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题与背景: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所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体裁为七言律诗。此诗表达了杜甫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刘备四川成都建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拜诸葛亮(孔明)为丞相。所以,杜甫在这里称孔明为“蜀相”。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杜甫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到成都的,他在朋友(主要是严武)的资助下,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即今“杜甫草堂”所在地)。第二年(上元元年)春天,杜甫探访了武侯祠(即诗中“丞相祠堂”,因诸葛亮曾被封为“武乡侯”故称),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著名七律。杜甫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逐句释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今成都南门武侯祠大街。成都是蜀汉的京都,诸葛亮在此主持国政二十多年,政绩卓著。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丞相始建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都城遭到很大破坏,而武侯祠却完整无损。但现在见到的“君臣合庙”形式是清代康熙时(1672年)重建的。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古时盛产“蜀锦”,汉时开始就曾在此设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官员们住在成都的“小城”(还有“大城”),故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柏(bǎi)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太平寰宇记》载,武候祠前的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栽的。柏,柏树,常绿乔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掩映着台阶,不过是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
  映阶碧草:碧草映阶。映,遮蔽。阶,台阶。
  自春色:自呈春色。
  隔叶:被树叶遮掩。
  黄鹂:鸟,身体黄色,局部间有黑色,嘴红色或黄色。叫的声音很好听,也叫鸧鹒或黄莺。
  空好音:空有好音。空,白白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当年先主刘备)三顾茅庐(向您)求教天下大计,(您)辅佐两朝(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隐居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时,刘备曾三次访问。
  频烦:多次地烦劳。
  天下计:指统一天下的谋略,或理解为计议天下大事。
  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朝(cháo),朝廷,朝代。
  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兵尚未取胜(您)却先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感慨而泪满衣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师伐魏,据五丈原(在今陕西宝鸡市),与魏司马懿对峙于渭水百余日。同年八月,病死军中。出师,出兵。未捷,尚未报捷。


《蜀相》题图
《蜀相》诗意参考图,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今成都南门武侯祠大街。
《蜀相》诗意参考图,诸葛亮像,元·赵孟頫绘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草庐图》(局部),明代画家戴进作
《蜀相》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作者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成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祠内景物。作者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hǎo)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一片“祠庙荒凉”之景呢,还是一幅“春意盎然景色”?古今对这一联诗意的理解一直有分岐。清人仇兆鳌注此诗时认为“写祠庙荒凉”。近人大多袭取此说,《唐诗选》的注者也认为:“……‘自’、‘空’二字,一则表示草色莺声无人赏玩,见得祠宇荒寂;二则表示碧草黄莺都不管人事代谢,不解怀吊诸葛亮这样的古人。” 山东大学萧涤非教授却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其理由是:①从“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描写中,看不出有什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因为古人是常以草色来渲染春色的美的,杜诗这里的“碧草”不是杂草、野草,更不是衰草!我们不能一见到“草”字,就同“荒凉”联系起来。②荒凉的景色描写,在此并不符合杜甫的写诗意图。正是要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虚词)把美好春色一齐压倒、抹去,来加倍突出诗人对先贤的仰慕心情。所以,春色越美,鸟音越妙,就越有助于表达诗人这种情怀。如果理解为“荒凉”,便不能起到这种反衬的作用了。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全诗的核心。上句用了“三顾茅庐”的典实,写刘备“三顾茅庐”三次躬亲拜访诸葛亮,从侧面去烘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为他有杰出才略,方得到刘备那样的器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下句从品德和事业方面正面写诸葛亮勤劳忠贞的高尚品质。“两朝开济”,是说诸葛亮先辅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建立了国家,后又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济美守成,“功盖三分国”。“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怀古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作者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作者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上句用了“孔明六出祁山”之事。诸葛亮一生特别感人之事就是他的“死”。他为了帮刘氏复兴汉室,统一天下,曾经六次出兵祁山伐魏。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蜀军第六次伐魏,诸葛亮因操劳过度于这年的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死时才五十四岁。这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历史事实。诸葛亮壮志未酬,但他的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给后世的影响极大。下句中的“泪满襟”的“英雄”,是泛指,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尾联两句表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到,是一首相当完美的七言律诗。作者杜甫是一位善写七律的大师,在他现存的诗作中,七律有一百五十一篇,他让七律诗体进入了十分成熟的阶段。这首诗的章法也是很讲究起、承、转、合的。比如:首联的“起”,紧扣诗题,写了拜谒丞相祠堂(武侯词)。以其祠前参天古柏起先贤雄才之兴象,并以诘问开篇,起调特具声势。 颔联的“承”,直承上联,写祠堂春日内景。不仅承接紧密,上承祠堂,下启感喟,而且用精炼造语、生动形象,酿造了深远意境和浓醇韵味。 颈联作用是“转”,把诗意推进一层。因此,写了对诸葛武侯的高度评价,即由写景进而写人。尾联是全诗的终结,即所谓“合”,或叫“收”。这一联写了对诸葛亮的悼念。读了此诗的尾联,使人深感诗篇收结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名家点评:

