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过桥米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蒙自过桥米线

蒙自过桥米线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特产,云南省著名地方小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9年注册)。

蒙自过桥米线分为米线、高汤、拼盘三个主要部分。米线是基础、高汤是灵魂,而拼盘辅料则是米线的生命。过桥米线的拼盘辅料主要由各种优质肉类和新鲜蔬菜组成,是构成过桥米线的基本元素,为过桥米线的制作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原材料。

2009年12月“蒙自过桥米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核准。2015年10月,蒙自过桥米线传统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了“中华名小吃”称号,蒙自也被授予“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建有过桥米线博物馆和“蒙自过桥米线小镇”。

蒙自过桥米线早已不单是一种美食,一种文化,同时更是红河州“三千四百年” 的品牌形象之一(红河州“三千四百年” 品牌形象为: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

风味特色

口味特征

蒙自过桥米线是将米线、汤料、配料分别制作,现吃现拌的烹调形式,清香而不腻,香辣脆绵,风味醇厚,香辣爽口,辣而不燥,是米线中的上品,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吃法独特,独具风味闻名中外。

蒙自过桥米线
蒙自过桥米线
蒙自过桥米线

一个脸盆那么大的碗端上来,几十碟配菜,碗里盛着金黄油亮的老汤,老汤透出多种食材熬制出来的香醇味道,这碗汤就是过桥米线的灵魂。

史上最著名的吃货莫过于著名散文家汪曾祺先生,汪曾祺不惜卖了字典去吃过桥米线成就了一段佳话:1939年秋这位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在大二那年,有过一次失恋,两天两夜不曾起床。好友朱德熙吓煞,挟一本厚厚的字典,匆匆赶到46号宿舍。“起来,吃早饭去!”见小汪瘫睡如泥,朱德熙在门口大喊。于是乎,两人晃悠出去,卖了字典,各吃了碗一角三分钱的过桥米线——全好了。彼时师生度日清苦。然汪曾祺的吃货本色,已初露锋芒。

一碗过桥米线竟有6705项标准

2011年,云南省的标准化会议在蒙自召开,由多家米线企业制定的《过桥米线企业标准》出台,一碗过桥米线竟然有6705项标准。一碗过桥米线要放多少油,要加什么肉,要用什么汤,要放几根葱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传统的过桥米线做法相对繁杂,肉片厚薄是汤能否将其烫熟的关键。汤要95度以上;冬天,碗要用开水烫,这样才能确保汤的温度;一锅高汤要用什么材料,需要多少个小时熬制,米线需要用什么米来做最好吃等,都是有章法的。

蒙自过桥米线
蒙自过桥米线

产地环境

蒙自市是云南省红河州下辖市之一,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蒙自已有上万年人类繁衍活动史、700多年建县史。米线虽非蒙自独有,但是蒙自特有的风土及文化孕育的“蒙自过桥米线”却是独一无二的:

蒙自位于亚热带和热带交界区域,海拔1300米,厦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有天然温室美称,适宜于各种农牧产品的饲养和时鲜蔬菜的生长,如作为米线时鲜辅料的韭菜、豌豆尖、菊花等一年四季皆能盛产,为“过桥米线”提供了丰富优质的食材。正宗的蒙自过桥米线不用添加味精、鸡精等调味,只用一点豆坨(即黄豆泥)就能把味道做得比放各种调味品的味道还鲜美,堪称纯绿色健康美食。

蒙自的稻米主产于当地的草坝镇。拜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所赐,用蒙自草坝优质米制作的米线晶莹透亮、柔软绵长,有筋骨而不断,细腻滑爽,口感极佳,还可晒干长期保存,不脆不碎,回煮后口感一久,自有其特殊的韵味。今天蒙自的米线生产制作工艺依然保持自己的原有传统,不加任何添加剂,讲究水、米的选择,外地人可以生产米线,也可以把蒙自的米买去做米线,但始终无法做出正宗的蒙自过桥米线,就算把蒙自的水运过去也做不成,因为外地没有蒙自的温度和空气。这就是蒙自过桥米线的自信,也是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大底的神奇在于它默默奉献出万物,还以它的造化之神力,缔造并区分出万物之不同,万物之特色。

“蒙自过桥米线”的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蒙自县。蒙自过桥米线以汤料上乘、佐菜丰富、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吃法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被郭沫若誉为“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

蒙自过桥米线
蒙自过桥米线

历史人文

蒙自市是过桥米线传奇故事的发源地,也是最正宗的米线产地。滇南名城蒙自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自古以为就是边陲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蒙自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元朝建都后,为了巩固中央政权而加强对南部边疆的统治,在云南设立府、州、县等军政和一的政权机构。明朝以后封建统治者更进一步加强了对云南边疆地区的统治,大量中原汉族军民迁移云南。“蒙自过桥米线”的故事就发生在蒙自市风光旖旎的南湖之中。明清时期的蒙自人已经相当开化,文人士大夫治学之风盛行,优雅秀丽的南湖就成了求学者苦读诗书的好地方。明朝时南湖被称为“学海”,为开启文风之地。

