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诗题与背景: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为宋代词人晏殊所作,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逐句释义: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双飞去。
  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愁烟:愁惨的烟雾。
  兰:兰草,兰花。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双飞去:一作“双来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银辉斜照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不谙:不了解,没有经验。谙(ān):熟悉,精通。
  离恨:一作“离别”。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凋:凋零,凋谢。
  碧树:绿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彩笺:彩色的信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
  兼:一作“无”。
  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


  【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所引用,讲话原文是:①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②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秋日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上阕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阕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上阕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景,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主人公的哀愁。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秋日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无情,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下阕登楼望远,更是情不能自已。前三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这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对比强烈,感情浓郁,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这首词上下阕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上阕取景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阕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阕深婉中见含蓄,下阕于广远中有蕴涵。王国维借用词中“昨夜”三句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虽与词作原意了不相涉,却和这三句意象特别虚涵,便于借题发挥分不开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尔。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试题精选:

  1.“槛菊愁烟兰泣露”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拟人。②清冷(哀愁)。


  2.“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景中含情”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景色萧索。暗示主人公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愁苦心境,萧索之景含有强烈的孤独之情。


  3.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人公因离别之苦而一夜未眠,次日所见庭院之景更感孤独凄清;登高望远不见所思,满腹离愁更无处可寄。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


  4.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赏析“凋”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既写出了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又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强烈感受。以景之萧索,写人之孤独。(“情”“景”的角度各2分)


  5.这首词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请结合全词,举例说明这两个特点。(4分)

  参考答案:本词上阕借兰菊和明月等意象委婉地表现内心的愁绪,显得情致深婉。下阕“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及“山长水阔”等语,展现出一片广远寥廓的境界。(4分)


  6.“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中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恨苦的?(3分)

  参考答案:①词人采用拟人手法,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②用燕子的双飞,反衬人的孤独,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7.“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包含了抒情主人公怎样复杂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①只身独处的孤独寂寞;②渴望所思之人归来的急切盼望之情;③不见所思之人的空虚怅惘。


  8.“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一句有人认为它有“无理之趣”。请联系作品简述其“无理之趣”。(4分)

  参考答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主人公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惘。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B.“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C.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D.“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展现出一片惨淡狭小的境界。

  参考答案:D(解析:这句词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年),北宋重臣、宰相,词人、诗人、散文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以文章得时誉,诗词尤婉丽,擅长小令。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