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35行: 第35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蜀道难》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体裁为[[乐府诗]]。蜀道难:南朝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
  《蜀道难》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体裁为[[乐府诗]]。蜀道难,南朝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
 
 +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
 +
 
  
 
《蜀道难》本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蜀中山名)之阻。”(见《乐府诗集》)乐府《蜀道难》则源于更古的《行路难》。李白此诗,即根据这一诗题的传统内容,描写秦蜀栈道的险阻与世路人情的险恶叵测。虽托名古调,却自创新声。
 
《蜀道难》本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蜀中山名)之阻。”(见《乐府诗集》)乐府《蜀道难》则源于更古的《行路难》。李白此诗,即根据这一诗题的传统内容,描写秦蜀栈道的险阻与世路人情的险恶叵测。虽托名古调,却自创新声。
第63行: 第66行:
  
 
  这可能是一首赠友诗。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这可能是一首赠友诗。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
 +
 +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
这可能是一首赠友诗。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唉呀呀,多么高峻多么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
</span><br>
 +
  噫吁嚱(yī xū xī):蜀人见物惊叹声。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br>
 +
  蜀道:通常指自陕西入四川的山路。<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
</span><br>
 +
  蚕丛、鱼凫(fú):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316年),始与中原相通。<br>
 +
  何:多么。<br>
 +
  茫然:茫昧难详;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不知道。据西汉扬雄《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
</span><br>
 +
  尔来:自那时以来。<br>
 +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云:“天台四万八千丈。”<br>
 +
  不与:一作“乃与”。<br>
 +
  秦塞(sài):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塞,山川险阻之处。<br>
 +
  通人烟:人员往来。<br>
  
  

2020年8月11日 (二) 16:24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题与背景:

  《蜀道难》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体裁为乐府诗。蜀道难,南朝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


《蜀道难》本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蜀中山名)之阻。”(见《乐府诗集》)乐府《蜀道难》则源于更古的《行路难》。李白此诗,即根据这一诗题的传统内容,描写秦蜀栈道的险阻与世路人情的险恶叵测。虽托名古调,却自创新声。

唐孟棨《本事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皆记李白自蜀至长安,与贺知章相遇,知章览其《蜀道难》,大为叹赏,曰:“公非人世人,岂非太白星精耶?”知章于天宝三载致仕归越,故其写作时间不得迟于天宝三载,因而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以为讽天宝十五载玄宗奔蜀之说即难成立。又因此诗曾收入唐殷璠所编《河岳英灵集》,其书据岑仲勉先生《唐集质疑》考订,谓编成于天宝四载或十二载,更可肯定为安史乱前作。另据詹锳先生考订,则此诗与《送友人入蜀》、《剑阁赋》是同一主题同时之作。

李白没有到过剑阁,但诗中西望太白,曲绕青泥,经栈道,逾剑阁而前往锦城,途程历历分明。手法也和《梦游天姥吟》等一样,文句参差,笔意纵横,间杂散文的结构。总之,语言一到了他手里,不拘言之短长,声之高下,无不听从驱遣,而这又径通着他豪放洒脱的个性。

在语言个性化上,历代诗人中实不多见,李白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这可能是一首赠友诗。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这可能是一首赠友诗。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这可能是一首赠友诗。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逐句释义: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唉呀呀,多么高峻多么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yī xū xī):蜀人见物惊叹声。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蜀道:通常指自陕西入四川的山路。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蚕丛、鱼凫(fú):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316年),始与中原相通。
  何:多么。
  茫然:茫昧难详;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不知道。据西汉扬雄《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尔来:自那时以来。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云:“天台四万八千丈。”
  不与:一作“乃与”。
  秦塞(sài):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塞,山川险阻之处。
  通人烟:人员往来。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