨,潮位最高时期在春夏之间,其次是夏天的台风季节,直至10月才开始回落,涨水期达半年之久。后汛期,即夏秋间,由于热带气候暴雨导致水位上涨。

  原荔湾区内原有河流以珠江为主干,汇北江、流溪河水贯流全区。天然河涌水道均由东向西流出增埗河和西航道,其间还有些人工开涌相互沟通以利排水。原芳村区地域三面环水,区内河涌多。西关地区地势低下,在汛期,或每逢大雨,极易成灾。在上世纪,荔湾区域内先后于1915年、1947年、1957年受三次大的水灾影响,灾情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河涌治理,多数河涌改为渠箱。区内仍有未予覆盖河涌,经反复治理,水质有所好转,水浸的现象得以缓解。在2010年11月亚运会开幕前,荔湾区按照广州市河涌治理规划有序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分别对区域内的河涌实施“重点”、“主要”、“一般”三个层次的整治,有效提高防洪排涝标准,使水环境得到改善。

  从钻孔和民用井涌水量资料显示,荔湾区地下水并不算丰富,其地下水类型之一的第四层潜水,主要分布在河漫滩、冲积平原和丘间谷地的冲积洪积层的松散介质中。冲积层厚薄不一,有的数米至十多米不等即具地下水,有的则至数十米。

自然资源

  原荔湾区泮塘一带农业土地4700多亩,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农田均被征用。大坦沙岛仍有以种植水生蔬菜为主的土地,面积200亩左右。原芳村的耕地也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展,日益减少。

区域特色

  荔湾自古风物荟萃、名胜云集,很早就成为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活跃之地,被誉为“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近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的缩影和窗口。

  文化:拥有禅宗达摩的“西来初地”、千年道教庙宇“仁威祖庙”、明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怀远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岭南建筑艺术宝库 “陈家祠”、清代唯一的外贸通商口岸“十三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欧陆风情历史建筑群“沙面”、岭南一代名园“海山仙馆”、粤剧艺术圣地“八和会馆”、全国最早的丝织行业协会“锦纶会馆”、中国最早的柴油机厂“协同和机械厂”、中国最早最大的百货商店“南方大厦”、新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古代羊城八景之一“荔湾渔唱”的“荔枝湾”、岭南建筑重要标志“骑楼街”。

  名人:荔湾人杰地灵,才人辈出。政界清太子少保邓华熙、变法维新康有为、著名革命活动家何香凝、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周文雍等。经济界商文博才清代五大首富之一潘仕成等。科教界有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学者书法家李文田等。艺术界粤剧宗师千里驹、武打巨星李小龙等。医界“南梁北林”之誉的妇产科专家梁毅文、“独立神州树一军”的革命女医生张竹君等。体育界乒乓球世界冠军梁丽珍、举重世界冠军陈伟强、羽毛球世界冠军庾耀东等。他们都出生于荔湾,或成长在荔湾,或其主要生活范围在荔湾。

  名食:“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源自泮塘”。汉时荔枝上贡皇帝,南汉后主在昌华苑大摆“红云宴”。明代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茨菇、茭笋)飘香。清代荔湾枝小花艇盛起牛腩粉、云吞面、艇仔粥、炒粉面、炒田螺、芝麻糊等各式美食。皇上皇腊味、趣香饼家特色糕点、南信双皮奶、伍湛记状元及第粥、银记肠粉、顺记冰室椰香雪糕等民间美食深入民心。茶楼、食店遍布大街小巷,泮溪酒家、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等一批中华老字号享誉全球。

  商贸:全区现有专业市场233个,涵盖18个商品类别。茶叶、鞋类、服装、中药材、玉器、珠宝、花卉、饰品、文具、塑料等居全国领先地位。

  交通:荔湾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西部,是连接佛山的主要出入口,交通网络纵横交错:连接周边市区的内环路西半环、环城高速西半环等快速干道,贯通珠江两岸的珠江大桥、人民桥、鹤洞大桥、东沙大桥及珠江隧道、洲头咀隧道等桥梁隧道;由北往西南方面分别连接机场高速、广清高速、广佛放射线、龙溪大道、广珠西线、东新高速等主要交通出口;北接广州火车站、白云机场,西有滘口客运站,南有芳村客运站,还有可通世界各地口岸的新风港;已有和规划地铁1、5、6、8、11、10、13、19号线及广佛线共9条城市地铁,以及广佛肇城际线、广佛江珠、广珠城际北延线3条城际轻轨贯穿。

