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彩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摩西的考验》局部(博蒂切利,1482年,梵蒂冈美术馆藏)

  蛋彩画汉语拼音:Dɑncɑihuɑ;英语:Tempera),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绘于敷有石膏表面的画板上的画。早在3,000多年前就在埃及墓室壁画中运用。嗣后由罗马传到欧洲,盛行于14~16世纪,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西方画家重要的绘画技巧。蛋彩运用在壁画上称为湿壁画。湿壁画有不易剥落、不易皲裂,色彩鲜明而保持长久的优点,更有肌理的细腻,色彩层次丰富透明的特点,适于光泽焕发,色调辉煌的描绘。蛋彩的调配和绘制程序是一门复杂的技巧,配方很多,如蛋剂、亚麻仁油、清水、薄荷油、达玛树脂、凡立水、酒精、醋汁等,以不同的配方搅拌均匀制成。不同配方,使用方法和表现效果亦各有特色。掌握蛋彩画法需要高度的耐心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

  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画家乔托S.博蒂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提香都曾运用过这种画法并获得了辉煌成就。16世纪后,随着油画材料和技法的完善,蛋彩画逐渐被油画所取代,以致被人们淡忘,近乎失传。20世纪,一些当代的欧美画家体悟到蛋彩画的特有魅力,于是又一度振兴。代表人物有美国画家A.怀斯等。

作画方法

  典型的蛋彩是使用手磨的天然颜料粉,混入蛋黄。基本上是以蛋黄为基材来当颜料。有时也会加入如蜂蜜、水、牛奶(酪奶 casein的形式)、当然还有各种不同的植物性颜料。当油画在中世纪被发明后,蛋彩依然被使用,不过变成加入透明的油,拿来打油画基底或是画完之后的保护层。但不到一世纪的时间,古老的蛋彩画在16世纪就几乎被油画所取代了。

  蛋彩画颜料干的时间非常快,因此绘画技巧是一次只上一点点、薄薄的一层,并尽量使用十字型笔触 (cross-hatching)。在蛋彩画没干时,颜色非常浅、干了之后、就会变得深色而带有光泽,色彩层次丰富、透明。

  蛋彩画往往被运用在薄薄的半透明和全透明的图案中,因为当蛋彩颜料干了之后,就会造成蒙眬而柔和的效果,正因为它不能像油画一样反复涂上厚厚的油彩,蛋彩画很少能像油画画出非常深的深色。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