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4个用户的1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五代·南唐·[[李煜]]</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五代·南唐·[[李煜]]</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br>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br>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br><br>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br><br>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br>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br>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r>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r>
 
</span>
 
</span>
 
</center>
 
</center>
第13行: 第1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词人[[李煜]]所作。[[虞美人]]:词牌名。
 
+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
 
+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
 
+
 
+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
 
+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
 
+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
 
+
此词为南唐灭亡后,即李煜囚居于汴京时所作。据宋人蔡絛(蔡京之子)《西清诗话》所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悽惋,未几下世矣。”据载,李煜所以为太宗赐死,就因为写了几首怀念故国之词,《虞美人》就是其一(详见《历代诗余·词话》转引《乐府纪闻》)。
+
        《虞美人》词调,原为唐玄宗时《教坊记》中曲名,后用于词调。其源出于古琴曲,本意是吟咏项羽之妾虞姬之事,故名《虞美人》。其调为双调,五十六字,八句。上下片各四句,都是二仄韵转二平韵。上下片平仄韵脚用字,都可分属不同韵部。两处歇拍九字句,可用不同句式。此调异名较多,如《一江春水》、《玉壶冰》、《宣州竹》和《巫山十二峰》等。
+
  
 +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据《默记》载,李煜入宋后,[[宋太宗]]曾派徐铉拜见李煜,李煜对亡国颇有恨意,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闻言不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节,李煜42岁生日,便在住所聚会后妃,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怀念故国,并命南唐故妓咏唱,宋太宗听到后非常愤怒,诸罪并罚,遂赐毒药鸩杀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
+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
春天的花,秋天的月,年年如此,怎能了结?
+
 
</span><br>
 
</span><br>
 
  春花:春天的花。<br>
 
  春花:春天的花。<br>
第44行: 第28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小楼上昨夜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不堪回首故国(的伤痛)。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
 
+
 
</span><br>
 
</span><br>
 
  东风:指春风。<br>
 
  东风:指春风。<br>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br>
+
  故国:指南唐及故都金陵(今南京)。<br>
 
  不堪回首:不忍再去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情景。<br>
 
  不堪回首:不忍再去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情景。<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
 
</span><br>
 
</span><br>
  雕栏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雕:雕绘。栏:栏杆,一作“阑”。砌:石阶。<br>
+
  雕栏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雕,雕绘。栏,栏杆,一作“阑”。砌,石阶。<br>
 
  应犹:一作“依然”。<br>
 
  应犹:一作“依然”。<br>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br>
+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一江春水滚滚东流去。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
 
</span><br>
 
</span><br>
 
  君:作者自称。<br>
 
  君:作者自称。<br>
第71行: 第48行:
  
  
[[文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意参考图.jpg|center|thumb|400px|《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意参考图]]
+
[[文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题图.jpg|center|thumb|400px|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题图]]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
  这是一首怀念故国之词,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在汴京后所作。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
+
  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落笔从眼前景物写起。春天的花,秋天的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作者倍添烦恼,他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人皆喜悦,作者却企盼它早日“了”却。这里作者用景物的不变,来暗衬自己命运的转变。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往事知多少”一句多少也有些悔恨之意。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作者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导致亡国。
  
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一个“又”字点既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也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作者降宋后又苟活了一年。“东风”又吹来了,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小楼昨夜又东风”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作者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
  
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只是朱颜改”,只是那些“故国”的宫女朱颜已改,暗含着作者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既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
+
  以上六句,作者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问人(往事知多少)而到自问(问君能有几多愁),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王国维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〇)
 
+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
 
+
这是在作者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心情中写下的一首怀念故国之词。
+
 
+
先看上片
+
 
+
一年复一年地春花、秋月,这本来是自然界的时序推移,也是人们喜欢的美好事物。但是,此时此地却变成了作者嫌烦之物,因而发问:这种种到什么时候才完结啊?词人所以不想见到它,是因为它会引起那美好的种种往事,而这些往事是“不堪回首”的。然而,不堪回忆,又不能不回忆。你看,“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一个春天到来了!此以东风,代指春天。美好诱人的春天,怎能不勾起词人对美好往事的追忆与怀念呢?然而李煜此时的故国、故乡和“故事”,今又在何方?一想起这些,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悲痛,无限的悲痛。在这月光如水的夜月下追忆往事,就更加凄楚万分了。
+
        这是《虞美人》词的上片的大体词意,归结一个字:愁。接着,我们再看下片——
+
 