  《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曰:半山老人《题双庙诗》云:“北风吹树急,西日照窗凉。”细详味之,其托意深远,非止咏庙中景物而已……此深得老杜句法。如老杜题蜀相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亦自别托意在其中矣。

  《瀛奎律髓》:子美流落剑南,拳拳于武侯不忘。其《咏怀古迹》,于武侯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及此诗,皆善颂孔明者。

  《唐诗品汇》:刘云: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又云: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

  《唐诗援》:起语萧散悲凉,便堪下泪。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王安石曰:三、四止咏武侯庙,而托意在其中。董益曰:次联只用一“自”字与“空”字,有无限感怆之意。吴山民曰:次句纪地。三、四纪祠之冷落,“天下计”见其雄略,“老臣心”见其苦衷。结语逗漏宋人议论。

  《杜臆》:此与“诸葛大名”一首意正相发……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唐七律隽》:悲凉慷慨,吊古深情,淋淳于楮墨之间。胡元瑞谓结句滥觞宋人,浅视之矣。

  《杜诗解》:三、四,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第七句“未”字、“先”字妙,竟似后曾恢复而老臣未及身见之者,体其心而为言也。当日有未了之事,在今日长留一未了之计、未了之心。

  《唐诗摘钞》:后半四句,就公始末以寓感慨,笔力简劲,宋人专学此种,流为议论一派,未免为公累耳。

  《唐诗快》:呜呼!诗之感人至此,益信圣人“兴、观,群、怨”之言不妄。

  《九家集注杜诗》:赵彦材云:悼之深矣。郭知达云:闵其志不遂也。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前四句疏疏洒洒,后四句忽变沉郁,魄力绝大。赵熙:沈郁、博大。

  《杜诗详注》:“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唐诗贯珠》:“森森”二字有精神。

  《唐宋诗醇》: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诗意豪迈哀顿,具有无数层折,后来匹此,惟李商隐《筹笔驿》耳。世人论此二诗,互有短长,或不置轩轾,其实非有定见。今略而言之,此为谒祠之作,前半用笔甚淡,五六写出孔明身份,七、八转折而下,当时后世,悲感并到,正意注重后半。李诗因地兴感,故将孔明威灵撮入十四字中,写得十分满足,接笔一转,几将气焰扫尽,五、六两层折笔,末仍收归本事,非有神力者不能。二诗局阵各异,工力悉敌,悠悠耳食之论,未足与议也。

  《唐诗别裁》:檃括武侯生平,激昂痛快。(“三顾频烦”二句下)。“开济”言开基济美,合二朝言之。

  《杜诗镜铨》:邵子湘云:牢壮浑劲,此为七律正宗。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三顾频烦”四句下)。俞犀月云: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诗便抵一篇绝大文字。

  《网师园唐诗笺》:只下“何处”二字,已见祠宇荒芜。“三顾”至尾,沉雄檃括,抱负自见。

  《历代诗法》:前四句伤其人之不可见,后四句叹其功之不能成,凭吊最深。

  《昭昧詹言》:此亦咏怀古迹。起句叙述点题,三、四写景,后半论议缔情,人所同有,但无其雄杰明卓,及沉痛真至耳。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五、六稳尽,结亦洒然。评:三、四写祠堂物色,只着“自”、“空”二句眼于中,便已悲凉欲绝,而肃穆深沈之象,更与荒芜零落者不同。

  《历代诗评注读本》:悲壮雄劲,此为七律正宗。

  《唐宋诗举要》:吴曰:起严庄凝重,此为正格。然亦自有开阖,不可平直(“丞相祠堂”四句下)。吴曰:顿转作收,用笔提空。故异常得势。


试题精选: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自”、“空”。(2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2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2分)


  2.首联二句,自问自答,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交代祠堂地理位置。请说出“寻”字中包含了哪些内容。(2分)

  参考答案:“寻”字,一表明是有目的专程踏访;二是因杜甫初到成都,环境生疏;三是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敬仰和缅怀之情,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共2分,答对两点即可)


  3.简要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借景抒情,描写祠堂的荒凉冷落的景象(1分),以碧草与黄鹂无人欣赏和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1分)


  4.体会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1分)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1分)


  5.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6.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参考答案:自和空最好。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一空一自足以表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这两个字使颔联含意更加丰富。


  7.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参考答案: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8.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2分)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2分)


  9.“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2)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3)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10.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参考答案: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11.哪两句写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

  参考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2.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参考答案:D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4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5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