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行政学英语:administration),以国家行政管理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又称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

沿革

行政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化大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行政管理的实践为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材料;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的发展为行政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西方,行政学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L.von施泰因提出,他在1865年撰写的《行政学》一书中用行政法的观点阐述行政问题。美国学者T.W.威尔逊1887年发表《行政学之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以及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被誉为行政学的奠基人。1893年美国学者F.J.古德诺出版《比较行政法》,成为美国的第一部行政学教科书。1900年他又出版了《政治与行政:政府研究》一书,提出行政与政治功能两分法的理论。1927年美国学者W.F.威洛比发表《行政学原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行政学的理论体系。至此,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基本形成。

行政学的产生和形成受到当时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的影响,并从中吸收了一些相关原理和方法。1911年,美国学者F.W.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一套企业科学管理的理论。法国学者H.法约尔提出组织管理功能理论,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14条管理原则,对改进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发展行政学起了积极作用。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行政学的科学管理时期或传统理论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相对规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奠定了行政学理论的基础。其理论的主要缺陷表现在过分重视机械效率而忽视社会效益,把行政组织视为封闭式组织系统,忽视组织外部环境的影响,片面强调人的物质利益,忽视人的精神因素,缺乏对人的尊重,等等。

20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传统行政学理论受到冲击。1927~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G.E.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A.H.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F.赫兹伯格在《工作的动机》中提出双因素理论,D.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H.A.西蒙提出以行政决策为重点的行政学研究新领域。他从人的有限理性出发,把决策理论、数学方法、计算机学融为一个新的研究体系。C.E.林德布洛姆提出渐进决策理论。他们把行为科学和决策理论用于行政研究,对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行政学发展的行为科学时期。   行为科学推动了行政学的发展。行政学的研究从只注重行政组织结构、法令、规章制度及权责分配,到同时重视组织成员意见的沟通、个人欲望的满足、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从只重视监督制裁到重视激发人的积极性;由专断领导到民主管理;由“重事”到“重人”,等等。但是,这个时期又出现了新的片面性,如过分强调人的行为因素;过分注重人的理性作用,忽视组织结构、法制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影响等。

20世纪60年代,行政学理论进入系统科学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广泛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新成果来研究行政管理,特别是重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方法和原理。系统管理理论认为,行政组织是由相互依存的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各个部分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和制约。因此,行政管理既要重视行政系统与外界环境、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又要重视行政系统内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既要强调行政组织结构、工作程序等因素,又要强调人的因素。还认为管理活动中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应随环境变迁来选择管理方式。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提倡生态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F.W.雷格斯,主张社会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T.帕森斯,研究环境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F.E.卡斯特,以及提出Z理论的美籍日裔学者W.G.大内等。从这个时期开始,系统管理理论开始被普遍接受。

研究对象和内容

对于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的界定不完全相同,普遍的认识是行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行政管理及其规律。在行政学各个发展阶段,行政学的研究内容不尽相同,在当代不同的学派中也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行政理论、行政功能、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权力、行政行为、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信息、行政实施、行政监督、行政法制、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机关管理、行政方法、行政效率、行政改革等。这些基本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行政学的基本学科体系。

特征

1.政治性和社会性。行政学研究国家行政管理及其规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同时又要揭示行政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规律,具有社会性。

2.理论性与应用性。行政学的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要总结国家行政管理的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

3.综合性和独立性。行政学广泛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财政学、系统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又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4.规范性和变异性。行政学研究国家行政管理,国家行政管理原则、程序、机制、方法、手段带有规范性。但决定行政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行政环境、行政主体和客体等。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行政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学的关系

行政学是从政治学派生出来的,并被视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政治学着重研究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如国家、阶级、政府、政党、民主等。行政学运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行政组织和管理。政治学是更具有理论性的学科,行政学是更具有实用性的学科。

经济学的关系

行政学和经济学均涉及管理研究,而管理研究的目的都是要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获取特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使国家行政管理具有较多的经济职能。

管理学的关系

现代管理学兴起于行政学产生之前。管理学以一切管理为研究对象,行政学则以行政管理为研究对象。因此,行政学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管理学的原理、原则对行政学具有指导性意义;行政学的原理、原则虽为管理学所包容,但更加具体化、专业化。

法学的关系

法学是研究法的社会科学,行政管理既受法律的指导和制约,又要运用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同时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又为法学研究提供素材内容。

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以社会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行政学将社会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应用于行政管理之中,社会学的理论、原则也有赖于在行政管理中实施和验证。    此外,行政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数学运筹学等)也有一定联系。

中国行政学的发展状况

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一套封建行政管理体系,如实行大一统的国家行政组织体制、封建官僚制度、等级尊卑主从制度和监察制度;拥有一套行政管理法规,如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周礼》、《秦律》、《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等;官吏管理包括官吏的选拔、任用、察举、奖惩、回避、俸禄、致仕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翻译出版了美国学者所著的《行海要术》、《行政纲目》,日本学者蜡山政道所著的《行政学总论》、美浓部达吉所著的《行政法撮要》。孙中山参考国外行政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传统提出五权分立思想,中央与地方均权的思想,公开考试、择优选官的思想等。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学者撰写的行政学著作陆续问世。如张金鉴1935年撰写的《行政学之理论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行政学虽然没有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系统研究,但相关学科则从不同角度对国家行政进行有益探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广泛恢复了政治学的研究活动,其中包括行政学的研究。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劳动人事部发起召开行政管理科学研讨会,同年11月劳动人事部成立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1988年夏正式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校、成人教育组织中的行政学研究或教学机构也陆续成立,并出版了一批行政学著作和教材。

参见


→ 学科目录: 政治(目录)