+
雕栏玉砌,借指南唐的故都宫殿建筑。李煜虽然力避追念往事,但是,词人那颗“赤子之心”,那种眷恋故旧之情,使得你不得不沉入往事之深渊。于是,金陵的那“雕栏玉砌”、富丽堂皇宫殿呈现在眼帘,只是江山易主,人事全非,词人的容颜也改色了。想到这里,一阵阵愁恨和幽怨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
+
 
+
愁,竟然像“一江春水”,对于一个“亡国之愁”的比喻,是何等的熨贴,何等的深沉。试想:愁之如“江水”,已是够多的了,而现在却比作“春江之水”,则更多了。因为“春江”是一年中水流汹涌澎湃之季,而且有越来越大之势,还是正在滚滚“向东流”,似乎永不平静,永无休止。
+
 
+
以“江水”喻愁,不乏前例。在唐代就有杜甫与刘禹锡的诗例。如杜诗《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诗《竹枝词》:“蜀江春水拍水流,水流无限似侬愁,”等等,都是很有名的。杜诗凄凉悲壮,刘诗却俊巧轻灵,只有李词此句、此喻,哀而且伤。其实,只有“万古愁”、“亡国恨”,才用得上这个“东流春江”的喻象,才是贴切,并无夸张。
+
 
+
这一片大体词意,也是一个字:恨。当然,这里也写到愁,写到如“春江之水”那样的无休无止的“万古愁”。但它已从一般的愁上升至愁之极——恨,千秋恨。
+
 
+
综合上下两片的词意,呈现人们面前的境界与题旨是:万古愁、千秋恨。即一位忘国之君,在一座小楼里,迎着春光,自言自话,自问自答,陷入往事的沉思之中。开首是在不愿、不敢回忆中却勾起了往事的回顾,的确是“不堪回首”。可是就在这“不堪回首”的痛苦中,更深深地陷入了苦海而不能自拔。
+
 
+
 
+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
 
+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落笔从眼前景物写起。春天的花,秋天的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作者倍添烦恼,他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人皆喜悦,作者却企盼它早日“了”却。这里作者用景物的不变,来暗衬自己命运的转变。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往事知多少”一句多少也有些悔恨之意。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作者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导致亡国。
+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又”字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作者降宋后又苟活了一年。
+
 
+
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
+
 
+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
 
+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
 
+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
 
+
 
+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
 
+
 
+
 
+
 
+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
 
+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
 
+
 
+
 
+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
 
+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
 
+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
 
+
 
+
 
+
 
+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
 
+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
  
  
 
名家点评:
 
名家点评: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今语例袭陈言,但能转移耳。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知李国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尔。
+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今语例袭陈言,但能转移耳。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知李国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尔。
  
宋·王楙《野客丛书》:《后山诗话》载王平甫子游谓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乐天诗曰:“欲识愁多少,高于艳濒堆。”刘禹锡诗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得非祖此乎?则知好处前人皆已道过,后人但翻而用之耳。
+
  宋·王楙《野客丛书》:《后山诗话》载王平甫子游谓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乐天诗曰:“欲识愁多少,高于艳濒堆。”刘禹锡诗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得非祖此乎?则知好处前人皆已道过,后人但翻而用之耳。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洪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洪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宋·陈郁《藏一话腴》:太白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江南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
  宋·陈郁《藏一话腴》:太白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江南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宋·俞文豹《吹剑录》:诗有一联一字唤起一篇精神。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宋·俞文豹《吹剑录》:诗有一联一字唤起一篇精神。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只一“又”字,宋元以来抄者无数,终不厌烦。
+
  
明·董其昌《评注使读草堂诗馀》:山谷羡后主此词。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尤为高妙。”
+
  明·董其昌《评注使读草堂诗馀》:山谷羡后主此词。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尤为高妙。”
  
清·尤侗《延露词序》:诗何以“馀”哉?“小楼昨夜”,《哀江头》之馀也。
+
  清·尤侗《延露词序》:诗何以“馀”哉?“小楼昨夜”,《哀江头》之馀也。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钟隐入汴后,“春花秋月”诸词,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一帖,同是千古情种,较长城公煞是可怜。
+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钟隐入汴后,“春花秋月”诸词,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一帖,同是千古情种,较长城公煞是可怜。
  