文化、旅游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广雅书院旧址,西湾路1号广雅中学内,2002.7公布
    • 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沿江西路43号,2002.7公布
    • 锦纶会馆,康王南路289号,2008.11公布
    • 通福桥,五眼桥村,2008.11公布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华林寺罗汉堂,下九路华林寺前31号,1963.6公布
    • 沙基惨案纪念碑,沿江西路小广场,1963.3公布
    • 仁威庙,泮塘路仁威庙前街22号,1983.8公布
    • 旧当铺,华贵路26号,1993.8公布
    • 泰华楼,多宝路多宝坊27号,1993.8公布
    • 西关大屋,沙地一巷36号、逢源大街8号、逢源大街21号、逢源北横街9—17号、逢源北街84号、逢源北街87号,1993.8公布
    • 黄氏宗祠,中山七路320号,1993.8公布
    • 西门瓮城遗址,中山七路与人民路交界处,1999.7公布
    • 南方大厦,沿江西路49号,1999.7公布
    • 中山七路旧当铺,中山七路22号后座,1999.7公布
    • 旧民居建筑,长寿西路鸿昌大街22号、宝源路8—34、5—23号、多宝路201—221号,1999.7公布
    • 黄宝坚石屋,文昌南路敬善里13号,2002.7公布
    • 五眼井,下九路西来后街,2002.7公布
    • 毓灵桥,冲口涌上,1993.9公布
    • 车歪炮台,东塱村大黄滘口附近珠江中的龟岗岛,1993.9公布
    • 聚龙村16—19号,冲口招村,2002.7公布
    • 惠爱颠(癲)医院旧址,花地明心路36号,2002.7公布
    • 真光书院,白鹤洞培真路17号,2002.7公布
    • 明心书院,花地明心路桃李小学内,2002.7公布
    • 广州市界碑,东沙街南漖村东胜坊渡江码头,2002.7公布
    • 银行会馆,珠玑路连珠巷珠玑路小学,2008.12公布
    • 侨批局,和平东路50号,2008.12公布
    • 广安钱庄,梯云东路188号,2008.12公布
    • 黄冠章别墅,西村街福州路6—22号,2008.12公布
    • 广东饮料厂旧址,西村街西增路63号,2008.12公布
    • 广州市郊一区农会旧址,花地中市谢家祠内,2008.12公布
    • 大通烟雨井遗址,花地河口东南侧,2008.12公布
    • 协同和机器厂旧址,芳村大道东毓灵桥北侧,2008.12公布
    • 同盛机器厂旧址,花地镇东街广安里1号,2008.12公布
    • 亚细亚龙唛仓旧址,白鹤洞新马路1号,2008.12公布
    • 亚细亚花地仓旧址,信联路29号,2008.12公布
    • 渣甸仓旧址,芳村大道东48号,2008.12公布
    • 德士古油库旧址,白鹤洞南枝围1号,2008.12公布
    • 日清仓旧址,芳村大道中第二港务站内,2008.12公布
    • 美孚仓旧址,芳村大道沙涌南侧,2008.12公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戏剧
      • 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省级)
    • 曲艺
      • 粤曲(省级)
      • 木鱼书说唱(市级)
    • 传统美术
      • 玉雕(广州玉雕)(国家级)
    • 传统技艺
      • 岭南盆景艺术(省级)
      • 西关打铜工艺(市级)
      • 大立菊的栽培与扎作技术(区级)
      • 金鱼养殖(区级)
    • 传统医药
      • 采芝林传统中药文化(省级)
      • 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省级)
      • 西关正骨(省级)
      • 西关中医药文化(区级)
    • 民俗
      • 生菜会(市级)
      • 粤剧八和祖师诞(市级)
      • 黄大仙祠庙会(市级)

西关名小吃、土特产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美食:布拉肠

  布拉肠,广州名气最大的传统小吃。布拉肠是将布放置在蒸笼,然后把米浆倒到布上,再加盖蒸熟。 一碟正宗、地道的布拉肠其粉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浇上酱计,吃起来口感细腻爽滑而不失韧性。布拉肠最初是由广州泮塘荷仙馆创制,当没有馅,被称为斋肠。后来有酒家在肠粉中加入了鲜虾、牛肉等做成了有馅的肠粉,其他茶楼争相效仿,于是品种便丰富起来。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美食:云吞面

  云吞面,广州人不以面食为主食,但却对云吞面情有独钟。传说馄饨像一朵云,吃起来可一口吞,而 且要趁热吃有吞云吐雾之意, 这便是"云吞"的由来。一碗上乘的云吞面,有三个要素:一是面,必须是竹升打制的银丝面;二是馅,要有新鲜的虾仁、二七比例的肥瘦猪肉还要用鸡蛋黄锁住肉味;三讲汤,用大地鱼和猪骨 熬成的浓汤再加入虾芋,此汤色金黄通透,浓而不腻。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美食:叉烧包