南湖就像蒙自古城的明珠,静静地映照着千百年边陲小城的人文历史、风云沧桑。这样一个环境清幽、绿树环绕、楼台亭阁、曲桥蜿蜒、碧波荡漾的城中之湖,必然是文人雅士聚会之所在,也必然是地方历史与文化积淀之宝盆。

传说

传说清初某书生,云南蒙自人,妻贤且慧,伉俪情深,有一幼子。书生性喜游玩,妻忧道:“好男儿当读书成名,夫终日游乐,不思为家人争气耶!”夫感妻言,遂独居南湖亭中,发奋攻读。每日三餐,妻不计劳苦送往书斋,书生感铭于心,志益坚,日以继夜,学业大进。妻喜,视书生日渐羸弱,凄然,觅食补强身之法。一日,妻备鸡汤盛之以罐,又备米线、肉片为生作膳。幼子无知,戏将肉片掷于汤中,妻急,斥之,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鲜,大喜。即提食携儿送往书斋。但因终日劳碌,晕倒湖堤桥上,书生惊至,妻已醒。幸汤膳无损,视之,汤为浮油笼盖,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但罐烫灼掌。奇之,问妻何故,妻详道偶得之法。书生喟然:“贤妻每日过桥,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后来,苍天不负,书生考取功名,衣锦荣归,被民间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云南名膳。

“蒙自过桥米线”的传说诞生于人文风气浓厚的南湖,自然有历史的文脉和渊源。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的起源,也不仅仅是一段妻贤家兴的爱情故事,更折射出蒙自的人文历史,以及它曾经优雅高贵、鸿儒辈出、学风炽烈的往昔。

传说二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传说三

还有一种说法是:传说蒙自城的南湖旧时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佳,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线、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效仿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蒙自过桥米线

食法

一套“蒙自过桥米线”堪称是“王的盛宴”,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生生熟熟花花绿绿林林总总的几十碟菜品摆在你面前,比脸还大的海碗盛着热腾腾的鸡汤。小碗里装米线。热闹中不失自我,丰富而不至于浪费,复杂而不欠规则,统一而可显个性,多样而可供选择,独特而没怪味,众多而可调合,完全就是一道独立的美食盛宴,一个人能吃得到吃得好吃得完的盛宴。

一套“蒙自过桥米线”抬上桌,入碗进口是复杂化的简单,简单化的复杂,那碟碟盘盘碰撞的声音,听着悦耳听着热闹。一家人吃热闹,约两三个人一起吃也热闹,一个人去吃仍然热闹。独立落坐一角,像美食家一样把面前的一二十样食物有序加入汤碗中,享受一个人的盛宴,暖胃又暖心。

一蛋富贵

第一步先放蛋类。例如:鸡蛋、鸽子蛋、鹌鹑蛋等。寓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艺文类聚》),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史记》),秦始祖大业也是“玄鸟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记》)。蛋是一种希望,一种全新的生机。

二如来运

“如”通“肉”。第二步放生肉片。例如:脊肉、鱼片等。寓意:佛主保佑、一生平安。佛家俗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场。心、愿、行与佛相应即真是菩萨应世,与佛相应即是与法相应。”

三清叙道

第三步放素菜中的生菜。例如:芫荽、葱花、豌豆尖等。寓意: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三清,道教用语。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道家认为众生皆有道性,若能奉道修心,识法性,行正法,不着色相,清静无为,即可达到寂灭境界,成就法身,永无忧患。

四季花开

第四步放菊花。寓意:高尚纯洁、吉祥长寿。古籍记载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认为,菊花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衰老作用。

五福临门

第五步放素菜中的熟菜。例如:豆腐皮、豆芽菜、豌豆泥等。寓意:多福多寿、锦衣玉食。五福临门中的五福源至《书经·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是古代汉族人民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然而由于避讳,东汉桓谭于《新论·辨惑第十三》中把“考终命”更改,把五福改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六六大顺

第六步放荤菜中的熟菜。例如:鸡块、杂碎、炸肉片、扒肉、香酥等。寓意:繁荣兴旺、吉祥喜庆。《管子·牧民》【解释】六畜:牛、马、羊、猪、鸡、狗。指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旺。

七星高照

第七步放油辣椒。寓意:红红火火、有滋有味。“七月”,指夏历的七月,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八月。

八方来财

第八步放米线。把装米线碗凑近汤碗,用筷子夹起米线向上提起放入汤碗内,米线在两碗之间搭起一座不断线的“桥”。

九九同心

此时,大海碗内已呈现出五色交映,香气扑鼻的动人景象,令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

十全十美

“十”通“食”。沿着汤碗边把米线轻轻地吸进嘴里,滑润软糯,鲜香温柔,肠胃被米线激活了,脉搏加快,周身发热,美食快感由然而生。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