清·沈雄《古今词话》: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以此阕为最。
+
  清·沈雄《古今词话》: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以此阕为最。
  
清·冯金伯《词苑萃编》:王介甫问黄鲁直,李后主词何句最佳。鲁直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介甫以为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介甫之言是矣。顾以专论后主之词可耳,尚非词之至也。若总统诸家而求极致,于不食烟火;不落言诠,如女中之有国色,无事矜庄修饰,使当之者忽然自失,而未由仿佛其皎好,其惟太白“膜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乎,惜乎今之才人、动而不静,往而不返,识此宗趣者盖寡。
+
  清·冯金伯《词苑萃编》:王介甫问黄鲁直,李后主词何句最佳。鲁直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介甫以为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介甫之言是矣。顾以专论后主之词可耳,尚非词之至也。若总统诸家而求极致,于不食烟火;不落言诠,如女中之有国色,无事矜庄修饰,使当之者忽然自失,而未由仿佛其皎好,其惟太白“膜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乎,惜乎今之才人、动而不静,往而不返,识此宗趣者盖寡。
  
清·陈廷焯《云韶集》: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
  清·陈廷焯《云韶集》: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常语耳,以初见故佳,再学便滥矣。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若直说山河改,反又浅也。结亦恰到好处。
+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常语耳,以初见故佳,再学便滥矣。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若直说山河改,反又浅也。结亦恰到好处。
  
清·谭献《词辨》卷二二:词(谓此阕及“风回小院”阕)终当以神品目之。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
  清·谭献《词辨》卷二二:词(谓此阕及“风回小院”阕)终当以神品目之。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庭,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李白之“愁高滟澦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依愁”,为后主词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庭,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李白之“愁高滟澦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依愁”,为后主词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 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 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 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 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 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 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 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 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 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 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誉为 “词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据王轾《默记》载: “归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本词就是抒写这种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的。
+
  
 +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誉为 “词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据王轾《默记》载: “归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本词就是抒写这种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的。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1.“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4分)
+
  1.“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
  参考答案: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2.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4分)
+
  2.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4分)
  
参考答案: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这两句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建议:点出修辞手法1分,分析出水与愁的特点及相互关联得3分。)
+
  参考答案: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这两句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建议:点出修辞手法1分,分析出水与愁的特点及相互关联得3分。)
  
  
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4分)
+
  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4分)
  
参考答案: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精神层面: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建议:答对前一成意思得2分,单答对第二成意思的得3分,答对二成意思的得4分。)
+
  参考答案: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精神层面: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建议:答对前一成意思得2分,单答对第二成意思的得3分,答对二成意思的得4分。)
  
  
4.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2分)
+
  4.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2分)
  
参考答案:“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这几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建议:只要答对“改”即可得2分。如能简单分析更好。)
+
  参考答案:“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这几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建议:只要答对“改”即可得2分。如能简单分析更好。)
  
  
5.“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
  5.“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乐景更添哀情。
+
  参考答案: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乐景更添哀情。
  
  
6.为什么说以“一江春水”喻“愁”意境深远?
+
  6.为什么说以“一江春水”喻“愁”意境深远?
  
参考答案:把抽象的愁变为形象的春水,以春水之大之多来形容自己的愁苦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
  参考答案:把抽象的愁变为形象的春水,以春水之大之多来形容自己的愁苦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
+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
  
  
8.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
  8.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9.“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9.“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
  参考答案:“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10.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0.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
  参考答案: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1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1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作者是李煜,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是指南唐故都金陵。
+
  A.这首词作者是李煜,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是指南唐故都金陵。
  
B.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历尽折磨。
+
  B.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历尽折磨。
  
C.词分为上片和下片,虞美人是本词的曲牌名,词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
  C.词分为上片和下片,虞美人是本词的曲牌名,词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D.词人写出了沦为阶下囚的苦痛哀思,将伶宫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
+
  D.词人写出了沦为阶下囚的苦痛哀思,将伶宫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
  
参考答案:C(分析:《虞美人》是词牌名,非曲牌名。)
+
  参考答案:C(分析:《虞美人》是词牌名,非曲牌名。)
  
  
12.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2.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参考答案:A
+
  参考答案:A
  