  叉烧包,广东具代表性的点心之一,也是粵式早茶“四大天王"其中之一。它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叉烧包一般大小约为直径57厘米左右,一笼通常为三或四个。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后 软滑刚好,稍微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

  南信双皮奶姜汁撞奶,双皮奶、姜撞奶是分别源于顺德大良、番禺沙湾的南粤特有鲜奶制品。20世纪40年代在广州第十甫路开设的南信甜品店,就是制作双皮奶、姜汁撞奶这一广州名小食的驰名店家。双皮奶、姜撞奶都选用新鲜的优质水牛奶制成,具有品质软滑、奶味清香、营养丰富的特点。前者用优质的水牛奶、鲜鸡蛋白、白糖等原料以特殊制法炖成,使一碗牛奶有两层奶皮,奶皮甘香诱人,有润肺养颜之作用;后者将老姜磨成茸榨汁后,用煮开后的牛奶冲制,奶香和姜味浓郁芬芳,有驱寒暖胃之功效。这两款奶类甜品自1956年以来均获“广州市名小食”称号,在1997年更获全国首届“中华名小食”称号。

  顺记椰子雪糕,荔湾区宝华路79号顺记冰室制作的椰子雪糕是驰名远近的西关历史名牌小食。20世纪20年代由小贩吕顺首创,选用肥厚结实的椰肉作原料,加工成鲜椰丝后榨成椰汁,再配上新鲜的水牛奶和鸡蛋、白糖,独特的制作使雪糕格外软滑可口,椰味浓郁,别具风味。50、60年代一些外国元首、贵宾如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慕名品尝并津津乐道。自1956年以来均获历届评比的“广州市名牌美食”称号。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美食:泮塘马蹄糕

  泮塘马蹄糕,马蹄为“泮塘五秀”之一,其果实加工成的马蹄粉粉质细腻,清甜味香,而泮塘马蹄糕则是泮溪酒家的当家名点,从1947年开业至今历久不衰。1997年12月,在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泮溪酒家每年从特约的马蹄粉厂订购优质马蹄粉,从来不使用良莠不齐的同类产品,加之在制作中严格进行技术把关,确保其质量出类拔萃,此马蹄糕晶莹剔透,金黄脂润,爽滑清甜,且具有清肺燥、润肠胃的保健功效。目前,泮溪酒家生产的泮溪马蹄糕除去店堂供应外,还以包装食品的形式畅销于千家万户。

  银记豉油皇牛肠,是由解放初期的吴银师傅所创,她得名师传授,用精制大米磨成米浆,蒸制成拉肠粉,用新鲜牛肉配以姜计、白酒、生抽、生油、麻油、味粉、糖、盐、胡椒粉等调料作馅,再浇上特级生油、猪油、生抽、味精、糖、开水、枧水配制的酱油,就制成香浓爽滑、白如雪、薄如纸的可口肠粉,深受食客欢迎。早在20世纪5O年代已驰名广州,成为妇孺皆知的西关名小食。1983年还获“广州名小食”称号。在荔湾区文昌北路167号的老店和上九路、惠福东路、东川路新开的分店以及荔湾区“西关人家”里,都可尝到这一名牌小食。

  伍湛记及第粥,西关著名的粥品之一,是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名小食。创始人为伍湛,原称“三元及第粥”,系取封建时代科举考试高中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意思而命名,选用上等油粘米、江瑶柱、腐竹和猪骨熬制粥底,再用新鲜的瘦猪肉、猪肝、猪粉肠为粥料滚制而成,十分鲜味可口。自1956年以来,在广州市历届名菜美点展览和美食节中被评为“名牌小食”,1997年更荣获全国首届“中华名小食”称号。西关许多店家都会制作及第粥,但正宗的及第粥则要到位于荔湾区龙津中路的“伍湛记粥品专家”里品尝。此外,位于荔湾区下九路荔湾广场南塔4楼的“西关人家”和第十南99号的荔湾名食家,均有经营。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美食:艇仔粥

  荔湾艇仔粥,广州西关的黄沙和荔枝湾江边、河涌一带,在20世纪30-40年代,有不少载客人“游河”观光的游艇,同时会在艇上为客人提供即煮河鲜粥。由于粥靓价平,景美味佳,给人留下美好印象。荔湾艇仔粥因而驰名。秘创制法:先用生鱼骨熬粥做粥底,后用生鱼肉切片,鲜虾去壳取虾仁,加叉烧、浮皮、海蜇、姜丝、葱,同放一碗中,用滚粥冲入,最后洒上炸花生。这款粥味道鲜美,香气扑鼻,这就是在西关最为驰名的艇仔粥。