  
13.对这首词中的词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
  13.对这首词中的词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人落笔从眼前景物写起。春天的花,秋天的月,年年如此,怎能了结?作者用景物的不变,来暗衬自己命运的转变。
+
  A.“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人落笔从眼前景物写起。春天的花,秋天的月,年年如此,怎能了结?作者用景物的不变,来暗衬自己命运的转变。
  
B.“往事知多少?”一句表明作者已陷入对往事的缅怀之中。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所追忆的,自然是昔日的荣华富贵,可见此句只是一种韶光已逝的哀叹罢了。
+
  B.“往事知多少?”一句表明作者已陷入对往事的缅怀之中。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所追忆的,自然是昔日的荣华富贵,可见此句只是一种韶光已逝的哀叹罢了。
  
C.“小楼昨夜又东风。”真实的生活虽说将词人的思维拉回到了现实中来,然而,东风轻拂,又催生出新的想像:明月下的故国究竟怎么样了?
+
  C.“小楼昨夜又东风。”真实的生活虽说将词人的思维拉回到了现实中来,然而,东风轻拂,又催生出新的想像:明月下的故国究竟怎么样了?
  
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目睹汴梁的殿宇宫廷的景象,想到自己命运的巨大落差,感慨万千,好一个“愁”字了得!
+
  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目睹汴梁的殿宇宫廷的景象,想到自己命运的巨大落差,感慨万千,好一个“愁”字了得!
 
+
参考答案:D
+
 
+
 
+
14.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陷金陵,李煜降宋,被迁汴京;太宗兴国三年(978),李煜赋此词,且于生日(即七夕)之夜演唱。因流溢出浓浓的故国之恋,而招致杀身之祸。
+
 
+
B.词作从眼前景入手,生发联想和想像,追怀昔日帝王生活,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的悲惨结局。
+
 
+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像——首句实写,二句虚写,三句实写,四、五、六句又是虚写。铺垫好道路,直到篇末推出一个“愁”字,将诗眼展现于读者面前。
+
 
+
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上下阕句数一致,字数相同,且二句一转韵,朗朗上口,使整体美中又富变化美;尤其篇末的反问与比喻,构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更觉意味隽永。
+
 
+
参考答案:B
+
  
 +
  参考答案:D
  
  
 +
  14.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陷金陵,李煜降宋,被迁汴京;太宗兴国三年(978),李煜赋此词,且于生日(即七夕)之夜演唱。因流溢出浓浓的故国之恋,而招致杀身之祸。
  
 +
  B.词作从眼前景入手,生发联想和想像,追怀昔日帝王生活,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的悲惨结局。
  
 +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像——首句实写,二句虚写,三句实写,四、五、六句又是虚写。铺垫好道路,直到篇末推出一个“愁”字,将诗眼展现于读者面前。
  
 +
  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上下阕句数一致,字数相同,且二句一转韵,朗朗上口,使整体美中又富变化美;尤其篇末的反问与比喻,构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更觉意味隽永。
  
 +
  参考答案:B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李煜]](937—978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词人、书法家。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南唐灭亡,李煜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杀。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
  
  
== 参考 ==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唐诗三百首]]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
 
*[[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
 
  
 
[[Category:中文典籍文献]]
 
[[Category:中文典籍文献]]

2022年7月6日 (三) 17:44的最后版本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题与背景: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词人李煜所作。虞美人:词牌名。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据《默记》载,李煜入宋后,宋太宗曾派徐铉拜见李煜,李煜对亡国颇有恨意,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闻言不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节,李煜42岁生日,便在住所聚会后妃,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怀念故国,并命南唐故妓咏唱,宋太宗听到后非常愤怒,诸罪并罚,遂赐毒药鸩杀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逐句释义: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
  春花:春天的花。
  秋月:秋夜的月亮。
  了:了结,完结。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上昨夜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不堪回首故国(的伤痛)。
  东风:指春风。
  故国:指南唐及故都金陵(今南京)。
  不堪回首:不忍再去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情景。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雕栏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雕,雕绘。栏,栏杆,一作“阑”。砌,石阶。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一江春水滚滚东流去。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故国之词,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在汴京后所作。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

  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落笔从眼前景物写起。春天的花,秋天的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作者倍添烦恼,他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人皆喜悦,作者却企盼它早日“了”却。这里作者用景物的不变,来暗衬自己命运的转变。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往事知多少”一句多少也有些悔恨之意。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作者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导致亡国。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一个“又”字点既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也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作者降宋后又苟活了一年。“东风”又吹来了,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小楼昨夜又东风”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作者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只是朱颜改”,只是那些“故国”的宫女朱颜已改,暗含着作者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既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作者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王国维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〇)


名家点评: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今语例袭陈言,但能转移耳。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知李国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尔。

  宋·王楙《野客丛书》:《后山诗话》载王平甫子游谓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乐天诗曰:“欲识愁多少,高于艳濒堆。”刘禹锡诗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得非祖此乎?则知好处前人皆已道过,后人但翻而用之耳。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洪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宋·陈郁《藏一话腴》:太白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江南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宋·俞文豹《吹剑录》:诗有一联一字唤起一篇精神。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董其昌《评注使读草堂诗馀》:山谷羡后主此词。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尤为高妙。”

  清·尤侗《延露词序》:诗何以“馀”哉?“小楼昨夜”,《哀江头》之馀也。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钟隐入汴后,“春花秋月”诸词,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一帖,同是千古情种,较长城公煞是可怜。

  清·沈雄《古今词话》: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以此阕为最。

  清·冯金伯《词苑萃编》:王介甫问黄鲁直,李后主词何句最佳。鲁直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介甫以为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介甫之言是矣。顾以专论后主之词可耳,尚非词之至也。若总统诸家而求极致,于不食烟火;不落言诠,如女中之有国色,无事矜庄修饰,使当之者忽然自失,而未由仿佛其皎好,其惟太白“膜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乎,惜乎今之才人、动而不静,往而不返,识此宗趣者盖寡。

  清·陈廷焯《云韶集》: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常语耳,以初见故佳,再学便滥矣。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若直说山河改,反又浅也。结亦恰到好处。

  清·谭献《词辨》卷二二:词(谓此阕及“风回小院”阕)终当以神品目之。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庭,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李白之“愁高滟澦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依愁”,为后主词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 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 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 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 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 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誉为 “词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据王轾《默记》载: “归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本词就是抒写这种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的。


试题精选:

  1.“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2.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4分)

  参考答案: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这两句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建议:点出修辞手法1分,分析出水与愁的特点及相互关联得3分。)


  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4分)

  参考答案: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精神层面: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建议:答对前一成意思得2分,单答对第二成意思的得3分,答对二成意思的得4分。)


  4.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2分)

  参考答案:“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这几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建议:只要答对“改”即可得2分。如能简单分析更好。)


  5.“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乐景更添哀情。


  6.为什么说以“一江春水”喻“愁”意境深远?

  参考答案:把抽象的愁变为形象的春水,以春水之大之多来形容自己的愁苦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


  8.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9.“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10.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1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作者是李煜,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是指南唐故都金陵。

  B.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历尽折磨。

  C.词分为上片和下片,虞美人是本词的曲牌名,词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D.词人写出了沦为阶下囚的苦痛哀思,将伶宫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

  参考答案:C(分析:《虞美人》是词牌名,非曲牌名。)


  12.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参考答案:A


  13.对这首词中的词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人落笔从眼前景物写起。春天的花,秋天的月,年年如此,怎能了结?作者用景物的不变,来暗衬自己命运的转变。

  B.“往事知多少?”一句表明作者已陷入对往事的缅怀之中。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所追忆的,自然是昔日的荣华富贵,可见此句只是一种韶光已逝的哀叹罢了。

  C.“小楼昨夜又东风。”真实的生活虽说将词人的思维拉回到了现实中来,然而,东风轻拂,又催生出新的想像:明月下的故国究竟怎么样了?

  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目睹汴梁的殿宇宫廷的景象,想到自己命运的巨大落差,感慨万千,好一个“愁”字了得!

  参考答案:D


  14.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陷金陵,李煜降宋,被迁汴京;太宗兴国三年(978),李煜赋此词,且于生日(即七夕)之夜演唱。因流溢出浓浓的故国之恋,而招致杀身之祸。

  B.词作从眼前景入手,生发联想和想像,追怀昔日帝王生活,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的悲惨结局。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像——首句实写,二句虚写,三句实写,四、五、六句又是虚写。铺垫好道路,直到篇末推出一个“愁”字,将诗眼展现于读者面前。

  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上下阕句数一致,字数相同,且二句一转韵,朗朗上口,使整体美中又富变化美;尤其篇末的反问与比喻,构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更觉意味隽永。

  参考答案:B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词人、书法家。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南唐灭亡,李煜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杀。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