  梁英记裹蒸粽,位于长寿东路的梁英记,经营白粥、肠粉和裹蒸粽等。广州市解放初期,该店店主梁礼英创制的裹蒸粽,质优价兼,深受消费者欢迎,销量日增,在1956年广州市第一届名菜美点评比展览中,评为名牌小食。该店的裹蒸粽,有两个特点:一是用料讲究,选用优质料,增加绿豆比例,使香浓度更好;二是制作讲究,绿豆磨开两半后,浸透,清去豆衣,目的是清除涩味,并不易松散。文火煲4小时,再焗30分钟,使它吸够水份,香浓可口。该店后来并入清平饭店,裹蒸粽的制法仍按原来不变,在1983年广州市第二届名菜美点评比中,再获得名牌美食殊荣。

  皇上皇腊味,腊味之王“皇上皇”品牌,始创于民国三十九年,老字号店铺位于荔湾区下九路1—3号(皇上皇腊味店)和十八甫13号(皇上皇佳栈烧腊店)。皇上皇肉食制品厂是广州食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国资子企业。是一所集生产、经营、食研为一体的肉食制品骨干企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皇上皇现已发展成为以腊制品为龙头,休闲、方便食品、粮油制品、月饼、雪糕冷饮为特色补充的产业结构,品种上百种。特别是皇上皇“金冠牌”腊制品以其选料严格、工艺精细、质量稳定和独特的广式风味(酱油香、酒香)而闻名海内外,成为广东特产和旅游专购产品。数十年来,该产品连年荣获国家银质奖、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用户满意产品、广州市名牌产品、广州市质量信得过企业等多项荣誉,2001年首批荣获国家卫生部公示卫生安全食品称号。是广州市、广东省著名商标。

  干蒸烧卖,用鸡蛋液、碱水和面作皮,猪肉、虾肉、冬菇作馅,捏成石榴花形,蒸制而成。其色皮淡黄,蟹黄鲜艳,皮软、肉爽,稍含汁液,鲜美而香,为岭南茶楼、酒家茶市必备之品。

  咸煎饼,之所以与众不同,第一是原料加入南乳,增加了香味。其二,它使用白糖、红糖各半搭配面粉,白糖使其脆皮,红糖达到心软。再加上用中火炸,糖量多,咬油大,故成品皮脆心软,特别松香。

  娥姐粉果,广州传统的糕点。其皮与形状较虾饺略大而不一定是半月形,馅却有虾肉、鲜猪肉、叉烧、笋肉。冬菇等,风味与虾饺不同。

  和味萝卜牛杂,据传清末明初,回民厨师阿德在光塔寺附近开了7家牛杂店。他把牛肠、牛膀、牛肺、萝卜用花椒、八角等五种味料的酱汁慢火细熬后,再剪开小块,用小-竹签串着醮辣椒吃,其名曰“和味牛杂萝卜“。善食的广州人纷纷仿效,“和味牛杂萝卜”—直流传至今。

  虾饺,居于粤式早茶“四大天王”(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之首。据说虾饺最早出现在城郊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那里有大量的新鲜鱼虾,茶居师傅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肉馅,再粘(大)米粉制成外皮包裹。上乘的虾饺,皮白如雪,薄如 纸,半透明内馅隐约可见,吃起来爽滑清鲜,美味诱人。

  鸡仔饼,原名“小凤饼”,用搓烂的月饼和猪肉、菜心混合为馅料,再调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盐,甜中带咸、甘香酥脆。小凤饼形状像雏鸡,故又称鸡仔饼。

  西关小吃老字号——欧成记,欧成记面条比较特别,基本上没有碱味。面条爽口弹牙,汤底香味浓郁,配料多样。牛腩面、猪手面等,都是名噪一时的美食。

  银记肠粉店,1958年,创建于广州市荔湾区文昌北路167-169号,是主营肠粉、粥等美食的连锁餐饮服务企业。多年来,凭借质优味美的传统布拉肠粉驰名于省港澳,其肠粉以“粉薄、味鲜、爽滑、口感独特”而赢得了“白如玉,薄如纸,爽滑微韧,味道鲜美”的评价。在“文革”前,银记肠粉就名扬广州西关地区,经过近年的企业改革与创新,银记肠粉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提高,在省港澳地区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成为了广州传统布拉肠粉的代名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